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非遺在身邊|講講我們客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河源客家追火龍

數千人高舉火把穿梭在村落之間,這就是咱們河源大名鼎鼎的“追火龍”了。追火龍是河源客家人傳統習俗的繼承,也是族人團結一致,共謀發展的活動,活動場面壯觀,熱鬧非凡,洋溢著喜慶氛圍。各個鄉村舉辦的時間不太一致,一般是在農曆正月十一及十三之間。活動開始時,族人集合在祠堂前舉行百家宴,晚上七時左右追火龍正式開始,全村男女老少高舉火把,長長的隊伍如火龍般穿梭在山坡、田徑、村落之間,每到添丁人家門前便煙花爆竹齊放,整座村落被喜慶氛圍籠罩,寓意宗族人丁興旺,日益壯大,福氣盈門。

非遺在身邊|講講我們客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東源縣上莞鎮追火龍

非遺在身邊|講講我們客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和平縣貓頭獅

和平客家貓頭獅製作匯聚了泥塑、繪畫、裱糊等民間工藝,共有五道工序,即製坯、拓坯、箍坯、定型、描繪一頭完整的獅頭大約需要15天才能“出爐”。貓頭獅成品共分大、中、小三種尺寸,貓頭獅的獅頭重量最重為6公斤,最輕為3公斤。

和平縣貓頭獅舞曾參加2006年6月廣東省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實物被廣東省博物館收藏。2009年和平貓頭獅被列入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非遺在身邊|講講我們客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已經成型的貓頭獅

非遺在身邊|講講我們客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紫金縣花朝戲

花朝戲為廣東省漢族客家戲曲劇種之一,紫金山區土生土長的漢族民間戲曲。其源於紫金縣鄉村的“神朝”祭祀儀式,用客家語演唱,流行於廣東省東部及東北部客家地區。2006年5月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紫金花朝戲同時也是省級“非遺”項目之一。其鮮明特點是民間音樂語言和民間文學語言的有機結合。唱腔樸素健朗,通俗易唱;唱詞和道白常運用詼諧、雋永的雙關語和歇後語,形象生動,通俗易懂;表演載歌載舞,氣氛熱烈,為群眾所喜聞樂見。

非遺在身邊|講講我們客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來源網絡

和平縣墩頭藍紡織技藝

墩頭藍,明清以來和平縣彭寨鎮墩頭村的傳統布藝。當地人採用獨特工序,將本地天然植物大青葉製作成染料,運用先進的織布技術和耕紡、織染技藝,製作出一種獨具特色的純天然藍色家機布料。因出產於墩頭而得名“墩頭藍”。

非遺在身邊|講講我們客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定南兒童花帽

定南兒童花帽的裝飾特點:簡練、概括、抽象寫實並用和內涵豐富。定南兒童花帽常用的裝飾法有:刺繡與鑲貼法。兒童花帽上使用刺繡法裝飾的動物圖案常有:蝴蝶、鳳鳥、蜜蜂和雞公等。

定南兒童花帽技藝程序、特點主要有:1、粘布殼;2、將布殼粘上一面紅,一面黑,紅為帽裡,黑為帽面,按規格剪成若干小塊;3、在每塊黑色布上按規定粘上吉祥剪紙紋樣,用紅、黃、蘭、白、綠等反差較大顏色的真絲線繡花後,再將這些小塊連接起來,並在帽頂連接處利用卐字和繞埂剌繡法梭埂繡成吉祥虎頭花帽、蓮花帽、狗頭帽等13種不同紋樣的花帽;4、鈴帽就是在花帽基礎上安裝八仙、伯公、花錠、銀鈴等銀鈴製成鈴帽。

非遺在身邊|講講我們客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遺在身邊|講講我們客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遺在身邊|講講我們客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