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科技赋能,风口聚变:互联网下半场如何突围!

前言

关于科技,我们的感慨就是科技让生活充满了更多的可能,同时也改变了我们原本的生活,科技日新月异,在科技的赋能下,风口也发生聚变,从时代的角度来说,每隔数十年,我们将会进入一个新时代,回首十年前,2007年全球市值最高的前10大公司,互联网相关的只有微软入榜。算半个互联网企业吧。其他霸主都是埃克森美孚、中国石油、通用电气、中国工商银行、俄罗斯天然气、AT&T等能源、银行、通讯领域的实业巨头。

科技赋能,风口聚变:互联网下半场如何突围!

10年后,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的前10名,已变为了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Facebook等高达7家互联网企业上榜,其中包括来自中国的阿里巴巴和腾讯,市值都超过了4000亿美元。传统领域的巨头只剩下了美孚和强生,另一家上榜的公司是做保险和投资的伯克希尔·哈撒韦。

科技赋能,风口聚变:互联网下半场如何突围!

我们以前一直以为,互联网是无边界的,它在空间上可以无限大,当然这个认知是正确的。第一代互联网的代表Google、亚马逊、YouTube等等,正是基于互联网的空间、内容无限多的假设建立的,谷歌的英文名本身就表示1后面100个0,谷歌创始人希望,能给用户提供无限的搜索能力。互联网从量级上都取得了迁跃式发展。这时有人在2017年,提出了中国互联网进入下半场的概念。

何谓“互联网下半场?”

人口和流量红利消失,是中国互联网上半场跟下半场的分水岭。所以现在如果创业公司还想做纯PC互联网或者纯移动APP,很难出独角兽了。即使出独角兽也不是初创公司的产品。

那么互联网下半场,我们该如何突围?

传统互联网最大的价值,是解决信息不对称,并提供连接。但国内很多行业,信息不对称和连接并不是痛点。例如医疗、教育等传统领域,供需关系不平衡才是更为严重的问题。互联网提升了一部分效率,但没有根本的解决问题。这亟需互联网下半场的到来。

近几年,凡是对互联网及科技了解的人都会明显的感受到,五大领域将是互联网下半场突围的关键!

人工智能领域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成熟,AI人工智能正在逐步从尖端技术慢慢变得普及,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技赋能,风口聚变:互联网下半场如何突围!

自然语言处理(包括语音和语义识别、自动翻译)、计算机视觉(图像识别)、知识表示、自动推理(包括规划和决策)、机器学习和机器人学。按照技术类别来分,可以分成感知输入和学习与训练两种。计算机通过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读取知识库、人机交互、物理传感等方式,获得音视频的感知输入,然后从大数据中进行学习,得到一个有决策和创造能力的大脑。

物联网(大数据)

科技赋能,风口聚变:互联网下半场如何突围!

物联网提供了计算机感知和控制物理世界的接口和手段,它们负责采集数据、记忆、分析、传送数据、交互、控制等等。摄像头和相机记录了关于世界的大量的图像和视频,麦克风记录语音和声音,各种传感器将它们感受到的世界数字化等等。这些传感器,就如同人类的五官,是智能系统的数据输入,感知世界的方式。而大量智能设备的出现则进一步加速了传感器领域的繁荣,这些延伸向真实世界各个领域的触角是机器感知世界的基础,而感知则是智能实现的前提之一。

智慧城市(社区)

“智慧城市”是指通过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网格化管理等技术的创新应用,实现深层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精准化、智能化、便捷化和高效率,进而提升城市综合发展能力,安全与服务水平的城市发展新形态。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信息共享和连接,提高大家在城市中的生活品质和质量。

科技赋能,风口聚变:互联网下半场如何突围!

智国互联作为智慧城市(社区)建设领军者,首创式将人工智能技术与物联网大数据技术融合,为智慧社区建设量身定制八大系统涵盖门禁、物业管理、停车、智能家居管理、智能梯控、安防管理系统,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真正的做到智能融入生活,科技创造生活!让老人与小孩都能完成最简单的人机交互!

经济领域

包括共享经济、粉丝经济、新零售.....

企业服务领域

中国过去二十年经济的爆发式增长,带给2C市场巨大的人口和流量红利,无论是互联网、房地产还是金融,这应该是过去20年中国发展最快的三个行业了。在这种时代大机遇下,“野蛮成长”是最好的选择。企业没有时间,也没动力去做内功,“一快遮百丑”,“快”比什么都重要。 但是今天人口和流量红利消失了,获客也好、留存也好等各方面成本都上来了。同时过去很多企业一直在蒙眼狂奔,发展节奏一放缓,内部管理问题也开始涌现。

这就需要企业去做好管理,要做精细化运营,也就是开始比拼内功了。这些正是企业服务的价值。我们反观美国市场,经济一直很平稳,也没有那么大的人口红利,所以美国比中国更早的进入了比拼效率的时代,也就更早地催生了企业服务市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