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明朝司禮監為什麼有那麼大的權力?

熙澤雲天


二十四衙門是明代宦官伺奉皇帝及其家族的機構,內設十二監、四司、\t八局\t,統稱二十四衙門。

十二監:司禮監,御馬監,內官監,司設監,御用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綬監,直殿監,尚衣監,都知監。

四司:惜薪司,鐘鼓司,寶鈔司,混堂司。

八局:兵仗局,銀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針工局,內織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

這些部門各司其職,管理著宮廷裡面的生活起居,吃喝拉撒。雖說這些部門手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權利,但是部門之間的差別很大,有些部門肥得流油,有些部門權利大到可以一手遮天,也有些部門是個無人問津的清水衙門。

我們先來說說這個尚膳監,這個部門專門掌管皇帝及宮廷膳食及筵宴等事。也就是說掌管皇宮食堂的一切採購,絕對是個肥得流油的令人眼紅的崗位。

神宮監,估計很多人不清楚這個部門到底幹什麼的,雖說這個部門名字聽起來很不錯,其實這個部門是專門掌管太廟及各廟的灑掃及香燈之類事務,是個清水衙門。

神宮監雖然是個清水衙門,但絕對不是最差的,至少比浣衣局強多了。

浣衣局,這個部門是二十四衙門中唯一一個不在皇宮中辦公的宦官機構,辦公地點在德勝門以西。這個部門最差,沒人自願去的,都是一些有罪,被廢,或是年老的宮人去充任的。

說完這幾個部門,我想給大家再說說“御馬監”。

如果我問大家這個“御馬監”到底是幹嘛的呢?我想不少人會以為就是一個專門為後宮養馬的清水衙門,裡面的大太監其實就是個“弼馬溫”而已。當年孫悟空為了這事而反下天庭,看來這個“御馬監”絕對好不到哪裡去的。

如果你是這樣想的,那麼就大錯特錯了,這個“御馬監”絕對是個好地方。

“御馬監“這個部門其實並非是養馬的,而是一個掌握軍隊的實權部門,而且還專門負責龍驤衛與虎鑲衛的軍隊調度,隨時保護皇帝安全。

古語有云“宰相府裡七品官”,宰相家裡的管家尚且是朝中百官巴結的對象,那麼這個御馬監的大太監掌管著皇帝的保衛部隊,是皇帝的心腹,自然更是百官巴結的對象。因此這個御馬監的大太監在朝中有一定的影響力。

如果你穿越到明朝成為一名太監,讓你選擇一個部門就職的話,你不能選“御馬監”,更不要選“尚膳監”,因為還有一個部門強過它們,那就是“司禮監”。

司禮監,是專門替皇帝抄寫奏摺上內閣的批文,傳宣諭旨的部門,是宦官系統中權利最高機構,可以說是宦官第一部門。

司禮監的大太監叫作掌印太監,還有一個太監叫作秉筆太監,權力也很大。皇帝頒發聖旨的時候都要蓋印章,那麼這個掌印太監的地位是否重要不言而喻的。一般來說,太監都是窮苦人家的孩子,從小沒讀過書,這才送到宮中當了太監。這個秉筆太監也不例外,沒上過學,自然不認識字,那麼他秉筆到底做什麼的呢?

明太祖朱元璋斬殺了胡惟庸之後,廢除了延續了上千年的宰相制度,後來明成祖又成立了內閣制度。就是說各地上奏的奏章,都是由內閣擬好處理意見,報給皇帝批閱。皇帝閱讀後,如果覺得意見可行,會讓秉筆太監“批紅”,再下發聖旨。也就是說內閣擬好的聖旨,沒有秉筆太監的批紅,是不能下發的,你說這個秉筆太監厲害不?

司禮監的大太監掌印太監一般還要兼職一個重要的職位,就是提督東廠。東廠跟錦衣衛相同,都是令百官聞風喪膽的監督部門。不過這個東廠的權力比錦衣衛還大,只對皇帝一人負責,抓人都不經司法機關批准,可以隨意監督緝拿臣民。

總而言之,二十四衙門中地位最高,權力最大的部門是司禮監,在明朝許多有名的太監都出自這個部門,王振、劉瑾,魏忠賢,懷恩,李芳,黃錦,陳矩,馮保,曹化淳這些人哪個不是如此呢?


