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廣西、廣東的“廣”字指哪裡?你怎麼看?

把生活當旅行


“廣”指廣信。即是現今的廣西梧州市。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取得嶺南地區設立“桂林、象、南海”3個郡。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朝對嶺南進一步細分行政區域,置8縣,四會縣隸屬南海郡;廣信、謝沐、高要(今廣東肇慶)、封陽、端溪5縣隸屬蒼梧郡;高涼縣、臨允縣隸合浦郡;統屬交州。其中廣信建縣於漢武帝元鼎六年為蒼梧郡治所以。時剛平南粵,取“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之意。即是用今天的話可以這樣理解,當時漢朝重新將嶺南地區劃分,多設立了幾個郡,郡相當於一個省的意思,其中廣信就是蒼梧這個郡的行政中心,郡治所在,那些行政機軍權政府機構都在郡治那裡。而在南海啊蒼梧啊還有合浦啊這三個省又獨立劃分為一個行政區域,叫做交州,這三個省都受交州管理。

到漢武帝時,平定了嶺南之亂,又再次進行劃分, 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九郡其中設在蒼梧郡廣信(今梧州市)的交趾部,統管嶺南九郡。東漢末,交趾部改為交州,除監察權外,還擁有軍政大權,成為郡上一級政府,地方行政制度也就從郡縣二級變為州、郡、縣三級。元封五年(前106年),武帝將交趾刺史部移治蒼梧郡廣信縣,統轄嶺南的蒼梧等9郡,廣信成為“嶺南要地”,嶺南首府。然後又經過多朝變更,一直將嶺南的地盤劃來劃去,但廣信作為嶺南中心一直沒變過。

這種情況一直到南北朝時期,264年(吳景帝永安七年),東吳把南海、蒼梧、鬱林、高梁4個郡(今兩廣大部)從交州劃出,另設廣州,州治番禺,廣州由此得名,862年(唐懿宗鹹通三年),中央又將嶺南道以廣信為界劃分為東、西道,廣信之東為之廣信東道,廣信之西為之廣信西道。這就是廣東廣西的名稱的來歷。

《續漢書·郡國志》:‘蒼梧郡廣信。劉昭注:漢官曰:刺史治’。縣名廣信者,謂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也,是可以知交州刺史治廣信縣矣。至孫吳黃武七年,割南海、蒼梧、鬱林、高涼四郡立廣州;交趾、日南、九真、合浦四郡為交州。俄復舊。永安七年又立交廣二州,廣州之名始於此。所以名廣州者,因刺史治在廣信,乃取縣名之一字以為州名耳。迨及宋時分廣東路、廣西路,於是有廣東廣西之名矣。元明本朝因之。漢之廣信,今之梧州市。交州刺史治廣信,統領三郡,今分三郡之地為二省,廣信以西,廣西也;廣信以東,廣東也。吳以廣名州,本於廣信;宋以廣名路,亦本於廣信也。若湖廣之名始於元明時,元以前烏有湖廣之名哉?”注:公元228年分設廣州,比《三國志·吳書》所記略晚,但廣州之名始於吳,264年正式分定,是一致的。古代廣信是嶺南最早的首府,是粵語發源地,是在秦漢時期就是溝通嶺北嶺南的交通要道,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最早的交匯點,是漢代海陸絲綢之路最重要的對接點。直到清代的兩廣總督府府治還選擇在梧州,統領兩廣。(說到這裡可能有很多廣東的朋友聽多的旅遊宣傳來噴我,非要說兩廣總督府在封開縣屬肇慶了。我的建議是多看史料少看宣傳,現在的為了爭個名人和古蹟搞旅遊真是什麼都編得出來。就象梧州市那邊旅遊宣傳也咬著一句”舜崩於蒼梧“硬說舜帝死在那埋在那一樣,但當地人根本不信。太扯了。)

現代的廣西梧州市可能連個三線城市都算不上,比廣州更是遠遠沒辦法比,好為什麼在唐宋時還是這麼,重要,甚至是南宋時期的國家造幣廠所在地呢?其實拿起地圖就很好理解。

兩廣的地形從東到西是東邊平緩從現在的粵西部開始越往西,越是山區延綿,廣西從東到西是丘陵地帶到溶岩石山地帶然後到高山大嶺,越往西就越山,以前沒有那麼多高速公路和二級公路,最快捷方便的道路就是水路,而廣西的水系,大家從地圖上可以看到呈倒樹枝狀分佈,95%以上的水都會最後交匯於現今的廣西梧州市形成西江一路直入廣州市,而西江與東江交匯於入海口不遠處,形成了珠江水系。換句話來講梧州市的地理位置剛好卡在兩廣之間,而且卡在廣西省的出水口上,當時山路難行,猛獸什麼的也多,這個出水口就成了咽喉要道,從水上無論是往下往上,去哪裡都很快捷方便,而且靈渠溝通了湘江,無論是從廣西去中央或是從梧州直落廣州轉東江上中央都很快捷方便,行兵,還是信息溝都比任何陸路要快要穩要好。

