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7 押注社交电商 中通快递欲助力再造一个“拼多多”?

拼多多赴美上市,围绕这家社交电商公司的讨论还在继续。但日渐清晰的一个共识是,社交电商正在成为继传统电商模式之后的一种显着趋势。

中通商业副总裁陈海山也认同此趋势,他在中通快递宣布战略入股社交电商公司“全球时刻”当天这样说道。

“在目前主流的电商生态中,社交电商模式成长空间巨大,双方资源也比较匹配,从商业的纬度看,合作的风险较小,有利方面较多。”他说。

且不说这是否为一笔风险较小的合作,单从字面来看,中通的确在战略入股中占据了不小主动权。

根据中通方面披露的信息显示,全球时刻将接入以中通科技为依托的云仓储解决方案(此前中通于此的合作伙伴基本为“阿里系”),同时向中通商业开放自己作为精选社交电商的供应链资源。与此同时,中通要借助全球时刻团队和模式,基于自己的战略规划和体系,通过社群零售,支撑一张更大的零售体系网络。

押注社交电商 中通快递欲助力再造一个“拼多多”?

全球时刻创始人刘文桢在今年初曾透露A+轮融资的数额在8.5亿~9亿元之间。不过记者向中通方面求证该轮融资额度和占股比例,并未得到回复。

商业流量

快递公司对商流的渴望,就像他们在商流上的缺失一样,从来不是什么秘密。在中通市值突破1000亿人民币、快递业务量高居国内第一的今天,这点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

5月末,以阿里巴巴为首的88亿元人民币战略入股中通,旨在开辟物流领域新赛道,以此为商家和消费者创造全新价值和体验。

“真正造成购买行为和动机的数据,都在成千上万的商户手里。当然也可以说是在阿里手里。”这是快递物流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的观点。

过去几年间,快递市场的价格战屡见不鲜,在于快递服务的“短链条”难以构筑供应链竞争时代的核心竞争力问题。如何突破同质化竞争,向上游走是中通面临的挑战。

前不久发布的6月份经营数据中,除了顺丰之外,申通、韵达、圆通几家快递公司的单价仍在下滑(同比)。

或许没人能比中通更能体会个中滋味,它77%的快递业务来源于阿里巴巴的网购业务。在2016年上半年,中通利润率高达25%,远高于联邦快递和UPS。结果上市当天便遭遇破发,之后很长时间内都不被投资者看好。只因为华尔街当时判断阿里巴巴的网购业务增速将放缓。

押注社交电商

看上去,社交电商的崛起给了中通一种选择。否则不能解释覆盖3亿用户、年营收130亿元的快递巨头怎么就投资了一家40万会员、年营收约10亿元的创业公司--除非你真的以为是中通商业主导了这笔投资--实际上,中通商业从未像从集团剥离出的顺丰商业一样独立运作。中通优选也不是顺丰优选,那还只是一个作为内部物资商城的试点项目,各项运营数据都乏善可陈。

迄今为止,中通商业离自我造血还差得远。它对全球时刻的战略入股更像是一种相对保守的策略,而它之所以没有大张旗鼓地全面推进电商业务,很多年前的顺丰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本--快递与电商的底层逻辑完全不同。

“这次战略入股主要是基于增加货源,扩展市场份额考虑。”徐勇告诉掌链传媒记者,“实质上就是为了导入更多快件量。即通过围绕主业的向商业零售业务延伸,保持自身快递业务量的持续增长。换句话说,离开了主营业务,任何投资和多元化的延伸都没有意义。”

社交电商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或许能证明徐勇的判断。今天,在绝大多人眼里,拼多多已经成了淘宝和京东之外的第三极,它坐拥3亿多用户,今年第一季度GMV为662亿人民币,这一切只用了3年时间。兴业证券的一份研报预测2018年来自拼多多的快递业务将达到前一年行业总量的10%,约40亿件(事实上拼多多招股书中称今年一季度对应快递市场份额已经超过17%)。

中通不可能错过这样一块蛋糕,一片来自三四线城市的增量市场--在那里,更多市场份额由拼多多掌握。今天,全球时刻为中通提供了一个类似的绝佳时刻,这同样是一家成立时间远小于增速、目标人群集中在三四线城市、客单价有限的社交电商公司。商业模式上鼓励用户分享商品链接或者二维码获得返利,或者开店卖货抽取最高达40%的返利。

如果全球时刻向中通开放供应链资源,那中通不仅可以把东西送到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手里,它还会知道更多快递以外的事情。这正是中通一直想看到的。

风险及未来

以拼多多为首的社交电商公司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席卷市场,一部分观点相信,和它们所奉行的低价策略有关。拼多多招股书里声称自己的客单价为39元,但实际上,在其APP购物页面中,低于39元的商品比比皆是,其中大多数都标明包邮。于是,不少通达系网点又成了被薅羊毛的对象。

另一种担忧则来自于社交电商风口结论的质疑。尽管拼多多取得了现象级的成就,但其低价带来的品质争议则给这一模式蒙上一层阴影。一位曾供职于某主打KOL的老牌社交电商的运营负责人说,他并不认为社交电商的前景有外界预估的那么好。“拼多多只是个例,只要中国还有大量低消费人群存在,它短期内就不受影响。”

而他不看好社交电商的理由是,“社交电商就像是熟人推荐,时间长了你未必信,城市化进程加速是把人的距离隔开,而不是粘在一起。”他告诉记者,“就好比有人不愿意和朋友有金钱瓜葛一样,被蒙了没法骂街,也不好意思维权。凡事物极必反,当你身边到处都是给你推荐商品的人的时候,反而跟没推荐一样。到时候你还是得去那些大而全的平台买。”

掌链记者 刘宇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