清風明月話歷史


我以明孝宗時期為例,談談這個問題。

據《明孝宗實錄》記載,成化二十三年(1487)十一月,弘治皇帝朱祐樘已經即位三個月,當時有一位名叫陳孜的御史在奏疏中發表了這樣一番言論:

“國家政務,我祖宗既設司禮監掌行,又命內閣大學士共理,內外相維,可否相濟?近來政務之決,間有大學士不與聞者。今後政務不分大小,俱下司禮監及內閣公同商榷,取自聖裁。其有極重大者,乞敕多官計議,奏請區處。”

這是一份有重要意義的歷史文獻,對於認識明代尤其是弘治初期的國家權力構成有極大幫助。當時的情況是內閣萬安等人被變相罷免,暫時無人主持內閣政務,著名的宦官懷恩被召回司禮監。此人成化後期在宮廷內外威望較高,因此孝宗就將原來內閣的票擬等部分權力暫時交給了司禮監,實際上是交給了懷恩。孝宗的做法有違祖制,因此受到言官的反對。

雖然不久之後孝宗又恢復了內閣的權力,但這件事至少說明,明朝皇帝並非和宋朝皇帝那樣,宣稱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而是和宦官主要是司禮監宦官“共治天下”。這就決定了明朝宦官的勢力壓制文官、司禮監的權威壓制內閣的局面。

弘治時期壓制內閣,並且得到文官集團和內閣認可的時期,以司禮監為核心的內監和內閣“對柄機要”格局已經形成。本來在成化時期皇帝已經不與大臣面議政事,得不到內閣文官的支持,只夠能尋求后妃、宦官的支持,司禮監在與內閣競爭的態勢中越來越佔據上風。司禮監“掌行”國家政務,內閣只能“共理”,甚至處於被動配合的地位。

上圖明代內閣大堂舊址一角

《明史·職官志》對司禮監和內閣的關係論有如下論述:

“然內閣之擬票,不得不決於內監之批紅,而相權轉歸之寺人。於是朝廷之紀綱,賢士大夫之進退,悉顛倒於其手,伴食者承意指之不暇,間有賢輔,卒蒿目而不能救。”

陵西散人


明朝後宮的太監,按掌職分為十二監,四司,八局,共計二十四個部門,統稱二十四衙門。其中,司和局的首長為正五品,監的首長為正四品。

二十四衙門中,權力最大、最重要的是司禮監,這是由它所職掌的工作決定的。

司禮監主要有三大職掌。

一是批紅。明朝的政治運作方式是,各地各部門的文件到了中央,先由內閣對這些文件作出票擬,也就是提出處理建議。這個建議附在文件的封面,然後交給司禮監,由司禮監呈皇帝,皇帝再用紅筆批示,稱為批紅。

但是,明朝中後期,許多皇帝不理朝政,本該他乾的批紅工作,也往往交給司禮監去做。這樣,司禮監無形中就此坐大,連內閣也不得不與之搞好關係,否則他們票擬的意見根本通不過。

二是傳旨。司禮監負責傳達皇帝的旨意,這旨意,有時是書面的,但更多時候是口頭的,司禮監因此口含天憲。如果遇到皇帝無能,司禮監大有可能假傳旨意。

三是掌管特務組織東廠和西廠,負責監視除皇帝以外的其它各色人等。

如此三大權力,司禮監當然讓人敬畏三分。


聶作平


明朝司禮太監為什麼這麼大的權力?這個問題追根溯源,就是皇帝和丞相之間的矛盾造成的。

這個問題由來已久,雖然名義上國家是皇帝的,但是任何一個皇帝都不可能獨立管理一個國家,這個時候就需要分配一部分權力給有能力的人進行管理,這就是行政權、兵權還有財政大權等等,甚至有些權力還賦予了領地和人民等等。

所以,歷代君主都在褒獎忠臣,因為這些人都是心甘情願為他們管理國家,而沒有非分之想,但是有很多野心家,掌握了這部分權力後,就對皇帝造成了非常大的威脅,所以皇帝除了一方面加強中央集權外,其實也在尋求更多的援助,對這些擁有實權的野心家們更多的牽制。

在這種情況下,外戚和宦官集團就成為了皇帝的好幫手,一邊是舅舅和小舅子門,一邊是一幫絕對服從自己的奴才,相對來說這些人對皇帝更忠心,更沒有威脅,而且更適合管理。

這種情況從秦朝開始到明朝都沒有什麼改變,雖然朱元璋嚴令太監不能參政,但是明朝後期由於東林黨崛起,這股政治勢力成為了皇帝的內在隱憂,最終明朝皇帝終於把權力分給了太監,違反了朱元璋的祖制。

