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大英县全面提升易地扶贫搬迁质效

初夏时节,沿着大英县蓬莱镇金湾村的水泥公路,记者来到该村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安置点现场建设如火如荼,施工人员正抢抓当前晴好天气,抓紧时间为15户贫困户建设新居,从年前正式动工以来,施工单位全力以赴,已基本完成了主体工程的建设。

为让困难群众早日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2016年以来,大英县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向机制要效能、向工程要效益、向责任要效果,着力提升易地扶贫搬迁质效,助推精准脱贫再上新台阶。截至2017年底,全县1208户3003人告别简陋的旧房,住上了崭新漂亮的好房子。剩余的1159户3003人也将在今年乔迁新居。

大英县全面提升易地扶贫搬迁质效

程序不减 时间缩短 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开起来

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是项目落地的重要环节。大英县要在三年内解决14912户3369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住房问题,这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如何才能啃下这块“硬骨头”?

“原则不变、流程不减、时间缩短”,大英用勤劳与智慧作答。在项目审批上,大英开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县发改、规划、财政、环保、住建等部门采用集中办公、集中审批的方式,对项目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环评审批等采取一站式服务,项目平均审批时间由过去的20多天缩短至7天。

不仅如此,在项目建设上,大英坚持程序施工、按图施工,严格项目公示制、工程监理制、施工质量管理责任制等制度。在项目验收上,大英也严格按照程序层层把牢标准,对不达标的房屋一律返工整改,坚决把易地扶贫搬迁这一民生工程建成优质工程、放心工程。

抓得紧 赶得上 项目过程管理实起来

“请问下扶贫移民局的伙伴们,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比选项目的工程款支付进度是怎样的?”“@全体成员,明天开始天放晴了,抓紧时间抢工期,7月底所有住房要全部完工哦!”打开“大英县易地扶贫搬迁”QQ群,或询问政策、或通报情况、或解答疑惑、或交流经验,不聊八卦、只谈工作推进,既是工作群、也是学习交流群,线上线下一派繁忙景象。

为抓实项目管理,大英县成立了以书记、县长任指挥长的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制定县、镇(乡)工作进度表,细化任务清单,把工期节点细化到各个层级。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QQ群、微信群,乡镇每天报送建设进度,每月上传施工图片;建立“一周一通报、一月一督查”的常态化机制,采取明察暗访、专项督导、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等方式,有力推进工作,确保项目进度抓得紧、赶得及、跟得上。截至5月底,全县住房建设已进入主体建设阶段,其中封顶达80%。

质量逗硬 产业添劲 搬迁群众日子火起来

大英大地上,青山绿水间,一栋栋新楼房拔地而起,一个个“产联式”合作社“开花结果”,好一幅村美民乐、富裕和谐的新农村美景。

河边镇太华村吴名方是2017年的搬迁户,他参与了该村易地搬迁项目的建设,也是建房委员会成员,“房子是我参与修建的,用了多少材料、是不是按施工工序施工,我都一清二楚。”他说,“要是私人修,肯定修不到这么好”。

为抓牢住房建设质量,大英县制定印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监督要点》,明确住房建设质量要求。以村为单位,成立由搬迁群众、党员代表、第一书记组成的建房委员会,对住房建设质量和进度进行实时监督。派出质量监督小组和巡查小组驻建设一线,及时把严基础开挖、材料采购、施工工序等建房关口,保质保量推进住房建设。

住上了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拓宽搬迁群众就业增收渠道,大英引导鼓励搬迁户加入“产联式”合作社,以土地或劳力入股,定期参与收益分红;大力推进农旅融合,带动农旅沿线搬迁户发展旅游经济;引导组织搬迁户参加“订单式”劳务技术培训和“农民夜校”培训,提高就业技术水平和农业栽种技术水平。2016年以来,带动贫困搬迁户发展特色农旅业1215人,“产联式”合作社46人,发展劳务经济932人,公益性岗位安置73人,社会保障兜底750人。

专访

大英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陶虎:

坚决完成2018年

易地扶贫搬迁目标任务

“我们将不讲困难、不谈条件,一鼓作气、一往无前,坚决高水平高质量完成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目标任务!”今年3月,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大会上,大英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陶虎作出庄严承诺。一诺千金,目前,今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已进入攻坚期,陶虎表示,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省市县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以“作风建设年”为主线,鼓足劲头,倾注全力,下足“绣花”功夫,在10月底前全面完成300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搬迁任务,确保脱贫攻坚再战再胜。一是挂图作战,倒逼责任落实。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健全县、镇(乡)、村三级联动机制,挂图作战,实行每月常态化稽察工作机制,层层落实任务、层层压实责任。二是聚焦重点,狠抓工作落实。聚焦精准搬迁、住房建设进度和质量安全等重点,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项目有序推进并如期竣工。三是突出增收渠道,立足搬迁后续脱贫。立足长远增收致富,引导鼓励易地扶贫搬迁户加特色产业“产联式”合作社,以土地或劳力入股的方式实施经营,定期参与收益分红;借助区域优势,利用现有农业资源,借助“乡村旅游”、家庭农场等,推动农旅融合,带动农旅沿线贫困搬迁户发展旅游经济;引导组织贫困搬迁户参加“订单式”劳务技术培训和“农民夜校”培训,提高就业技术水平和农业栽种技术水平,激发内生动力,拓宽搬迁贫困群众就业增收渠道,力争实现“搬迁一户,脱贫一户”。 (刘佳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