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石河子八一造纸厂建厂始末

——石河子八一造纸厂建厂始末

石河子八一造纸厂建厂始末

八一造纸厂建厂初期厂区外景。

石河子八一造纸厂建厂始末

1960年,石河子八一造纸厂造纸车间。

女处长深入苇湖查资源

1958年4月,国家轻工业部规划司计划处女处长李斌携造纸设计院工程师朱立鉴来到石河子,调查在石河子建造纸厂的原料资源状况。他们深入芦苇湖,走遍玛纳斯河流域的许多地方,在王家梁的东沟、中沟、水磨沟方圆二十多公里长的芦苇湿地勘察。经过初期勘察,他们估算这里的芦苇年产量约在五万吨以上,原料资源丰富,建个年产万吨的造纸厂没有问题,而这里的水文、地质条件,对于建设造纸厂也是比较理想的。他们将调查的情况向时任八师政委鱼正东和副政委刘炳正作了汇报。

当时,八师正准备兴建八一棉纺织厂、八一毛纺织厂、织染厂、水泥厂和造纸厂等,还准备扩大食品厂、粮油加工厂、机械厂的生产规模,以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当李斌向领导汇报了在石河子建造纸厂的设想时,鱼正东和刘炳正当即表示赞同,积极而愉快地接受了建厂任务,并将造纸厂定名为八一造纸厂。至此,国家轻工业部为满足新疆各族人民文化生活用纸的需要,指派李斌到新疆规划建设新疆第一个纸厂的计划,基本上落实了下来。

建厂筹备工作全面开展

为在石河子建造纸厂,自治区党委工业部部长祈果亲临石河子与八师领导共同商量,决定由刘炳正亲自挂帅任纸厂筹建处主任,让辛士忠任筹建处副主任,立即进行年产万吨纸厂的筹建工作。接到任务后,辛士忠迅速安排了纸厂的规划设计,着手进行技术培训和设备订货。由于刘炳正的亲自领导,筹建工作进行得很顺利。

1958年10月,造纸厂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展开。师领导从各农牧团场抽调了部分具有创业精神的基层干部和一部分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农工,到汉阳造纸厂培训。根据刘炳正的指示,培训工作要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全面培养人才。在派出的培训人员中,不仅有学习造纸技术的,也有学习管理工作的,还有学习安装维修技术的及车、钳、铆、电、焊技术的。这批人员学习期满回厂后,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抓技术培训工作的同时,造纸厂还得到了各方面的技术支援。轻工部干教司从国家机关和东北地区一些兄弟厂抽调了部分技术人员前来支援。轻工部部长宋乃德亲自批准从轻工部造纸局调雷继鸿工程师到造纸厂工作,还从轻工部造纸设计院抽调了两名具有大专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张志杰和霍学文。刘炳正又派辛志忠到辽宁劳动人事部门联系,求得他们的技术支援。辽宁劳动人事部从金城造纸厂调了一些具有专业技术水平和富有实际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造纸厂工作。还有很多从吉林、石砚、开山屯抽调过来的技术骨干被充实到造纸厂的人才队伍中。李绪普、韦成璧、邓炎宣、王万林、许广君、王万平这些从各地方抽调过来的人都成为了造纸厂最早的工程师。轻工部还从天津大学和天津造纸工业学校,直接分配了一些应届毕业生给造纸厂。这些同志,都是八一造纸厂的奠基人,为八一造纸厂的建设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八一造纸厂能比其他同时建厂的兄弟厂提前一至两年投入生产,与这些同志日以继夜地艰苦奋战分不开。

正在八一造纸厂的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个大难题。按照造纸厂原先设计的日产30吨的长网造纸机无法到位,只给我们调来3台十吨圆网机。这一突发变化,打乱了建厂计划。长网机厂房盖好了不能使用,三台十吨圆网机因没有合适的厂房无法安装,大家只好另盖圆网机厂房。在此情况下,所有建设人员并未气馁,在不突破6816.4万元总投资额的前提下,重新安排了建厂方案。八一造纸厂领导动员全厂职工发扬坚苦奋斗精神,克服一切困难,采取了“先生产,后生活”的措施,集中所有力量发展生产。全厂职工斗志昂扬,精神振奋,请战书像雪片一样飞向厂部,职工们一个个摩拳擦掌,下定决心保证完成党交给的任务,迎接纸厂早日投产。

