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0 賣房還債,浙江第一高樓易主

早在5月16日,財經銳眼發表原創文章《一場危機壓垮A股》,文中提到金盾股份董事長周建燦因百億債務跳樓身亡,盾安集團揹負450億債務壓力向浙江省政府緊急求助,當時筆者就預示浙江地區的債務危機很可能迎來集中爆發

想不到一語成讖,在浙江這個全國民營企業最發達的地區,流動性危機再次爆發,這次是剛泰集團。

簡單介紹一下,剛泰集團1996年5月發軔於浙江台州,1999年8月進入上海。公司以房地產開發業務起家,後逐步向文化、資管管理領域延伸,目前已經形成大消費、大文化、大金融“三大產業板塊”及控股集團、金控集團、文化集團、置業集團“四大子集團”的戰略佈局。

6月19日,一份《關於請求幫助剛泰集團解決短期流動性危機的情況報告》意外流出網絡,求助信落款方為上海市浙江商會,主角是剛泰集團,它是A股上市公司剛泰控股的大股東,進而曝光出“剛泰系”的流動性危機。

賣房還債,浙江第一高樓易主

賣房還債,浙江第一高樓易主

求助信的起因,源於新浪財經發布的一篇題為《剛泰控股或涉財務造假 經營現金流6年淨流出58億元》的文章,文中對剛泰控股近年來頻繁的併購重組和財務現狀提出質疑,引發資本市場高度關注,也引起金融機構的警惕,對剛泰控股採取抽貸方式,導致企業突發短期流動性危機。

在這封求助信中,剛泰集團提出三大訴求:

一、希望通過上海市金融辦、上海銀監局與剛泰集團有授信業務關係的各金融機構,組織召開專題協調會,採取有力措施,幫助解決剛泰集團面臨的短期流動性危機;

二、希望幫助協調剛泰集團海外子公司布契拉提(Buccellati)的債權人(海通證券及其香港子公司),妥善解決海外貸款和後續資金支持安排;

三、停止相關新聞媒體對剛泰集團的不實新聞報道。

求助信一出,輿論譁然。剛泰集團第一時間站出來闢謠,稱求助信是假的,帖子都刪了。如此一來,發出求助信的上海市浙江商會的處境就非常尷尬了,其對事件真偽不置可否。

賣房還債,浙江第一高樓易主

但是,剛泰集團接下來的做法,就有些“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意味了。

輿論的力量往往超乎想象。6月22日,剛泰集團及剛泰控股分別發佈媒體澄清公告,承認在金融環境不佳且金融機構不斷壓縮授信額度的情況下,剛泰集團存在短期流動性不足的情況

,公司正常經營已被幹擾。

輿論尚未平息,評級機構也跑來插一刀。6月29日,大公國際發佈報告稱,鑑於剛泰集團目前面臨流動性風險,其銷售回籠、資產處置等償債來源籌措計劃和資產重組實施方案及未來影響短期內面臨不確定性,決定將剛泰集團列入信用觀察名單,並延遲出具評級報告。

據悉,剛泰集團及一致行動人2018年內將到期貸款金額共計14.69億元,其中2018年三季度內到期貸款金額7.14億元,2018年四季度內到期貸款金額共計7.54億元,總計11筆貸款,其中銀行貸款5筆,金額5.56億元,其他金融機構融資6筆,融資金額9.1億元。

上市公司剛泰控股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截至2018年6月20日,公司帶息負債總額為41.6億元。其中2018年二季度內到期為8.1億元共涉及5家銀行,2018 年三季度內到期8.3億元共涉及10家銀行,2018年四季度內到期13.3億元共涉及12家銀行。

即便在輿論面前嘴再硬,面對鉅額債務壓力,剛泰集團也不得不未雨綢繆。為解決短期流動性危機,剛泰集團決定在不改變對剛泰控股的實際控制權的前提下,

適當轉讓部分集團股權,引入戰略投資者,並表示所獲資金優先用於兌付公司債務本息,其中就包括“賣房還債”。

目前,剛泰集團旗下“浙江第一高樓”——剛泰國際中心易主已是不爭的事實。

2013年9月,上海剛泰置業有限公司以約5.4億元的價格拿下臺州經濟開發區的中央商務區東南角地塊,台州博泰房地產有限公司為該地塊的申報人,可開發該項目。該項目被命名為剛泰國際中心,最引人注目的是,該地塊上會建造一座300米高的大樓,是目前浙江第一高樓

賣房還債,浙江第一高樓易主

按剛泰集團原計劃,剛泰國際中心將於2019年建成投入使用。但恐怕誰都想不到,如今高樓還沒建好,開發該項目的地產公司就要易主了。

7月24日,剛泰集團旗下的台州博泰房地產有限公司已經完成股權變更,剛泰集團退出,接盤方是中國金谷國際信託,系中國信達旗下。

無獨有偶,7月26日,上海益流置業發展有限公司已完成工商變更,其股東從上海剛泰置業集團有限公司變更為杭州尚雍貿易有限公司。

除了賣樓、賣股權回籠資金,剛泰集團還在公告中表示,已經與即將到期的各家貸款銀行初步溝通,各家銀行均給予了積極回應,表示願意與剛泰控股繼續合作,公司會妥善落實好貸款到期的續貸工作。

