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三国时期动不动就几十万大军,是真的吗?

biubiuBO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


这个肯定是假的,毫无疑问。不过我们要弄清楚,“号称”多少人,和“实际”真的有多少人,不是一个概念。

举个例子吧,蜀汉投降魏国的时候,人口九十四万,总兵员十万二千人;吴国投降晋朝时,人口二百三十万,总兵员二十三万人。这两个数字,都是在三国鼎立已经形成、各国大体上没有遭受全面战争的条件下,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所得到的。而在前三国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总人口数肯定是要比这个下降的。

而著名的夷陵之战,刘备号称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最后几乎全军覆没,大家想一想,可能吗?如果真这样,那恐怕蜀汉全国所有男性不分老幼就全部得交代在夷陵,而且还要算上很多女兵吧?实际上,中国古代直到明朝,想要维持一支总兵力三四十万的军队都非常困难,更不用说经济和生产水平都远不如明代的三国时期了。

所以就存在着一个“号称”和实际的问题,中国古代行军打仗,都喜欢“号称”自己多少多少人。虽然实际部队肯定是要打折的,但是反正气势上不能输,最好起到吓唬敌人的作用。这一点不但中国人会,连越南人都会。明成祖征讨他们的时候,这么一个蕞尔小国不是还敢号称自己“七百万大军”吗?(不知道他们全国有没有这么多人)



青言论史


三国时期动不动就几十万大军,这完全是不符合历史的,真正的历史上,时不时动用十万大军以上的只有魏国和东吴,蜀国在历史上没有一次动用兵力超过十万的,这是由蜀国的国力决定的。

刘备夷陵之战动用的是蜀国全部兵力,也不过五六万而已,诸葛亮北伐期间动用的兵力也不过五六万,最后一次北伐动用蜀国全部兵力也不过十万。因为蜀国的总兵力也不过十二万,还需要留守兵力守东吴,守后方,守各处城池,这样算下来,蜀国能调动兵力一般只有八万左右。而魏国和吴国则不同,吴国总兵力超过二十万,后期伐魏国的时候出兵就差不多十万,只不过吃了败仗。而魏国的总兵力超过五十万,能调动的兵力在四十万以上,曹真伐蜀时,也就是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曹真就是带十几万大军,司马懿对战诸葛亮时手中现成兵力就超过十五万,还可以调动边境所有兵力约四十万。而诸葛亮每次北伐只带四五万,蜀国一共可调动有八万,每次北伐更替使用,最后一次动用总兵力,八万左右,不过十万。

所以像演义那样动不动就是十几万的,蜀国要是有这样的国力,诸葛亮何至于此北伐这么累,要知道诸葛亮北伐带的都是新兵没有实战经验,只有部分是平南蛮时实战经验的,还要走很远的路去伐魏,本身就很疲惫了,还要面对魏国能征善战的将士。在这样的条件下,司马懿也只能自首,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得有多高,而且司马懿在三国用兵绝对称得上一流水平,还被诸葛亮打成这样,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得有多高?


汐水柔情


三国时期动不动就几十万大军那是《三国演义》小说里的情节啦,真实的历史上三国早期几千、几万那就是规模不小的战斗,哪怕到了三国末期的灭国之战,也不过出动十几、二十万的样子。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人口损失严重,农业也受到很大伤害,因此招兵难,养兵更难,有几万人马已经是大军阀了。比如像刘备在公孙瓒手下混到了平原相,也就是郡守的样子,此时他手下的兵力不过“有兵千馀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不过也已经是一个小军阀了。到徐州以后陶谦给了他“丹杨兵四千”,以这5千人马他就可以在小沛割据,协助陶谦对抗曹操。

就算是官渡这样的大决战,袁绍的兵力也不过是“精卒十万,骑万匹”,而不是《三国演义》里的七十余万大军。而曹操兵就更少了,按照《三国志》里记载,到偷袭乌巢前,曹操手下只有“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这么算起来,官渡之战开始时曹操也就两三万的样子。

到了三国末期,人口也没有得到完全恢复,像蜀汉投降时有10.2万人,算上之前战斗损失,最多不过11、2万人,这已经是益州所能供养的兵力上限了。而魏国灭蜀之战时,魏军有钟会10余万大军、邓艾3万人马、诸葛绪3万人马,合计也不过约16万人。灭吴之战,魏军也不过出动了大约20万人。

整个三国时期参战兵力最多的一次战争,是诸葛诞发动的淮南之叛,他裹挟淮南淮南屯田“十馀万官兵”和在扬州招募的4、5万人造反,东吴也派来了数万大军助战,而司马昭的平叛大军则有26万,算起来大约参战兵力达到了50万左右,不过这里面很多不是战兵,比演义里动辄几十万人马要差的多。

演义和历史相差这么多,这主要是因为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人,他经历的元末农民战争里很多战斗都有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人,所以自然就带上了自己的时代印记,这是无可避免的事。


不沉的经远


三国时期动不动几十万大军的印象,题主可能是受三国演义影响。《三国志》等历史记载中,三国时期几十万大军的时候并不多。

前三国时代(曹丕篡位之前),由于长期战争和瘟疫等灾害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支持不了规模太大的战争。几场关键决战规模并不算大。

