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1 雀巢等乳业大咖被指在菲律宾非法营销

母乳营养超越配方奶粉的价值,已经是世界公认的事实。但在利益面前,一些配方奶粉企业常常失去这些道德的天平,想尽一切“隐蔽”的办法,甚至“违法”的手段,让婴儿喝上他们的产品,最终实现持续的产品销售。


总所周知,新生儿对第一口奶不但有记忆,而且会因此排斥其他口味的奶。所以众多企业都想抢占“第一口奶”市场。一直以来,抢夺新生儿的“第一口奶”是多数奶粉企业在医务渠道拓展市场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也形成了巨大的灰色地带。

近日,雀巢、美赞臣等知名企业陷入了在菲律宾非法营销的漩涡之中,事件让人震撼之处是:奶粉商通过新生儿第一口奶,最终导致来自各地贫困地区的妈妈们,宁愿自己饿肚子,也要让孩子喝上配方奶粉。

雀巢等乳业大咖被指在菲律宾非法营销

雀巢、雅培、美赞臣、惠氏全部中招

据英国《卫报》报道,《卫报》近期联合英国救助儿童基金会展开的一项调查发现,雀巢、雅培、美赞臣、惠氏(现为雀巢所有)四家配方奶粉公司销售代表经常在菲律宾的医院里出现。这些奶粉品牌的销售代表经常向一些新生儿的母亲发放传单,称这是新生婴儿的“必要营养剂”,这些传单表面上提供医学建议,实际是在推广各自公司的配方奶粉品牌。有时,这些公司还会向新生儿母亲赠送满减折扣券。

雀巢等乳业大咖被指在菲律宾非法营销

销售代表通过向医生、助产士和当地卫生人员赠送免费礼物或赞助旅行来获得他们的信任,包括提供餐饮、电影票、剧院门票等。此类行为明显违反菲律宾法律。

由此,菲律宾卫生部官员已经表示,该部门已经注意到此事,并已召开紧急会议,案件也已移交给专门负责此类案件的菲律宾食品药品管理局调查处理。相关部门将调查四家配方奶粉公司使用隐蔽、非法手段展开营销特别是对当地贫困家庭展开营销一事。

菲律宾卫生部儿童健康部门负责人兼“婴幼儿喂养国家计划”理事安东尼(Anthony Calibo)表示,他对此类违法行为持续蔓延“感到震惊”。他表示:“政府一直努力打击奶粉公司所有非法行为,过程虽然艰辛,但我们以为情况已得到一定改善。”目前,菲律宾卫生部正与当地卫生部门接触,以“调查确认这些明显的违法行为”。

安东尼同时表示,菲律宾卫生部门也将确保食药管理局能够调查此事,采取诸如罚款一类的惩罚措施。

雀巢等乳业大咖被指在菲律宾非法营销

据报道,英国《卫报》此前联合救助儿童会(Save the Child)整理医生、护士、助产士、母亲的报告,这些报告证明配方奶粉公司通过违反法律、钻空子的方式向菲律宾的新生儿母亲推销产品。这导致该国许多新生儿母亲把多达75%的收入花在婴儿奶粉上,有时为了买奶粉连饭都吃不上。还有一些人连水电都用不起,却还在为了消毒奶瓶而挣扎。

四家都否认指控,但结论应该没啥悬念

目前,四家公司均否认这些报告指控,并否认自己的做法有错误之处。

不过雀巢和美赞臣都为给医生提供会议旅行的行为进行辩护,尽管菲律宾卫生部明确表示这在菲律宾是违法的。雀巢在声明中表示:会“彻底调查所有被报道的行为,一旦发现有任何非法行为,会迅速采取果断行动”。雀巢认为,这不能体现雀巢的企业文化和运作方式。雀巢称其遵守法律和自身严格的审查程序,强烈反对对其不履行法律义务和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指控。

雅培也称,该公司的产品营销手段符合其开展业务国家的法律法规,秉承《卫报》所描述的行为与公司的政策相背,他们将严肃对待报道中的非法行为。

美赞臣表示,该公司并未收到《卫报》报道中所指控的相关违法通知。该公司的声明中称:“我们十分认真地遵守一切已有的法律法规来指导我们产品的制造、分销和市场推广。负责任的行为对我们的目标至关重要。”