冰天雪地战苇湖

1959年冬,在内地培训的大批青年工人陆续学成返回八一造纸厂。他们一到石河子,看见在生产建设兵团这块土地上已建起和正在兴建许多工厂,那种兴奋劲儿,是很难用语言来形容的。他们一到八一造纸的建厂工地,放下背包,就立刻向领导请战。时任政委马俊英、厂长辛志忠根据工作的需要,按车间把全厂职工编成了三个战斗队。第一、二战斗队开进了芦苇荡,为完成2.5万吨芦苇的备料任务而奋战。

第一战斗队,由制浆车间主任兼党支部书记石学壮率领。他是一位英勇善战的老侦察兵,人称“老八路”。石学壮带领大家架起苇捆当屋,垫起芦苇做铺,迅速完成了战前准备工作。

第二战斗队,由造纸车间指导员兼主任戴志兴领队。戴志兴是一位经常深入群众,善于倾听大家意见,坚持走群众路线的领导。

第三战斗队由机修车间主任兼支书陈印笃率领。他们负责清理基建现场,登记到货设备材料,并见缝插针进行设备安装。

后勤工作,由司务长赵文岐负责。他在那滴水成冰的鸭子泉旁,在那缺盆少瓢的临时伙房里,和炊事班长张玉掌一起,为大家精心准备饭菜。

尽管苇湖的环境恶劣,工作艰苦,但大家劳动热情很高,终日笑声朗朗,干劲十足。当时,每天的劳动定额很大,男职工每天要完成300公斤的打苇任务,女职工每天要完成200公斤的打苇定额。往往一天下来,大家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手上也打满了水泡。但为了造纸厂能早日开工,大家依然拼命地工作。韩计策、王一鸣、贾云山等同志,每天能收割芦苇八百公斤以上。

用爬犁突击运料

打下的芦苇要运进到造纸厂。那时,八一造纸厂只有一辆汽车,无法解决原料运输问题。马俊英以及有关部门领导商议后,决定利用1959年冬季雪大的有利条件,用爬犁把芦苇拉运回厂。

马俊英在动员会上,要求大家自愿结成对子,互相挑战,开展竞赛。为了给职工们做表率,马俊英向辛士忠发起了挑战,他们相互约定:一张爬犁拉三百公斤芦苇,从苇湖拉到造纸厂的贮苇场,谁用的时间最短,就算谁赢。从苇湖到造纸厂大约有15公里的路程,地面上虽然有大雪覆盖,但由于地面坑洼不平并不好走。三个小时后,马俊英第一个拉着装满芦苇的爬犁走进贮苇场,夺取了竞赛的胜利。他一到厂,就告诉警卫班的刘兴林:“辛厂长在苇湖崴了脚,你去接一接他。”刘兴林听后,急忙向苇湖的路上跑去。在化工厂西侧的路上,他遇见了满头是汗,一瘸一拐地拉着满满一爬犁芦苇的辛志忠。刘兴林一边向他跑去一边大声喊道:“辛厂长,政委让我来接你,你歇歇,让我来!”辛志忠却说:“我还可以坚持,没问题,你回吧!”刘兴林哪里肯听,不容分说,上前抢过辛志忠手里的纤绳,拉起就跑。辛志忠无奈,只好跟在他身后,强忍着脚部的疼痛,边追边喊:“小刘,停一停,我们两个一起拉。”可刘兴林哪里肯听,只管自己拉着跑,不到四十分钟,就把爬犁拉进了造纸厂。

