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连云港的发展会后发先至吗,是由哪几个优势提升和促成的?

九文天下


“连云港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在长三角北翼,连云港以后来居上的发展姿态惹人注目。

9月28日,连云港市政府在上海举行投资发展说明会和国际服务外包客商座谈会。这次大规模招商活动的重大背景之一,是9月7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第一次将苏北纳入到长三角的规划版图,这对“带动江苏沿海和东陇海沿线发展,以及对连云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连云港市人民政府代市长徐一平告诉本报记者。

徐一平和连云港市副市长施炎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均强调,连云港的发展问题已经超越了苏北的范畴,而承担起了“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国家战略责任。

国家战略高度

《21世纪》:为什么说连云港的发展已经达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徐一平:去年1月温家宝到连云港考察之后,江苏的沿海开发及连云港发展就上升为国家战略。温总理在连云港考察时摆出了桔子阵:因为连云港南连长三角、北接渤海湾、东面是东北亚、西面是中西部地区,四个桔子中间就是连云港,温总理说连云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要好好规划加快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的讨论时说,连云港地理位置有优势,是涉及到全局的问题。从江苏省来说也非常关注连云港的发展,去年召开了省委常委会,决定举全省之力振兴连云港。

今年5月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了江苏沿海开发课题组的报告,其中对连云港的开发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希望通过连云港的快速发展,在上海和青岛之间崛起一座特大型海港中心城市,从而更好地服务苏北、沿东陇海线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今年8月3日,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19个部委到连云港调研,从此启动了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规划,连云港在自身地理优势的基础上,在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关心下,新一轮的发展被纳入到国家战略层面,是一个新的机遇,9月7日公布的《指导意见》又是一个新的动力。

我们这次到上海,也为了更好的承接长三角的产业布局,明确责任,更好地服务于长三角地区,融入长三角地区,尤其是接受上海的直接辐射。通过接受辐射,合理布局,更好地使连云港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北翼,上海港的配给港。从地区角度来说,承接上海辐射加快自身发展同样为长三角地区更好地协调发展,辐射中西部,带动苏北发展承担更重要的责任。

《21世纪》:9月7日国务院颁布的《指导意见》对连云港的新规划有哪些影响?

徐一平:连云港始终接受上海以及苏南的辐射,这次指导意见明确把苏北列入到长三角的范围内,从布局上来说更能接受产业辐射,使得布局更合理,更打通了合理布局基础上的产业、资本、人才、信息等要素沟通,通过这些要素的集聚和沟通,对连云港本身的发展就会起到更快的推动作用,这是很值得高兴的事情。

这对连云港发展是机遇,同时也是一种责任。连云港本身肩负着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重任,尤其是我们的港口,吞吐量的60%是来自中西部地区的,从长远来看,这个量还要增大。就这点来看,对于连云港而言怎样更好的担负起带动沿海,推动东陇海线产业线的建设,以及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就有了更好的能力。国家在做长三角规划的同时,也在做江苏沿海的规划,所以我们的责任也很重大,不仅是推动长三角发展,同时也要为推动中西部发展做更多的贡献。

《指导意见》的颁布对连云港最大的一个影响或者说变化在于,可以更主动、更积极、更有力地接受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辐射,同时更好更快提升连云港的战略地位,可以更好地带动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的苏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21世纪》:连云港的区域发展定位将会做什么调整?

徐一平:连云港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我们要根据自身的优势、责任以及发展对中西部的带动来定位连云港的发展。我们要把连云港目前发展的定位明确,“东西部协调发展的互动区”。

产业选择新起点

《21世纪》:我们注意到,这两年上海或苏南把一些能耗高或相对低端的产业向苏北转移,我们连云港在接受产业转移时怎么样选择项目,有哪些标准?

