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年輪記|我是藥師張曉樂,父親說:你們長大了,要為社會做點事

年輪記|我是藥師張曉樂,父親說:你們長大了,要為社會做點事

歲月不老,年輪永恆

《年輪記》是國開老年開放大學出品的紀實類欄目,希望能夠用“真心+語言+光影”打造屬於老年人的光陰故事,在回憶與展望中撫觸每一圈年輪的痕跡,在微笑與訴說中感悟歲月情懷。

《年輪記》每月1期,每期包括文字專訪與視頻自媒體等內容,在國開老年開放大學官網、微信、微博以及騰訊視頻、優酷視頻同步推送。

生活這個選擇題,

從來沒有固定的答案,

或熱鬧,或清靜,

或奢華,或樸素,

而他選擇的,

是要為社會做點事!

年輪記|我是藥師張曉樂,父親說:你們長大了,要為社會做點事

那年下鄉,記憶尤深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那個時代青年逃不出的命運!當時只有17歲的張曉樂,從北京去往山西雁北一個貧窮的農村跟著當地農民耕地種田。

你問他苦麼?苦!累麼?累!但看到當時農民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年復一年地耕作,然而生活並沒有多大改善的現狀,他心裡有一種特別簡單而樸素的想法,“我想改變它!”

第一年,能力有限,跟著農民一起學習耕作技術;第二年,經過一年四季的耕作,對做基本農活已經得心應手,除此之外,能不能做點什麼,改變當地小麥畝產量不高的現狀?張曉樂和知青們的想法得到了生產隊長的支持,於是他們到北京和縣裡農科所調研,查閱資料,給當地引進了兩個新型小麥品種,第二年試驗種植,小麥產量大大高於當地品種,又抗倒伏!

年輪記|我是藥師張曉樂,父親說:你們長大了,要為社會做點事

當地人一年四季除了玉米土豆是主糧,小麥每家每戶又分不了幾斤,能不能改變當地的飲食結構?於是,他們費盡周折從北京找來紅薯秧,經過精心的培育,每畝產量達到2000多斤。當鄉親們第一次吃到紅薯的時候都驚歎:“這是甜的‘土豆’啊,怎麼這麼好吃!”

現在回想起來,張曉樂用了一個詞形容當年的事情——創新!當地農民幾十年甚至幾輩人都沒見過吃過的紅薯,他們引進了;雜交玉米和優良品種小麥成功種植,他們做到了。雖然這些對他今後的藥學工作上沒有直接影響,但農村艱苦生活磨練和當地農民淳樸求實的精神在潛移默化的薰陶著他,影響著一個正值青春的17歲少年

年輪記|我是藥師張曉樂,父親說:你們長大了,要為社會做點事

三年的下鄉生活對他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包括以後工作中為人做事態度影響非常大。從大城市來的人,知識水平在農村算是很高的,青春年少的孩子難免年輕氣盛。一次大隊書記和幾個生產隊長同知青們聊天:

“你們知道‘臭’字怎麼寫麼?”

“知道啊,上面一個‘自’下面一個‘大’字加一點。”

“對,你們看,自高自大一點就是臭啊!”

一個沒什麼文化的農民,居然可以把“臭”字解讀的這麼深刻,是在婉轉的提醒知青們要虛心,不要驕傲自大。

插隊期間張曉樂在一個農民家裡做客的時候,在斑駁的牆壁上他偶然看到了一首打油詩,雖年頭久遠,但其中幾句一直記在他的心裡:

讀得書來勝大秋

白天不怕人來借

夜晚不怕賊來偷

……

原來農民對知識也是渴求的,只不過條件的限制,沒有能力實現。誰說農民只會種田耕地,他們樸實的語言同樣會讓你覺得獲益匪淺。

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會有指引方向的導師

在張曉樂的記憶裡,父親是個比較嚴肅的人,他對張曉樂的影響不是具體指引他去學習或者從事某些事。父親曾經對即將走上社會的三兄弟說:“你們長大了要為社會做點事。”就是這麼非常普通的一句話,他記了一輩子,也一直在做下去。

