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 我國高等教育對科技人力資源的貢獻

我國高等教育對科技人力資源的貢獻

我國高等教育的飛速發展為我國創新體系建設和科技人力資源培養貢獻了巨大力量。高等教育學校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很多社會功能,在知識傳播、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本文對高等教育學校規模、招生人數及畢業生人數、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與公用經費支出以及高等教育學校的科技產出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不斷髮展,機構數量、招生及畢業生規模不斷擴大,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公用經費支出以及R&D經費內部支出總體增加,科研產出也在穩步增加;然而高校的發明專利申請受理數及授權數所佔比例近年卻在下降。

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要“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特別強調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這是我黨對於高等教育在新時代下提出的發展目標。知識經濟的到來使得高等教育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工業化進程中,高素質勞動力的增加會為經濟發展增加競爭力,很多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都先後出現過高等教育規模迅速擴張的情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獲得了長足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初步形成了多層次、多形式、學科門類基本齊全的高等教育體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批專門人才,在國家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自1977年高校恢復招生以來,國家不斷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入支持力度,為擴大高等教育規模提供了有力支撐。2010年國務院審議並通過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指出進入本世紀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

近年來,高等教育學校規模與招生人數、畢業生人數一直保持著較快增長勢頭,高學歷層次人才不斷湧現,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學科成為熱門學科,科技產出數量不斷增加。楊曉青曾根據不同時期特點,將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發展歷程分為1978-1992年恢復發展階段、1993-1998年調整提高階段、1999-2005年快速發展階段,以及2006年以後的穩步發展階段。本文分析2006-2015年這一時期我國高等教育學校、學生、生均經費支出、R&D經費內部支出以及科研產出狀況,以此瞭解我國高等教育事業進入大眾化階段的發展歷程及其變化特徵,為調整高等教育發展結構,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實現我國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提供參考。

一、高等教育學校基本情況

(一)我國高等教育學校規模不斷擴大,民辦普通高等學校數量增加

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2006-2015年,高等教育學校數量由2006年的2311所穩步增長增至2015年的2852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數量快速增長,由2006年的1867所增至2015年的2560所,佔高等教育學校總量的比重從2006年的80.8%上升至2015年的89.8%;而成人高等學校數量呈現萎縮之勢,由2006年444所減少至2015年的292所,佔高等教育學校總量的比重由19.2降至10.2%(圖1)。

我國高等教育對科技人力資源的貢獻

圖 1 高等教育學校數量(2006-2015年)

數據來源:《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指標》,圖2、圖3、圖5~圖12同。

從辦學隸屬關係看,中央和地方部門辦的高等教育學校仍然佔據主體地位,民辦高等教育學校發展迅速,所佔比重逐年上升,成為高等教育學校重要力量。在普通高等學校中,中央部門辦佔比逐年減少,由2006年的5.9%減至2015年的4.6%;但地方部門辦佔比減幅最大,由2006年的79.3%大幅降至2015年的66.8%;而民辦普通高等學校數量從2006年的14.8%增長至2015的28.6%(圖2)。就2015年數量來看,我國近三分之一的普通高等學校為民辦性質,民辦普通高等學校現已成為高等教育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高等教育對科技人力資源的貢獻

圖 2 普通高等學校結構(按辦學主體)(2006-2015年)

(二)本科院校規模發展迅速,綜合院校和理工院校佔據重要地位

從不同辦學層次看,本科院校由2006年的720所增至2015年的1219所,增長了69.3%;高職(專科)院校由2006年的1147所增至2015年的1341所,增長了16.9%,低於本科院校的增長幅度。截至到2015年,本科院校和高職(專科)院校在普通高等學校兩種層次的院校數量已基本相當(圖3)。

我國高等教育對科技人力資源的貢獻

圖 3 不同層次普通高等學校數量(2006-2015年)

從不同辦學類型看,綜合院校和理工院校是普通高等院校的兩大類型,2015年合計佔普通高等院校的59.3%。總體而言,2006-2015年,普通高等學校中理工農醫類學校由2006年的800所增至2015年的1713所,人文社科類學校從2006年的843所增加至2015年的1814所,兩大類學校數量增幅基本相同,分別為114.1%和115.2%(圖4)。

我國高等教育對科技人力資源的貢獻

圖 4 不同類型普通高等學校數量(2006-2015年)