这天,全厂出勤一百多人,拉回五十余吨芦苇。不到十天,东沟苇湖割下的苇子,就基本拉完了,解决了原料运输的一大难题。

八个月完成主体设备安装

圆网造纸机1959年第三季度开始交货。这时,工四团承包的厂房建设工程尚未竣工。为了争取时间,加快建厂进度,争取早日投产,造纸厂领导决定改变按部就班的方法,采取“边基建,边安装”的措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见缝插针地进行设备安装。

陈印笃领导的第三战斗队里,一些技术骨干是兄弟厂支援的,安装工人也是经过严格培训的。这个战斗队,可以说是集中了当时八一造纸厂里的技术精英。他们经过反复讨论和周密布置,先将两台重四十吨、容积四十立方米的大蒸球装了上去,继而将109台专用设备和264台通用设备陆续安装完毕。为了保证苇场防火安全工作,第三战斗队的队员们还修筑了消防管道,砌筑了千余米长的贮苇场围墙,并安装了消防栓。在短短的八个月时间内,安装工作迅速完成。

1960年7月,八一造纸厂已初具生产规模。

第一张纸的问世

1960年7月,八一造纸厂主体设备已基本安装就绪,只剩下蒸球传动设备——涡轮杆还没有到货。没有涡轮杆就无法开工,怎么办?大家聚在一起集思广益。有人提出,用人力推转造纸设备。马上有人反驳道:“蒸汽球那么大,温度那么高,人怎么推?实在是太异想天开了。”

青年技术员陈德柱却认为可以采取人工推转造纸设备的方法。他说:“听天由命,不是共产党人的态度。”陈德柱在车间领导的支持下,和老工人李忠盛、青年工人李书平、熊国元等一起抬来绞磨、钢丝绳,终于把蒸球推得呼呼直转,保证了试车生产的顺利进行。

当时,还有许多困难横在八一造纸厂的工人面前,如切苇机未及时到货。郭惠坤建议,用饲料切碎机代用,解决了原料切断装锅问题;烧硷供应不上,经大家研究,采纳了雷继鸿、李绪普工程师的意见,从托克逊运回土硷自行苛化,解决了主要辅料的供应问题。在党委的领导下,八一造纸厂采取工人、技术人员和领导干部三结合的方法,使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

1960年7月19日,八一造纸厂开始全面试车运转。20日,就生产出了新疆自己工厂生产的第一张有光纸。顿时,全厂职工围着造纸机狂欢不已,并当即组成报喜队,敲锣打鼓向师党委报喜。

八师副政委、党委工业书记晋怀荣接见了报喜队,他勉励大家要谦虚谨慎,再接再厉,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纸张,满足新疆各族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

愿做新疆造纸工业铺路石

八一造纸厂胜利投产后,震动了全疆和内地省市的一些同时建厂的兄弟单位。他们有的因资金不足,有的因设备无法落实,有的因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都没有按计划完成建厂任务,如乌鲁木齐造纸厂、伊犁造纸厂、农二师胜利造纸厂,农六师猛进造纸厂、农七师七一造纸厂、军区和靖造纸厂、甘肃天水造纸厂,宁夏青铜峡造纸厂。这些兄弟厂在建厂时遇到了一些困难,八一造纸厂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予他们无私的支援。

胜利造纸厂建厂时,八一造纸厂从领导干部到技术人员,以及机器设备、备品备件等,都按对等原则,分了一半给他们;天水造纸厂初建时,八一造纸厂从制浆、造纸到维修,都一一给他们配备了技术力量;宁夏青铜峡造纸厂也是同样。特别是在领导干部方面,和靖造纸厂厂长霍学文,猛进造纸厂厂长张国庆,胜利造纸厂厂长石学壮、副厂长刘永贵、苗静清(女)、总工程师刘星祺,伊犁造纸厂厂长崔续,博湖造纸厂副厂长王家保等,都是八一造纸厂支援出去的。

甘做铺路石,只为新疆造纸工业的腾飞,八一造纸厂功不可没。

(据《石河子文史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