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魏国为什么没有选择重建魏武卒?

真是名字被占用


三家分晋,战国初期,魏国一家独大,这个时候的魏国主要的就是靠着吴起的魏武卒,打遍天下无敌手。阴晋之战也是让魏武卒一战成名,以五万人对坑秦国五十万人,结果还把秦国打的大败,此后也是在吴起的带领下,一步步蚕食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并且吴起也是当了第一任的郡守。当时魏国可以同时几线作战,也都是因为有魏武卒,魏国也是出于四战之地,所以也是一直不停的和别国在打仗,当时魏国可以和齐国,赵国,韩国,秦国等等作战,也是无一败绩。很多人都说如果魏国当时一直把重心放在对抗秦国的话,那么秦国早就被灭了,但是魏国和秦国作战的同时又把矛头指向了中原,和齐国,赵国去打了,也是让秦国得以喘息。可以看到当时的魏武卒有多厉害,但是就这样的军队,到了魏惠王手里也是败完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也是直接导致了魏武卒的灭亡,此后魏国也就没有出现魏武卒了,那么为什么后来不重新建一支魏武卒呢?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体质不一样了,春秋时期都是以贵族体质为核心的,那时候的土地,人口都是属于某些贵族的,但是到了战国就不一样了,而且魏国也是率先做到了这一点,那就是让军队直接归国家统领,也就是说君王才能拥有军队,土地。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军国主义,而这时候土地都归国家所有,那么魏国也是有足够的赏赐给这些魏武卒。但是到了战国中期以后就不一样了,这样的体制已经不新鲜了,没有吸引力了,而且当时的秦国在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就已经完全的进入了封建社会,魏国也是开始大量的人才流失。

还有就是无力支持了,战国初期魏国之所以可以支持十万人的魏武卒,因为当时的魏国,确实太强大了,魏武卒其实就是和雇佣兵差不多,完全就是为了利益,在他们眼里只有金钱和权利,魏国一开始也能够给他们提供,魏国也是这一直在扩张,所以能够满足这只吞金兽。但是到了后期随着吴起去了楚国,魏武卒本来的战斗力就下降了很多,也是没有了当时的统治力。魏国由于四面树敌,处处被打,国土也是日益缩小,在这样的情况下已经无力支持了。

而且作为全民皆兵的战国时期,其实魏武卒也是不合适的,庞大的军费开支就是最大的问题,除非只有不断地进攻,不断地扩张土地,人口才能满足他们。只要稍微停下来那么这支军队也就失去了战斗力。


中国历史研究所


在整个战国的历史上,秦锐士,齐技击,赵边骑,魏武卒他们几乎就是战国的特种部队。单兵作战能力强,机动性好,堪称帝国的尖刀利刃。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中就有对魏武卒的详细描写。

书中记载,魏武卒的选拔条件和训练科目: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从上面的文字中可以看出,魏武卒选拔条件还是非常苛刻的,而需要我们重视的要点是:魏国应该是战国以后,最早意识到现存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相符合的诸侯国,当时的魏国主君魏文侯励精图治,招揽人才积极变法图强。他选用儒家的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之后又启用魏成子、翟璜、李悝、乐羊、吴起、西门豹等人,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领域进行了改革。改革的其中一项成果就是魏武卒。

魏武卒在成立初期,效果显著,吴起率领魏武卒创造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战平八场的骄人成绩,并且在与秦国的阴晋之战中,以五万对阵五十万,以少胜多,大败秦军,成功保住河西之地。

魏文侯去世以后,王位经由魏武王传到孙子魏惠王手中以后,魏国开始走下坡路。本国的很多人才都不能留住,商鞅本在魏国担任图书馆管理员,但是不见魏惠王重用,终于跑到秦国,秦孝公重用商鞅在秦国变法,使得秦国在孝公以后国力日强,后来者居上,在与魏国的军事斗争中渐渐占据上风。范雎原本也是魏人,被冤枉后来到秦国,献上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进一步助力秦国在强大的道路上一路高歌猛进。再后来还有张仪。连横的发起人,战国时期著名的谋士,纵横家的大才。魏国都不见重用,反而重用居心不良的庞涓,终于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将魏国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使得魏国在国力上一蹶不振。

然而,压到魏国这个骆驼的最后几根稻草中,有一根其实非常的重要,那就是秦和韩魏的伊阙之战。在这场战争中,秦国的杀神白起,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使得原本就雪上加霜的魏军,处境更加艰难,魏武卒变成了一个传说。