數據來源:《中國科技統計年鑑2016》,圖15~圖20同。

二、高等教育學校學生情況

(一)各學歷層次招生規模增幅不同,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招生人數占主導地位

總體來看,我國專科層次高等教育招生人數(包括普通專科、成人專科和網絡專科,下同)由2006年的461.9萬人升至2015年的612.2萬人,增加32.5%;但自2008年以來,專科生招生數每年增幅在波動中下降,2015年出現轉折,招生數量同比下降了1.5%。2006-2015年間,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專科招生佔全部學科領域專科招生數量的比重總體呈現增長趨勢,從2006年的34.5%增至2015年的51.9%(圖5)。

我國高等教育對科技人力資源的貢獻

圖 5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專科招生及佔全部學科領域的比重情況(2006-2015年)

較之專科生招生情況,我國本科生招生(包括普通本科、成人本科和網絡本科,下同)增幅更大,由2006年的381.8萬人增至2015年的565.8萬人,增幅達48.2%,但近幾年招生數量年增長率開始放緩,2015年同專科生一樣出現負增長(增長率為-1.0%)。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本科招生佔全部學科領域本科招生數量的比重總體而言有所增加,2015年(42.3%)比2006年(40.8%)多出1.5個百分點(圖6)。

我國高等教育對科技人力資源的貢獻

圖 6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本科招生及佔全部學科領域的比重情況(2006-2015年)

從不同研究生學歷層次看,碩士研究生招生數量(包括普通高校和研究機構,下同)由2006年的34.2萬人攀升至2015年的57.1萬人,增長67.0%。近年來,碩士研究生招生數量增長幅度已經明顯放緩,2015年碩士生招生數較上年增長4.0%,明顯低於2006年的10.3%。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碩士招生佔全部學科領域碩士招生數量的比重總體呈下降趨勢,由2006年的61.0%降至2015年的58.4%(圖7)。

我國高等教育對科技人力資源的貢獻

圖 7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碩士招生及佔全部學科領域的比重情況(2006-2015年)

博士研究生招生數量(包括普通高校和研究機構,下同)由2006年的5.6萬人增至2015年的7.4萬人,增長32.2%;但近年,博士研究增長率在波動中下降;2015年博士生招生數較上年增長幅度為這10年來最低水平,僅為1.4%。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博士招生佔全部學科領域博士招生數量的比重較高,一直保持在70%以上,2006年為73.5%,2015年為76.4%(圖8)。

我國高等教育對科技人力資源的貢獻

圖 8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博士招生及佔全部學科領域的比重情況(2006-2015年)

(二)各學歷層次畢業生人數大幅增加,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是畢業生主力軍

近年來,我國各學歷層次畢業生人數也在不斷增加。專科學歷層次畢業生人數從2006年的309.3萬人增加至2015年的577.4萬人,增加了86.7%。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專科畢業生數量總體呈現增長趨勢,從2006年的125.6萬人增長到2015年的296.8萬人,增加了136.3%,增加幅度大於整體專科學歷層次人數增長幅度。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專科畢業生佔全部學科領域專科畢業生數量的比重總體呈現增長趨勢,從2006年的40.6%增至2015年的51.4%(圖9)。

我國高等教育對科技人力資源的貢獻

圖 9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專科畢業生及佔全部學科領域的比重情況(2006-2015年)

2006-2015年間,本科學歷層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從2006年的238.2萬人增長至2015年的519.8萬人,增長了118.2%。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本科畢業生數量(包括普通本科、成人本科和網絡本科,下同)總體呈現增長趨勢,從2006年的106.8萬人增長到2015年的240.0萬人,增長124.7%,略高於整體本科學歷層次畢業生增加幅度。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本科畢業生佔全部學科領域本科畢業生數量的比重總體呈增長趨勢,從2006年的44.8%上升至2015年的46.2%(圖10)。

我國高等教育對科技人力資源的貢獻

圖 10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本科畢業生及佔全部學科領域的比重情況(2006-2015年)

2006-2015年間,碩士學歷層次畢業生人數增加顯著,從2006年的22萬人增加至2015年的49.8萬人,增加了126.4%。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碩士畢業生數量(包括普通高校和研究機構,下同)呈現增長趨勢,從2006年的13.3萬人增長到2015年的28.6萬人,增長了115.0%,2015年增幅(4.4%)遠低於2006年增長幅度(33.0%)。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碩士畢業生佔全部學科領域碩士畢業生數量的比重相對比較穩定,徘徊在55%~61%,2015年為57.4%。(圖11)。

