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7 凝心聚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凝心聚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成立合作社,引導貧困戶發展瓜果等特色種植實現脫貧。

幾十年前,戰火的硝煙曾瀰漫龍都大地。作為冀魯豫邊區政治、軍事指揮中心,作為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的發生地,這片土地上打響的一場場硬仗對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最後勝利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助推作用。

如今,另一場硬仗,正在這片紅色土地上如火如荼地進行。作為我省“三山一灘”扶貧開發重點區域,我市貧困人口的範圍涉及74個鄉鎮457個貧困村,有63833戶貧困戶201418名貧困人口,貧困範圍廣、貧困人口多,脫貧難度大、工作任務重。為徹底消除貧困,確保到2020年我市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我市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發出了脫貧攻堅戰的進軍令,吹響了攻城拔寨的衝鋒號,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昂首進發!

上下同欲者勝。要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需要堅強的組織領導和科學的決策指揮,以整合各方資源,形成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對此,市委、市政府有著清醒而深刻的認識。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認真領會貫徹中央、省委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第一民生工程,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創新實施智慧精準扶貧,做好貧困人口精準識別,堅持“轉、扶、搬、保、救、教、金”七路並進,重點實施“百企萬戶”產業扶貧、農業產業化扶貧、智慧扶貧電商扶貧、金融扶貧、農業保險扶貧等工程,開展“雙聯四推六覆蓋”、專家人才精準幫扶行動等,唱響了一曲砥礪奮進的脫貧攻堅讚歌。

2017年,全市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746元,同比增長9.7%;全省“千企幫千村”精準扶貧行動現場會、全省產業扶貧現場會、全國扶貧車間現場會相繼在我市召開,扶貧車間成為我市新名片;2016年以來,我市已有9.74萬人穩定脫貧、143個貧困村有序退出,貧困發生率由2015年底的8.18%降至2017年底的3.58%;2017年,我市脫貧攻堅工作亮點紛呈,在全省脫貧攻堅綜合考評中榮獲第一名……在市委、市政府的科學謀劃、強力推進下,我市步履鏗鏘、連戰連勝,正在奮力奪取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

高位推動 脫貧攻堅劍出鞘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勇立爭先之志,善謀破題之舉,提出“橫下一條心,舉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確保到2019年全市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的目標,這也成為我市脫貧攻堅的作戰總綱。

目標已定,重在落實。市委、市政府先後召開市委常委(擴大)會議、市四大班子聯席會議、市委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全市黨員幹部聯村包戶精準扶貧動員大會,動員全市上下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戰略決策上來,把心勁和精力聚合到省委安排部署上來,進一步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堅持問題導向,聚焦薄弱環節,深化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一項項釋放濃厚民生情懷的政策相繼出臺:我市科學制訂了“十三五”脫貧計劃,先後出臺了《濮陽市1+5產業扶持脫貧實施方案》《濮陽市轉移就業脫貧實施細則》《濮陽市1+2社會保障脫貧實施方案》《濮陽市脫貧工作成效考核辦法》等政策,為全市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強大的政策支撐。

——《濮陽市1+5產業扶持脫貧實施方案》提出,重點抓好“8項產業”“7種模式”“5個具體措施”,到2017年,實現產業扶持項目對脫貧對象的全覆蓋;到2019年,通過產業發展帶動7.6萬貧困人口脫貧。

——《濮陽市轉移就業脫貧實施細則》提出,重點抓好“6條就業途徑”“4項工作措施”,2019年底前,全市21萬貧困人口中有勞動能力和就業願望的勞動力基本實現轉移就業,通過穩定就業實現家庭脫貧。

——《濮陽市1+2社會保障脫貧實施方案》提出,將喪失勞動能力、無法通過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等手段實現脫貧的貧困家庭全部納入農村低保,做到應保盡保、動態管理。同時,通過全面實施教育扶貧工程、健康扶貧工程,加快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加快推進貧困地區危房改造等措施,實現“兩不愁、三保障”。

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遍佈沿黃各鄉鎮的扶貧就業點安置了大批貧困人口在家門口就業。

