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历史上隶属四川的汉中为何划归陕西?


汉中和陕西关中平原之间隔着巍峨的秦岭,崇山峻岭之间交通多有不便,为什么汉中被划入北面的陕西省,而不是南面的四川省呢?

我们知道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位于陕西省南部,汉中是位于秦岭之南、米仓山之北的那块盆地。

汉中北面的秦岭山脉海拔非常高,横亘在汉中和宝鸡之间的山峰最高的太白山,主峰达到3767米。这个高度差不多是泰山的2.5倍高,比五岳里面最高的华山还要高1600多米,堪称天险,知道诸葛亮北伐为何这么难了吧。

汉中南边虽然和四川也有米仓山相隔,但是米仓山最高的山峰在2000米左右,高度和秦岭比起来就要低很多,大约相当于秦岭高度的一半。一寸高一寸险,翻越秦岭的难度要比翻越米仓山的难度大很多。

行政划界中有个常用的原则是“山川形便”,意思就是说依据山川走势来进行行政区域的划分,这样有利于同一地区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

那么为什么汉中却被划入有秦岭阻隔的陕西,而不选择交通更为方便的四川省呢?是有历史原因的。

汉中因汉水而得名,汉水是长江最大的支流,从汉中一穿而过。在夏商时期,汉中有个褒国,位于汉水以北。春秋时期,那位倾国倾城让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美女褒姒,就是来自那里。

战国时期,汉中北边是秦国,南边是蜀国。夹在两大豪强中间,战略位置太重要,所以命运比较悲催。今天被秦国占领,明天又被蜀国攻破。后来,强秦借助汉中这个跳板,灭了蜀国。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曾被封为汉中王,由此发家最终攻破长安,夺得天下。西汉时期汉中和安康作为汉中郡的一部分划入益州刺史部。

东汉末年219年,刘备在汉中称王,拉开三国序幕。当时的汉中地区大致分为武都郡和汉中郡,归益州管辖。因为安康被划入荆州,汉中郡的地盘相比汉初的时候变得小了很多。

一直到北宋和南宋时期,汉中都是和巴蜀在一起的。两宋时期汉中归利州路管辖,当时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kuí)州路合称为“四川路”,后来就简称四川了。

也就是说,从夏商一直到南宋,虽然中间有一些小的变化,但是总体上来说汉中都是和巴蜀之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汉中行政区划归属上真正发生大变化是从元朝开始的。蒙古人入主中原以后,防止巴蜀之地造反,汉中作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连同安康一起被划入陕西行省,从此蜀地北方门户大开。

只是当时略阳那一片区域并未被划入陕西行省,而是继续留在四川行省之中。或许是想用这种犬牙交错的形式,让四川和陕西互相钳制。

从元朝以后,汉中地区基本上就和陕西联系在一起了,略阳在明清时期也被一起划入陕西省。这种行政区划基本上一直延续现在,变化很小。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汉中都是和四川蜀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元朝开始却被划入陕西,虽然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会有一些不便,但从国家稳定方面来看,这是经过长期历史检验的。


地图帝


废话不说,直接上地图。

从地图上可以很直观的看到,巴蜀地区四面环山,中间是个盆地,只有两个出口,一是汉中,一是宜昌(大的门户是荆州)。巴蜀地区如果占据了这两个地区,就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境,进可攻,退可守。巴蜀地区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物产众多。所以巴蜀地区被称为“天府之地”。

历史上关于汉中和荆州的争夺非常激烈。最著名的当属三国时期蜀国的战略:

(1)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守住巴蜀地区与湖北联系的东大门。

(2)诸葛亮六出祁山,就是因为占据了汉中,蜀国进可攻退可守。

这也是历史上唐玄宗李隆基在安史之乱中逃亡四川的原因,也是抗日战争中选择重庆作为陪都的原因。

汉中的风土人情与巴蜀地区更为相似,与陕西省的关中地区、陕北区域,风土人情则很大区别。

政府为了避免四川独立,把汉中城市群划分给陕西省,把宜昌(大荆州地区)划分给湖北省。


师说历史


汉中历史上更多的作为省级行政区存在,华夏九州之一梁州,汉中郡,兴元府……都是作为一级行政区的。至于属于四川其实毫无根据可言,我知道有人会说短短几十年的蜀汉和前蜀后蜀,那我下面就说说。三国时期汉中是属于刘备的蜀汉,四川≠蜀汉,那时的蜀汉包括现在的汉中,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如果说汉中历史上隶属于过四川,那能不能说成都在唐朝隶属于陕西?成都在明清时期隶属于江苏,河北?。前蜀后蜀都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也没啥好说的,可以说属于四川,原因是前蜀后蜀都是以现在的四川部分所占总面积的绝大部分。但这短短几十年和汉中作为省级行政区的千年相比,毫无代表性可言。而且大禹分九州的时候,梁州下辖四川大部,重庆,贵州部分……能不能说四川曾经属于汉中?