我國高等教育對科技人力資源的貢獻

圖 11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碩士畢業生及佔全部學科領域的比重情況(2006-2015年)

與此同時,博士學歷層次畢業生數量也在穩步增加,從2006年的3.6萬人增加到2015年的5.4萬人,增加了50.0%。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博士畢業生數量(包括普通高校和研究機構,下同)也呈現增長趨勢,從2006年的2.6萬人增長到2015年的4.1萬人,增長了57.7%;不過,近年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博士畢業生數量增幅明顯收窄,2015年為2.5%,遠遠低於2006年的30.0%。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博士畢業生佔全部學科領域博士畢業生數量的比重較高,一直保持在70%以上,2015年為76.2%(圖12)。

我國高等教育對科技人力資源的貢獻

圖 12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博士畢業生及佔全部學科領域的比重情況(2006-2015年)

三、高等教育學校經費情況

(一)普通高等學校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與公用經費大幅增加,公用經費增長更為明顯

2006-2015年,普通高等學校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支出總體呈增長趨勢,從2006年的18143.57元增加到2015年的5868.53元,增加了209.2%,2015年比上年的16102.72元增加了12.7%,已回升至2009年增長水平(圖13)。

我國高等教育對科技人力資源的貢獻

圖 13 普通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2006-2015年)

數據來源:《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2007-2016年),圖14同。

2006-2015年,普通高等學校生均公共財政預算公用經費整體呈增加趨勢,從2006年的2513.33元增加到2015年的8280.08元,2015年是2006年的3.3倍。2015年較2014年的7637.97元,增長了8.4%,沒有再延續前兩年的負增長態勢(圖14)。

我國高等教育對科技人力資源的貢獻

圖 14 普通高等學校生均公共財政預算公用經費(2006-2015年)

(二)普通高等學校研發(R&D)經費支出持續增加,政府資金是高等學校研發(R&D)經費內部支出重要來源

2006-2015年,普通高等學校研發(R&D)經費內部支出逐年增加,從2006年的276.8億元增至2015年的998.6億元,2015年R&D經費支出幾乎是2006年的3.6倍。其中,基礎研究支出從2006年的71.4億元增至2015年的391.0億元,增長了近4.5倍;應用研究支出從2006年的137.3億元增加至2015年的516.3億元,增長了近2.8倍;試驗發展支出從2006年的68.2億元增至2015年的91.3億元,增長了33.8%(圖15)。可見,在我國普通高等學校中基礎研究經費支出費用增長最快,而用於試驗發展的費用遠遠低於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經費支出。

我國高等教育對科技人力資源的貢獻

圖 15 普通高等學校經費總支出及其增長率(2006-2015年)

就普通高等學校R&D項目(課題)而言,R&D項目(課題)經費內部支出費用總體呈增加趨勢,從2006年的287.0億元增加至2015年的765.6億元,增加了166.8%;但是,儘管2015年增長速率高於2014年,且已經回升至2013年9.1%的水平,但與2010年28.5%的水平相比,仍相差很多(圖16)。就R&D項目(課題)經費平均內部支出費用而言,支出費用波動中增加,2006年為78571.8元,2015年為90983.5元,增長率變化趨勢總體與R&D項目(課題)經費內部支出費用增長率變化趨勢一致,2015年(-0.6%)有所回升,但與2010年11.8%的最高水平相比,還是相差很多。

我國高等教育對科技人力資源的貢獻

圖 16 普通高等學校R&D項目(課題)經費內部支出(2006-2015年)

就經費來源來看,我國普通高等學校R&D經費內部支出中來自政府資金的比例最高,從2006年的151.5億元增加至2015年的637.3億元,所佔比例從2006年的54.7%增至2015年的63.8%;其次是企業資金,從2006年的101.2億元增加至2015年的301.5億元,但所佔比例從2006年的36.6%減少至2015年的30.2%(圖17)。可見,政府在支持我國普通高等學校R&D經費內部支出方面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2006年還是企業支持資金的1.5倍,而2015年已是2.1倍。

我國高等教育對科技人力資源的貢獻

圖 17 普通高等學校R&D經費內部支出資金來源(2006-2015年)