施炎:产业选择我们从两个方面考虑:一个是连云港在长三角中的地位,连云港是长三角地区中潜力大的城市,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连云港的发展是和江苏沿海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另一个考虑就是连云港有哪些基础,我们已经有一些很好的产业基础。在这两个背景考虑之下,我们对产业选择主要是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我们有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如何加快发展并集聚,比如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我们有基础有潜力;第二就是新型的临港产业,因为港口的优势和交通条件,使连云港临港产业的布局也符合国务院提出来的长三角协同发展的要求;第三就是现代装备制造业,在船舶修造、风力设备、物流设备的制造方面,也有很好的基础也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第四就是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型服务业,以港口为主要载体的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我们规划了22平方公里的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也已经差不多了。此外金融、IT等方面的服务业也在跟上。

我们选择产业的标准是很高的,跟长三角发展比较快的地区相比,我们现在的标准要远远高于他们起步的阶段,因为我们要防止以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们有后发优势,在更高的平台上承接产业转移。所以不是简单的转移,起码不是一种“平移”。

徐一平:从连云港的城市定位其实就可以看出来:连云港要成为国际性海滨城市、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和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三个城市的定位也就明确了产业的格局,包括我们的城市规划也根据这个定位来规划。我们把最好的湿地、森林都留下来了。

《21世纪》:拿融入长三角给连云港带来的新机遇来看,这次连云港和上海之间有哪些项目正在洽谈?

徐一平:其实最大的合作项目就是港口。我们跟上海的合作项目很多,比如跟中远集团的合作,这些项目正在推进当中,一方面是加强我们港口的能力建设,另一方面加强临港产业的发展。

此外,我们在产业上也有一些合作。上海是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上海搞的是总部经济。有一些上海的企业跟我们合作合资建设码头,搞物流产业等等,一些企业通过在上海的总部来和我们进行具体项目合作。在新材料、机械制造、医药等方面都会有一些合作。


某某某0488


连云港是1984年国家确定的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除了上海、广州、天津、青岛这些城市外,其他10个城市基本上处于一个发展层次,但由于种种原因,连云港的发展并没有多大起色,并逐步被其他开放城市拉开距离,现在江苏已处于后游位置。错过了几次黄金发展机遇,连云港会不会后发先至,实现弯道超车,应该说难度非常大,因为你发展,人家也在发展,除非你有特殊的国家政策支持。在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实现超常规发展方面,连云港首先要争取省里特殊政策支持,抓住省实施“1+3”功能区战略的机遇,在发展沿海经济带方面采取一些非常举措,推动港口经济和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要尽早将市委市政府迁往连云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墟沟新城,推动港口做大做强做美,建设国际化海港城市。二是发挥好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作用,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加快推进高铁、机场等互联互通建设,强势推进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发展,积极配合其他城市争取淮海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共同做好区域协同发展大文章。三是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加快建设旅游大市、旅游强市。连云港有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有山有海、有历史有文化,花果山和孙悟空是连云港最靓最响的城市名片,要把加快发展旅游业作为建设强富美高新连云港的战略选择,用心用力做美城市名片、做大做强做优旅游产业,尽快将连云港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人人向往的旅游大市和旅游强市。


zhb1757


2月17日到20日,连云港组织全市领导干部,乘坐高铁,先后赴徐州、苏州、无锡、南京进行了为期4天的学习考察。一路的学习与交流,使连云港市领导干部对明年工作和全市阶段性发展思路有了新的认识。

  记者:为什么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关键时候,组织高铁之旅?

  李强:高铁不仅是一种新的交通工具,它代表的是速度、水平,代表新的时代。感悟高铁,实际上是让我们的干部去感悟城市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差距,从而产生赶超的干劲。

  十八大把“精神懈怠”作为“四个危机”的第一条,省里也对干部提出“三宽四有”要求,干部的惰性问题亟需严肃对待。苏北人要有豪情壮志,我们要按照十八大的要求,“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连云港具有沿海和苏北双重地域特征,顺应苏北的快速发展态势,跟上沿海发展步伐,都要求连云港全力推动新一轮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连云港虽然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但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综合实力不强,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较为缺乏,思想和眼界有待引领拓展,只有更大力度地扩大改革开放,才能更好地推动发展。

  刘旺洪:连云港作为我省欠发达市,肩负奋力追赶、到2015年以县为单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敢为人先是连云港人推动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保持的精神状态。连云港市委市政府让领导干部体验“高铁速度”,感受高铁“后发先至”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对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激发广大干部的工作激情和创新精神,切实解决干部队伍中一定程度存在的“精神懈怠”问题,可谓构思精妙、着力根本。

  面对机遇,关键还是靠人

  [新闻切片] 12月中下旬,连云港市面向海内外招引人才和公推公选干部正分批次对社会公示。9月份以来,连云港市启动史上最大规模招才行动: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引进230个职位365名各类人才。到“十二五”末,每年引进高级管理人才100名,高端专业人才100名,累计引进复合型领军人才100名。

  记者: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张扬自身优势,连云港激发下一步发展的动力之源在哪里?