就連當時國民政府的北伐也是坐運兵船從廣州經梧州轉的北方。所以為古時什麼會挑廣信作為嶺南行政中心,就很好理解了。

也正是因此,雖然史書所載無多,但其實但凡在嶺南在戰況,梧州一定會受到波及,就是太平天國在梧州也圍打了一個多月,據地方誌記,江水盡紅,死者無數。梧州市博物館裡有十九世紀的所有火炮類型實物,比中央軍事博物館的還全。但是卻全部撿垃圾是從江裡撈出來的。撈出來的炮彈無數,更奇怪的是撈出來炮彈卻沒有一個能放進撈出來的炮筒。為什麼會在江裡有那麼多的火炮,歷史學家也不知道是為什麼,因為地方誌也沒有記載是為什麼。


用戶101550121599


看了這些回答,把老馬急死。

沒辦法,忍不住回答一下。

很多人知道湖北湖南過去叫湖廣,卻沒有人知道,100萬年以前,這裡叫漢廣,都城叫廣漢。



象形文字漢是天上的銀河,也指天上流下水,流進山川和大地的樣子。有時用土字加在繁體漢字下面,表示江河衝擊出來的土地。繁體的廣呢,意思接近漢,表示一望無際廣闊的田野。特別指那些人類用堤壩擋住江河構成的大片平原。

那麼,古代巨大的江漢平原就叫漢廣,後來雲夢澤改名叫洞庭湖,這裡就叫湖廣。作為行政單位,湖廣就指湖南湖北這環繞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廣大地區。

湖廣(漢廣)地勢圖:



廣南就是漢廣和湖廣以南,廣西是廣南西路的縮寫,廣東是廣南東路的縮寫。

明白了? 明白了就點贊轉發,以示天下。


幻想的野草


中國的一些省份的得名與一些山川河流湖泊有關係,比如山西與山東的山是太行山,而湖南與湖北的湖是指洞庭湖,河南與河北的河是指黃河(也有人認為是漳河),那麼廣西與廣東的廣,又是什麼呢?

廣東與廣西合稱為兩廣,一般被稱為嶺南,那為什麼叫嶺南呢?這個嶺又是指哪個嶺呢?其實這個嶺並不是一個嶺,而是五個嶺的合稱,分別是騎田嶺、萌渚嶺、大庾嶺、都龐嶺、越城嶺。

嶺南其實是這五座嶺之南,因為這五座嶺的天然阻隔,所以就形成了嶺南地區,而嶺南地區不管在風土人情上面,還有文化上面與中原地帶有很大的區別,形成了嶺南文化。

先秦時期,嶺南主要有南越、西甌、駱越三個部落,到了秦朝的時候,秦始皇派大軍平定了嶺南地區,設立了象郡、桂林郡,南海郡三個郡,到了秦末時期,趙佗趁著中原大亂,就兼併了三個郡,建立了南越國。

後來,劉邦派陸賈出使南越,在陸賈的勸說下,趙佗的南越國向漢朝稱臣,漢武帝時期,漢朝平定了南越國,將其劃分成九個郡,後來變成了七個郡,到了東漢末年,嶺南地區為交州。

公元210年,孫權任命步騭為交州刺史,公元228年,孫權將交州一分為二,其中交趾等三個郡為交州,蒼梧等四個郡為廣州,而廣州的治所在蒼梧郡的廣信縣,廣州的名稱就是來自於廣信。

到了唐朝的時候,在嶺南地區設置了廣州等五個都督府,後來五個都督府都隸屬於廣州,後來又設立了嶺南節度使,再後來,又將嶺南道分成嶺南東道和嶺南西道,到了宋代的時候,嶺南被分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也就是廣東與廣西。

而廣東與廣西就是以廣信為界,那廣信是現在的哪裡呢?這個有所爭議,有些人認為是現在的廣西梧州市,有些人認為是在廣東的封開縣。


歷史簡單說


很多時候我們會疑惑,中國的省份很有意思,河南河北的“河”指黃河,湖南湖北的“湖”指洞庭湖,山東山西的“山”指太行山,那麼廣東廣西的“廣”指什麼呢?

