03.03 如何處理自己的焦慮症?

用戶139914560


首先要明確什麼是焦慮症?



焦慮症又稱為焦慮性神經症,是神經症這一大類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以焦慮情緒體驗為主要特徵。可分為慢性焦慮一一廣泛性焦慮;急性焦慮即驚恐發作兩種形式。

主要表現為:無明確客觀對象的緊張擔心,坐立不安,還有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症狀,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頻及運動性不安。要區分正常的焦慮情緒與焦慮症的不同。如焦慮嚴重程度與客觀事實或處境明顯不符,或持續時間過長,則可能為病理性的焦慮症。如果不及時治療,遷延日久可能會造成長期失眠,壓力增大而發展為抑鬱症。



明確了什麼是焦慮症,要治療焦慮症首先要從起因入手。

急性焦慮症誘發的因素主要與人的個性和環境有關,多見於那些內向,羞怯,過於神經質的人,慢性者常與激烈競爭,超負荷工作,長期腦力勞動,人際關係緊張等密切相關,亦有部分患者誘因不典型。



現代社會因為工作節奏快、壓力大,竟爭激烈,焦慮症已經成為一種非常普遍的精神疾病與抑鬱症的發生有著密切關係。



性格內向,羞怯,膽小神經質這些特質往往來源於遺傳或代際傳遞及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如果父母性格內向、羞怯、神經質則很大程度上會對孩子產生代際傳遞,子女在原生家庭的成長中模仿和習得如內向、過於敏感、精神脆弱、處事極其謹慎等特質,從而導致他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比如青春期後應對壓力時(高考、就業、失戀等)引發焦慮症,甚至出現急性驚恐發作(如常做惡夢突然驚醒),醒來後全身出汗,由於驚嚇不能及時入睡,長期下去可能形成焦慮症進而演變為抑鬱症。



厚生家庭的教養方式也會形成上述性格特質,父母打罵,恐嚇孩子。或者把孩子交由爺爺奶奶撫養,父母長期與孩子分離,由於隔代教育的過度保護讓孩子失去成長的機會從而產生羞怯內向的性格。

慢性焦慮症主要是因為長期工作壓力大,無法排解有效放鬆,或者人際關係緊張引起。主要表現為廣泛性焦慮。也就是無緣無故的緊張,害怕,或者出現軀體症狀如坐立不安,手抖,尿急尿頻甚至腸胃功能失調等。



對焦慮症的治療從以下幾個方面給予建議。

一、到專業的三甲醫院精神科或精神衛生中心尋找正規機構給予處方藥品治療,通常所用藥物與抑鬱症類似。開始副作用強,起效大約需要兩週到一個月。



可以去上述機構的心理門診。筆者覺得心理諮詢主要還是要本人與心理醫生配合,以自救為主。關於治療的方法關注我並閱讀前面的相關內容,這裡講一種減壓的方法:正念,就是深呼吸三到五次想像自己處在海邊的沙灘,波浪聲緩緩響起⋯或者是山林中的小溪邊,流水潺潺⋯。每次伴著舒緩的音樂二十分鐘(網上可以下載到相關音樂),或者在風和日麗的日子到山間、沙灘等安靜舒適的環境放空大腦發呆⋯



總之一切有利於放鬆心情的辦法都有效果。

三、閱讀。一般患有焦慮症的人都比較煩躁,看難靜下心來讀書。但是,閱讀佛教經典如巜金剛經》巜心經》巜欏嚴經》,這些著作讀起來不容易懂,但是隻要堅持下去不論她的意義如何都會有讓人平靜的作用。再就是心理學書籍如巜馬丁.塞裡格曼叢書》,焦慮症重在預防和平時心理健康的維護,如果平時不預防一旦發展為神經症,治療起來還是比較慢長。



當然處理好壓力是關鍵,如果現實環境有機會改變還是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量力而為。如果是人際關係引起,那就走自己的路,像一句調侃的話說的:公雞走自己的路讓母雞們去說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