而最後的結果便是明朝也成為了宦官專權的代表,這樣的內耗大大損失了國力。成為了國家的一顆巨大的毒瘤。明朝也由此由盛轉衰,即便崇禎皇帝對宦官集團進行了打壓後,也沒法改變這種現狀了。



大鬍子說史


首先說不是所有的太監都有權利,刷馬桶,掃地,給娘娘搓背的太監如同螻蟻。有權利是司禮監掌印太監,司禮監秉筆太監。分管東廠東廠有挾制錦衣衛。錦衣衛又挾制百官,權傾朝野,羅織罪名,殺百官如草芥。你說酷不酷?

司禮監最大權利分成幾塊,最大的權力就能幫皇帝批紅,所有內閣的條陳由司禮監批紅之後才能下發。司禮監人員各司其職,不提督、秉筆、掌印、隨堂等,直接干預了政治。但是明朝的官員有尤其特定性,特別是明朝中前期,官員以清流標榜。所以皇帝利用司禮監抗衡文官,達到朝局的穩定,防止一方做大。司禮監受命於皇權,是皇權的一部分。



所以只有皇帝才能治的司禮監太監,百官治不了太監。


本人最佩服明武宗是的大太監劉瑾。權傾朝野很有作為,劉瑾新政減輕百姓的負擔。
後來被凌遲處死。劉瑾被劊子手割了7000多刀,一聲不吭。第三天早上還喝了1碗小米粥,才斷氣。不管怎麼說劉瑾比混賬明武宗朱厚照對百姓強多了。


裴子俊1


明代司禮監之所以權重 很大程度上歸結於其所持有的“批紅”權利 這與內閣“票擬”相互制衡 世人有謂皇帝 內閣 司禮三權制衡 殊不知司禮衙門乃天子親臣 換言通俗來講 司禮監只是皇帝的一家奴 故而司禮只是皇帝用於制衡內閣之一力量 恐內閣坐大 養成宰相之實 而司禮監等衙門皆屬內廷 包括前期的內閣 都在內廷 直至批紅 票擬權分 內閣才劃為外朝



明宣宗·三陽開泰圖

司禮監之坐大 有一定歷史沿革 其初源於典禮紀察司 太祖吳元年九月所置“紀事等奉御”名目 屬正六品 事可考《大明太祖實錄·卷之二十五》以後都有一定變動 《大明太祖實錄·卷八十六》《卷一百六十一》《卷二百四十一》皆可參見 大抵宣宗以前 其位不重 而內廷衙門權重與否 但決於君上之寵眷 並非當時司禮監就權重 一手遮天 比如太宗用鄭和下西洋 鄭和內官監太監 太宗崩榆木川 海壽與閣臣楊榮奉遺命馳訃皇太子朱高熾 海壽御馬監少監 侯顯出使西域 侯顯司禮監少監 而司禮監臣外放的也很少 迨乎宣宗設內書堂 命詞林諸臣教習內臣(《酌中志·卷十六·內府諸司職掌》可參見)其後內臣由內書堂畢業 選其賢能入東宮 入司禮監為一套內臣養制 其凡正途出司禮監者“必由文書房出,如外廷之翰詹也。”(《明史·卷七十四·志第五十三·職官三·宦官》) 可以知道 司禮監內臣的選拔 如內閣閣臣一般



文淵閣

之前有見回答區域所謂的“三權分立” 只能一笑置之 明代內臣與閣臣爭權 即皇權與相權之爭 閣臣乃外相 司禮太監內相 世宗時 用夏言 嚴嵩 皆真宰相 壓制六衙門 然而其票擬 不得不決於司禮監之批紅 故《明史·卷七十二·職官志》謂:“而相權轉歸之寺人。”


鄭和像



王振像

而明代家國大事之贊否又並非內閣可以獨攬 實際與司禮監共理 考《大明孝宗實錄·卷之七》言:“國家政務,我太祖太宗既設司禮監掌行,又命內閣大學士共理,內外相維,可否相濟。近來政務之決,間有大學士不與聞者。今後政務不分大小,俱下司禮監與內閣公同商榷,取自聖裁。”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奄宦·上》更是直接說:“宰相六部,為奄宦奉行之員而已。” 此即明代帝王用內廷制外廷之表現