由于汉中特殊的地理位置,元朝时期被划分到陕西省,历经明清到现在也属于陕西省,但陕西这个省真的很尴尬,陕西是全中国从文化,地理……差异最大的省没有之一。这个省完全是硬拼凑而成,各自有各自的打算。西安想通过关中城市群带动关中城市,榆林却和内蒙一些城市建城市群,汉中则想依托在西三角的中心位置来发展。说到汉中与陕西就不得不说汉中与西安,西安作为一个落魄的皇城,想尽千方百计来使西安能有当年长安那样强大,然而西安却打错了如意算盘。西安这几十年除了向汉中无情掠夺几乎没做啥好事。下面盘点一下西安做的一些“好事”:

①掠夺汉中的珍惜野生动物。汉中作为秦岭熊猫最多的市,保护中心不建在佛坪建在周至可见西安那恶心的嘴脸,再说一句,那个什么垃圾中心的熊猫几乎全是从佛坪洋县拉过去的,养到现在养死了多少只以为别人不知道吗?朱鹮,朱鹮强行往周至拉,然后强行在关中地区野放,我不知道关中地区河沟里能有几条鱼,但我知道关中比汉中冷的多,河水会结冰,朱鹮有没有饿死的心里没点逼数吗?

②掠夺汉中的水资源。南水北调毕竟不是从汉中上游引水,但引汉济渭对汉中来说就是灾难了,大坝淹没了洋县佛坪多少土地,更可恶的是它们竟然还在汉台区的水源地褒河上游建坝,直接把水引到关中,真的是丧尽天良。

最后还是希望西安早点直辖吧,汉中也不必再受苦,西安也能有一个超越成都的可能性,总之这样对双方都好。


stronger25713258


诚邀,如题。实际上中国的很多省界划分都是犬牙交错,并不像美国那样经纬分明。汉中为何划归陕西只是其中一个例子。

那么为什么不把离成都更近更方便的汉中划归四川呢?小编认为这是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智慧”。

四川得名于“四水交界之地”,但是今天的四川实际上已经只有三川了,因为原四川辖内的长江、岷江、嘉陵江、汉江四江中的汉江流域已经不属于四川的辖地了。汉江就是主要流经汉中和安康的长江支流。

熟悉史书的客官肯定都知道,汉中是四川与关中之间的咽喉,汉高祖刘邦就是以汉中为跳板攻入关中继而建立大汉。三国时期的蜀汉也是由于得到了汉中才能以益州之地坚持数十年,在宋仁宗时,一举子献诗于成都府云:“断剑阁烧栈道,西川又是一乾坤”。所以说对于天府之国的四川而言,有了汉中难免会使当地的官员产生拥兵自立的想法,

后来忽必烈统一天下之后,建立了行省制度为了防止再有将领割据四川地区,决定把汉中地区划给陕西行省。就这样,汉中地区绕了一个大圈,再一次划归陕西。明朝建立以后,沿用了这个模式。后来清朝入关以后,也没有进行改动。

以上就是为什么汉中归于陕西的历史,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山河形梗、犬牙交错,确保古代中国中央政府以最低的统治成本保持一个大型帝国的统一,几千年来,中国也是世界上唯一有庞大国土却长期保持统一的国家。

类似的情况还有,江苏安徽为何南北要划一起,大兴安岭的通辽为何划给了内蒙古,湖州划给了浙江,宜昌划给了湖北,徐州划给了江苏,天水给了甘肃,岳阳给了湖南,石首给了湖北。

再回到问题,古代中国,论山川险固,非四川莫属,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要据蜀自立,东必守江陵,北守汉中,据江陵可拥巫山之险,守汉中可托大巴山之险。2个口子堵住了,四川才能安全,古代中央只要重兵屯守汉中,就不怕四川造反。

汉中这个城市在南北地理中的位置很重要,汉中相当于中国南方的向北突出部,其背靠四川大粮仓,又能左右伸缩,联络陇西荆湘,流通战争资源,呼应关中、中原等主战区战事,汉中这块枢纽位置,古代朝廷怎么也不可能给四川。


云中史记


主要还是区域制衡之道,所谓“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历史上的四川地区发生了太多的地方割据势力,从西汉末年的公孙述到明清时期的张献忠,大大小小的政权交替,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割据势力,主要还是蜀地地形险要,而物产丰富,对外相对封闭,对内自给自足,所以才会产生如此多的割据势力。

那为什么又把汉中划给陕西呢?从地形上看,汉中处于秦岭渭河谷地之南,无论是地理、气候,还是人文风物,汉中都更接近四川盆地,而与关中平原差异较大。




自古以来,秦岭曾经是不同行政区的天然界线。在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和班固的《汉书·地理志》中都将秦岭南北分为两个不同的地理区,前者属巴蜀,后者为关中,两者的物产、经济、风俗、文化都很不同。