幾經查找,小編終於得出答案,原來這個“廣”指的是梧州市。可是以梧州區分東西兩省,為什麼會得名廣東廣西呢?這個故事就要從西漢武帝平定南越開始說起了。

大秦統一六國之後,派出大將南征百越,當時設立桂林郡、象郡,並沒有廣東或者廣西這樣的地理概念。秦滅之後,大將趙佗派兵據守各路隘口,獨霸嶺南,自此建立南越國與中原朝廷分庭抗禮。

西漢建立後,這種漢越對立的局面一直持續到武帝時期。而武帝何許人也?北擊匈奴、拓土千里,怎麼可能容忍一個南越朝廷雄踞帝國南陲?於是在元鼎五年派出大軍往徵南越,漢軍一路勢如破竹,南越很快被西漢併入版圖。

與前朝不同的是,這次漢武帝一下子設立了9個郡,轄地囊括今天的兩廣,而管理這九郡的治所就設立在今天的梧州市萬秀區。

當然那個時候還不叫梧州,為了貫徹皇帝“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的旨意,當地官員便將治所命名為“廣信縣”。此後這個名字便在兩廣行政範圍的劃分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廣信縣地處古南越國的中心位置,灕水和西江在此交匯,地理優勢十分明顯。在那個陸上交通不甚發達的年代,廣信作為嶺南首府,在治理南中國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西漢的交趾部、東漢的交州均設治所於此,今天的廣州市也好,南寧市也罷,儘管如今是千萬人口級的大城市,但在廣信為南國要衝的年代連個小村落也算不上。兩漢以後,嶺南的行政格局大體沒有太大變化,直到宋朝時兩廣分治。

嚴格來說,廣東廣西的稱謂是從宋代開始的,宋代的省級行政單位稱為“路”,如今的兩廣在當時統稱為廣南路。但是廣南路地域遼闊,轄區內文化差異很大,為了更為有效地管理,宋朝皇帝決心把它一分為二,選擇的分界點就是赫赫有名的廣信縣。

從此,廣信縣以東稱為“廣南東路”,以西稱為“廣南西路”,簡稱“廣東”、“廣西”,在後來的演變中逐漸形成今天的“廣東省”和“廣西省”。


地圖帝


廣東廣西。的確是從宋朝,廣南東西路來的。但是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事情。廣南東路。廣南西路,又從何而來呢?漢初。平定百越以後。中央對百越地區。方針是,廣佈恩信。為了銘記這個方針。在今天梧州附近。設置的新行政區。就叫廣信。廣信以東,是廣東。以西是廣西。今天這個地方區劃早已經不存在了。但漢朝中央政府的遠見卓識,和廣佈恩信的方針政策影響是很深遠的。沒有廣佈恩信。就沒有南疆的鞏固和安定。


Oliver144040148


廣東與廣西之中的“廣”,是怎麼來的呢?它,跟今天我們熟悉的廣州、廣府文化等又有什麼關係呢?

廣西與廣東在中國的位置

廣信

中原文化未大規模進入之前,先秦文獻將我國東南沿海區域或族群稱為“百越”,今天的南嶺以南,包括廣東、廣西、海南,以及越南地區,泛稱為“南越”——越,也通粵語的“粵”。

秦代在嶺南設立南海、桂林、象郡,遣任囂、趙佗等人為南下幹部,開發管理嶺南地區。後秦末北方大亂,朝廷無暇南顧,代理南海郡尉的龍川縣令趙佗攻取周邊郡縣,割據稱王。到西漢初期,趙氏南越表示臣服,但實際仍為獨立王國,直到漢武帝時期,才將這一帶徹底平定。

南越國割據範圍圖

納入中央王朝管轄範圍後,兩廣地區比秦代有了更多的郡縣:今廣西地區有鬱林郡、蒼梧郡、合浦郡,廣東地區主要是南海郡,海南島有儋耳郡、珠崖郡,越南地區有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這些地區總稱為“交趾” ,東漢建安年間改交趾為“交州”——從交趾到交州,地名的變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原文化的滲透和當地“王化”程度的提升。

州,最早是監察機構,到了東漢晚期演變為行政區性質,每個州都有一個行政中心,如巴蜀和雲貴高原為益州,行政中心為蜀郡的成都縣;湖南、湖北及河南南部為荊州,行政中心為南郡的襄陽(注:設立以來駐地有數次變化)等等。