正統以前 票擬上達皇帝 皇帝只是自主批答 並未放權於內臣司禮 直至三楊當國 英宗幼衝 司禮監作為通信者 穿梭於內閣與皇帝(太皇太后 皇太后)之間 時間一長 司禮監乃代皇帝對內閣票擬之復裁 司禮監遂以內製外 坐大為內廷之宦官首署 綜上所述 亦可知


張洵美


司禮監權利來自皇帝。也來自大明朝所獨有的政治制度。那就是內閣政治和君主專制結合體。

在這個獨特政治制度裡面,是三權分立,皇帝做裁判角色,內閣和司禮監互相制衡,形成穩固的權利關係,


《大明王朝1566》裡面就真實還原內閣與司禮監這兩大中樞的關係。

簡單說:聖旨要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文件,首先須通過內閣擬票,內閣對相關政策進行充分討論後,在形成政治文件。

這個文件成文後,在轉送到司禮監批紅蓋印。批紅蓋完印後文件才算成立,然後等著皇帝決斷即可,不過一般而言,皇帝是不會過多參與整個過程,只做最後的決定。

可以這樣說,提案權在內閣,審批權在司禮監,決定權在皇帝,有點像美國的參眾兩院,一個提案,一個審批,最後彙總做決定。皇帝具有一票否決權。

一般情況,司禮監都是直接聽皇帝的旨意辦事,皇帝會先決定好說批哪些,不批准的皇帝會叫司禮監把奏摺退回內閣重新票擬。

這就有個問題,如果皇帝昏庸,或者非常懶惰,那就會有太監擅權情況出現。在這個時候,司禮監就會變成朝政的毒瘤。



比如明熹宗朱由校時期,朝政因為皇帝不作為,全部由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把持決定。弄得天怒人怨。當然這情況並不多見。

看完以上,我們可以看出,明朝皇帝其實最主要目的是為他加強中央集權,審批權放司禮監,就相當於放自己手裡。因為太監都是自己的家奴。


家奴管理審批權。就相當於權利在皇帝手裡,歸根結底司禮監就是皇權的延伸。

最後回答問題:明朝就是君主專制下的內閣政治。司禮監只是皇帝制衡內閣權利的武器而已他的權利來自皇權。


阿斗不傻


太監一詞的由來,就來自於明朝。明朝是中國歷史上閹黨最為猖狂的朝代。明朝的太監往往掌握這大臣們與皇帝之間的溝通之權。由於明朝的皇帝長期不上朝,因此,太監們往往會代皇帝處理政務,這樣一來,太監成為了行使皇帝權力的人。於是,明朝便出現了像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這樣的閹黨禍國亂政的現象。

明朝的內廷一共分為十二監,分別是司禮監,內官監,御用監,司設監,御馬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綬監,直殿監,尚衣監和都知監。這十二監都是有宦官來負責管理,於此同時,明朝還有三大專門對皇帝負責的特務機構,東廠,西廠和內行廠,也是由宦官來負責管理。因此,這些管理著十二監的宦官的官名就被稱為太監。

其中,十二監裡最具權勢的太監就是司禮監掌印太監。他負責完成明朝國家決策中的披紅一職,成為明朝所有政策的實際制定者和決策者。那麼,為什麼這麼重要的位置會交給宦官來做,這還得從明太祖朱元璋說起。

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謀反一案廢除了丞相制度。由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對皇帝議事。這樣一來,每天三百多封奏摺就上到了皇帝的案頭上,累得朱元璋快喘不過氣來,寫了首詩說道: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何如江南富家翁,日高三丈猶擁被。這麼事情處理不完怎麼辦呢?朱元璋想了個辦法,在翰林學士裡挑選一批官員進入內庭幫他看摺子,這就是內閣學士。

這些內閣學士最初品級比較低,只有六七品,他們的職責就是幫助皇帝看摺子,然後做出“票擬”。所謂票擬就是把摺子裡的大致意思簡單說明,在提出意見,皇帝就不用看摺子了,直接看票擬,然後進行披紅。可明朝到了中期之後,皇帝一個比一個懶,連票擬都不看了,披紅的事情就落在了司禮監的頭上。司禮監實際上成為了第二內閣,權力比外面的內閣要大的多,甚至皇帝的聖旨都由司禮監秉筆太監來擬,掌印太監蓋章。