四、高等教育學校科研產出

(一)普通高等學校出版科技著作及發表論文數量均穩定增長

2006-2015年,普通高等學校出版科技著作數量呈波動式增加趨勢,從2006年的34633種增加至2015年的43136種,增加了24.6%。

2015年,普通高等學校發表科技論文122萬篇,其中,國外發表31.4萬篇。 2006-2015年,普通高等學校發表科技論文數量逐年增加,2006年為83.1萬篇,2015年發表篇數比2006年增加46.9%;2006年國外發表9.1萬篇,2015年國外發表篇數比2006年增加近2.5倍(圖18)。

我國高等教育對科技人力資源的貢獻

圖 18 普通高等學校發表科技論文數量(2006-2015年)

(二)普通高等學校專利申請受理數及授權數增加顯著,發明專利申請受理數及授權數所佔比例有所下降

2006-2015年,普通高等學校專利申請受理數大幅增加,從2006年的24490件增加至2015年的190351件,增加了近6.8倍,年均增加1.3%;其中,發明專利申請受理數增加顯著,從2006年的18059件增加至2015年的109911件,增加近5.1倍(圖19)。但其佔普通高等學校專利申請受理數的比例卻在下降,從2006年的73.7%下降至2015年的57.7%,下降16個百分點。

我國高等教育對科技人力資源的貢獻

圖 19 普通高等學校專利申請受理數(2006-2015年)

2006-2015年,普通高等學校專利申請授權數也在大幅增加,從2006年的12043件增加至2015年的127329件,增加了近9.6倍,高於專利申請受理數增幅;其中,發明專利授權數也在大幅增加,從2006年的6650件增加至2015年的55021件,增加了近7.3倍(圖20)。同專利申請授權數一樣,普通高等學校發明專利授權數佔專利申請授權數的比例也在下降,從2006年的55.2%下降至2015年的43.2%。

我國高等教育對科技人力資源的貢獻

圖 20 普通高等學校專利申請授權數(2006-2015年)

五、結論與建議

我國高等教育學校作為我國R&D活動的重要力量,在教育培育人才、進行科學研究、傳播知識技術、服務社會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總體來看,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成績顯著。一是高等教育學校規模不斷擴大,各類型的普通高等院校數量均有所增加,本科院校和高職(專科)院校在普通高等學校兩種層次的院校數量已基本相當,民辦普通高等學校現已成為高等教育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各學歷層次招生及畢業生規模均呈現不同幅度增加,研究生學歷層次學生規模增長顯著,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招生及畢業生人數佔據主導地位。三是普通高等學校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與公用經費大幅增加;與此同時,普通高等學校R&D經費內部支出也在逐年增加,其中,基礎研究經費支出增幅最大;就資金來源來看,政府資金是高等學校R&D經費支出的重要資金來源。四是普通高等學校各類科研產出數量不斷增加,近十年來,國外發表論文數量翻倍增長,專利申請受理數及授權數增加幅度至少在5倍以上。

儘管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還需要不斷改善與發展,因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是外驅力和內趨力並行作用的結果。高等教育不但要引領社會還要服務社會,而想要更好地服務於社會就需要從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要求學校教育培養出來的人要能夠了解社會、適應社會,並進而能夠改造社會。通過宏觀調控,我國高等教育已步入穩步發展期,招生速度明顯放緩,這就需要適時調整招生結構,學科結構,優化資源配置,堅持與地方實際聯繫起來。一是通過學科調整,加快培養經濟發展所急需的複合型、技能型人才、跨學科專業人才和高層次管理人才,不斷學生拓寬知識覆蓋面,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不再讓高學歷層次人才僅僅是教室中的好學生,還要讓這些人才成為社會發展的好助手。二是通過高校管理體制和佈局結構調整使得高校間實現優勢互補,教育資源更加合理的配置、利用,調動中央、地方及社會各方面的辦學積極性。從1993年開始,我國對高等教育進行了重大體制改革和高校佈局調整;但是還需要進一步協調統籌發展,使得高等教育發展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聯繫起來。這樣不但能夠激活區域高等教育發展動力,還有助於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活力的迸發。三是高等教育學校必須引進學習企業經營管理理念。由於歷史文化、人口分佈、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地理位置等因素影響,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會存在差異。這就要求高等學校根據地方、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需求來規劃高等教育發展方向,找到經濟進步與教育發展的契合點,而不是脫離於社會發展實際佈局高等教育體系發展架構。

本文主要內容根據《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指標》第二章“科技與工程的高等教育”提煉編寫,部分內容有更新。

執筆人:劉馨陽

感謝您的支持與關注,歡迎賜稿交流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