——《濮陽市脫貧工作成效考核辦法》提出,通過對我市各級黨委、政府逐級考核,層層壓實責任,最後把任務具體分解到人。

在此基礎上,為確保脫貧攻堅各項規劃綱要落到實處,我市各級均成立了由黨委、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和精準扶貧工作指揮部,繪製指揮組織構架圖、精準脫貧任務圖,層層簽訂責任書,層層落實任務,實行掛圖作戰,“轉、扶、搬、保、救、教、金”七路並進,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切實加快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步伐。

同時,我市精準扶貧工作督導組、“一創雙優”督導組、市委市政府督查局開展聯合督導檢查,隨機抽查,明察暗訪,確保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各項措施落地有聲。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位推動下,我市聚指成拳、齊抓共管、協調聯動的扶貧大格局逐步形成,合力攻堅的成效逐步顯現,全市廣大幹部群眾正以前所未有的堅強意志,向貧困宣戰。

黨建引領 萬名黨員入村來

6月26日,走進濮陽縣梨園鄉殷莊村,呈現在眼前的是一棟棟別緻美觀的新建住房、平整通暢的環村水泥路……4年間,一個黃河灘區貧困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與市委市政府督查局駐殷莊村第一書記張存亮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4年前,殷莊村由於缺乏產業支撐,一窮二白,但村裡荷塘眾多,草被豐富。張存亮第一著棋就是將乾涸荷塘變廢為寶,利用它們種植綠化樹苗,並與綠化樹苗公司簽訂協議,定點入村收購,所得利潤與村民分紅。綠化樹苗種植風險低、收益穩,張存亮的這一著棋為村民帶來了不少收入。

貧困戶鄧朝修是張存亮駐村後的幫扶對象,也是最讓他放心不下的。62歲的鄧朝修是典型的因病致貧戶,他身患股骨頭壞死,兒媳患有腎病,每月3000多元的醫藥費讓他負債累累。得知鄧朝修家的情況後,張存亮積極幫助鄧朝修的兒媳爭取到國家五級重大疾病醫療保障,幫其解決了部分醫療費用。後來,張存亮發現鄧朝修養過羊,加上殷莊村草被豐富,就鼓勵鄧朝修養羊。如今,鄧朝修已養了十幾只羊,待到秋季出欄,收入七八千元不成問題。“要不是張書記鼓勵我養羊,我們家就沒法過了。”談到張存亮,鄧朝修滿是感激。

在這期間,經多方協調,張存亮成功為殷莊村生態養羊項目爭取到省扶貧辦扶貧資金30萬元,扶持養羊農戶113戶。

這只是我市廣大黨員幹部牢記使命、紮根農村,扶真貧、真扶貧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市努力構建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幫扶基層、精準扶貧長效機制,從市、縣(區)直單位選派了1000多名政治素質好、工作熱情高、開拓能力強的優秀黨員幹部,到村擔任黨組織第一書記,做到了貧困村派駐第一書記全覆蓋。第一書記團結帶領村“兩委”班子及全體黨員嚴格落實四項基礎制度,切實履行好黨建責任,與村“兩委”班子一起釐清發展思路,制定發展規劃,凝心聚力謀發展。

然而,扶貧攻堅任務的完成,僅靠駐村第一書記“單打獨鬥”的力量尚顯單薄。為此,我市又以“雙聯四推六覆蓋”活動為載體,組織萬名黨員幹部入村包戶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帶頭,各級黨組織聯繫貧困村,黨員幹部分包貧困戶,簽訂軍令狀,“不破樓蘭終不還”。

“雙聯”即單位聯村、黨員聯戶,“四推”即推進村級班子建設、推進精準識別、推進精準幫扶、推進精準脫貧,“六覆蓋”即單位聯村全覆蓋、黨員聯戶全覆蓋、貧困村派駐第一書記全覆蓋、精準識別全覆蓋、精準幫扶全覆蓋、精準脫貧全覆蓋,勾勒出一幅萬名黨員幹部進村入戶鏖戰脫貧攻堅的美好畫卷。

責任如山,號角催陣,我市廣大黨員幹部紛紛投身脫貧攻堅行動之中。“把‘辦公桌’搬到群眾中去,把‘論文’寫到田間地頭”,成為新時代我市廣大黨員幹部最響亮的口號。

精準扶貧先要找“真貧”。幫扶黨員幹部、第一書記挨家挨戶找、挨家挨戶查,實行看房、看糧、看勞動能力強不強、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四看”工作法,把貧困戶真正識別出來,把非貧困戶識別出去,做到不漏一人、不落一戶。摸清底子之後,再對貧困戶分戶登記造冊,建檔立卡,做到精確化、規範化、動態化管理。