  李强:连云港在政策、港口、资源、开放方面的优势很明显。加快连云港发展,关键还要靠人才的支撑,调动人的积极性。要做到放大优势,扬长补短,具体地说,就要重点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依据现状常规推动与抬高目标跨越发展的关系,关键是提升发展起点。从连云港发展的现状看,如果我们选择常规推动发展的方式,循序渐进,先做总量,再去转型升级,就会一步迟步步迟,被人家远远甩在后面。只有以高起点弥补起步晚,以“水平差”缩小“时间差”,走跨越发展的道路,提高起点,直接跨越一个发展阶段,才能实现“后发先至”。二是处理好寻求更大发展与强化基础支撑的关系,关键是把发展基础打牢。经过多年发展,连云港的城市、港口、园区等各类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但是离高标准配套还有很大差距,需要进一步提升。三是处理好争取国家和省里支持与依靠自身努力的关系,关键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们不能认为顶着国家战略就能自动发展,一定要看到,把发展搞上去关键靠连云港人自己做好工作。

刘旺洪:在推动科学发展过程中,要想做到放大优势、化劣势为优势、把危机变机遇,根本是创新,关键是人才。连云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是抓住了根本,但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如何真正做到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将高端人才引进与各类各层次人才培养、科学评价、合理使用有机结合,优化人才就业创业的制度、社会、文化环境,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重要作用,切实解决好可能出现的“引来女婿、赶走儿子”的问题,这是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选好路径,实现港产城一体化

  [新闻切片] 11月22日上午,连云港BRT工程总结表彰大会暨海滨大道开工仪式同时举行。BRT改善了连云港东西带状城市的交通连接;而海滨大道从北向南将港、产、城串联成一线,也是展示连云港山海风光和港口风貌的海滨景观大道。

  记者: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连云港结合自己的实际,具体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

  李强:连云港推动新一轮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路径就是推进港口综合发展、产业集聚发展、城市组团发展、城乡统筹发展、资源节约发展。

  港口综合发展,要加快推动连云港港从传统的货物吞吐港向要素聚集港、产业支撑港和综合服务港转变,以工兴港、以港强市、港工互动,利用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等支撑平台,发展港口经济,提高港口与全市经济发展的关联度;产业集聚发展,我们要重点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临港大工业、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同时积极发展新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海洋产业,形成“4+3”新兴产业格局;城市组团发展,通过BRT和海滨大道等重点工程,推进城市组团发展,把连云港建设成定位清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海港中心城市;城乡统筹发展,统筹推进城乡各项配套改革,是未来农业工作的重点,到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元以上;资源节约发展,连云港将推行经济绿色增长模式,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和清洁生产型、循环经济型等节能环保产业,把美好的山海环境留给子孙后代。

  刘旺洪:“五大发展”的路径选择和整体布局科学合理,是连云港又好又快发展的理性选择,符合连云港的实际,彰显了连云港的优势和特色,凝聚了连云港人的智慧和勇气,展示了连云港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我们相信,通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连云港科学发展的理念将更加牢固,发展思路将更加清晰,连云港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美食后不胖胖


连云港的发展会后发先至的,第一,徐连高铁和青连高铁和连盐高铁的建造,,:(要想富,先修路,把连云港变成一个交通发达的亚欧大陆桥的另一端东桥头堡,第二,市里引进的项目,核废料处理厂在徐圩建造完工了明年3月就正常运作,核废料处理厂每年上缴国家的GDP是30个亿,连云港是江苏最富的城市了,感谢国务院,感谢中南海


AAAAAA杏林春暖


不会,连云港错过黄金时期了。就算今后港口、工业崛起,金额和科教文卫也没戏。说白了,连云港本身是个不错的海港,但是谁需要?江苏经济的主体区域不需要(靠长江出海),山东有自己的青岛港、日照港,沿陇海铁路的省市,目前为止需求量也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