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金曲獎對一個歌手來說又多重要?

168飛奔


非常重要,特別是對剛出道不久的新人、有實力的歌手以及大陸歌手。

眾所周知,臺灣金曲獎是華語樂壇最高級別的音樂獎項,是華語樂壇的"格萊美"獎。金曲獎也以它的權威性和不確定性,深受大眾關注和喜愛。雖然近些年,金曲獎相比以前,大眾關注度以及含金量有所下降,但它依然是華語最屬權威性,影響力的音樂獎項。

金曲獎設立的初衷是為鼓勵臺灣地區的音樂創作人士以及歌手,創作出更多優質音樂作品,所以像香港樂壇以前絕大多數歌手都是以翻唱日本作品為主,基本可以告別金曲獎評選。所以我們常說華語樂壇的重心一直是臺灣而不是香港。而且金曲獎一般偏重於獎勵臺灣地區的歌手和音樂人,而大陸和香港的歌手獲得金曲獎難度可想而知,但近些年有所放寬,但主要還是以臺灣為主。入圍金曲獎的非臺灣歌手,得是張學友,陳奕迅,王菲這種級別,大陸最近一次還是李榮浩入圍五項,最終獲得最佳新人獎,自此李榮浩音樂仕途一路高歌。可見金曲獎對一個歌手的重要性。

金曲獎考量的標準也挺嚴格的。

首先作品得有一定的傳唱度。流行樂作為商業化的賺錢工具,如果沒有商業價值,那就很難說服評委了。

第二,光有傳唱度還不行,作品還得有音樂藝術性。如果只考慮傳唱度,不考慮藝術性,那麼那些爛大街的口水歌都可以獲獎了,那真的會毀了金曲獎的聲譽。

第三,考慮歌手的作品相比有沒有突破。另闢新徑,音樂前衛性,永遠是金曲獎的最愛。所以周杰倫處女專輯,就入圍五項獎項,並一舉拿下"最佳流行演唱專輯""最佳製作人"兩項大獎,此後成為金曲獎的常勝將軍。還有專輯《葉惠美》中周杰倫作詞的《梯田》,入圍最佳作詞人獎,因為歌詞描述的是關於環境保護的,極具前衛性和社會責任感。

作品高水準不一定要就會獲獎,就算你經常90分,也敵不過平常60多分,一下子進步到80分的人。周杰倫《七里香》《十一月的蕭邦》《依然范特西》三張專輯可謂是華語頂級神作了,但是在金曲獎也是顆粒無收,只是入圍而已。

所以網上討論薛之謙為什麼沒有入圍金曲獎,先研究一下他的作品音樂藝術性高不高,相比以前突破大不大。光有傳唱度還是不夠的。而且薛之謙是大陸歌手,即使再優秀,臺灣金曲獎的評委肯定會有所保留的。

為什麼金曲獎最喜愛突破?

因為突破就意味著有新發現,有創新。歌手和音樂人只有不斷創新,華語樂壇這塊田,才能不斷耕耘開來,不斷擴大。這也體現了金曲獎的一種前瞻性。如果金曲獎一直頒給周杰倫,林俊杰,王力宏,張學友,陳奕迅等等,那麼就有可能造成新人永無出頭之日,是極不利於華語樂壇發展的。畢竟這種級別的音樂人和歌手,不是人人都可以當的。而新人或者是有實力但默默無聞的音樂人,是極需要通過獎項來肯定和打開知名度,這樣才能有助於鼓勵他們創作出更好的作品。而神級歌手和音樂人,多頒一個大獎給他們,也是無所謂了,畢竟像周杰倫他們,現在根本不需要用獎項證明什麼。

不過如今金曲獎的評判標準真是越來越看不懂了。恕筆者孤陋寡聞,近幾年很多入圍和獲獎的名單裡,聽都沒聽過他們的名字,更何況他們的作品。只是希望華語樂壇多一點音樂人才。目前,最好的發展華語樂壇的道路是兩岸三地的音樂人一起合作,臺灣現在難以發掘優質新人了,香港樂壇也基本放棄了,唯獨剩下大陸這塊大寶藏還沒大規模發掘,臺灣香港利用現有的音樂人才去發掘大陸這塊大蛋糕,才是華語樂壇最好的出路。



高考攝影詩詞


毫無疑問,金曲獎是目前華語樂壇最具含金量的音樂獎項,但就現在來說,對一個歌手能有多重要?它是一個很好的招牌,但不等於你被市場認可,因為現在的華語樂壇早就變天了。

臺灣金曲獎誕生於1990年,那真是整個華語樂壇最輝煌的年代,要知道強如張學友、王菲也只得過一次最佳歌手獎,而且金曲獎只設最佳類獎項的,從來不弄什麼最受歡迎的獎項(內地的最受歡迎基本就是給流量們設的),其專業性非常高。