各村村情千差萬別,阻礙發展的問題也各有差異,幫扶單位堅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瞄準制約脫貧致富的瓶頸,一村一本臺賬、一個脫貧計劃、一套幫扶措施,確保幫到最需要扶持的群眾,幫到群眾最需要扶持的地方。

為實現黨建促扶貧常態化和制度化,我市還把脫貧攻堅與基層黨組織建設結合起來,將每月5日定為“黨員主題扶貧日”,由幫扶單位主要負責人帶隊,以黨支部為單位,組織黨員幹部到幫扶村與貧困戶結對幫扶,亮身份、抓識別、尋路子、找項目,聯繫愛心人士、聯繫專家人才,解難題、搞服務,營造出黨員幹部幫、群眾主動乾的濃厚氛圍,在加強基層黨建工作中打贏脫貧攻堅戰。

在此過程中,堅守在全市各個扶貧村的扶貧黨員幹部和駐村第一書記付出了諸多艱辛和努力,同時也在這場轟轟烈烈的扶貧攻堅戰中得到了歷練。

王保超是濮陽縣體育局的一名幹部,去年5月被派駐濮陽縣五星鄉葛邱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僅僅4個多月的時間,就讓他感受頗深。他說:“剛被派駐到村裡時,因為沒有在鄉村基層工作的經歷,我的想法很簡單:上面領導讓幹什麼就幹什麼,安排什麼就幹什麼。把上級部署的工作幹好,不被通報、不給單位抹黑,自己的這個第一書記就算合格了。等到村幹部帶著我挨家挨戶地接觸村裡的貧困戶,並對他們每個家庭的情況詳細瞭解之後,我感受到,群眾真窮,群眾真苦,群眾真需要幫助,從內心體會到扶貧工作是何等重要和不容易,更讓我感覺到一種從未有過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在萬名黨員幹部、駐村第一書記將脫貧攻堅扛在肩、擼起袖子加油乾的同時,身懷“金剛鑽”的各類專家也不甘落後。為充分發揮人才支撐引領作用,為我市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自2016年起,我市選派千名優秀專家人才組建農業科技、醫療衛生、就業創業三類服務團,廣泛開展結對幫扶、技術推廣、培訓指導、惠民服務等活動,認真推動各項扶貧措施落實、落地,切實打通了精準扶貧“最後一公里”。

“我們就是靠著專家服務團的大力扶持,一步步發展壯大,還帶動了27戶貧困戶找到了脫貧致富路。”6月26日,位於濮陽縣子岸鎮中子岸村的雨田食用菌種植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志雷稱讚道。

多年來,中子岸村沒有一個成熟的產業,村民大多靠外出打工維持生計,不能外出務工的村民只能守著幾畝薄田打轉轉,生活十分拮据。全市專家人才精準扶貧行動啟動後,頭腦靈活的王志雷在專家服務團的鼓勵和引導下,決定依託當地的資源優勢和人力優勢大力發展食用菌種植。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幹勁兒,加上專家服務團在技術方面的精心指導,王志雷種植的食用菌當年大獲豐收,掙了個盆滿缽滿。看到王志雷依靠食用菌種植走上了致富路,包括27戶貧困戶在內的不少村民相繼加入了食用菌種植行列。隨著中子岸村食用菌種植規模日益擴大,濮陽縣農牧局專門派出一名專家蹲點做技術服務。村民感激地表示,有了農業科技專家的蹲點指導,脫貧致富不再是一個遙遠的夢。

全市專家人才精準扶貧行動開始以來,農業科技專家服務團一次次走村串戶,開展了一場場技術培訓,增強了貧困村和貧困戶的“造血功能”,實現了技術培訓與精準扶貧的完美對接。同時,為了幫助貧困村、貧困戶找到脫貧致富的金鑰匙,農業科技專家服務團充分發揮智力、技術等優勢,因地制宜,創新思路,調整種植結構,加快了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步伐。

給錢給物,只能解一時之困。技術扶貧,才能讓貧困戶練就一身“自我造血”的真本領。與農業科技專家服務團類似,就業創業專家服務團通過智力扶持、技術扶持、項目扶持等途徑,提高了貧困群眾的“造血”能力。

