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看待上海将教科书里将“外婆”全改为“姥姥”?

艺屿Eyesvot


这个无所谓,上海人单独使用他们自己的“普通话”就好了!“姥姥”是上海普通话,“外婆”是全国普通话!而对全国而言,上海话普通话应该是方言好吧!

只是,强行将教材中“外婆”改为“姥姥”,不知道有没有征得原作者的同意!

如果没有,原作者应该可以起诉吧!


中小学微课


《打碗碗花》是一篇散文,我在小学时学过这篇课文,印象比较深刻。当时我也注意到文中“外婆”这个称谓,在东北人们都称外祖母为姥姥,所以同学们都认为外婆是正规的书面用语,姥姥才是我们的方言,没想到上海教委的想法和我们完全不同。

在东北有很多的少数民族,曾经有过不同的语言,尽管现在人们的语言统一了,但还是有些方言保留下来,有些已溶入日常用语中,被人们普遍接受。

过去,听说上海话很难听懂,我去上海之后,发现大家几乎都说普通话,只有少数不上班的老年人才说方言。但是方言也是有生命力的,不容易被忘记。就算“外婆”是方言,但是这个词的传播度很高,有普通话的标准读音,就应该算作普通话了,所以说教材中根本没有必要进行改动。

语言是有生命力的,有着自身的新陈代谢,才能不断向前发展,我们不必墨守成规。近年来,在我们使用的语言中,有外来语溶入,有网络语加盟,也有些词汇在悄悄被淘汰,这样的语言才是丰富的,发展的,实用的。



远方老师在美国


……上海人喊妈妈的妈妈难道不都是外婆吗?喊姥姥是哪门子喊法?

首先我觉得,你改人家作者的文章,有经过人家作者同意吗?

其次,上海教委去年答复称“姥姥”是普通话语词汇,而“外婆、外公”属于方言。口语姥姥比书面语外祖母更贴近生活和蔼可亲。

所以如果我没有喊我的外婆为姥姥,我们就是不亲?亲不亲哪能是口语上就可以表现出来亲疏关系的啊?

还有第三点,关上海的国际化大都市什么关系?人员来自各地又怎么了?一个地方针对一个地方的特色,进行教育,难道不正常吗?为什么不迎合本地人口,而要迎合日益增长的外来人口?难道不该入乡随俗吗?


我觉得这个修改根本没必要。

我们成长的环境中,根本没有喊“姥姥”这个说法。都是外公外婆,如果真的要在称呼上计较这么多,那还不如真正去孝顺老人,在称呼上多费工夫还不如多敬孝,少做面子工程。

摇到外婆桥、外婆的澎湖湾……所以以后这些脍炙人口的歌也要改了吗?我觉得亲不亲切不是词汇来定的。

外婆这个称呼,上海小囡都从小喊道大,改了真没意思。


❤魔都小资城市生活指南,带你过有态度的小资生活~快来关注我的头条号吧!


上海小资美食生活



如何看待上海将教科书里将外婆全改为姥姥?我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如果上海教科书是面向上海的学生编写的,就应该符合上海人的称呼习惯。如果上海人叫姥姥姥爷的居多,那么外公外婆纠正为姥姥姥爷,那就更适合人的语言习惯了,那就说明改的对了。如果上海人的语言习惯叫外公外婆的居多,那改为姥姥姥爷,就有点谬误了。

做为一个北方人,在我们这里很少有人叫外公外婆的,基本的称呼就是姥姥姥爷。每次听书上或影视作品上看到外公外婆,就感到有点见外的意思,很不习惯。如果依我们这里的语言习惯,用姥姥姥爷要比用外公外婆这个词要亲切的多,而且还符合北方人的语言习惯如果这本教材对于北方人来说,应该一点问题都没有。

地方教材,尊重地方人的语言习惯很重要,所以姥姥姥爷是否再改成外公外婆,就要看当地民众的要求了。


石韮花开放的季节


我们这,称呼父亲,有很多叫法:爹,大,叔,爸…


乡镇水暖电


我个人认为,不管是姥姥还是外婆,其实都一样,不就是个称呼吗。只要家里人,知道尊老爱幼,爱待自己的亲人,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就是亲情关系。

别说叫姥姥了,就是叫祖宗,一天到晚骂你,给你要钱,这样又有什么用呢。所以说不要太纠结叫什么,姥姥外婆都一样,习惯就好。


冰雪RONGHUA


就是一帮外地人干得去上海化的行为


用户3064924329


编书的是硬盘来的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