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古徽州漫游》(一)刘云美

游记 | 刘云美《古徽州漫游》(一)

刘云美 太行文学 5天前

《古徽州漫游》(一)刘云美

《古徽州漫游》(一)刘云美

绒花

韩红 - 绒花

《古徽州漫游》(一)刘云美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两次登临黄山,赞叹道:“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后人据此概括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引得无数人为之神往。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黄山奇石”、“爬天都峰”更是让黄山从小便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名满中华。加之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在“游黄山白岳不果”中写道:“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虽不赞风光,但可见古徽州在明清时期的繁华,纵横商界三百年的徽商,以其雄厚的资本为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成就了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学。趁着闲暇,约得闺蜜,踏上了我们的古徽州三人行。

(一)篁岭

身在不同的城市,相聚同一列火车。共赴我们的首站江西婺源,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故里。婺源的美丽乡村多而分散,时近五一,壮观的油菜花海早已谢幕。我们只选了一个浓缩版的婺源――篁岭,它是次于江岭的后起之秀,因“秋晒”而闻名遐迩,悬崖上的山居村落,最美中国符号。网上查的出站后有直达篁岭的班车,但我们环顾四周却没见个车影儿。心想不该啊!这高铁站咋能这么遗世独立啊?转了下才发现,广场两侧绿树环绕的白墙青瓦后别有洞天,分别隐藏着公共和私人停车场。

车子行走在弯曲不平的乡间小路上,蹦哒了近一个小时后,司机停在路边给乘客推荐住宿,下车转悠时我一下望见了在网上定的民宿“有家客栈”,顿感亲切,我们拉着行李沿着小路边走边看,路边三三两两的野花独自开放,油菜地,水田,杂草,冒烟的火堆,低矮的山丘……这毫不惹眼的地儿是山脚下的篁岭新村,是安置山上古村村民的地方。

《古徽州漫游》(一)刘云美

安顿好休息足后,我们下楼点餐,在大门外乘着晚风暮色等餐时,老板给我们讲了他这走南闯北的木匠生涯,和当年住山上的诸多不便,他算是发迹早的,率先在这山脚下盖起了眼前的这幢四层小楼,当时只是自住,并不曾想开客栈。每年的三四月份,油菜花盛时,这附近是一房难求,他家门前的水泥地上都有人租地儿搭帐篷?。老板娘的厨艺确实像网上评价的那样,棒棒滴!我们仨举杯饮酒助兴。饭后借着朦胧月色,我们往景区入口那儿溜达了一圈儿,感觉还是很稀松平常,早早回去休息,希望明天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惊喜,我们拭目以待……

要想人少风景好,就得起得比鸡早。七点多我们已坐上景区内的观光缆车,此时漫山已褪去金黄,星星点点的黄花、紫花散落山间,点缀着黄杂的梯田。出缆车上站后,一路鲜花相伴,途中观赏春和楼,初次惊讶于徽式三雕中的木雕。走过一段石子路后,来到了一片开阔的广场,这儿有位于村口的“婺源民俗文化展览馆”,以前是曹氏宗祠。篁岭古村,建于明代,是曹氏父子的故里。曹氏先人于唐末中原大乱时期为避战乱从上蔡郡迁徙至歙州境内,后入婺源,定居于篁岭。至今曹氏宗祠还保留“上蔡世家”的匾额。

《古徽州漫游》(一)刘云美

侧门出来是对着祠堂的“竹山书院”,是曹氏族人子弟们读书的地方,把书院建于宗祠侧畔,含有“仰承祖宗以绵世泽”的意思。书院前有一写有“敬惜字纸”的焚化炉,孩子们读书写字,不能随意抛洒废纸,集中至此焚化。书院门上的雕刻也让我们初识了三雕中的砖雕艺术。可惜才疏学浅,只是赞赏而已。这儿更让我们陶醉的是成片的花海,五彩缤纷,竞相怒放,小程序识花君帮我们结识了她们三色堇、牵牛花、三角梅……山谷对面是绿林掩映下的古村落粉墙黛瓦马头墙,在这儿感受到的是心旷神怡,使得我们不停地和美景拥抱合影。

