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老照片:浙江紹興1930年,黃酒的發祥地東浦


紹興城牆,位於中國浙江省紹興市市區。1938年城牆拆除,後改為環城馬路。現有重建的都泗門、迎恩門。越王勾踐時,紹興即有築城。隋開皇年間,越國公楊素修羅城。南宋嘉定十六年,郡守汪綱重修城牆,並設9門。

東浦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特徵,境內江河縱橫,湖泊星羅棋佈。水域廣闊,水資源十分豐富,村莊,田野被大小江河分割成塊,以橋相連,其景色非常美麗。清代文人李慈銘曾作詞“鑑湖秋淨碧於羅,樹裡漁舟不斷歌,行到夕陽中堰埭,村莊漸少好景多。”

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紹興東浦可謂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據史料記載:東浦古鎮已有千年的歷史,有著極其豐富的人文景觀和文化內涵,以及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它是聞名於世的紹興黃酒的發祥地,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陸游和辛亥革命先烈徐錫麟的故鄉。故東浦有“水鄉,酒鄉,橋鄉,名士之鄉”的美稱。


紹興酒,又稱紹興黃酒、紹興老酒,隨著時間的久遠而更為濃烈,所以紹興酒稱老酒,越陳越香。黃酒為世界三大古酒之一,源於中國,且唯中國有之,獨樹一幟。黃酒產地較廣,品種很多,但被中國釀酒界公認的,在國際國內市場最受歡迎的,能夠代表中國黃酒總的特色的,首推紹興酒。

紹興釀酒的歷史書面記載已有2500多年。《呂氏春秋·順民》載:“越王苦會稽之恥……有甘肥,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與民同之。”史稱“簞醪勞師”。“醪”是一種帶糟的濁酒,可見,早在2500年前的戰國時代,紹興地區釀酒業已很盛行了。

東漢永和五年,會稽太守馬臻發動民眾圍堤築成“鑑湖”,將會稽山的山泉集聚湖內,從而為紹興地方的釀酒業提供了優質、豐沛的水源,也為提高紹興酒質以及日後紹興酒馳名中外奠定了基礎。

唐宋時期, 紹興酒釀造技藝進入全面發展階段, 併成為天下聞名的“酒鄉”。元明清時期,紹興釀酒業呈現出快速發展之勢。清初,沈永和、雲集、王寶和等大型釀坊創立。康熙《會稽縣誌》有“越酒行天下”之說。

清代袁枚《隨園食單》中讚美:“紹興酒如清官廉吏,不參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長留人間,閱盡世故而其質愈厚”。《調鼎集》中把紹興酒與其他地方酒相比認為:“像天下酒,有灰者甚多,飲之令人發渴,而紹酒獨無;天下酒甜者居多,飲之令人體中滿悶,而紹酒之性芳香醇烈,走而不守,故嗜之者為上品,非私評也”。


大禹陵,古稱禹穴,是大禹的葬地。它背靠會稽山,前臨禹池,位於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東南稽山門外會稽山麓,距紹興城區3公里。大禹是上古時代一位治水英雄,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的開國之君,被後人尊為“立國之祖”。明太祖洪武年間,大禹陵即被欽定為全國該祭的36座王陵之一。【浙江紹興,1930年。資料:東洋文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