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我国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是哪一个大坝?

青松5698


“水利枢纽工程是哪一个大坝?”,这问法不准确,“水利枢纽”和“大坝”的概念不一样,且一座水利枢纽可能有多个大坝。

由若干座不同类型的水工建筑物构成的建筑综合体,称为“水利枢纽”。而大坝只是水工建筑物中的一种类型,其他的水工建筑物还包括:电站厂房、水闸、船闸、鱼道、输水隧洞、涵管、渠道、渡槽、水池水塔、泵站等等。

在黄河干流上,若按工程正式开工的时间进行比较,最早兴建的水利工程就是三门峡水利枢纽,其次是刘家峡水电站、盐锅峡水电站。

1、三门峡水利枢纽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黄河干流上的第一座大型枢纽,是作为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的第一期工程,位于河南、山西两省黄河峡谷段。

三门峡水利枢纽于1957年4月13日正式开工,1960年9月15日下闸蓄水,1961年4月枢纽主体工程基本竣工,1962年2月第一台发电机组投入运行。

枢纽由挡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和水电站组成。挡水建筑物包括主坝、副坝。泄水建筑物包括深孔和溢流孔。电站由厂房、开关站等组成。

2、刘家峡水电站

刘家峡水电站是继三门峡水利枢纽之后黄河上“兴建”的第二个大型水利工程,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内。工程于1958年9月27日动工兴建,1968年10月下闸蓄水,1969年3月29日,第一台发电机组试运行,1974年12月全部机组投入运行。

3、盐锅峡水电站

盐锅峡水电站是继三门峡水利枢纽之后黄河上“建成”的第二个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内。工程于1958年9月动工兴建,1961年11月第一台发电机组运行,1975年11月全部机组投入运行。


关注“筑梦水云间”,专注于水利事业......


水利千秋


我是三门峡市人,我最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了!

我国在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是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这是我国建国后在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解放前,黄河经常发生水患,素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说法,给两岸百姓带来沉重灾难。解放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黄河,下决心解决黄河水患问题。经过准备,1957年开始修建,当时苏联援华专家也参与了设计和建设,如今市区六峰路和和平路交叉口两边当时分别建有三门峡招待所和仿苏建筑饭店楼供苏联专家生活和居住。1960年建成,为混凝土重力坝,长713.2米,高106米,装机容量40万千瓦,由于泥沙和修建中的问题,1965年起又开始对其改造,随后正常开始起到防洪、发电、灌溉的作用,为附近几个省提供着丰富的、清洁的电力并提供着大量的水源。在防洪方面,和附近几个水库如故县、陆浑联合调控,可抵御70年一遇的洪水。自三门峡大坝建成50多年来,黄河下游岁岁安澜,两岸百姓安然无恙。

建设过程中,敬爱的周总理先后三次到三门峡工程工地视察,现场研究解决施工中的问题。江泽民和温家宝也先后来到这里视察防洪工作。

随着工程开工建设,1957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三门峡市,属省辖市,拨出资金用于城市发展和建设。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目前的三门峡市已经是集电力、冶金、煤炭、黄金、铝矾土、旅游为主的新兴城市。

我们当地人称这项工程为大坝,大坝前面的中流砥柱石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每年的冬季,大量来自西伯利亚的白天鹅飞临这座美丽的城市,与人和谐共处,湖光山水一色,万顷碧波,让人流连忘返。


愿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稳如泰山、固若金汤,愿三门峡市发展的越来越好,三门峡市人民幸福安康!

欢迎朋友们到三门峡市旅游观光!谢谢!