年輪記|我是藥師張曉樂,父親說:你們長大了,要為社會做點事

工作後,張曉樂成為了一名藥師,一個合理用藥、安全用藥的守門人。剛參加工作時,他遇到了參加工作後第一個非常重要的導師,那是他的第一個藥劑科主任。在20世紀80年代的早期,藥劑科的檢驗分析設備都十分匱乏。張曉樂根據臨床需要,想做一項用唾液濃度代替血液濃度的臨床藥學研究,以減輕病人頻繁抽血檢測造成的身體傷害。但藥劑科並沒有專業的檢測設備,張曉樂的主任非常支持他,幫他從檢驗科借來了設備,雖然這項工作是張曉樂做的,但如果沒有主任的支持不可能實現。主任嚴謹治學的態度和對年輕人的無私幫扶深刻影響著張曉樂。

做藥師我是專家,做公益我是新手

在多年的藥學工作中,張曉樂看到了社會對藥師的認識不夠,不合理用藥現象頻發的現狀,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有藥師這樣一個崗位,藥師的作用也沒有完全發揮起來。但社會在進步,合理用藥、安全用藥在保障人民健康的領域越來越受重視。

年輪記|我是藥師張曉樂,父親說:你們長大了,要為社會做點事

2012年藥品安全合作聯盟成立,聯盟成員共同致力於藥品安全和用藥安全工作。為了聯盟的運作更順暢,張曉樂和聯盟成員共同發起成立藥盾公益基金會,通過基金會支持聯盟的全產業鏈用藥安全和藥品安全活動的運行。

藥盾公益基金會從事著更具體,更貼近民眾生活的工作。為老少邊窮地區捐贈藥品,進行安全用藥宣傳;對公眾進行用藥科普教育;救助受到藥物不良反應傷害的人群;資助完善國家藥品政策的研究項目。

年輪記|我是藥師張曉樂,父親說:你們長大了,要為社會做點事

張曉樂曾經編寫了一本教材——《老年用藥基本知識》,供沒有藥學背景、為老齡人群服務的人才學習。那麼同樣是沒有藥學背景,而每天又在大量使用藥品老年人群來說,可不可以直接針對他們來做科普教育,改變老齡患者不合理用藥現象,改變他們對藥師不認知,改變老年人在藥品使用和日常保健中容易上當受騙的現狀呢?張曉樂和同事們又通過藥盾公益基金會開辦了老年合理用藥大學。課程、材料全部免費提供給老年學員。

年輪記|我是藥師張曉樂,父親說:你們長大了,要為社會做點事

從事了幾十年的藥師工作,第一次辦公益組織,困難可想而知。一點點的學習國家政策法規,熟悉工作流程,更要慢慢贏得社會的認可,得到社會的捐助去做更多的公益性項目。但好在起步雖難,成果初顯,有更多的企業捐助基金會的項目,有一批敬業的藥師志願者們共同努力,有一批通過老年合理用藥大學受益的患者學習了用藥知識,改變了錯誤的用藥習慣。藥盾公益基金會得到了社會與公眾的認可。

被人需要才是有價值的

回想起來父親當年說過的話,“要為社會做點事”!經歷了這麼多,張曉樂對這句話的體會也越來越深刻。什麼叫要為社會做點事?說得簡單一點,就是你從到了這個世界上,一直到離開,你總要給這個世界留下點什麼有益的東西。當然,書籍是一般人的選擇方式,張曉樂做到了,編寫教材《調劑學》、《老年用藥基本知識》,讓沒有藥學背景的人也可以學習;主編《現代調劑學》,填補五十年內沒有同類書籍出版的空白;歷時五年,同十幾位專家共同編寫《用藥錯誤》,成為我國第一本研究用藥錯誤的專業書籍。

年輪記|我是藥師張曉樂,父親說:你們長大了,要為社會做點事

但除此之外,假如你做的事情能夠給給社會帶來益處,給公眾給患者帶來幫助,那這樣的事就更值得去做。張曉樂對藥師的職業價值是這樣形容的:別人的需求就是你的價值,藥師也一樣。在退休後,在自己尚有精力和餘力的時候,能夠多做一點事,能夠把藥盾公益基金會辦好,把老年合理用藥大學一直堅持不懈地辦下去,這就是張曉樂對“要為社會做點事”的踐行!


年輪記:歲月不老,年輪永恆。如果您也有想要訴說的光陰故事,請聯繫我們。我們一直都在!

出品單位:國開老年開放大學

總策劃:姜海燕

本期導演:曹國玲

採訪:齊爽 聶迪

撰稿:齊爽

攝像:曹國玲

後期製作:曹國玲

推廣:侯傳霞 聶迪

年輪記|我是藥師張曉樂,父親說:你們長大了,要為社會做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