步入天街,突入繁华与古朴,两边商铺林立,一店一品,各具特色,茶楼酒肆、影楼食府、客栈作坊,应有尽有。震撼于商铺壮观精湛的木雕艺术,临街一面全部为木雕,图案精美繁复,极尽奢华。醉心于唯美清新又不失古色古香的邂逅你酒吧。条条古巷直通天街,沿石阶漫上,青苔连着蔷薇,爬上斑驳的青砖白墙,徜徉其中感受着时光的青葱静谧。穿梭在条条小巷里,幢幢古朴奢华的徽派民居不时显露,曹文植倡孝为父修建的五桂堂,唯一一栋漆金刷红的传统婚房怡心楼,飞金彩绘,金碧辉煌。

《古徽州漫游》(一)刘云美

站在晒工坊上俯瞰整个村庄,排排民居依山就势错落有序地镶嵌在这青山绿树下,家家户户都在自家屋顶用长长木竿支起晒架,圆圆的竹筛匾里晾晒着红辣椒,黄玉米,青竹笋……给这片素静的村庄增添了一道靓丽多彩的风景。地无三尺平的地理环境,激发了先民的想象和创造力,从而孕育了这幅独特的“晒秋人家”风情画。这儿的“秋”指丰收的农作物和果实,晾晒这种农俗现象,并非秋季专属,一年四季都有展示,只不过秋季丰收季节,表现得更为丰富、更为神韵罢了。

我们在垒心桥头抓拍跳跃的动作,只有身轻如燕的曹姑娘状态最完美,行走在玻璃栈道上我很享受,但她却害怕的小心翼翼地挪动。这里也是欢乐颂里关关和谢童来旅游的地方,回看桥索,我也来过了。站在桥上俯望层层梯田,还有它的姐妹桥“卧云桥”,沿着蜿蜒的山路,一路黄花相伴,走过卧云桥,来到水口林。这儿古树参天,以“植物大熊猫”红豆杉为主,杂以香樟、香枫、松树等,动辄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篁岭人相信“树养人丁水养财”,勤于栽植严于保护,才造就了如今这绿荫遮天的水口茂林。

《古徽州漫游》(一)刘云美

索道下山归来,回望身后的座座青山,毫无村落的身影,如非亲历,谁会想到这儿居然隐藏着如此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古村落?!

(二)歙县

下午重返婺源站,前往下一站安徽歙县。途中开始下雨,时间还早,冒雨去广场上瞻仰了詹天佑的铜像,身穿西服风衣,手拿礼帽,甚为绅士。雨越下越大,裤子湿掉半截,返回站内才知刚才因为下雨,火车进站时引发爆炸,电路中断,在这儿我们经历了高铁四个多小时的晚点,等待真是一种煎熬,不过想想那些困在车上的人,我们就幸福多了。到达歙县“梦里徽州”客栈时已是第二天了,夜游四大古城之一的徽州古城的计划泡汤。

早上自然醒后,开始漫步古城,行走在斗山街,青石板鹅卵石铺成幽深的小巷,沿街阴暗的墙角绿苔片片,配着陈旧的民居小院,这一片儿确实原汁原味儿。途中透过一道年久失色的窄木门,被院里的盆景吸引,我们走了进去,一位年老的阿婆从屋里出来,这是她自己经营的一方小院儿,驻足欣赏,勾起我对童年时奶奶家小院儿的余忆。

《古徽州漫游》(一)刘云美

出来斗山街就进入商业化的古城了,我们寻找着那座著名的八脚牌楼,繁华的十字路口,它历经明清约500年的风雨岿然屹立,它的大名“许国石坊”,许国正是朋友建议汤显祖去徽州求见的贵人,但清正的汤显祖却并未成行。石坊遍布雕饰,可我只认识那12个形态各异的大石狮。四面刻有“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先学后臣”、“上台元老”大字,均出自明代书画家董其昌之手。不同于一般的纪念性牌坊是坊主逝世之后才建造,许国石坊却在其生前由自己奉旨监工建造,这是许国石坊八脚之外的又一绝了。

《古徽州漫游》(一)刘云美

站在广场近观了下气派的收费的徽州府衙,不再入内。往前行,有个南譙楼,古时夜间在譙楼上击鼓报更向人们报时,门楼内共立柱二十六根,中门阙门扇隐去二根,只显出二十四根,所以当地人又称它为“二十四根柱”。