上官天竹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3ea30009e251b3fff540\

看鉴地理


三门峡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20世纪50年代的新中国,三门峡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全国各地的水利精英,为了把黄河的事情办好,齐奔三门峡,修建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这座新中国水利史上最值得纪念的大坝,这座当年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唯一的一个水利工程。工程于1957年4月13日开工,1961年建成,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大坝的建成结束了黄河三年两决口的局面,使两岸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三门峡水利枢纽,位于黄河中游下段,连接豫、晋两省,控制流域面积68.8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总流域面积的91.5%;控制黄河来水量的89%,来沙量的98%。工程于1957年4月动工,1961年4月基本建成投入运用。枢纽建筑物包括:混凝土重力坝、斜丁坝、表孔、底空、泄洪排沙钢管、电站厂房等。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全长713.2m,最大坝高106m,坝顶高程353m,水库总库容162亿立方米。三门峡水电站现有装机41万kW,年发电能力可达14亿kW·h。自1973年12月第一台机组发电至今,已累计发电235.2亿kW·h,创产值约20亿元。



主坝建设

大坝概况

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主坝长713.2米,最大坝高106米;副坝为钢筋混凝土心墙,副坝长144米,最大坝高24米;主、副坝总长857.2米。电站厂房为坝后式,全长223.88米,宽26.2米,可安装8台发电机组,现有7台机组,发电量41万千瓦,为低水头径流发电。


黄河史情

黄河自古以来都被人们认为是一条狂暴的害河,水情复杂而又难以治理。其实在黄河的源头是清澈见底的溪流,从源头到宁夏回族自治区,黄河都是一条百利而无一害的好河,到了中游黄土高原地带,黄河携卷着大量的泥沙,奔腾而来,咆哮而去,形成了世界有名的“黄色河流”。而到了下游,由于流速减缓,泥沙沉淀,导致河床逐年抬高,形成“悬河”奇观,直接威胁黄河下游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黄河的危害一直是历代统治者的心腹之患。

治理历程

新中国一成立,党和国家领导人立即着手治理黄河。但因为三门峡大坝的原设计是苏联专家,而他们对黄河的泥沙问题又了解不多,所以在设计时只求坝高库容大,忽视了泥沙淤积问题,致使5 年间泥沙淤积量达5041万立方米。从1964年开始,对大坝工程多次进行改建,最终使库区淤积大为减轻,进出库泥沙基本平衡,实现了防洪、防凌、灌溉和发电、供水等综合效益。仅发电一项,截止1986年已收回国家对这项工程的全部投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为世界各国治理多泥沙河流和浑水发电,不仅做了有宜尝试,而且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有利条件

黄河上的第一座大坝选择建在三门峡,是因为三门峡具备当时建坝的多种有利条件:一是三门峡谷是黄河中游河道最狭窄的河段,便于截流;二是黄河三门峡谷水流湍急,建坝后容易发电;三是三门峡谷属石质峡谷,地质条件优越;四是人门、鬼门、神门三岛属岩石岛结构,可作为坝基,有利于施工导流;五是三门峡位于黄河中游的下段,是黄河上的最后一道峡谷,拦洪效果最佳;六是控制流域面积大,能最大限度减轻下游水害。



水利部长傅作义等参加三门峡工程开工

党政关怀

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始终都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周恩来总理曾三次到工地现场。主持会议,研究工程建设问题。刘少奇、董必武、邓小平、李先念、彭真、陈云、陈毅、李富春、聂荣臻、彭德怀、邓颖超、罗荣桓、陶铸、郭沫若、习仲勋、万里、李鹏、胡启立等领导同志也都曾来此指导工作。董必武同志视察了三门峡大坝以后,曾欣然命笔《观三门峡枢纽工程》四章,并为建设者写下“功迈大禹”的题词。郭沫若视察后写道:“鬼斧神工天作险,人工民斧险为夷;三门峡上英雄汉,动地惊天大史诗。”1999年6月19日,江泽民总书记亲临三门峡大坝视察,对工程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怀。



景色

三门峡大坝建成后,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6月库区蓄水时,黄河便在三门峡谷形成了一个美丽的湖泊,面积约200平方公里。从三门峡大坝至山西芮城大禹渡120公里间,碧波粼粼,一望无际,似天池银河。两岸青山绿树,绵延不断,山光水色,相映如画。春秋冬三季,野鸭成群,大雁结队,珍贵的白天鹅飞翔在蓝天碧水之间。而每年的6月至10月,大坝泄洪放水,怒涛翻卷,峡谷轰鸣,水花飞溅,彩虹凌空,蔚为壮观。站在三门峡大坝上可饱览“不尽黄河滚滚来”的雄伟气势。


青松569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