深究后来魏国什么没有重建魏武卒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向上的思考:

1、 魏国的经济实力已经不允许了,常年的征战,使得魏国的国力不断的下降,占据的地盘也越来越小,培养魏武卒是非常耗费钱财和粮食布帛的。因为魏国当时囊中羞涩,根本没有力量再去重建魏武卒。

2、 魏武卒的遴选标准是,背着强弩,负50支弩矢,手执长戈,腰悬利剑,携带三天军粮,半天内急行军100里路。这样的士兵才有资格成为魏武卒,由此可见,魏武卒对于士兵的自身素质要求是非常高的。然而魏国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先后损失8万和10万,伊阙之战和韩国一起损失24万,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无法承受的,所以魏国此时的国内兵源也不是很充分。所以在后期的战场上,就再也看不到魏武卒的身影了!

我是孙二蛋,历史创作者,如果上面讲的不对,欢迎您来指教,感谢关注!


蛋哥侃历史


没钱,这可能是最大的原因。

魏武卒的强大天下闻名,虽然吴起死了,但是魏武卒依然是魏国的王牌,魏国做梦都想重现魏武卒的荣光,奈何实力不允许啊!魏武卒是当时最豪华的重装兵团,养护成本极其高昂,对各国都是奢侈品,何况国力已经衰弱的魏国。

以少胜多的传奇

前389年,阴晋之战中,吴起以五万魏武卒兵团,战胜秦国50万大军,一战轰动天下。进而连续战胜,把秦国逼进狭长的华阴之地,差点灭国。吴起凭借5万重装步兵,百辆战车,3000骑兵,差点灭掉大秦,与后世动不动百万大军对阵的场面比,的确是以少胜多的传奇。

名副其实的奢侈品

《荀子议兵篇》记载:“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魏武卒宅。”

也就是说,魏武卒穿三层甲胄,十二石重弩一副,50支箭矢,手持长戟,腰悬利铁宝剑,一副犀面大橹,随时携带3天军粮。可以说每一名步卒都是武装到牙齿的移动堡垒,抓到这么一名士兵,拔了皮都能卖不少钱。这还只是步兵装备,还有车兵,骑兵,全是重装。这还只是装备,这样的重装军团,训练费用更是高的吓人。

打造这样的一支军队,成本是极其高昂的,就是最鼎盛时期的魏国,魏武卒总量也从未超出20万。随着国力的衰退,魏国已经养不起这样的重装兵团了。

超高的待遇

魏武卒的兵源与其他诸国不同,其他各国是征兵制,魏武卒是募兵制。靠待遇招募来的魏武卒,待遇可以说今天的我看着都眼红。

1、成为魏武卒,就可以分得百亩良田,直接从农奴翻身做地主。当时正处在农奴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期,成为魏武卒就直接跨越了阶级。

2、成为魏武卒,不仅可以翻身做地主,还可以免除武卒全户的徭役和田宅税。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军功获得爵位,诱惑太大了。

魏武卒的末路

一个武卒分田百亩,20万武卒就是2000万亩田宅,魏国哪儿有那么土地。还要花更多的钱养护,这份负担已经不是魏国能担负的了。另一方面,翻身做了地主的武卒,越来越惜命,作战中只喜欢打顺风局,要么大胜,要么全军覆没,这种形势下,闻名天下的魏武卒也走向了历史的尘烟中,不复存在。


布谷鸟讲历史


反对其他回答者,一派胡言!不懂不要装懂误导大众!

第一,魏武卒为什么强?

武器先进?

训练严格?

都不是,是因为制度

第二,魏武卒,秦锐士,赵胡服,齐技击,这春秋战国最强四大军队,都是因为改革而起,

赵国胡服,那是赵王亲自改革军事经济制度,换衣服是改革开始,跟俄罗斯彼得大帝改革从剪胡子开始一样

秦国在商鞅以前有个屁强军,商鞅之后士卒争先战斗,各个拼命,有功就可以从贱民成为贵族地主富人

齐国,齐军怎么强大的?那是管子改革,制定中国最早的常备军制度,妓女官府经营,盐业专卖

魏武卒,也是吴起等人在魏国改革的后果,不要贵族贫民义务兵,专业职业兵武卒,但是魏武卒制度要跟着经济改革制度一起运行的,吴起离开后,魏国改革倒退,经济不行,武卒也就废了,开不起工资的军人怎么能打仗?

戚家军无敌,不开工资不一样废了?



