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領導“暗訪”何時不再是新聞

領導“暗訪”何時不再是新聞

不打招呼、不預先安排,沒有當地領導幹部陪同,6月8日上午,江西省委書記、省長劉奇輕車簡從、冒雨在南昌市對“放管服”改革督查發現問題整改落實情況進行了暗訪。

“明察”與“暗訪”本是孿生兄弟,但是,在檢查考核的時候,“明察”總是更受青睞,而“暗訪”卻老是不招人待見。實際上,在“明察”太多太泛的背景下,“暗訪”才是更為接地氣的做法。

今年以來,江西省從上到下開始興起了一股“暗訪”之風。一時之間,有關於領導“暗訪”的報道多了起來。其中,一則江西撫州市副市長、金溪縣委書記王成兵突擊暗訪一便民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胡某上班時間戴著耳機聽音樂被辭退的消息,經媒體報道之後,更是引起了輿論熱議。

民眾圍觀議論領導“暗訪”是一件好事。這至少說明,民眾對於時政還是十分關注的。但是,從常理而言,領導“暗訪”本就該是一種常態化的工作方式,如今以新聞的面貌重回民眾的視野,其實反映的是,“暗訪”在現實工作中還是太少見。也正是源於太少見,領導“暗訪”才會具有新聞價值,才具有新鮮度和話題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看到很多關於領導“明察”的新聞報道。但是,這些新聞缺乏一種交互性,很少能夠引起輿論圍觀,更多的屬於一種“你聽我說”的宣傳。加上,民眾對這種新聞已經免疫了,所以也難有關注的興趣。

可領導“暗訪”的新聞報道卻不然。“暗訪”行為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問題意識,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民眾常常能夠看到衝突,看到意外。而衝突和意外,讓“暗訪”有了故事性,因而此類新聞一出,總能引起輿論熱議。另外,領導“暗訪”是以一種體驗式方式進行的。領導在“暗訪”中的遭遇,也是群眾會遇到的。這容易得到群眾的心理認同,引發共情,從而加速新聞擴散。

不過,當媒體在追著報道領導“暗訪”新聞的時候,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暗訪”制度還沒有真正地在檢查考核中廣泛應用,或者說,還沒有常態化制度化。“明察暗訪”一詞,我們經常掛在嘴邊,可實際情況是,“明察有餘”而“暗訪不足”,這種失衡是亟需修正的。從這個角度看,江西省大興“暗訪”之風,也可以認為是對工作方式的一種“糾偏”。

“明察式”檢查考核,招呼在前已經成為“標配”。這種方式不能說不對,只是長期以這種形式進行檢查考核,一些基層同志已經總結出來一套應對之策。提前安排、趕工造假、撰寫簡報、安排路線……如此多的套路,經常讓檢查考核工作十分被動,甚至淪為了一種形式主義。相反,“暗訪”則不按套路出牌,充滿隨機性,這使得弄虛作假的空間被壓縮,倒逼著基層抓好日常工作。

“明察暗訪”是檢查考核硬幣的“兩面”,不能偏廢一方,必須保持一種平衡,只有這樣,“明察”和“暗訪”才能各自發揮出制度優勢,將工作推向深入。

领导“暗访”何时不再是新闻

往期推薦

领导“暗访”何时不再是新闻领导“暗访”何时不再是新闻

長按圖片

識別二維碼

溫馨提示

或者掃描二維碼下載“時刻新聞”,

在“呼聲”、“問政”欄目留言。

领导“暗访”何时不再是新闻

投訴、舉報、消費維權 戳戳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