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打造雲浮鄉村振興示範村系列報道③」新興縣東成鎮碧塘村:小山村的蝶變之路

「打造雲浮鄉村振興示範村系列報道③」新興縣東成鎮碧塘村:小山村的蝶變之路

村前古榕蔥蔥,村莊其樂融融;碧塘水波盪漾,倒影詩意悠然。這是新興縣東成鎮碧塘村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位於東成鎮東面的碧塘村,近年來上演著“一年一個樣”的“好戲”,從一個“髒亂差”的小山村升格為全國首批綠色村莊,越來越煥發出無限生機。

「打造雲浮鄉村振興示範村系列報道③」新興縣東成鎮碧塘村:小山村的蝶變之路

幹群齊心協力

打造美麗家園

初夏時節,記者來到新興縣東成鎮,走過“夫人橋”,沿著硬底化水泥路穿過兩旁田野,映入眼簾的是一幢幢有序排列的現代民居,在房屋後方,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榕樹像一把大扇,在微風中搖曳著。在這棵名為“雙頭古榕”的大榕樹旁,是一個利用空地開闢成村民活動的“樂園”,“樂園”裡亭臺樓閣,綠樹成蔭,樹上的小鳥在歡快地唱著歌兒。再往前走,一口十餘畝的池塘呈現在眼前,水波瀲瀲,風景如畫。

碧塘村的美麗和整潔並不是“與生俱來”。從前的碧塘村也患有農村發展慢、髒亂差等“頑疾老病”。環境就是民生。碧塘村黨組織堅持黨建引領、幹部帶頭、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引導群眾齊參與治理人居環境,推動全村的發展面貌煥然一新。

村支書彭洪華是歷任四屆的村幹部,自小在碧塘村長大,他見證了碧塘村的美麗蝶變。

“從前,這口塘哪有現在這麼清澈碧綠,塘面漂浮著垃圾、薄膜袋。後來我們意識到人居環境的重要,於是組織村幹部下塘划船打撈清理垃圾。一開始村裡的人並不重視這件事,時間長了,我們的行動感動了村民,也使他們形成保潔衛生的意識。這也許是個笨方法,但是影響深遠,直到今天,大家都十分注重村中衛生環境的保潔。”彭洪華感慨地告訴記者。

2013年以來,碧塘村黨支部以“村容整潔環境美、鄉風文明人文美、平安穩定和諧美”為目標,引導和動員廣大群眾自覺投入美麗鄉村建設,按照“財政補一點、村集體籌一點、村民捐助一點”三個一點途徑,多方籌措建設資金630多萬元,先後建設衛生公廁、人工溼地小公園、文體活動場所等公共基礎設施,實現了人畜分離、雨汙分流、路燈亮化、保潔常態化和村道硬底化。從昔日的“髒亂差”,到今日的“潔淨美”,環境治理讓碧塘村變了樣,村民樂享美好環境。

「打造雲浮鄉村振興示範村系列報道③」新興縣東成鎮碧塘村:小山村的蝶變之路

黨建品牌引領

共建和諧鄉村

初夏的太陽已有點火辣辣。幾個村民聽說有記者到村裡來採風,不畏暑熱熱情地介紹起村裡的大小事,頓時讓人感受到碧塘村人的淳厚朴實。村民彭衛漢告訴記者:“近三四年村裡變化相當大,以前道路亂七八糟,現在整潔乾淨,環境好、空氣好。子女在城市生活,我都不願意搬出去住,在村裡住著舒服多了。”

“碧塘村能集眾齊心搞發展,離不開村裡淳樸的民風、和諧的鄰里關係,這也是先人給我們留下來的優秀傳統。”彭洪華告訴記者,村裡有許多遺留下來的人物事蹟和歷史文化,是碧塘村特有的文化底蘊,也在深深地影響著村民如何待人處事。