早期的交趾,後來改的州也有一個行政中心,位於蒼梧郡的治所,叫廣信縣。

對此,晉代史學家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記載:“蒼梧郡廣信。” 意思是,蒼梧郡的首府為廣信縣。南朝梁時期的劉昭在此標註“漢官曰:刺史治。”意思是,蒼梧郡廣信縣是交趾刺史部的治所。據東漢末南海郡人王範《交廣春秋》記載:元封五年,移治蒼梧廣信縣。即公元前106的時候,廣信縣成為交趾治所。

三國時期的交州與廣信城位置

漢代古廣信縣,在今廣西和廣東交界處,這一帶,桂江(灕江)、合江匯入珠江干流(潯江-西江),治所所在地,可以利用水道成為交通樞紐,此地又是嶺南地區的中部,溝通東西、連接南北。

廣信城與周邊地理環境關係

明末清初學者顧祖禹這樣評價廣信所在的地理形勢:

府地總百粵,山連五嶺,唇齒湖湘,噤喉桂廣。

意思是,它的地勢可以總領百越之地,境內山地連接五嶺山脈,並與湖南地區唇齒相依,是廣西和廣東的咽喉。

東漢建安八年,即公元196年,原交趾改稱交州,廣信成為交州的治所,即行政中心。東漢末年,時任交州地方長官的步騭把交州州治從廣信遷往原南越國的中心——番禺,即今廣州。

從漢武帝元封五年到東漢末期,廣信縣作為嶺南即地區長達300年左右時間。

廣州

到了三國時期,公元228年,即吳黃武七年(一說為吳景帝永安七年,即公元264年),在原來交州基礎上分出今廣西、廣東大部分地區,命名為廣州——廣州作為地名問世。

不過,這個廣州是地區地名,其治所仍是南海郡番禺縣。這片廣袤的“廣州”是如何得名的呢?應該是因原治所廣信而得名。

清代學者蒙起鵬在其編撰的《廣西通志》中說:

廣東、廣西,輿地堵書不言得名之義,或雲粵東在湖廣之東,粵西在湖廣之西,故名廣東、廣西,無明之可證。竊謂廣者,指廣信言之也。

意思是,前人的地理著作並沒有把廣東廣西得名原因講清楚,有的人說廣東的意思是“湖廣(湖南湖北分治前的稱呼)以東”,廣西在“湖廣以西”。蒙認為這種說法不靠譜,他認為“廣”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關於廣信的意思,他提供過考證認為:

縣名廣信者,謂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也……永安七年又立交廣二州,廣州之名始於此。所以名廣州者,因刺史治在廣信,乃取縣名之一字以為州名耳。

廣信,取“初開粵地,廣佈恩信”的縮寫,廣州的名字是因為廣信而得名

歷史上,某某州作為地名,多數經歷了從大到小的過程——廣州跟揚州、荊州、青州、徐州等一樣,先是作為一個區域名稱,後來逐漸成為一座城的名字。廣州作為一城之名是誕生在唐代。

唐太宗貞觀時期在今兩廣地區設置嶺南道,治所稱廣州,唐玄宗開元年間改為嶺南節度使,唐懿宗鹹通二年,即公元861年,嶺南節度使分為嶺南東道和嶺南西道,嶺南東道以廣州為治所。

嶺南東道的“東”,是今廣東之東的歷史來源——從此,嶺南地區的西部和東部開始分治。

廣南

五代十國時期,嶺南地區為十國之一的南漢統治,都城廣州。北宋太宗淳化四年,即公元993年,在唐嶺南道基礎上設立廣南路,至道三年,即公元997年,又分為廣南東路、廣南西路,大體對應唐代的嶺南東道、嶺南西道。

宋代:廣南西路和廣南東路

注意,從這裡開始,“廣”與“東”的組合出現了。元代實行行省制度,在覆蓋今江西、廣東大部分地區設立江西行省,其中又下設廣東道——廣東,來自廣南東路的簡稱,首府是廣州。到了明洪武九年,即公元1376年,朝廷設立廣東承宣布政使司,為一級行政區,習慣上簡稱廣東省。名稱確立後,延續使用至今。

蒙起鵬駁斥了部分人認為的廣東乃“湖廣之南”的說法:

吳以廣名州,本於廣信;宋以廣名路,亦本於廣信也。若湖廣之名始於元明時,元以前烏有湖廣之名哉?

