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教您如何识别麻风反应

陕西省商洛疗养院 张刚

引言:麻风反应是一种常见的,病程较长的急性超敏反应。主要由麻风杆菌抗原和机体免疫平衡紊乱相互作用所导致,临床上分I型、II型及混合型三种类型。麻风反应不仅是麻风致残的主要原因,也是麻风型别演变的主要因素,亦是麻风病首发或复发的首要症状和体征。反应期间不但出现皮肤、周围神经及眼睛等组织器官损害,而且伴有相应的免疫学、细菌学、组织病理学变化。在日常诊疗工作中尽最大可能早发现、早诊断、积极控制炎性反应,防止畸残和功能丧失;查找并祛除诱发反应的危险因素﹙如精神状态、营养不良、环境、妊娠、分娩、外伤、感染、药物﹚也至关重要。诊治不及时常导致不可逆转的永久性畸残,对人类社会与身心健康构成严重伤害。

何谓麻风反应: 麻风反应是指在麻风慢性病程中由于机体免疫状态的改变而突然发生病情加剧或恶化的急性临床表现,基本特征为红、肿、热、痛及周围神经功能障碍;如原有皮损红肿扩大或出现新皮损或周围神经肿胀疼痛及虹膜睫状体炎、淋巴结炎、睾丸炎和发热、头痛、疲倦、厌食、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

谁会发生麻风反应: 因为每一位麻风患者都有发生麻风反应的危险,所以要及时预测麻风反应的危险性。①对皮损仅有1-2块且无神经粗大的患者发生反应危险低(1 ﹪ )。②少菌型患者诊断时有神经损害的发生反应危险性较高(16 ﹪)与多细菌型病人诊断时无神经损害的发生反应危险性基本一致。③多菌型患者诊断时有神经损害的发生反应危险性更高(65 ﹪ )。

何时间发生麻风反应:麻风患者几乎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发生反应,可出现在诊断时、治疗前、治疗期间和完成治疗后。大多数麻风患者反应通常发生诊疗后6—12个月,多见于夏秋季节。

如何识别麻风反应:询问患者皮损是否疼痛,检查皮损有无炎症肿胀迹象及数量,手、足是否有闭汗及浅感觉消失,眼、手、足肌力情况,了解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是否有困难,有无灼热感、发麻及急性神经痛,触摸三对重要的周围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腓总神经﹚有无肿大触痛,是否有红眼、浅表淋巴结及睾丸肿大疼痛和全身症状。

怎样诊断麻风反应:对于一个麻风病人,有下列情形1条或2条以上者,可诊断为麻风反应:①皮损炎症显著,特别在周围神经分布区域上的水肿性皮损,②外周神经疼痛或触痛,③新出现的浅感觉消失,④新出现的肌无力,⑤眼睛疼痛和红眼,⑥新出现的视力障碍或丧失,⑦新出现的眼睑闭合无力。

麻风反应有哪些类型: 依据免疫学特点和临床症状、体征的不同分为Ⅰ型、Ⅱ型及兼有两型特点的混合型反应。

Ⅰ型麻风反应:主要发生于免疫状态不稳定的界线类,如BT、BB、BL患者,属机体对麻风菌抗原的细胞免疫应答反应,病程6-12个月或更长。其临床表现:皮损炎症明显伴有肿胀、发红、发热、肢体或面部肿胀及周围神经功能丧失;随着患者免疫力的改变出现升级或降级反应,前者细菌载量减少,皮肤浅层及肉芽肿水肿,淋巴细胞、上皮样细胞及巨细胞增多;后者细菌载量增多,肉芽肿原有淋巴细胞、上皮样细胞和巨细胞演变为巨噬细胞。

Ⅱ型麻风反应:通常发生在BL、LL患者,系麻风菌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的免疫复合物反应,属体液免疫反应,病程一般1-2周,也有迁延数月或数年。主要临床表现为触痛性结节性红斑﹙麻风性ENL﹚,除此之外,尚有多形红斑样、坏死红斑(Lucio现象)损害。由于大量麻风菌被杀灭,菌体裂解释放出死菌蛋白进入血流,引起全身反应,出现发热、头痛、疲倦、厌食、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细菌载量较ENL前减少且呈颗粒状,甚至查不到细菌,组织水肿,血管周围见中性粒细胞、泡沫细胞浸润,呈脂膜炎-血管炎改变,不发生麻风型别变化,但眼病发生率高。

混合型麻风反应:主要见于BB患者,临床上较为少见。同一病人既

可表现为ENL又有急性发生的红肿、发亮、疼痛的红斑及斑块状皮损,同时有剧烈神经痛或触痛的急性神经炎症状,即兼有Ⅰ型和Ⅱ型麻风反应的临床表现和特点,可先后出现也可同时出现。病程长短不一,往往介于两型反应之间,反应的性质决定其预后。

如何治疗麻风反应:1.麻风反应治疗原则:治疗前,必须明确是何型反应,是轻度还是重度。去除麻风反应诱发因素。 进行抗反应的同时,应继续抗麻风治疗。积极处理急性神经炎、虹膜睫状体炎、防止肢体畸残和失明。发生喉头黏膜水肿导致的呼吸困难及食道上段麻痹时,应按急诊处理。2.如何选择药物:Ⅰ型反应首选泼尼松,Ⅱ型反应首选沙利度胺,混合型麻风反应依据病情可联合上述药物治疗。除药物治疗外,可选择支持疗法及物理治疗。

结语:麻风反应一旦发生,除正确诊断及分型外,积极向病人讲明有关反应情况,消除病人惧怕反应易致残的心理应激反应,旨在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早识别、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处理麻风反应的关键,尽量查明诱发或加重反应的相关因素,既能减轻病人痛苦又能防止残疾发生。积极向病人提供良好氛围、体贴、安怃病人,改善患者整体机能状况,提高患者战胜反应的信心,使反应皮损及神经痛尽快稳定下来,以缩短麻风反应病程。

﹝通讯作者﹞:张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