先是向政府緊急求救,然後請求金融機構不抽貸、不斷貸,剛泰集團當前的做法,與曾經的盾安集團如出一轍。至於剛泰集團結局如何,還需等待時間給出答案。

剛泰集團之所以淪落到“賣房還債”的地步,與公司多年來熱衷於併購重組息息相關。

剛泰集團成立之後幾經易主,直到2008年前後徐建剛入主才穩定下來,也由此踏上頻繁的併購重組之路。

2009年6月,剛泰控股擬向實控人徐建剛非公開發行股票不超過5800萬股購買其持有的剛泰實業100%的權益,作價3.64億元,溢價34倍。

剛泰實業原名海騰海工貿發展有限公司,實控人為徐建剛。此外,剛泰實業2007年、2008年和2009年1-10月分別虧損490萬、734萬和549萬。

也就是說,剛泰控股擬以高價從大股東手中購買虧損資產,交易價格是否公允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意外的是,本次收購案最終無疾而終。

2012年8月,剛泰集團擬向剛泰礦業、大地礦業、剛泰投資諮詢分別發行股份以購買其各自持有的大冶礦業68%、20%和12%的股權,購買資產的預估值合計約為25.8億元。公司藉機從房地產業務向礦產轉型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的交易對手還是公司實控人徐建剛。根據中聯評估出具的報告顯示,大冶礦業100%股權的淨資產賬面價值為7961.86萬元,評估價值為25.75億元,評估增值率為3134.25%。

但大冶礦業的業績並不樂觀,2009年至2012年1-6月,大冶礦業的盈利分別為-1321萬元、2274萬元、829萬元、-452萬元。此等業績對標的出售價格卻高達近26億元,其公允性引發資本市場熱議

賣房還債,浙江第一高樓易主

該交易最終達成,大冶礦業承諾2012年至2015年度,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數不低於555.89萬元、1.3億元、2億元、2.7億元。

雖然大冶礦業完成了業績承諾,但剔除並表國鼎黃金因素,大冶礦業業績明顯下滑,2017年業績與2016年相比幾乎腰斬,未來盈利堪憂。

剛泰控股頻繁的併購重組為公司帶來高昂的賬面商譽,但剛泰控股對商譽的減值操作令人質疑

2015年,剛泰控股以3億元價格買入國鼎黃金,試圖從礦業向下遊延伸,形成全產業鏈。交易雙方簽訂業績承諾,但國鼎黃金連續3年未達標,對應的1.6億商譽卻分文未減

同樣商譽存疑的還有優娜珠寶。2014年11月至2015年12月,剛泰控股先後兩次共計花費1.72億購買優娜珠寶46%股權,對應標的整體估值為3.74億人民幣。優娜珠寶連續兩年業績不達標,對應的1.6億元商譽僅減值749萬元。

2015年,剛泰控股通過定增募資32.9億元,斥資4.4億元入手北京瑞格嘉尚文化傳播有限公司100%股權,本次交易確認商譽3.5億元。公司借道進入文化傳媒領域。

交易同時雙方簽署業績承諾,但是,2012年至2017年標的公司業績均未達標,剛泰控股愣是沒有計提一分錢的商譽減值準備,這3.5億商譽的減值風險,給剛泰控股未來蒙上一層陰影。

尾聲

剛泰控股的股權質押風險,也值得所有投資人提高警惕。此前,剛泰集團已多次將剛泰控股的股票進行質押,累計質押股票佔其持股比例約50%

賣房還債,浙江第一高樓易主

剛泰控股現在處於停牌狀態,停牌當天收盤價為9.09元。目前,公司正忙於收購海外珠寶品牌布契拉提(Buccellati)股權事宜,最終結果尚未確定,這也讓復牌後的股價走勢撲朔迷離。

但是,剛泰控股從房地產開發到礦業開採,再到黃金零售、互聯網珠寶O2O和文化傳媒領域,跨界幅度越來越大,公司業績卻越來越差,其中原因相信明眼人已經一目瞭然了。的確,當一家上市公司不再專注主業,而是忙於追熱點炒概念,它的投資價值必然要打折扣了。

剛泰控股的停牌現狀,讓公司未來充滿變數,我們不妨猜一猜,本次海外收購會有怎樣的結局?公司股票復牌後會走出怎樣的路線?公司最終能否安然度過本次流動性危機?

另:長期堅持原創不容易,大量粉絲還沒有養成閱讀後點讚的習慣,希望大家在閱讀後順便點贊,以示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