官渡之战,袁绍兵力十万,曹操的兵力则不是太明确,官渡一线的兵力可能两万左右,总兵力估计五六万。



赤壁之战,曹操总兵力十五六万,投降的荆州军有七八万,但参加赤壁之战的总兵力估计也就十多万。孙刘联军总兵力不超过五万。



夷陵之战,陆逊所带的东吴军五万人,刘备兵力大概五到六万。

三国后期,随着社会经济和人口的恢复,战争规模扩大了,但知名度相对小多了。

诸葛恪进攻魏国的合肥新城之战,诸葛恪兵力二十万,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同样领兵二十万救援新城。



淮南三叛中的第三叛诸葛诞之叛,司马昭领兵二十六万镇压,这是三国时期空前的兵力。诸葛诞和支援的东吴军之前也有十几万。


仁勇校尉


去掉一个零,基本上就是真实人数。我方军战力可以“以一敌十”,所以,会夸大十倍宣传兵力。

以三国中实力最强的魏国举例。三国时期,曹魏才四百万人口。一般徭役松散的情况下,以古代生产水平,二十人能养一个“脱产者”,也就能养活二十万人。按照重徭役算,十人养一兵,也就四十万人可以脱产。



这四十万人,也不能全部去打仗,还要戍城守边,还要有文职人员等等。曹操只养精兵,曹操最引以为傲的军队就是“虎豹骑”,!曹操经常携精兵以少胜多。我写过文章,推算出曹魏能长期养活的总兵力在23万左右,最精锐的中军只有10万人。

《三国演义》中,曹操动不动就让夏侯,张辽等人为先锋,领兵五万。这是不太可能的,最多给五千或八千人马才算符合实际。

例如,赤壁之战,曹操号称“治水陆兵马八十万人”。其实,据我估算,到赤壁的也就八九万人。曹操带来的总兵力绝对不会超过十五万人,十万以内都算符合实际。



还有,诸葛亮北伐,每次倾全国之力,也就带出来四五万人。粮草不好运输,路上就要消耗四分之三。带四五万人出去,就要准备至少二十万人吃的粮食。蜀汉才九十多万人口,这算“穷兵黩武”了。

夷陵之战,刘备带六万人去打东吴就是灭国战争。孙权都要找曹魏请援兵,可见,一场上十万人的战斗有多么重要,多么的不容易。


勇战王聊历史


当然是不可能的。历史小说都是演义,所谓演义,就是讲故事。故事不妨吹嘘的大一点,好看就可以,但是不能当真。以三国时期的全国人口,三个国家全部加起来也最多1000万人 。古代一个家庭是平均5个人,那么,假设有200万个家庭。一个家庭最多出一个成年人当兵,否则无法维持家庭的生计。那么,理论上三国有兵员200万人。但是,有的家庭不可能都是儿子,我们假设有一半多一点的家庭有成年儿子,则理论上三国可以拥有100~120万兵源。但是,你不可能把国内所有的家庭的成年男子都派去当兵,那样还要不要种地了?没有足够的青壮力来种地,那么军队所需要的粮草从哪里来?大家都当兵去了,国家正常的社会经济活动怎么办?那些手工业,釆矿业,商业活动,文艺活动怎么办?所以,最多两个家庭之中有一个家庭把成年男子派出去当兵。这样,理论上三国时期大概有50~60万兵源。考虑到当时有1000万人口,50~60万人当兵,已经不算少了,也是一个大的负担。农耕文明的社会,平均20个人养一个兵,这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还是勉强可以的,再超过就要不能承担压力了。那么,当时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可以看到,当时曹魏国,蜀汉,东吴,这三个国家实际上拥有的兵力和我推测的兵力差不多。曹魏最强,有40万兵力,蜀汉有8~10万兵力,东吴有8~12万兵力。合并起来,恰好是60多万兵力。再多就不行了,会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刘备因为吕蒙偷袭荆州,杀害了大将关羽,所以盛怒之下兵发白帝城,向东吴发起进攻。据记载,刘备当时率领的兵力是2万多人,不及3万人。而演义小说将刘备的这次军事行动夸大为70万大军,夸大了至少二三十多倍。所以,在古代那种历史条件下,动辄出动几十万大军是不可能的任务,把"十"字去掉,有几万人马,那还可能符合实际情况。


怀疑探索者


那是看《三国演义》看多了给人的错觉,整个三国时期,所有国家的人口加起来也就几百万人。

比如说:诸葛亮当丞相治理蜀国时期,蜀国全国的人口加起来还不到一百万人,也就九十多万。而军队大约十万人左右,国家的财政压力也是相当的承重,平均九个人养一个士兵。诸葛亮几次北伐,一次拿个三五万人出来,就已经算很多了的,谈不上几十万人。

谈战争,那就要说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据《三国志》和《资治通鉴》的记载,进攻的精兵大约10万,战马万匹,,估计战斗的士兵也就11-12万左右,加上后勤部队,13万人左右。而曹操的部队,步兵 骑兵和后勤部队加起来估计也就3.4万人左右。实际上的官渡之战袁和曹的战力对比是13比3.4万左右的,并不是《三国演义》里面动不动就是袁绍几十万大军,说的那么多人,就是为了形容阵仗大,战斗激烈,战斗刺激,来体现小说的好看精彩。

