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7 教师采取什么措施能让学困生“脱贫”?

教师采取什么措施能让学困生“脱贫”?

学困生是指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学困生也分好几种情况,并非所有的学困生都不想学习,教师要做具体的分析。学困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其中非智力因素是主要原因。所以,对学困生的帮助没有统一的方法,只能研究个案,深入了解他们“致贫”的原因和历史,找到了原因就找到了打开他们心门的钥匙。

学困生起点低,相比于绩优生,他们更容易取得进步,提升空间很大。如果一个班级在学习上“尾巴”小,整体推进情况一定好。让学困生“脱贫”,可以很好地改变班级学习的生态环境,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幸福和成功,对班级其他各方面的影响都是积极的。

采取什么措施能让学困生“脱贫”呢?总体上说,一是给予其真正的关心和鼓励,二是提供切实有效的具体帮助。

1.给学困生安全感

要让学困生在班级里有安全感,不要让其沦为弱势群体。教师要多观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机会,及时予以鼓励。学困生只是在课程学习上暂时落后,不代表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差。要公平、公正地对待他们,在班级给予他们合适的位置,班级工作或活动要尽可能地让他们多参与、多展示,平等地提供机会,让他们感觉到在自己的班级里也有一席之地,而不是班级的累赘。

2.和学困生交心

要和学困生交心,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心态。对学困生应有悲悯之心,理解他们的苦恼和困难,不抛弃、不放弃。要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思考,从中找出可以改进的地方。谈话时不要只盯着成绩,可以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切入,逐渐靠近主题。要注意保护学困生的隐私和自尊,即使想帮助他们,也不应该大张旗鼓。不刻意宣传,不强化他们落后的既成事实,悄悄地提供帮助是最好的。

3.改善学困生的学习动机

帮助学困生首先要改善他们学习动机,否则就是做无用功。教师要和学困生就改进学习的问题达成共识。大部分学困生都有改善学习状况的愿望,但是,因为长期落后,积重难返,想一下子彻底改变是不大可能的。他们的共同点是:有想法没行动,有行动难坚持;容易下决心也容易放弃,会找各种理由原谅自己;所以,提升学困生成绩是持久战,教师对此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要有足够的耐心打好这场战斗。不要轻信学困生的承诺,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跟进。要从完成最简单的任务开始,一件件落实。所以,对他们的帮助不能盲目,要循序渐进。

4.切中要点,软硬兼施

每个学困生的问题都是不一样的,对学困生的教育要切中要点,忌泛泛而言,流于说教。学困生听到的来自各方面的唠叨已经很多,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所以,大道理多说无益。只有深入了解他们,和他们成为知心朋友,才知道他们最需要什么,怎样才能打动、影响他们。教师与学困生的关系非常重要。因为教师在帮助他们改掉坏习惯的过程中,会使用各种方法,有些甚至是强制性的、令他们痛苦的做法。在这种时候,师生间良好关系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学生因为信任、爱戴自己的教师,才会听从教师的劝告,接受教师对他采取的帮教措施。对学困生的教育,我主张“软硬兼施”,不能完全靠他们自觉,一定的强硬手段还是要有的。但如果没有师生感情做基础,这样做只会招致他们的反感和抵抗。

5.利用各种方式施加正面影响

为学困生找一些好学上进的朋友,利用同桌、小组影响他们。

6.建立学困生帮助系统

学困生的帮助系统,从人员组成上,应该包括班主任、科任教师、同学、家长,在学习环节上,包括听课、作业、订正、答疑等。如果缺少帮助,绝大部分学困生都无法独立坚持下去——他们的意志力本来就差,再加上困难得不到解决,他们很快就会再次放弃。家长在这个帮助系统中必须承担重要的任务:改善亲子关系、加强沟通、关心孩子、检查督促等。所以,班主任要做好家长的培训工作。学困生的帮助系统应该是立体的、全方位的,但最终目的却是要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品格,不能对他人产生依赖心理,因为学习归根到底是他自己的事。

(文章节选自源创图书《学生可以这样教育》,陈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

教师采取什么措施能让学困生“脱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