意思是,三國吳命名廣州,是因為漢代廣信縣,宋代又設立廣南道也是來自廣信縣。而湖廣作為地名始於元明時期,元代以前是沒有湖廣的。

廣西蒼梧縣

“廣”之總結

  • “廣東”“廣西”作為行政區誕生之前,先後誕生了廣信、廣州、廣南
  • 廣東,系“廣南東路”的簡稱,而不是“某某以東”,指的是原廣南路的東半部分,這類似於“江西”系“江南西道”的縮寫,而不是“長江以西”
  • 南宋時期誕生的廣南,究其來源,是來自漢武帝時期設立的古廣信縣
  • 三國時期誕生“廣州”最早是地區地名,因廣信縣曾為嶺南治所而命名,唐代成為廣州城市的名稱

廣州:一座古老又活力的城市

餘論

廣東與廣西中的“廣”並非地理山川,所以讓人理解起來頗費周折。而廣信、廣州、廣南之間的關係,並非三言兩語可以說清,不像河北與河南、山東與山西那樣容易理解。

此前說“四川”的文章中,我們提到了清末民初的通識書《澄通蒙學堂字課圖說》,其中對四川的解釋是錯誤的。在“廣”詞條中,該書的解釋依然有問題:

古稱兩廣為廣南,後分為二,曰廣南東道、廣南西道,今謂廣東廣西者,其省文也。

歷史上從來沒有廣南東道和廣南西道,唐代有嶺南東道和嶺南西道,宋代有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該書的編纂者顯然將二者弄混了……

近年來很多晚清民國教科書、通識書等突然走紅,進行了大量重版,頗受讚賞。其圖文並茂、通俗易懂的形式,有值得當代借鑑之處,但其內容質量需要加以鑑別。

晚清民國的教材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做出了難能可貴的努力,但其內容質量和科普水平,不值得我們迷信——今天的軟件、硬件條件下,我們完全可以製作出比當時更靠譜、更準確的科普讀物。

當時的一些讀物,可以作為收藏,作為一種懷舊情結的表達,但在學習知識方面,還是不要對其期待過高。

廣州:一座古老而充滿活力的城市


大地理館


廣東、廣西的名稱始於宋代,“廣”指的是兩者的分界線廣信縣。

廣信,是漢武帝平定南越王國後到三國孫權時期的嶺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從公元前106年起歷經300多年,被譽為“嶺南古都”。廣信字面意義來源於“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這句話。

如此聞名的古地名,那它到底位於什麼地方呢?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廣信縣治應在今天的封開縣境內;一種說法認為廣信縣治設在今天的梧州市內。

認為廣信治所在今封開境內的說法由來已久,宋代《太平寰宇記》就認為是今天的封開縣,從1947年開始,陸續有廣東學者通過考證、辨析,認定廣信治所在今天的封開縣,並提出“封開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嶺南文化古都”。

但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大多數學者認定古廣信城在明清時期的蒼梧縣城附近-,也就是今天廣西梧州市萬秀區範圍內。


把生活當旅行


這個以前很多人回答過的,以前廣西廣東合併作為一個行政區域,漢朝時叫廣信府,後來宋朝改叫廣南府,廣東廣西大名字叫廣南,政府駐地在現在的廣西梧州市,而在東邊的廣東被叫廣南東路,在西邊的地區被叫廣南西路,簡稱廣東和廣西,這個最早的叫法,一直沿用到現在,廣東廣西人也稱為廣府人,而廣字,據考察,乃是皇帝所賜,意思就是,梧州在三江合攏之地,平原遼闊,意為廣,廣字就這樣沿用下來了。事實上,真正最早的粵語也是從梧州過來的,廣西叫白話,廣東人叫粵語,都是一種語言的不同稱呼。有關廣東廣西的劃分,後來又有了些新說法,比如有人認為,是以廣東廣西邊界的十萬大山為界,東邊叫廣東,西邊叫廣西,而十萬在壯族中,是一個口譯音,意思是高大,可以頂到天,十萬不是數字,而是一個口譯音,而當時的廣西包括現在的湛江和海南島,最後一種說法,就是當時宋朝,湖南省不叫湖南,叫湖廣,現在很多粵北人民還用湖廣稱呼現在的湖南,而湖廣東面就是廣東地區,後來外省中原人過來時稱我們是廣東,湖廣東邊,西邊的叫湖廣西邊,簡稱廣西,這些都是不無道理。多謝關注。



歐陽老師廣州


指的是廣信的“廣”,就是現在的梧州市。古時水路發達,北方進入廣東都是從湘江經秦始皇開鑿的靈渠進入桂江經桂林到珠江的西江的,而廣信就在兩江交匯的丁字路口,向東就是廣東,向西就是廣西,解放後修了國道後才慢慢廢棄了這條走了兩千年的水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