《古徽州漫游》(一)刘云美

出城门沿河去看可以跟都江堰媲美的鱼梁坝。沿着渔梁老街,两旁是保存完好的徽州民居,如今住的主要是些老人了,窄窄的青石板路往河边有许多叉口,拾级而下,便可下到渔梁坝,它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用清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石质的插钉称为“稳定”,也称元宝钉。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又用燕尾型石锁连锁,这样上下左右紧联一体,构筑成了跨江而卧的坚实渔梁坝。我们站在坝坡上,燕尾锁清晰可见。想是因昨夜刚下过雨,河水特别浑黄,站在坝上,对岸山峦青翠,山脚下临河有新建的排排徽式民居,估计算得上是歙县的现代豪宅了。我们的脚下水流潺潺,而坝的那一头因有三个水口,水流湍急。坝下裸露的河谷,鹅卵遍布,居然还有几处怪石嶙峋,让我惊讶不解。

《古徽州漫游》(一)刘云美

下午前往棠樾牌坊群和鲍家花园,这儿太人文了,请了个导游带着我们讲解转悠了一圈儿。景区座落于山清水秀的棠樾村内,由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鲍家花园组成。

《古徽州漫游》(一)刘云美

村东大道上七座牌坊三座明朝,四座清朝逶迤成群,弧形排列,前后相差四百年,加上中间的骢步亭,便有了棠樾村七座牌坊、八个故事的说法。牌坊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地域文化特色,体现的是徽文化程朱理学“忠、孝、节、义”的伦理道德,因此牌坊群不是按时间排序建造的,而是遵照“忠、孝、节、义”的排序建造。所以牌坊群无论从哪头起都是“忠、孝、节、义”的排序,中间的是乐善好施义行坊,建造最晚。两座冰冷精致的贞节牌坊背后又代表了无数徽州女人穷尽一生的寂寞独守,一世夫妻三年半,一户户好大的外墙阻隔了多少女人的红颜青春,才换来了徽商们在外的安心经营。站在村头的观景台回望这田野中蔚然矗立的七座石坊,鲍氏家族能延续几百年的繁盛和谐,实在难能可贵。回想当下,又有多少恩怨值得本是一家亲的亲人去充当陌路人呢?也许多年以后,终有悔恨的一天。

清懿堂,俗称女祠,全国唯一。建于清嘉庆初年,取“清白贞烈、德行美好”之意。横匾“贞烈两全”是清代名人曾国藩所书。厅外八字墙,满饰砖雕,玲珑剔透,华采纷呈。它打破了女人不可入祠堂的旧制,坐南朝北,与男祠相错面对,传达出“阴阳相对,两两相谐”的理念。但大门却冲着一堵墙与门前小道形成胡同巷,两边开侧门出入,而男祠大门南开,门前空阔并放有旗杆石。封建礼教下,即使破例建祠堂,也处处显露着男女主次尊卑有别。

敦本堂,俗称男祠,典型的“肥梁廋柱内天井”的徽派建筑,银杏为柱,樟木做梁,取意“栋梁”的“冬瓜梁”粗大稳重,砖木石雕精美细致,显示着鲍氏家族的煊赫。在这儿知道了“门当户对”的由来,“门当”与“户对”原是古民居建筑中大门建筑的组成部分,是用于镇宅的建筑装饰,还是宅第主人身份、地位、家境的重要标志,所以,门当户对逐渐演变成如今社会衡量男婚女嫁条件的一个成语。

《古徽州漫游》(一)刘云美

鲍家花园原是徽商鲍启运的私家园林,重建后荟萃了众多流派的盆景,园内盆景有的苍劲雄浑,有的清新淡雅,真是琳琅满目。欣赏了三个大型山水盆景“徽州人家”、“群峰竟秀”、“江山如此多娇”,一个个更像是一幅幅瑰丽壮美的祖国山水画。能记住的还有镇园之宝大榕树盆景“南国风情”、游龙梅、寿形松……那些上百年的盆景蕴含了几代盆景师的心血,这儿就像一座盆景艺术的博物馆。园内博物馆二楼的根雕、木雕、石雕作品一个个更是看的让人叹为观止!叹作品之美,也叹艺术家之才,更叹园区之价值连城,亦感吾等之平庸。

《古徽州漫游》(一)刘云美

【作者简介】:刘云美,热爱生活,贪恋自然。柴米油盐粗茶淡饭中闲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用心感知平淡中的美好,相遇更美的自己。生活,一直在路上。

作者其他文章:《冬行雪域高原》刘云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