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上海这些开在商场里的展览们,越来越不需要门槛的艺术生活!

上海这些开在商场里的展览们,越来越不需要门槛的艺术生活!

随着城市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

餐厅、影院、书店、博物馆

不同功能的独立场所聚合起来

这样的场景在一线城市尤其醒目

上海这些开在商场里的展览们,越来越不需要门槛的艺术生活!

在游泳池边喝咖啡吃可颂

在老船厂里遇见画廊和剧场

在商业空间里逛一次戏剧节

上海这些开在商场里的展览们,越来越不需要门槛的艺术生活!

各种艺术、摄影、设计展览

走出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场馆

挣脱高墙与橱窗护栏的禁锢

开始出现在各种大型商场

上海这些开在商场里的展览们,越来越不需要门槛的艺术生活!

这些搬进了商场

的展览们

似乎比它的前辈们更受欢迎

搬进商场的展览们

2014年3月至6月,「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在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创造了奇迹,100元的门票价格甚至高于专业美术馆定价,一个仅能容纳200人的商业空间,迎来了单日6000人次的观展人潮,最终创下了逾40万人次、衍生品收益3960万元的纪录。

上海这些开在商场里的展览们,越来越不需要门槛的艺术生活!

据统计,展览期间K11的人流量比春节黄金周上升40%,商场的营业额也增长了30%,并推动商业租金提升70%,而同期办公租金涨幅仅为30%。

上海这些开在商场里的展览们,越来越不需要门槛的艺术生活!

这不但打破了长期以来人们对艺术展的认识,更让各大主办方大跌眼镜,甚至感到眼红。自此,艺术展商业化运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场馆选择的门槛降低,各大商场纷纷效仿,普通市民有越来越多的接触到艺术作品。

三年多来,这样的模式不断被复制,并且形式、内容越来越多样化,近期魔都又将迎来多个商场里的展览。

「BOX,BOX,BOXES」展

iapm环贸广场

上海这些开在商场里的展览们,越来越不需要门槛的艺术生活!

▲ 6.6-7.22 | iapm三楼无印良品 | 免费

ATELIER MUJI,是展示无印良品的现在和未来的小小空间。通过各种各样的展览,寻找和感悟“人·生活·物”的启发。这一次的主题为 BOX(收纳箱)。

上海这些开在商场里的展览们,越来越不需要门槛的艺术生活!

从用途的角度区分,部分箱子是工具箱,是工业化的产物,另外一部分是改良后的生活用品,虽然没有非常明确的界限,但评判标准是一致的。

好的盒子在设计上需要追求效率,功能性高且经济实惠,例如PP箱它重量轻、结实、耐久并用途多样、通用性高。

上海这些开在商场里的展览们,越来越不需要门槛的艺术生活!

广泛的用途是 BOX 构成不同形状,不同材质的原因之一。回归生活,那些已经融入日常的 BOX 到底会呈现出怎么样的魅力。在通过 BOX 自身特点影响收纳的同时,Muji也在不断思考它更加适切的存在。

Sticky Monster Lab黏黏怪物研究所

静安大悦城

上海这些开在商场里的展览们,越来越不需要门槛的艺术生活!

▲ 6.23-8.19 | 静安大悦城南座3F | 票价60起

Sticky Monster Lab是一支来自韩国的创意新势力,工作室创立于2007年,一共有六名成员,主要成员为BOO、Choi Lim和Kang,他们用各自不同的专长和独特的想象力建立起成功的合作模式。

上海这些开在商场里的展览们,越来越不需要门槛的艺术生活!

他们的作品围绕着这些又萌又治愈的“有缺陷的孤独的小怪物”展开。除了推出周边产品,像是小怪物潮流公仔、灯具之外,SML还制作动画、广告,在与许多品牌的跨界合作中拓展创意思维。

上海这些开在商场里的展览们,越来越不需要门槛的艺术生活!

Sticky Monster Lab认为,越是简单的东西,所能做出的变化就越大,倘若角色面无表情,那么肢体表演能够提供的情绪力度就越强。因此他们的角色造型几乎都十分简单,简单的一个驼背动作,就能感受这个角色的沮丧。

浮光掠影 · 山下工美特展

月星环球港

上海这些开在商场里的展览们,越来越不需要门槛的艺术生活!

山下工美是与草间弥生齐名的日本艺术家,擅长用“影子”创作光影艺术,运用生活中的常见事物,重新演绎超乎想象的新形象,呈现手法上独树一帜。她的光影作品广受艺术、时尚、设计界的青睐,更成了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

上海这些开在商场里的展览们,越来越不需要门槛的艺术生活!

▲ 问号 QuestionMark 2003

上海这些开在商场里的展览们,越来越不需要门槛的艺术生活!

▲ 折纸 Origami 2013

五颜六色的折纸铺满了墙面,从一侧投射来光束后,每一张折纸旁都投影出一幅幅人脸的侧影。

据说每一张纸投影出的侧脸,都来自于山下工美在新墨西哥州结识的朋友。象征着人们之间所共享着同一本质,却各有不同。

为什么商场展览更受人喜爱

非常明显的,这些年出现在商场里的展览,虽然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不如展览馆、艺术馆里那样多样和宏大,但却享受着这座城市最顶级的人流量

上海这些开在商场里的展览们,越来越不需要门槛的艺术生活!

在如今的魔都生活方式中,相信很少有人持有着目的性单一的出行计划,集合式的出行理念成为主流。通俗一些说,你想看一场电影,往往就会伴随着观影后的一次美食体验。而当你想看一场展览,也必然会考虑到饮食、购物等其他需求。

上海这些开在商场里的展览们,越来越不需要门槛的艺术生活!

▲4月出现在iapm的MCM限时概念“咖啡巴士”

因此,商场作为融合了购物、餐饮、文娱等不同生活方式的集合场所,无疑更加贴合人们的出行需求。

另一方面,不同的人对展览的诉求也有所区别。这种区别在于你心里所权衡的,更多的是艺术需求还是社交需求。

上海这些开在商场里的展览们,越来越不需要门槛的艺术生活!

▲众多网红聚集的“平行世界”展

一些人看展主要满足的是社交需要,看看热闹、拍拍照片、图个新鲜,很大程度上也就不需要前往功能单一的艺术中心或展览馆。

那些搬进商场里的展览们,对于提升普通市民的艺术欣赏水平,其实有着很好的作用,这也意味着艺术的门槛越来越低,每个人都能接触到、学习到。

上海这些开在商场里的展览们,越来越不需要门槛的艺术生活!

或许有一批人,在担心展览所表现的艺术形式,在这种更加商业化的操作下,会丢失到本身的艺术属性,沦为完全的商业手段。

但退一步来看,艺术主动走下神坛,融入市井生活,或许是更大意义上的发展,独善其身并非唯一的生存法则,我们并不需要去评判艺术应该通过哪些渠道或形式传播。

在看过那么多的展览后,我们越来越清楚,在这个有些浮躁和功利的时代,依然有一些人用艺术做着最直接的表达,无论是通过何种渠道出现在大众眼前。而大众审美的提升,必然是与他们日常接触到的事物、观念分不开的。

上海这些开在商场里的展览们,越来越不需要门槛的艺术生活!

我们生活在一个特大城市的上海,迅速的城市化发展是生活事实。未来,我们或许将看到更多智能建筑,甚至智能城市等趋势。在今天的数字化世界,这种把展览放进商场的形式,也未尝不失为交互式智能环境的设计和实施,所进行的先行尝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