針對沒有勞動技能或有一定勞動技能但沒有實現就業的貧困群眾,就業創業專家服務團整合“雨露計劃”等培訓資源,常態化實施文化知識扶貧、職業教育扶貧等項目,著力提升貧困群眾就業創業能力。同時,針對貧困群眾的實際需求,就業創業專家服務團還實施精準培訓,開展以需定培、以培供需、定崗就業創業的訂單式培訓。

與此同時,為最大限度地減輕困難群眾負擔,讓因病致貧返貧的群眾儘快脫貧,凡在全市專家人才精準扶貧行動中篩查出的貧困群眾,患有特定疾病的,實行院內就診綠色通道服務,優先安排實施各項免費救助、補助救助或定額救助手術,讓廣大貧困群眾儘量不患病、患病儘早治、治病不跑遠、治病少花錢。

據統計,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各類專家服務團先後組織各類農業生產技術現場指導695次,舉辦農村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300期,各類義診670次,安排實施各項免費救助、補助救助或定額救助手術(項目)2561例,服務困難群眾20萬餘人次,增強了貧困群眾的脫貧信心。

一個個生動實踐的典型,在龍都大地上揚起了一面面引領脫貧致富的旗幟,正確引導貧困群眾樹立了苦熬不如苦幹的觀念,弘揚了勤勞致富光榮的正能量。

抓住根本 產業造血強筋骨

盛夏滿眼綠,櫻桃別樣紅。連日來,臺前縣打漁陳鎮千畝櫻桃產業扶貧基地熱鬧非凡,晶瑩剔透的大紅櫻桃掛滿枝頭,數百名農民忙著採摘,歡聲笑語不斷。

臺前縣是國家級貧困縣,打漁陳鎮又處於黃河灘區,生產生活條件尤其落後。然而,紅彤彤的大櫻桃讓老百姓的日子紅火起來。在臺前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該鎮規劃建設了櫻桃種植產業扶貧基地,從山東引進的優質大紅櫻桃品種去年起相繼掛果,產品遠銷北京、福建、浙江等地大型超市,畝均收入在3萬元以上。

產業是脫貧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脫貧攻堅,最根本的途徑是發展,最有力的武器是產業。有了產業支撐,才能從源頭上解決貧困問題,拔掉窮根。

近年來,我市圍繞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強化產業支撐,注重政策和資金扶持,實施“百企萬戶”產業扶貧、農業產業化扶貧、智慧扶貧電商扶貧、金融扶貧、農業保險扶貧“五大工程”,努力探索企業帶動提供用工崗位、發展特色種植業、發展養殖業、組織培訓外出務工人員、提供公益服務崗位、入股分紅資產收益、發展光伏扶貧項目、發展智慧扶貧電商扶貧項目等8個增收渠道。

為借力大產業推動大扶貧,我市著力引進龍頭企業,通過大項目和大企業的輻射帶動,實現“興一產業,致富千家”的目的。

在濮陽縣梨園鄉匯源集團百萬只肉羊養殖基地,只見一座座巨型自動噴灌機伸出300多米長的“手臂”,滋潤著茁壯生長的牧草;一聲吆喝,羊群便如白色波浪一般向前推移。

“以前,我們灘區農民靠天吃飯。如今,政府幫我們脫貧致富,引來這麼有實力的企業,灘區老百姓的日子有盼頭了。”附近村民聶守成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匯源集團百萬只肉羊養殖、屠宰加工項目,是濮陽市引進的重點扶貧項目,投資總規模22億元,將推動和實現灘區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再造,為灘區群眾脫貧致富帶來了希望。截至目前,濮陽縣依託匯源集團百萬只肉羊養殖、屠宰加工項目,帶動51個村651戶貧困戶穩定脫貧,今年預計羊舍規模將擴大到28棟,可帶動4000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同樣,近年來,清豐縣通過實施“黨建+扶貧+食用菌”工程,使食用菌基地大規模進駐農村,不僅改變了農民依靠自身耕地發展的生產格局,還助力群眾脫貧致富,不斷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去年8月,在清豐縣馬莊橋鎮趙家村食用菌基地,該村村民史培振利用5萬元扶貧貼息貸款入股食用菌龍頭企業做了股民,企業每個月分紅500元。“單是入股企業這一項,我每年的保底收益是6000元。如果經營得好,年底公司還能再次分紅1000元。”史培振高興地說。