东北虎男323


在我国历史记载中,最早出现的重装步兵是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武卒,从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吴起作为主将率军攻打秦国河西地区开始,一直到公元293年,在伊阙之战被秦将白起所击败。一共存在了120多年。

为什么在公元293年之后,就再没有魏武卒的相关记载了呢?

就让我从魏武卒的起源,选拔,崛起与衰弱这些方面,来细细分析下吧。

魏武卒的起源

战国初期的魏国,很苦恼自己国家周围的环境所带来的各种压力。为了尽快的打开僵局,魏国第一代国君魏文侯很坚定的成为了战国最早支持变法图强的诸侯。内政上委派翟璜与李悝。军事上支持吴起,用当时领先于其他国家的锻造冶炼技术,支撑了吴起对精兵的构想,建立起了魏武卒。

魏武卒的选拔

在《荀子·议兵篇》记载:“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这说的就是魏武卒的选拔方式,要求能在穿三重铠甲的情况下,熟练使用十二石的重弩(战国时期魏国一石约等于15公斤,十二石的拉力差不多是180公斤),并且要携带长戈、重剑、五十支弩箭与三天的口粮,还得能够在半天时间内行军一百多里(战国时期一里约等于现在340米,一百余里大约相当于现在的35公里左右。)。当然,能达到这种要求的话,待遇也十分的优厚,如果被选中,就恢复他的户籍,并给他良田与住宅安家。在这样严苛的选拔之下,吴起所训练的魏武卒差不多有5万多人。

魏武卒的崛起与衰弱

从公元前409年吴起率军攻打河西地区开始,魏武卒强势的走上了历史舞台。公元前389年在阴晋之战以五万魏武卒击败五十万秦军。从此扬名天下。但是在公元前350年发生的马陵之战,由于庞涓的自大与轻敌,所率领的魏武卒被齐国军队伏击,元气大伤,威风不再。在这之后,公元前293年,在伊阙之战中,秦军在白起的指挥下,斩首二十余万,魏国精锐损失殆尽,从此彻底销声匿迹。

魏武卒被淘汰的原因

魏武卒的强大是建立在熟练老兵和精良装备的基础上的,在战国初期,魏国的国力是七国最强,所以还能够支撑。等到了战国中期,在与齐国等国家的多次争斗中,损失了太多的老兵没办法快速补充,这就很大程度的削弱了魏武卒的战斗力。而到了战国的后期,由于失去了河西地区等大片土地,传统的锻造中心也因此丢失,这就导致了装备的更新换代逐渐停滞。而且也使魏国的国力远远不如战国早期那样强大,支撑不了成本那么高的魏武卒。所以在白起击败魏武卒之后,已经走下坡路的魏国再也没有实力重新建立当初叱咤风云的魏武卒了。


小川读历史


魏国武卒的起源,一般认为起自吴起。在《吴子》一书中,有吴起与魏武侯的一段对话,吴起详细分析各诸侯国军队的优点与弱点,最后总结道:战胜敌人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实力要足够强大,自己的防御要无懈可击。吴起强调魏国军队必须要有超强的战斗力,要有“虎贲之士”,要有“力能扛鼎”、“搴旗斩将”的勇士。这些勇士要通过选拔得到,同时要爱惜、器重他们。

吴起所提到的由勇士组成的兵团,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魏国武卒”。在魏武侯与魏惠王时代,武卒是魏国得以纵横天下的杀手锏。为什么武卒非常厉害呢?只要看看它的选拔机制就知道:武卒的录取办法,士兵要身装三套甲衣,身背五十支箭,扛一把戈,戴上盔帽,挂一把利剑,携带三天的干粮。在全副武装,超重负荷下,必须要在半天内强行军一百里,若达不到要求,立即被淘汰出局。除此之外,还必须要有拉开十二石强弓的力气。

大家想想,武卒里的每一位成员,都是体能超强的运动员,这样的素质上战场,其威力可想而知。魏国处于四战之地,地理位置非常不利,有点类似欧洲的德国,但是在战国初期能纵横天下,靠的就是高度发达的军国主义与尚武精神。

可是武卒后来衰亡了,衰亡的时间大约是在魏惠王的后期。原因是什么呢?