但華語音樂一直面臨著巨大的危機,就是版權意識太差,曾經的磁帶、CD時代還好,即使盜版唱片絡繹不絕,歌手們起碼能靠唱片銷量維持,可進入新世紀以來,網絡的興起,免費的網絡下載歌曲進入了大家的MP3裡,實體唱片銷量一落千丈,盜版音樂基本死亡,上世紀90年代的銷量冠軍怎麼也得百萬張啊,進入2000後,能買到20、30萬張就可以成為冠軍了,這極大的動搖了華語音樂的根基。

再看現在,雖然版權意識在覺醒,但還遠遠不夠,因為下載到免費的音樂也不是什麼難事兒,歌手們基本只發單曲,很少會發專輯(成本太高),實力派們可以依靠演唱會以及晚會拼盤,偶像派們只能混跡於各大綜藝撈金,而最受打擊的就是我們的原創者們,寫歌不易,而寫出一首經典的音樂更難,但目前依靠版權收益,就太辛苦了。

另外年輕一代更習慣從抖音等一些軟件中聽一些網紅音樂,很難再靜下心來欣賞音樂了,看看現在一些頒獎禮、榜單上的音樂吧,基本都被流量明星把持著,搞得30歲以上的人聽得還是幾十年前的老歌。

現在華語樂壇的重心轉向大陸,香港、臺灣的市場萎縮,港臺明星想賺錢的基本都北上發展,以至於現在的大陸歌迷基本對港臺音樂關注下降,有幾個還能說出這幾年的金曲獎的得主們?

金曲獎的含金量毋庸置疑,但在大環境的變化下,它只能是個漂亮的光環,至於能不能在大陸這片市場認可,那就不好說了。


黑水布衣


金曲獎主流獎項僅剩李榮浩唯一內地音樂人入圍

第30屆金曲獎入圍名單公佈,最佳女歌手入圍者有:艾怡良、孫盛希、岑寧兒、蔡依林、林憶蓮;最佳男歌手入圍者有:謝震廷、Leo王、柯智棠、李榮浩、ØZI;特別貢獻獎頒給黑名單工作室(除了李榮浩、蔡依林、林憶蓮你還認識誰?)。

獎項入圍名單如下:

最佳國語女歌手獎:

艾怡良/垂直活著,水平留戀著。

孫盛希/希遊記

岑寧兒/Nothing is Under Control

蔡依林/Ugly Beauty

林憶蓮/0

最佳國語男歌手獎:

謝震廷/愛麗絲Where Are We Going?

Leo王/無病呻吟有情抒情

柯智棠/吟遊

李榮浩/耳朵

ØZI/ØZI The Album

年度歌曲獎:

烏牛欄大護法(望天版)《烏牛欄大護法(望天版)》/衝組創玩有限公司

海里睡人《LOVE =愛》/環球國際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玫瑰少年《Ugly Beauty》 /臺灣索尼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沙文《0》/環球國際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十七《十七》/華研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新寫的舊歌《新寫的舊歌》/相信音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浪流連《浪流連》/艾格普蘭特艾格有限公司

最佳音樂綠影帶獎:

Go Slow 《Go Slow》/空氣腦唱片有限公司

烏牛欄大護法《政治Battlefields of Asura》/衝組創玩有限公司

十七《十七》/華研國際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Slow 《CASSA NOVA半熟王子》/夕陽音樂產業有限公司

十種自殺的方法《獲得》/亞洲通文創有限公司

臺灣好《南機場人》/滾石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Sabrina Don't Get Married Again! 《Modern Tragedy》/臺灣索尼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怪美的《Ugly Beauty》/臺灣索尼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企查查顯示其為臺灣唱片支柱公司

最佳國語專輯獎:

愛麗絲Where Are We Going?/十全媒體娛樂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無病呻吟有情抒情/顏社企業有限公司

垂直活著,水平留戀著。/百代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希遊記/滾石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Ugly Beauty/臺灣索尼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ØZI The Album/新樂團音樂有限公司

0/環球國際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最佳作曲人獎:

陳綺貞/傷害《沙發海》

艾怡良/Forever Young 《垂直活著,水平留戀著。》

蔡健雅/遺書《我要給世界最悠長的溼吻》

李榮浩/慢慢喜歡你《我們在中場相遇》

鄭宜農/玉仔的心《玉仔的心》

從這份名單可以看出來,內地音樂人

一年一度的金曲獎又將來臨,不少大陸網友已經迫不及待做出預測,很多內地粉絲都希望蔡依林拿下歌后寶座,同時曾獲歌后的林憶蓮、莫文蔚、蔡健雅、艾怡良等的呼聲也是高到不分上下,至於歌王的部分則是較難看透。但無論怎樣,都沒有在金曲獎上面看到太多的內地歌手。唯一的遺珠就是李榮浩。