據統計,2017年,清豐縣共投資9500萬元,新建設標準化食用菌大棚7300多座,目前已種植食用菌1.5萬畝,輻射帶動1萬多名貧困人口增收,走出了一條黨建統領、多方參與、惠及全縣貧困群眾的產業扶貧新路子。

在大項目頂天立地的同時,為最大限度地鏈接貧困戶,讓貧困戶實現在家門口就業,我市還創新產業扶貧思路,因勢利導,揚長避短,因村制宜,通過送企業下村、引導農民工返鄉創業、支持鄉村能人創業、改造提升原有就業點等舉措,積極探索扶貧車間扶貧新模式。

6月26日,在臺前縣吳壩鎮石橋村精準扶貧就業基地,七八十名婦女正在毛絨玩具生產線上有序地工作,縫紉機的嗒嗒聲響成一片。

“俺家上有老、下有小,日子過得再苦也沒法去外地打工,心裡真是乾著急。可現在情況不一樣了,自從村裡建成了這個基地,俺可以在家門口掙錢了,不僅能照顧老人、孩子,一天還能掙六七十塊錢,政府的這個政策俺舉雙手贊成。”該村村民韓玉霞樂滋滋地說。

高興的不止韓玉霞一人。在範縣濮城鎮後畢莊村扶貧車間,貧困戶張鳳雲正在自己的工位上嫻熟地操作著縫紉機,一塊塊服裝面料從針線下穿梭而過。“沒想到在家門口也能幹老本行,這真得感謝政府在村裡建的這個扶貧車間。”張鳳雲說,年輕時她就做針線活,後來還曾去江浙一帶的服裝廠打過工,“現在,俺上有老、下有小,沒法出去打工賺錢了。這不,前段時間看到扶貧車間在招工,我立即報了名。現在,俺一個月平均能掙2800多元呢,一點都不比出門打工賺得少。”

“扶貧車間有利於壯大村集體經濟,有利於激活農村產業,有利於吸引成功人士回鄉創業,有利於推動貧困地區走上經濟內生增長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加快了我市廣大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步伐。”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說。

為大力推進扶貧車間建設,在扶持政策上,我市明確提出自2016年至2019年,市級財政每年拿出2000萬元,各縣區財政每年拿出4000萬元,支持產業扶貧工程。對直接到鄉、村新建精準扶貧就業點的投資主體,每建一處,市財政給予10萬元的建點補助。企業吸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業的,按照標準分別給予5000元、3000元的獎勵。

在選址上,我市堅持貧困村優先,尤其是建在學校、幼兒園附近,充分利用閒置的學校、倉庫、民宅等進行改造提升,節約資源,著重引導同縣主導產業吻合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入駐,以吸納更多貧困戶就業。

如今,扶貧車間已成為我市的新名片,全省“千企幫千村”精準扶貧行動現場會、全省產業扶貧現場會、全國扶貧車間現場會相繼在我市召開。臺前縣、範縣建設扶貧車間的模式,成為全國各地競相學習的經驗。

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我市各縣區還立足資源稟賦,挖掘資源優勢,堅持“縣級主導,鄉鎮主抓,企業主營,貧困戶參與”的做法,努力打造“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扶貧產業發展模式,幫助貧困戶脫貧。

以南樂縣為例,近年來,該縣緊緊依託當地優勢,圍繞“特”字做文章,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從特色種植、養殖業等方面入手,大力實施“一鄉一村一品一產業”工程,著力探索“公司+種植養殖+貧困戶”扶貧機制,促使廣大貧困戶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目前,該縣新建標準化瓜菜、食用菌大棚292座,新增黃梨、雪桃經濟林面積1.83萬畝,帶動貧困戶1749戶,戶均年增收1.3萬元以上;依託禾豐、德信等龍頭企業發展肉雞養殖,帶動貧困戶1100多戶,戶均年增收1.2萬元以上。

此外,我市還將智慧扶貧與電商扶貧結合,專門籌建濮陽農產品特色展館、智慧扶貧特色展區,邀請京東、蘇寧等10多家電商企業調研對接,幫助貧困群眾銷售農副產品,尋找脫貧致富路子,提高貧困群眾收入。