而《赤壁之战》,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那是吓唬孙刘联军的,实际上曹操南下有人说几万人,有人说十几万人,加上刘表儿子刘璋投降的5-6万的陆军和水军,加起来20万人左右。而刘备1万人,周瑜3万人左右,所以孙刘联军总数量还不到5万人。当时三国时期的国家人口基数本身就不大,加上年年战乱,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人口的,能有个3-5万人的部队就算是实力强劲了的。

《夷陵之战》,刘备号称70万大军,实际上当时的蜀国全国人口还不到100万人,全国男女老少全去参军那个人数是够的,但是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而实际上的刘备大军一般在5-7万人左右,最多8-9万,是蜀军加上少数部队的组合模式进攻。那是诸葛亮为了防范北方曹操偷袭,还是有留蜀部队防范的,至少也有个几万人。蜀国全国就那么多人口,加上诸葛亮还要留一些部队在蜀国,刘备根本就拿不出来多少人马去和孙权战斗。而孙权当时派遣的部队也大约5万人左右,吴国也比当时的蜀国虽说强一点,但是也强不了太多,两次战争能拿个3-5万人,就已经算是相当大的战争了。

《三国演义》当小说看看就行了,小说终归是小说,不可当真。也不可能每个国民都是认认真真的研究历史,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三国。但是真实的历史是怎么样,我们还是需要说明情况的,事实就是事实。多谢大家的指点批评,点赞评论,互相交流,相互成长。


开航天飞机的树懒


假的!三国军队总量不过百万之众,那能动不动就几十万大军,跟玩似的?不可能的。东汉末年,由于天灾人祸,大量人口死亡,直至三国鼎立,才稍有改善,是没有资本让那些“军阀”乱玩的。


且看东汉末年时期的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袁绍军约10万,曹操军约3、4万,这当时最强大的俩位军阀争战,总共不到15万。

赤壁之战是三大战役中兵力总量最多的,曹操军约20万,实际上可能只有15万,孙刘联军约5万,总共约25万,实际总兵量可能只有20万。


猇亭之战,刘备军约4万,五溪蛮军约1万(响应刘备的别地部队),东吴军约5万,总共10万。

以上是三大战役的兵力大概数量,这三大战役没有一场最多也只是25万了,更别提其他战争了,所以动不动就几十万大军的话听着笑笑就好,千万别当真,这在当时人口匮乏的三国时期根本不可能!

不过三国鼎立之后,人口较东汉末年有了较为明显的增长,但动不动几十万,这就真的过分,比如蜀汉后期总兵力约10万,但由于要留守益州,能调动进攻的士兵其实仅仅5万,甚至可能更少。蜀国根本无力发动动不动就几十万大军的战争。



而吴国投降时,总兵力约23万,除去留守的兵力,实际能调动约为15万,这也根本没法发动几十万战争。

而最为强大的魏国总兵力约60万,这是三国中唯一能发动几十万大军的国家,除去留守的兵力,能调动进攻的兵力也足达40万,由此来看,魏国是出手最为阔绰的,但即便是魏国,动不动几十万大军也不是开玩笑的事,魏国几十年间仅发动了几次兵力达20万以上的战争而已,其中平叛扬州三次,灭蜀一次,灭吴一次,寥寥可数。


东汉末年,人口剧减,无论人口还是兵力、生产力,都远不如三国鼎立时期,而三国总兵力不过100万,除去留守军队,三国能调动进攻的总兵力也不过65万。

据此,吴蜀俩国根本无力发动几十万大军,这俩国掏家本也掏不出来。而魏国是唯一有能力发动几十万大军的,但几十万大军于魏国而言不是开玩笑的事情,发动起来也是很吃力的,而一旦发动,必定是要干“大事”的,有俩次就用来灭蜀、灭吴了。




(灭吴的其实是晋,但我这里把灭吴之功归于魏,是因为我实在瞧不起“晋”,窃国就算了,还这么窝囊!)


李哥小粉丝


从三国演义看,五万以下的一般实写,如赤壁之战,孙权给周瑜三万人,马谡守街亭诸葛亮给了2.5万人;五万以上一般为虚张声势,把动用民夫都算上了,个人认为按十比一折算一下较合理,比如赤壁之战曹军八十三万,猇亭之战刘备七十万,赤壁之战袁绍七十万。你觉得呢?


冯唐李广


其实古代的军队里面除了真正负责主体作战、打仗的战兵之外,还有负警备任务和防守任务,负责辎重,押运粮草的辅兵,以及负责转运粮草,修建营寨,开山搭桥的民夫。


通常来说一个战兵至少要配2个辅兵,4个民夫,也就是说至少要带6万的辅兵和民夫,有时可能更多。有时候古代人喜欢把辅兵和民夫的数目也拉入军队总数,有时就会出现一万战兵的情况号称十万大军,谦虚一点的也会号称三万大军,总之就是这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