「打造雲浮鄉村振興示範村系列報道③」新興縣東成鎮碧塘村:小山村的蝶變之路

據介紹,在碧塘村有一間近百年曆史的雙八坊大石屋,流傳著這樣一段佳話:相傳光緒年間,碧塘村舉人彭俊良在海康、徐明一帶教學,膝下弟子有做大官的、有經商的,他退休後在家安享晚年。有一天,他授教過的七八個學生到家探望,午飯時正遇傾盆大雨,滿屋水漏,打著雨傘才吃完了這一頓飯。學生們親身經歷了老師的生活環境,心懷惻隱,於是號召全體同窗為老師籌資建一間房子。後來慈禧太后知道後親自揮毫寫下“孝廉方正”四字賜給彭俊良,以紀念學生晚輩對恩師長輩的感恩之心,頌揚他教出來的學生個個清廉,能真正成為國家棟梁。

記者瞭解到,碧塘村大部分的年輕人都外出務工,留守的孩子和老人較多。為營造融洽的黨群鄰里關係,發揚敬老愛幼、和睦相處的精神,碧塘村以黨建引領,在打造“黨建+社工+黨員志願服務”特色黨建品牌的工作上下功夫,每年村支部都會策劃和組織涵蓋關愛、教育、聯誼、文娛等黨建活動項目,舉辦“活力暑期班”、重陽敬老、農村春節聯歡晚會等活動,組建碧塘村廣場舞團隊,給村民文化生活增添姿彩,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養,也進一步融洽黨群關係,提升“兩委”班子、黨員的形象和村民滿意度。

「打造雲浮鄉村振興示範村系列報道③」新興縣東成鎮碧塘村:小山村的蝶變之路

挖掘歷史意蘊

特色文化煥發魅力

經過幾年的努力,碧塘村建設成為宜居宜業、村風文明的綠色生態村莊。如今,碧塘村把握鄉村振興戰略的機遇,結合本村歷史文化,打造一批景點,通過發展鄉村旅遊激活碧塘村歷史文化底蘊,發展美麗經濟,建設美麗鄉村。

在碧塘村入口處,記者看到了一幅記載著碧塘文化風貌的文化字畫卷,這裡記載了過去碧塘村少為人知的歷史底蘊,也書寫著如今打造美麗碧塘的“秘密”。

“雙頭古榕”、夫人橋、一品夫人二品官、彭津大屋及其古墓、黨員工作坊“小黃樓”、雙八坊大石屋……在這個6平方公里的村莊裡,塵封已久的古村、古樹、古屋,正在煥發出新的魅力。

“要實現鄉村振興,不僅是打造宜居宜業的環境,每個村的發展都各有不可複製的亮點,因此更要依靠各村原有的生態、歷史文化、人文等資源,因地制宜實施規劃,打造有特色的精品村。”新興縣東成鎮委書記嚴銘劍告訴記者,接下來碧塘村將按照鄉村振興的總要求,打造新農村精品村,結合碧塘村悠久歷史文化,著力發展鄉村旅遊,並完善相關配套項目。

「打造雲浮鄉村振興示範村系列報道③」新興縣東成鎮碧塘村:小山村的蝶變之路

目前,碧塘村正依靠獨有資源,把握鄉村振興戰略,謀劃打造三條旅遊線路。第一條是環繞碧塘村中心兩個魚塘的休閒小道,讓村民可以享受茶餘飯後公園式的生活;第二條是整合村中的歷史文化資源,把“雙頭古榕”、彭津大屋及其古墓、雙八坊大石屋等古建築和歷史故事串聯起來,形成歷史旅遊線路;第三條是以黨建引領,把舊“小黃樓”打造成講習所,把鄉村文化、黨建知識融入美麗鄉村建設當中,讓廣大黨員群眾在生活當中、休閒之餘受到潛移默化的黨性教育,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碧塘村也有一個大會堂,1968年建成,建築面積達230平方米,裡面設有舞臺,用於唱大戲、開社員大會等,曾經響遍鎮內外。現在為黨員工作坊,也同樣發揮著很好的作用。”彭洪華告訴記者,接下來將挖掘碧塘村的歷史文化,搞好鄉村旅遊,帶動村民就業增收。

在幹部群眾的努力下,碧塘村正逐步邁向“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道路,煥發出美麗鄉村的新魅力。


雲浮融媒中心

編審:劉炳華

見習記者:何瑋珊

通訊員:高海勝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