儘管第30屆金曲獎宣揚自己的多元理念,邀請到各屆獲獎歌手,包括戴佩妮、黃妃、桑布伊、茄子蛋、玖壹壹等人來擔任揭獎嘉賓。評審團主席陳珊妮也坦言,今年金曲重點特色,在於風格越來越多元,新進藝人、樂團、幕後工作人員也相當受到矚目,為整個華語歌壇注入新活力。但是從入選名單可以看出,近年來迅猛發展的內地樂壇顯然被臺灣金曲獎選擇視而不見。

這也讓金曲獎顯得越來越小家子氣,從入圍歌曲上也可以看出來,很多歌曲大陸聽眾根本就沒有聽過。而金曲獎卻標榜自己是“華語樂壇最權威的獎項”,可是這樣赤裸裸的無視14億華語聽眾的做法真是令人感到哭笑不得。

金曲獎的臺灣玻璃心:坐井觀天無視內地音樂崛起

其實近年來大陸歌壇新人輩出,創作能力和歌唱實力兼具的新生代歌手源源不斷,不管是華晨宇(其專輯播放量長期位居youtube榜首)還是今年靠綜藝大火的毛不易,以及好聲音冠軍梁博,單看女歌手,今年剛剛發行新專輯的曾軼可也在出道十數年後臻於成熟,新專輯更是先鋒突破。

而這一切都被臺灣金曲獎忽視。這些年輕歌手卻從未進入金曲獎的眼球,彷彿金曲獎已經自己造了一座房子固步自封,自己跟自己玩。入圍的臺灣歌手一大堆,可是專輯和歌曲實力經過比較都與之前提到的內地歌手差一大截,更不要提銷量和人氣。

事實上,臺灣樂壇經過多年發展底蘊深厚,他們的音樂素養確實要比2014年前的大陸高很多。但隨著90後內地音樂人的不斷孵化,他們這一批音樂人的素養早就接受過歐美以及日韓文化的洗禮。很多內地音樂人如於文文(歌曲《體面》播放量破億)都去美國高等音樂學府進修學習,可以說,內地音樂人的音樂創作力和素養至少已經和國際接軌。

這一點市場早已經證明,隨著周杰倫林俊杰蔡依林這一批老牌港臺音樂人逐漸淡出,內地音樂人的崛起已成不容忽視的事實。而金曲獎卻在坐進觀天自欺欺人的將優秀的內地音樂人排除在外,美其名曰稱讚自己的風骨做派。真的非常可笑。

大陸資本悄悄買下臺灣樂壇

約莫1980年起至1998年底,全球5大跨國唱片集團(華納、環球、BMG、EMI、SONY)陸續進駐臺灣唱片業,不論依循的是代理、合資、併購、設立子公司哪種模式。跨國企業的進駐代表大量國際資金投入臺灣音樂市場,也正式宣告臺灣唱片業完全與全球接軌。

不過與全球接軌的唱片生態也為臺灣流行音樂帶來諸多衝擊,在本土音樂市場上:跨國企業以雄厚的資本與純熟的行銷經營壓縮到本土小型唱片公司的生存空間;再者,跨國企業放諸四海皆準的營銷模式抑制了全球化下的在地化獨特性,致使許多真正在地的好聲音反倒變成音樂市場裡的非主流,而主流卻是千篇一律的歌曲。

在世界上:當時跨國唱片公司戮力將臺灣打造成華語流行音樂的搖籃或許有更商業上的意圖,著眼的是廣大未開發的大陸音樂市場。放眼整個亞太地區,臺灣在文化、語言上與大陸最親近,在臺灣的諸多投資終將一日能做為進軍大陸的跳板。

而事實上,近年來大陸音樂市場的磁吸效應吸引的已經不僅只是臺灣的音樂人,甚至是世界級的音樂創作者。更為驚人的事實是,大陸的資本幾乎都入股了這些跨國唱片公司。

華語流行音樂聚焦的眼光早就悄悄轉移到大陸,臺灣如果選擇掩耳盜鈴,就會被主流聽眾拋棄最終淪為笑柄,更不要談再次異軍突起了。


商業偵查眼


金曲獎的前身是臺灣電視金鐘獎,第一個獲得此榮譽的是鄧麗君,後來此項獎單獨出來成為臺灣金曲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