但在元朝统治四川以后,就将设在汉中盆地的兴元路划归陕西行省。从此,汉中盆地和关中盆地就一直处于同一个行政区。元朝统治者做出这样的改变显然是出于军事和政治上的考虑。在宋金对峙和宋元之战中,秦岭及四川盆地一直是宋军凭借有利地形长期守御的战略要地。将秦岭以南的汉中划归陕西,就使四川失去了北方的天然屏障,不易形成一个完整的割据区。在政治、军事中心在北方的情况下,这样无疑会有利于北方对秦岭南部以至整个四川盆地的控制。明清两代的政治中心都在北方,这种划分对维护由北向南的控制同样有利的,四川盆地多次作为割据基地的历史和“天下未乱蜀先乱”的现实危险更是统治者不得不顾虑的,所以就将汉中划给了陕西。


观海云远3006


元朝为了防止地方势力,有意不按山河地理形式划分行政区域。就是把一个行政区域战略要地故意划分给别的行政区域,这样想形成地方割据独立势力就比较不容易。简单的说就是把你家大门划给邻居家,你在家想说点悄悄话,邻居都听得见,这样就没法自私自利了。

这种划分有效的遏制住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从元开始明清直到现代都延续了这办法。我们现在看元以前的地名总感觉陌生,而元以后的地名就多少感觉很亲切熟悉的道理就是这个。毕竟元以前区域划分是什么郡、州、路、府什么的。

这其中划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汉中划给陕西。其他还有:徐州划给江苏,徐州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省会,可实际把徐州划成了四省交界。还有南京的划分,明明在江南非得管江北,而在江南南京周围的战略要地都给了安徽、浙江。这种案例其实每个省基本上都有。别感觉大惊小怪。


沙中土大溪水


这个命题实在不妥,好象陕西和四川都不愿意要汉中似的,其实汉中的地理和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是通往成都的咽喉要道,当年刘备派大将魏延守汉中,和曹操舍不得丢弃汉中,只因屡战屡败不得而舍之,足见汉中在军事上战略位置多么重要性。



汉中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汉江从中穿过,历史上之所以要把汉中划归陕西,或与四川分离,主要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考虑。由于古代政权中心都在北方,具体一点就是秦岭以北,把汉中从四川分离,有利于从政治上和军事上控制四川,使四川失去北方屏障,不敢轻易与北方政权对抗和为敌。

如果把汉中划归四川,就会导致三国时期蜀国和魏国以秦岭为界形成南北分治的局面,历史上以秦岭为界形成南北分治的还有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整整南北分治了五百年之久。



鉴于此考虑,宋以后的朝代为了有效地控制四川,有意将汉中从四川剥离,划归陕西,防止以岭分治的局面再次重演。

当然把汉中划归陕西还有地理位置、行政管理和经济等方面原因的考虑,特别是现在,虽然汉中和关中隔着秦岭,而且汉中与四川方言和生活习惯上非常接近,但毕竟汉中距离成都较远,加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四川在对汉中管理上确实也不方便,故最终还是把汉中划归陕西管理。


知未是也


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一个国家统治需要的结果。有句话叫:天下未乱蜀先乱。就是说四川地区很适合起兵作乱,又容易做大还不容易镇压。

巴蜀之地,东西南北都有山阻隔,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防御墙,四川盆地,天府之国,易于后勤粮草的筹集。就像汉高祖刘邦,依靠汉中盆地可以和项羽硬钢,最后夺得天下。

巴蜀之地已经有很好的条件了,再加上汉中这个好地方,那岂不是更加的难以控制。所以为了稳定和削弱巴蜀的力量,分出汉中,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盛世打杂


我就事论事的表明一下自己的态度:汉中从来没有属于过四川,也从没有这样一个说法,但为何近一两年总有人没有根据的提出此问题呢?我回顾了一下历史,想必提出此问题的人的最大依据应该是三国时期汉中归于刘备建立的蜀汉国。

但个人认为此根据十分片面,汉中自秦统一天下以前就设有汉中郡,自东汉末年由五斗米道张鲁割据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割据政权统治汉中,后归降曹操,操派夏侯渊镇守此地,后刘备率军攻打,备麾下大将黄忠斩渊于勉县定军山下,大破魏军,遂得汉中之地,仍设汉中郡,以魏延也太守,以此至蜀汉国灭不过数十年,且魏蜀吴三国并立,互为割据,皆以己为正统,设郡统领,实乃中央政权之互不统属,各郡以为地方最高之政权,何来汉中归属于四川?至于唐玄宗时设山南西道(治所:兴元府「今汉中市」),除北宋前中期属利州路(治所:利州「今广元」),后期及南宋皆治:兴元府。至元开始建立行省制,自此中国方才设立省级行政区划,元朝为巩固其统治基础,将此前中国离开以地理人文风俗为区分的界线,按照犬牙交错的原则重划边界,打破原有地理分界,因汉中为进川之门户,入关中之要地,故元统治阶级便将汉中划归陕西行省,自此以后汉中便失去了以地方一级行政单位的政治地位。也即从这个时候开始汉中方才开始归属于一省——即陕西省!由此可见,汉中在历史上从未归属于四川省!且元世祖忽必烈初立秦蜀省,2年后改为陕西四川行省治所一度移于兴元府(今汉中),但我不能以此就说四川曾归属于汉中,所以从任何一个历史阶段来看,汉中从未归属于四川!因此,既然提出于历史有关的问题,就应该祥加考证,有根有据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