君山总结一下,觉得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其一,魏国的军事思想出现重大变化,武卒战斗力下降

在魏惠王上台时,魏国的军事思想仍然沿续吴起时代的精兵思路,精兵就是以武卒为主力,重视军队的质量,数量上并不很多,总兵力估计不超过十万人。然而,随着战事越来越频繁,魏惠王与赵、韩、楚、秦、齐等强国不断缠斗,需要越来越多的兵力。在魏惠王发动邯郸之战时,总兵力已到三十六万;到了魏惠王晚期,魏国兵力更是扩张到令人吃惊的七十万。军队人数一多,很明显军队的素质就根不上去了。故而魏惠王时期的“武卒”,其战斗力与吴起时代,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其二,马陵之战,魏国武卒遭到毁灭性打击

荀子曾说:“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齐国的精锐部队称“技击”,遇到魏国的武卒就打不过了。在战国初期,魏国基本上是压着齐国打,魏国士兵打心里十分看不起齐国士兵。

后来庞涓与孙膑斗法,为什么庞涓两次都中了孙膑的埋伏,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看不起齐国军队。所以孙膑用了减灶法来迷惑庞涓,庞涓就中计了,因为他认为齐师遇到魏师,出现大批士兵逃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然而庞涓却忘了一件事,此时魏国的武卒,已经不是当年吴起手中的武卒,滥芋充数之下的魏国武卒,已经蜕变为一支平庸的部队了。

在马陵之战中,魏国的总指挥是太子魏申以及名将庞涓,可想而知主力便是最精锐的武卒。然而,在这一划时代的战役中,魏师却被齐师横扫,十万大军灰飞烟灭。这一仗,大约把魏国的武卒给毁了。

其三,魏国武卒制度存在致命的缺陷

实际上,魏国武卒的消亡,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一点,著名思想家荀子早就看出来了。荀子在《议兵》一文中,对武卒制度的缺陷有一针见血的分析。

为了让武卒保持高昂的斗志,解除经济上的后顾之忧,魏国政府给予极大的优惠政策。只要被选拔入武卒,就免除其家的徭役,免收其田宅税,即便是他年老了,这个优惠政策依然有效,不可以剥夺。也就是说,只要进入这支特种部队,经济上的优惠是终生制的。武卒享受的待遇,是高得不能再高,所以在建立这支部队早期,大家都非常拼命,保持强大的战斗力。

然而,荀子却看到极危险的一面:“是故地虽大,其税必寡。是危国之兵也。”当武卒的人群越来越大时,国家的补贴越来越高。每多一名武卒,国家就要少收一家的税收,所以国家再大,税收也会不断下降。当国家的税收入不敷出时,请问靠什么来养这支军队呢?

所以从魏武侯到魏惠王,随着时间的推延,魏国政府的财力越吃紧。财力不够,又要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频繁作战,军队数量不减反增,进一步加剧财政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武卒制度根本无法维持,不收税不行。当武卒免税的制度无法施行时,就意味着武卒的制度也走向终点。


君山话史



没有灵魂的“魏武卒”,就是一群散兵游勇,吴起已经不在了,即便是重组一支“魏武卒”,也不可能再有昔日的光辉;

魏武卒之所以能够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是因为他的核心领导人,吴起才是“魏武卒”的魂之所在;没有吴起的“魏武卒”,顶多比普通士兵的装备好一点,仅此而已;打胜仗都变成了一种奢求,全胜更是遥不可及;

庞涓也算是一代名将,统兵打仗,临场应变,也是一位有雄才大略,不可多得的将军;吴起离开之后,魏惠王启用庞涓来统领“魏武卒”;可“魏武卒”即便是到了庞涓这样的大将手里,也无法发挥其真实威力,甚至慢慢的走上了“下坡路”;在庞涓的统领下,这支昔日的光辉劲旅,显然失去了光芒;“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的辉煌战绩,已经成为了历史,再也不可能有所刷新;渐渐地,败仗越来越多,主将庞涓也因此战死;

庞涓死后,“魏武卒”彻底完蛋;让那些不知名的阿猫阿狗来统领,和普通士兵再没什么两样;老兵们有屋有田,贪生怕死念头油然而生;自此,“魏武卒”一胜难求,直到伊阙之战,被“杀神”白起一举歼灭,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魏国之所以不重组“魏武卒”,原因很简单

  • 吴起创建魏武卒,选兵标准、训练尺度、临阵阵法、军事理念、治军风格、战场实践,都是吴起自己的风格;换一个人的话,军事理念、治军风格、临阵阵法等等,全都不一样了;这些都是“魏武卒”的致胜关键,现在全都变了味道,再组建一支,又有什么意义
  • 况且魏国后期战事一塌糊涂,国力微弱,人才凋零,哪能再找出像吴起这样的大才;
  • 创建这样一支队伍,需要耗费的财力资源,是普通士兵的数倍,魏国国库空虚,已经没有能力支付如此昂贵的军费开支;
  • 耗费如此多的时间、心血,以及财力,去创建一支不可能打胜仗的队伍,费力不讨好的表现,谁都不愿去做;

