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3 中國創傷救治進入新時代!衛健委發佈《關於進一步提升創傷救治能力的通知》

中國創傷救治進入新時代!衛健委發佈《關於進一步提升創傷救治能力的通知》

中國創傷救治進入新時代!衛健委發佈《關於進一步提升創傷救治能力的通知》
中國創傷救治進入新時代!衛健委發佈《關於進一步提升創傷救治能力的通知》

張連陽

陸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創傷專科醫院

創傷救治迎來新時代

隨著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創傷發生率不降反升,且高能量創傷愈加常見。我國公安部門統計的數據表明,交通事故傷居死亡原因

第3位。2004—2015 年,中國高速公路共發生事故涉及傷亡216 400人,總病死率高達33.87%。發達國家自19世紀70年代開始建設的基於三級創傷中心的區域性創傷救治體系,已成功將三峰模式的創傷死亡轉變為單峰模式。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於2018年6月21 日發佈了《關於進一步提升創傷救治能力的通知》(通知)(國衛醫發[2018]477號)。通知要求,加強以創傷中心為核心的區域創傷救治體系建設,提升創傷救治相關專科醫療服務能力,進一步發揮國家創傷醫學中心、國家區域創傷醫療中心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強創傷相關專業人員培訓和公眾健康教育。

存在的問題

創傷是一類對傷員全身生理狀況影響較大,導致其病理生理變化急劇且危及生命的損傷, 傷員如得不到及時救治,導致病死率發生較高。多年來,我國創傷救治取得顯著進展,但仍然面臨諸多困境:

(1)缺乏區域性創傷體系的設計

我國多數地區以急救醫療體系代替創傷救治, 無創傷分級, 無法定的創傷中心,不同級別醫院缺乏分級救治機制。

(2)醫院不建設創傷中心或未構建可持續的創傷中心發展機制

以疾病的思維對待創傷,急診科、影像科、輸血科和手術室等相距遙遠,空間設計不合理導致嚴重創傷院內轉運時間延長

(3)學科運行機制不符合創傷緊急救治需要

限於區域性和醫院的醫學發展及學科佈局等原因,有的創傷中心未組建多學科隊伍,或沒有為學術隊伍規劃職業發展前景,或以偏概全發展創傷中的某個部分。

(4) 創傷中心醫師隊伍和能力亟待提升

創傷中心建設的前提是高素質的多學科團隊構建,但創傷急診外科涉及技術範圍寬泛,人才培訓週期長,一專多能的外科醫師知易行難。

解決方案

加強以創傷中心為核心的區域創傷救治體系建設

通知要求地方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重視創傷救治體系建設,按照轄區內人口數量與結構、醫療需求、醫療資源佈局等情況, 堅持區域協同、分級救治的原則,構建創傷救治體系, 為提升區域性創傷救治能力指明瞭方向。國內外創傷救治體系發展的經驗表明,創傷中心指由專職的創傷外科或急診外科負責創傷患者的院內早期救治,包括手術和監護,對多發傷救治、復甦性的手術具有明顯優勢,其基本特徵是“多發傷等嚴重創傷患者集中收治病房”和“實體化的多外科和重症團隊” 。

中国创伤救治进入新时代!卫健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创伤救治能力的通知》

在2 0 1 7 年1 2 月《中華創傷雜誌》刊出了“創傷中心建設標準(貴州省)專家委員會”制訂的“Ⅱ級創傷中心(貴州省)建設標準( 2 0 1 7 版) ” 中, 明確了創傷中心的基本條件和要求( 圖1 ) , 包括有實體化病房,如急診外科、重症醫學科或創傷外科等,建議床位≥20張,創傷團隊為固定的創傷救治隊伍,由多學科團隊組成,具有嚴重創傷損害控制性復甦和損害控制性簡明手術能力,負責嚴重創傷的緊急救治。

提升創傷救治相關專科醫療服務能力,加強創傷相關專業人員培訓和公眾健康教育

通知中特別要求地方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加強院前、院內創傷救治流程、救治技術、信息化預警聯動等內容培訓,提供創傷相關專業人員的醫療服務能力。中國醫師協會創傷外科醫師分會2016年7月啟動的“中國創傷救治培訓”(CT C T)是創傷中心從業人員任職教育的良好樣本。該項目根據創傷緊急救治循證醫學原則和國內現狀制定培訓教程,嚴格遵循時間(1.5 d)、學員人數(60人以內)和講師隊伍(5 ~ 7 名)等3 個有限的原則,目的是使經過培訓的人員能安全、規範和高效地評估和處置嚴重創傷和群體創傷。

中国创伤救治进入新时代!卫健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创伤救治能力的通知》

我國眾多專家多年來總結出了創傷救治能力分三步走的流程( 圖2 ) , 即“CT C T等培訓提升團隊能力” ;“創傷中心搭建學科平臺”;“創傷救治體系實現跨越”。此次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還發布了通知的3個附件,包括:(1)創傷救治體系服務流程;(2)創傷中心建設與管理指導原則(試行);(3)創傷中心醫療質量控制指標。相信這些文件將極大地加快我國創傷救治體系的建設,推進我國創傷救治能力的提升,使我國創傷救治跨入新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