由於沒有技術,2016年4月之前,濮陽縣郎中鄉司馬集村村民冷廣世和村裡的大多數人一樣,只能在建築工地或工廠幹一些體力活,一年到頭也落不了多少錢,致富、小康只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然而,以農民為目標客戶的村鎮O2O電商平臺樂村淘給了他脫貧致富的希望。“樂村淘和政府工作人員不僅對俺進行了電子商務培訓,還協助俺開了店,這不小店開張2年多了,每天都有不少鄉親來找我下單。”冷廣世說,選擇在樂村淘商城購物的村民越來越多,僅此一項就讓他每月增收1000多元。又幹起販賣水果、蔬菜“副業”的他,現在的收入已遠遠超過了以前在外打工的水平。

多點發力 攜手共進奔小康

6月25日,我省今年高考成績及錄取分數線正式公佈。一時間,幾多歡喜幾多愁。可是,連日來,濮陽縣的王傑超一家既歡喜不已又愁眉不展。“喜的是孩子今年考了590多分,能走一個不錯的‘一本’。可是,因為家裡條件不好,再加上孩子的母親常年因病臥床不起,高昂的大學學費讓我很是頭疼。”王傑超表示。

然而,在當地教育部門工作的一個朋友的提醒讓王傑超欣喜不已。“朋友對我說,像我這種情況的貧困戶,可以嘗試申請秋季助學基金,實在不行還可以申請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總會有辦法解決孩子的學費的。”王傑超說。

教育事業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關鍵環節,實施教育精準扶貧是脫貧致富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我市堅持“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的思路,強化教育保障,大力實施“全面改薄”工程和鄉村教師支持計劃,推進全市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教育保障和資助政策的全覆蓋,不讓一個貧困家庭學生因貧失學。

這只是我市多點發力、推進脫貧攻堅的途徑之一。近年來,在大力推進產業扶貧的同時,我市還做足“轉、搬、保、救、教”5篇文章。

轉,要轉得好。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要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有活幹、有錢賺。

對此,我市積極構建貧困家庭就業增收“立交橋”:“走出去”,外出務工掙錢;“引回來”,回鄉創業帶動就業,激活內生動力;“穩下來”,做強當地產業,提供公益崗位,讓貧困家庭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

搬,要搬得出。

長期以來,受特殊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制約,我市黃河灘區產業結構單一,經濟發展水平低,貧困人口眾多,已成為我省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和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的短板地區。

挪窮窩,才能挖窮根。對此,我市全力推進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作,搬遷新址要選在縣城、鄉鎮、產業園區、鄉村旅遊等地區,讓灘區居民“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目前,我市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第一批試點已搬遷完畢,正在進行土地復墾;第二批試點安置區住房6月份達到入住條件;三年規劃穩步推進。

保,要保得牢。

很多貧困人口是因為喪失勞動能力而貧困,他們的脫貧之路在何方?我市給出的答案是,通過社會保障實施政策性兜底扶貧。

對此,我市大力推進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扶貧政策有效對接,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實現扶貧標準線和低保標準線“兩線合一”。將喪失勞動能力、無法通過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等手段實現脫貧的貧困家庭全部納入農村低保,做到應保盡保,動態管理;提高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改善救助供養條件,對失能或半失能的農村特困人員提供集中供養服務。

截至2017年底,我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已納入農村低保17344戶35012人,發放資金5438.75萬元;已納入特困供養7135戶7201人,發放資金2277.7萬元,做到了應保盡保。

救,要救得及。

“救”就是扶危濟困脫貧,進一步完善救助制度,救助範圍更多向貧困家庭覆蓋。

對此,我市大力實施醫療救助,防止貧困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實施縣域內農村貧困人口先診療後付費,取消貧困人口住院預付金;對農村低保對象、特困供養人員、貧困人口政策範圍內的住院費用,在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後,實行城鄉居民大病補充醫療保險,再實行困難群眾大病醫療補充保險,最後實行醫療救助等多重醫療保障制度,使大量貧困家庭告別“一人得病全家致貧”“一人得病全家返貧”。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決戰脫貧攻堅,我市正步履鏗鏘,砥礪前行!(記者 賀德敬 李振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