傅斯鴻


司禮監,是關於明朝的影視劇中必須提到的一個官署,王振、劉瑾、馮保、魏忠賢等司禮監太監們權傾朝野。司禮監有提督、掌印、秉筆、隨堂等太監,掌握“批紅之權”干預朝政的方方面面,但改變不了皇帝家奴的本質,乾的很多惡事實際上是替皇帝背黑鍋。

司禮監是明朝內廷管理宦官與宮內事務的“十二監”之一,創建於於明太祖洪武十七年。朱元璋是個明白人,嚴格管束太監群體,鑄造鐵牌懸置宮門,明令“內臣不得幹予政事,犯者斬”。

朱棣登基後因為得位不正,為了監控天下,任命親信宦官擔任軍事、政治、財政等方面的重要職務,比如設立東廠、鄭和下西洋等事情,明朝宦官集團崛起。

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時期命令內閣批閱奏章、提出解決方案(這叫票擬),最後提交給皇帝批准執行(這叫批紅)。明朝一天的事情太多,朱瞻基根本處理不過來,因此讓司禮監太監幫助“批紅”,自此宦官群體開始能夠影響全國政事。

明宣宗英年早逝,明英宗朱祁鎮8歲登基,當時實際主政的張太后不能和內閣大臣見面,因此全面委託司禮太監參與批紅,司禮監成為皇權的代言人。從此司禮監地位徹底確定成為宦官機構第一署,對外影響朝廷大事,形成以掌印、秉筆太監為首腦的和內閣相抗衡的龐大官僚機構;對內掌控宦官各衙門,舉凡鎮守太監的調派、同三法司錄囚、提督京營,東廠等大權皆歸司禮監。司禮監掌印太監號稱“內相”。

在明朝的政治體系中任何朝廷大事必須“批紅”後才能執行,因此司禮監掌印太監掌握了國家最高決策權,常常形成司禮監勢壓內閣的局面。但是司禮監的“批紅”權力來自於皇帝的授予,因此宦官能夠掌權卻難以專權,權力還是掌握在皇帝手裡。司禮監實際上就是皇帝用來牽制內閣、控制百官的狗,確保皇權的利益不受損害,防止任何違背皇帝意圖的行為出現。可以說司禮監是明朝統治者建立起歷史上空前強大的專制主義皇權權力體系的重要保障。


當狗容易做人難


明代內官有十二監、二司、七局(洪武三十年建置始定),司禮監始設於洪武十七年,即是內官十二監之一,洪武朝時尚並沒有那麼大的權力,僅掌宮廷禮儀諸事,位列內官監第八。明初宦官權力受限比較大,高祖有鑑於唐代宦官專權,有意的加強宦官的約束。但是,因為宦官與帝王關係之親密,且明代宦官中多有賢能,宦官參與政治的程度逐步增加。應該認識到的是,舊史中將明代內官權力氾濫諉過於永樂得國不正並不合適,實際上宦官權力擴大是集權制度與官僚體制內部自在矛盾發展的產物。

馮寶

司禮監成為內廷第一官署始於宣德朝。宣德間宮內始設內書堂,用翰林培養幼年宦官,這就將永樂以來的宦官培養、任用機制最終完善:即內書堂培養、侍東宮,入司禮監。這相當於內官的正途出身,如普通官僚經科舉入仕相似。而這些後來入職司禮監的宦官本身具有一定學識,青年時陪伴太子讀書,成年後入司禮監作為皇帝的高級秘書,如王振與英宗正統皇帝,劉瑾與武宗正德皇帝。同時,司禮監批紅之權也是宣宗年間獲取的。

王振

正統以後,明進入穩定期,帝王幼長於深宮,與太監更見親密,司禮監權力進一步擴大,常有內廷隱然壓過外廷之勢。如王振、劉瑾、魏忠賢等大太監。

明代各內監衙門最高級別的太監稱為掌印太監,自司禮監掌批紅權後,司禮監掌印太監即成為權柄最大的內官,官僚們私下裡稱其為“內相”。比如武宗朝的劉瑾就曾任司禮監掌印太監權傾朝野。

劉瑾

秉筆太監是司禮監的屬官,與隨堂太監共掌章奏文書,負責硃批閣票。明中葉以後,皇帝多不見臣下,因事降旨,向例由秉筆太監記錄皇帝口諭,交內閣擬旨,可以稱的上司禮監的二號人物。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胡一舟

以上是我的回答,請老師及朋友們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張廷玉:《明史》

《明實錄》

歐陽琛:《明代的司禮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