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7 尝了太行深处的柿子醋,吃醋就停不下来

河南人张衡曾写过一首《四愁诗》,里面有几句让我记忆犹新:“美人赠我金错刀/美人赠我琴琅玕……”去年国庆节期间,去了趟新乡的辉县,美丽的师姐出于地主之谊,赠了瓶柿子醋。唇齿留香、口舌生津之余,忍不住挥笔写下这些“醋”意十足的文字。

尝了太行深处的柿子醋,吃醋就停不下来

蔡运磊 | 文

太行柿子多产怎么办

酿醋!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话一点不假。师姐告诉我,辉县在太行山的怀抱里,而柿子是大山的特产之一。

特产之所以称为“特”:一是因风味、功能独树一帜;二是因量大质优而独领风骚。

太行山的柿子,显然属于后者。柿子成熟时,用那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来形容,毫不为过。但物极必反,什么东西只要一多,就容易形成负担甚至累赘。

然而“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针对这,消化柿子剩余产能的方法—柿子醋就应运而生了。

早前,生活在太行山的辉县山民,大多都会自己酿造柿子醋。农民一般都很节省,“夜来风雨声,柿落知多少”,自家柿子噼里啪啦滚了一地,早上起来一看,地上都是伤痕累累的果子,实在扎眼,但扔了又可惜,咋办呢?人们就捡起来撂到自家的醋缸里,柿子醋就是这么来的。

尝了太行深处的柿子醋,吃醋就停不下来

当然,做柿子醋也有讲究人家,比如说选柿子要挑时候。一般在十月霜降之后。这时候的柿子,霜打过了,果肉会更加密实,味道也更纯正。

在黑而坚挺的枝丫衬托下,柿果被人选取,逐个采摘入篓,一种颇有仪式的美感跃然眼前。

做醋流程有讲究

耐住性子才能尝到美味

之前不了解做醋的流程,总以为要酿醋了,柿子们就像老家晒制的酱豆一样,开始过上成天晒太阳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不料师姐告诉我,柿子不但不能晒,还要在清洗、揭去柿蒂后,把装满柿子的竹篓搁置于阴凉处,慢慢阴干表皮上的水分。

之后,柿子就像被重点保护了一般,开启一种全封闭的生活:被装入大缸,添上适量的水,用木棒槌当当当一阵乱捣搅拌,柿子稀烂后,就盖上盖儿。坛口用短麦秸+泥巴(保鲜膜也行)糊得严严实实,然后放在避光的屋角里休养生息,等待自然发酵。

尝了太行深处的柿子醋,吃醋就停不下来

差不多等来年麦收季之后,就进入了淋醋环节,淋醋后,基本上就可以尝到新鲜的柿子醋了。

值得注意的是,清洗柿子或淋醋之时,忌用洗洁精等化学洗涤品,以防柿子醋腐坏。此外,哪怕再馋,一旦封缸,直到淋醋之前,都不要随意打开盖子。

时机差不多后,面对一坛酿好的柿子醋,从闻到尝,一连串的感官刺激,让人有说不上来的愉悦。

首先是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过一个冬春的“深造”,过了来年立夏,揭开盖子,那股特有的浓香醇厚的果酸味,就迫不及待地腾空而起,直钻鼻孔。

但千万要注意,如果你要打喷嚏,一定要避开醋坛子。否则柿子醋受了你喷嚏飞沫儿里微生物的污染,就功亏一篑了。

再就是看。此时,你第一眼看到的,应是一层白白、厚厚的“盖子”,就像一层冰雪一样—柿子呢,柿子去哪儿了?

“大而化之之谓圣”,柿子啊,早就转型升级成为“圣”了;这“盖子”就是俗称的“醋衣”,“醋衣”越白越厚,说明酿制得越地道、越好。

尝了太行深处的柿子醋,吃醋就停不下来

师姐拿出一个大号的雪碧瓶子,绿色的瓶子内,碧波荡漾。倒出来,却不见一星半点儿绿色,透明的,米白还稍微泛黄的汁液,在玻璃杯里晃动着,就像小时候喝的桃汁儿一样。

最后,终于要品尝到这醋的味道了。

“鲜醋一口,去火开胃”,师姐笑吟吟地说着,便把玻璃杯递给我,我接过来就是一大口,随即就喷了出去——原以为柿子醋就像苹果醋那样平和婉柔,没想到醋味那么浓烈。酸得我挤眉弄眼,龇牙咧嘴。

师姐见状,乐得大笑不止。不过后味儿还不错,带点儿甜味儿,确实不俗!

以前只赠邻里的柿子醋

如今要走出太行

“酒香不怕巷子深”,师姐告诉我,这话对于大山深处的居民来说,并不正确。

因为交通不便,所以尽管靠传统工艺酿出的柿子醋原汁原味,酸甜可口,但长期以来,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村民也缺乏扩大生产的积极性。因此,他们一般都不卖,都是左邻右舍分了吃或来了亲朋好友,谁喜欢就拿去。

尝了太行深处的柿子醋,吃醋就停不下来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事新人换旧人”。如今,随着一代代会酿造柿子醋的山民老去,新时代的年轻人便慢慢将这门技艺淡忘。

一年又一年,在太行山上,年年的柿子依然“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但这来自大山的土法柿子醋却越来越少了。

同粮食醋相比,柿子醋在酿制过程中,人工干预少,无须加入酵素或醋酸,保留了更多的原汁原味,果香浓郁,口感层次高。

此外,据说柿子醋还有降压降脂、养发美容、润肠通便、缓解痛经等功能。但就像土猪土鸡一样,由于出产周期较长,自然在和速成量大的粮食醋的市场竞争中,落了下风。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已经有人想把柿子醋打出太行。在南太行洞废弃隧道里,已经开始了酿造柿子醋。洞内冬暖夏凉,温湿度较稳定,在此基础上酿造出的柿子醋风味更加独特,很受市场欢迎。

尝了太行深处的柿子醋,吃醋就停不下来

师姐还告诉我,大山的父老乡亲依托洞藏柿子醋,成立了柿子生产专业合作社,每年免费给村民发放柿子树苗,统一购销,大家的劳动积极性也上来了,最忙的时候,甚至一家老小齐上阵……大家就靠着这一瓶瓶的柿子醋发了“小财”。

告别师姐返程,一路上,柿树林立。虽已经过采摘,但个别树的梢头,依然有若干饱满的柿子灯笼般地高悬着,既扮靓了山乡的景色,也点亮着山里人的未来。

蔡运磊,一个不高尚却纯粹、没有脱离低级趣味却有益于人民的人。80年代首班车乘客。生于中国食品名城漯河,居于八大古都之一郑州。自号“三者居士”:化学专业的逃逸者;传媒领域的爱好者;体制外的反叛者。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