爱尚文史


战国七雄魏国所建立起来的魏武卒,是魏国乃至战国时期最为强大的部队之一。称其为战国特种兵也不为过。


其中齐技击、赵骑兵、秦锐士、魏武卒。在当时战国可以说是极为强大。


书中记载,魏武卒的选拔条件和训练科目: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魏武卒的选拔是极为苛刻的,不是说普通人都可以成为魏武卒的。

魏国的强大是因为魏文侯励精图治,招揽人才,呕心沥血的对国家进行改革。改革包括了,政治、军事、经济,而魏武卒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所诞生的。

魏武卒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精锐丧失殆尽,而此时魏惠王只顾贪图享乐,还有就是国库空虚。


魏国无力重建魏武卒,要知道魏武卒在训练中是极为消耗钱粮和布匹的。

魏武卒的遴选标准是很严格的,对应征者的体能考验很苛刻,魏国人口无力承担起成建制的重建魏武卒。

这就是我的观点,如果觉得我说的不对请指教!谢谢关注!!关注我每天分享历史文化,传承中华历史,人人有责!😉😉


奇谈野史


魏国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在战国七雄中率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在军事上,著名的魏武卒便是那个时代中最为精锐和彪悍的步战士兵,其在战国前期魏国名将吴起的训练和指挥下南征北战,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奇功伟绩。

关于魏武卒,《资治通鉴·秦纪一》中有如下记述,通过孝成王、临武君与荀子之口,对魏武卒的选拔标准及弊端进行了阐述:

荀卿曰: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是其气力数年而衰,而复利未可夺也,改造则不易周也,是故地虽大,其税必寡,是危国之兵也。

译文:魏武卒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拔。选择士卒时,穿着三层铠甲(或者就是重甲的别称),能开拉力为十二石的弓弩,背负着五十支箭,再加一把戈、一只头盔和一支剑,携带三天的口粮,半天的时间里要急行百里路程;达到这个标准的便为魏武卒,即可被免除徭役,并分得较好的田地和住宅。但等到士兵数年后年老力衰(无法作战时),而之前给予他们的好处却无法剥夺,择勇授田这种制度不易完善。所以魏国的地域虽然广大,赋税必定寡少,(魏武卒)这样的军队便是危害国家的军队了。


可见,魏武卒选拔严格,战斗力强,但却是附带着巨大物质刺激为前提,并且魏武卒无法保障生产,长此下去魏国土地收入将大量缩减。

当桂陵、马陵等战役损耗了大部分魏武卒精锐后,魏国元气大伤,这支曾经天下无敌的重装步兵几乎不复存在了。从择勇授田制开始的近几十年时间里,相比其它强国,魏国逐渐田少赋薄,而重建魏武卒耗资巨大、成本高昂,并且军队组织性和作战经验短期内也难以迅速提升;此外,相比于商鞅变法后秦国计首授爵的虎狼之师,魏武卒曾经压倒性的战力优势也不复存在。


浪里尔


魏国并不是没有打算重建魏武卒,而是组建魏武卒是一个非常耗费财力又极为重视机遇的事情,魏国是战国时期第一个开始变法的国家,那个时候魏国身边的各国都没有进行变法,也就是没有严酷的周边军事压力,进行变法和组建魏武卒也有的是时间和精力!



而到了庞涓战死,魏武卒消耗殆尽的时候,魏国周边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个时候东边齐国,身边的韩国,北边的赵国、南边的楚国和西边的秦国都进行了变法,又或者在都受到变法强军的魏国的欺凌,若变法之前关注不够,此时也是虎视眈眈!魏国哪怕组建一支像样的军队都会遭到周边的国家的围攻和提防!



何况那个时候的魏国面临的不仅仅是周边大国的提防,更为严峻的是他必须时时为了存活而努力,夹在大国之间只有苟活的份!



当然组建魏武卒也是一项耗资巨大的事情,关于魏武卒,《资治通鉴·秦纪一》中有如下记述,对魏武卒的选拔标准及弊端进行了阐述: 荀卿曰: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可见魏武卒的选拔和待遇是相当严苛和丰厚的,魏国此时已是病入膏肓狼狈自保,哪里来的这些资源重新组建魏武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