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三游洞风景区位于西陵峡外,距湖北省宜昌市10公里左右


三游洞风景区位于西陵峡外,距宜昌10公里左右。三游洞的名字有两个典故,唐代诗人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个人曾一同游过此洞,人称“前三游”;到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也一同来游过此洞,人称为“后三游”。

三游洞风景区内主要景点有三游洞、至喜亭、楚塞楼、古军垒遗址、张飞擂鼓台、陆游泉等。

据《三国志蜀书》记载:东汉建安三年刘备联合孙权火攻赤壁,大败曹军之后,又挥师南下,攻打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大约在建安十五年前后。“先主既定江南,以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张飞为扼守三峡关卡,曾在西陵山峰顶擂鼓,日夜操演兵马。

梁元帝承圣年间梁将陆洪和在峡口筑“七胜城”, 南朝陈太建五年,宣帝征江陵,在峡口筑“安陆城”,以备蜀犯,在西陵山下牢溪平台上仍留有六朝军垒遗址和城市遗迹。

唐宪宗元和三年白居易在任左拾遗时,因性情耿直得罪当朝太监和权臣。同僚元稹遭宦官刘士元鞭打,唐宪宗李纯非但不问罪刘士元,反将元稹贬职通州,白居易曾三次上书为其辩解。

元和十年因上书朝政,揭发朝廷内部谋杀宰相武元衡而受迫害,降职任江州司马,元和十四年白居易由江州司马升忠州刺史,其弟白行简同行赴任与元稹意外在西陵峡中恰遇。

在峡口饮宴时又偶然发现一奇特天然洞府由元稹提议:“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并由白居易做“序”而纪之,《序》尾言道“以吾三人始游,故为三游洞”。三游洞即此而得名,从唐代诗人白居易三人发现此洞以后。

宋仁宗景佑二年博学好贤的文人宋庆基调任峡州知州,对夷陵县进行了一系列的民俗改革和街道、城栅的修缮,宜昌的草房变瓦屋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景佑三年。

宋庆基在夷陵西塞门外的江津处建了一亭,取名“至喜”,并请这年五月被贬至夷陵任县令的文学家欧阳修,为该亭撰写了一篇《峡州至喜亭记》 。 由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碑刻,亭以文显,这座小亭借欧阳修之笔,声名大振,后被列为夷陵三大胜景之一,至喜亭自建九百多年以来,经历了二次移迁的兴废历程,1981年,重建于西陵山北峰望乡台。


南宋考宗乾道五年十月八日,陆游随军旅生活,入蜀时道经夷陵,在三游洞。陆游见到黄庭坚,欧阳修等文人的题刻,感慨万千,尽兴之余,取潭中泉水煎茶,水甚奇,茶味美,小潭倚山临溪,陆游流连忘返,题《三游洞前岩下潭水甚奇取之煎茶》待以潭旁岩壁上,从此这眼无名山泉,被世人称为“陆游泉”。

三游洞的岩溶地貌主要表现在三游洞内典型的岩溶景观。洞中横排3根钟乳石柱从天而降,将三游洞自然分隔为前后2个石室。 前室与后室之间这两根并列垂下的钟乳石,宛如门楹,浑然天成。三游洞的整个巨大洞体,由许许多多的钟乳石柱矗立其中,看起来就像是由钟乳石柱支撑起来的一样。在三游洞外,经常可以看到石灰岩明显的层理构造。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