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 「涵江歷史名人」忠廉愛民的黃璉

「涵江歷史名人」忠廉愛民的黃璉

黃璉(1437—1502年),字汝器,號求我,興化府莆田縣望江裡(今屬莆田市涵江區)人,明代廉吏,以忠廉愛民而著稱。

他出身於書香世家。父親黃本清,有德才,母親俞氏,也有懿行,鄉里人都很敬重他們。黃璉天性穎敏,好學不倦,又受家庭教育的薰陶,從小體會民間的疾苦,立志以“忠、信、廉、謹”四字為座右銘,嚴以律己,故自號“求我”。

成化二年(1466),黃璉登進士第,後“授南京戶科給事中,專與南京戶部屬僚一員,提督磨勘天下版籍”。成化九年(1473),“丁外艱,服闋”。改任南京禮科給事中。

在任上,黃璉為人處事講求大節,不計較小過小怨,以天下事為己任,正色立朝。當時西廠太監汪直擅權亂政,勾結奸賊王越等人結黨營私,屢興大獄,陷害忠良,彈劾罷免正直公卿大臣達數十人之多,朝廷內外一時人人自危。西廠是明朝廷專設的特務機構,操掌著生殺予奪的大權,連在朝官員都懼怕三分。但黃璉不畏強權,憤然率科道諸賢能,冒險連上奏章,痛揭其奸,證據確鑿。最終汪直、王越及其爪牙餘黨因聲名狼藉而遭貶逐,為朝廷除去一大公害。

「涵江歷史名人」忠廉愛民的黃璉

弘治八年(1495),黃璉再升任貴州右布政使,數月後,復轉左布政使。弘治十二年(1499),貴州普安州土判官隆暢之妻米魯造反,朝廷命左副都御史、南京戶部尚書王軾率兵“征剿”,黃璉總督後勤糧草,“處置有方,軍前饋餉,賴以不乏”。弘治十五年(1502)叛亂平定之後,正當朝廷準備論功行賞,“而(黃)璉以疾卒於官,年六十六”。

  黃璉“天性淳實”,並且為人寬懷大量,特別能容他人之過。如在浙江任職時,因積功朝廷正準備提升他。可是,受到巡按御史張文不實之辭所阻撓而中止。但他並不介意,泰然處之。後來黃璉為貴州布政使,而張文因犯事被謫貶為他的屬下。由於張文處事兢兢業業,黃璉也不計前嫌仍然善待他,同時還極力向朝廷推薦他的才幹。此事被時人傳為官場佳話。

「涵江歷史名人」忠廉愛民的黃璉

  他在外為官30餘年,“居官所至以廉謹著稱”,常常以“忠、信、廉、謹”四字自警。他對家鄉民生事業尤為關心,當時,江口、望江一帶水利不修,乾旱頻繁,嚴重缺水,給當地農業生產及農民生活造成極大的困難。黃璉回鄉探母,目睹四鄰農夫疾苦,感同身受。於是,就代表當地百姓親上府城,告諭興化郡守和莆田縣令,積極出謀劃策。府、縣因此撥款發動民眾開挖溝渠,從涵江援引木蘭溪、延壽溪水灌溉望江裡大片缺水地區。黃璉還親臨施工現場察看,並帶頭捐金倡募,從涵江金墩、鐵灶、鯨山至鰲山,開挖幾十里長河溝,使這裡大片旱田變為肥沃富饒的良田。這些河溝寬10餘米、深2—3米,既有利於蓄水,又能排澇。他又命人在入海處開陡門,管制水源。這些河溝和陡門至今還在發揮著其重要作用。

  此外,佘埔至江口的古官道原為土路,每到雨季,泥濘難行。特別是從羅柄嶺到頂佘鋪、下佘鋪,其間數里路全為陡斜的山坡地,前人在山坡間開闢出一條窄窄的土階路,路兩旁都是高陡的山坡,人在路中走,猶如在巷子裡穿行,因此,這段路時稱“巷道”。黃璉得知後,又帶頭捐俸倡修此道。全長10裡古官道以三塊長條石並排鋪砌,人稱“三塊石”,大大方便過往的行人。後來,他又倡修南安陂的水利工程,開掘引水渠道,灌溉九里洋大片農田,使之旱澇保收。這些善舉,有效緩解家鄉生產生活之困,惠及子孫後代,百姓有口皆碑。

  黃璉“居官三十餘年,自奉儉約,卒之日,家無餘財”。為褒揚他在家鄉的功德,黃璉去世後,地方官府在佘鋪官道上為他建造一座高高的進士坊,又在附近修建一座宏大的祠堂來紀念他,可惜的是這些建築物今皆無存。

「涵江歷史名人」忠廉愛民的黃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