实际上,这样的做法,乳业公司也不是没涉足过。上世纪70年代,雀巢为了拓宽市场、扩大营销,其市场团队想出了“婴儿就是生意(Baby is Business)”的口号,开始大肆进军第三世界国家市场。此举遭到一些学者、健康卫生公益组织的文诛笔伐。英国反对贫穷、不平等的公益组织“War on Want”在1974年发表题为《婴儿杀手》的论文。

对此,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国际母乳代用品销售守则》,明令禁止配方奶粉公司“直接”向主妇做广告的行为。而救助儿童会的报告显示,这次调查中提到的奶粉公司的营销行为,“赤裸裸地违反了”《国际母乳代用品销售守则》、以及菲律宾相关法律。

在中国的前车之鉴

据了解,每年中国新生婴儿超过2000万,其中七成左右的孩子是通过奶粉喂养长大的,巨大的需求让中国的婴幼儿奶粉市场发展迅速。为规范市场,确保孩子健康成长,国家在2011正式出台了《母乳代替品销售管理办法》,其中,明令禁止在医院向产妇推销、宣传奶粉产品。

在巨大商业利益驱使下,许多奶粉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不惜拿出巨资,贿赂医生和护士,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让医院给初生婴儿喂自家品牌的奶粉,让孩子产生对某个奶粉的依赖,达到长期牟利的目的。

2013年,央视曾曝光了知名奶粉品牌多美滋为了垄断新生儿出生后的“第一口奶”,通过直接提成,支付“赞助费”、“车马费”等多种方式向天津等地区的医院妇产科医生及护士行贿,而收受多美滋贿赂的医生护士则强行给新生儿喂多美滋奶粉,致其上瘾。报道还指出,仅2013年4月,多美滋公司就向7省区的医务人员打款50万元,用于奖励向产妇成功推荐自己奶粉的医生和护士。

2013年10月,多美滋方面公布调查结果,承认公司存在相应行为,并就行贿医护人员以争夺婴儿“第一口奶”事件致歉,同时承认公司高管在此事中负有责任,并表示对多美滋全国范围内所有员工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培训,以确保所有行为完全符合公司和相应的政策规定,同时将开始整肃中国区管理层。

2015年7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宣布,婴儿配方奶粉制造商美赞臣公司将支付1203万美元,以和解有关其在华行贿从而违反美国《反海外腐败法》的民事指控。而SEC对美赞臣的调查涉及其中国子公司在2008年至2013年间的产品促销事宜,当时曾有媒体指出,美赞臣此次所涉及的在华行贿便是在医务渠道贿赂医生,抢夺“第一口奶”。

和解协议指出,2008年到2013年间,美赞臣中国向医院人员支付了约200万美元的不当付款,并由此带来了约780万美元的利润。美赞臣中国未能在账目和簿记中准确反映这些不当付款。

证券交易委员会称,“美赞臣未能在美赞臣中国业务中制定和维持一个适当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以确保发现和阻止在数年期间发生的不当付款。”

进口品牌为了抢占我国奶粉市场份额,不惜冒着法律风险,在我国医院系统进行行贿。利益虽大,法律至上。

2017年7月,兰州市中院的一场案件终审判决显示:雀巢(中国)有限公司西北区婴儿营养部市务经理郑某、雀巢(中国)有限公司兰州分公司婴儿营养部甘肃区域经理杨某在2011年至2013年9月在雀巢兰州分公司任职期间,为了抢占市场推销雀巢奶粉,授意该公司兰州分公司婴儿营养部员工杨某甲、李某某、杜某某、孙某通过拉关系、支付好处费等手段,多次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兰州兰石医院等多家医院医务人员手中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

法院最终判决显示,雀巢公司郑某、杨某被判有期徒刑1年6个月,缓刑2年,罚金4000元;杨某甲、李某某、杜某某、孙某四人除孙某情节较轻免除刑罚外,其余三人被分别判处有期徒刑1年和有期徒刑8个月不等。而上述涉案医院工作人员则因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判处拘役六个月至四个月不等。

这些为“一己私利”铤而走险的乳企工作人员,最终付出了漠视法律的巨大代价。

奶粉成了沉重的家庭负担

卫报的这次调查以菲律宾的贫困区域为例,称雀巢、美赞成、美国雅培等奶粉企业巨头,多年来致力于对当地婴儿理疗社区的“渗透”。比如,为医生会议出行买单、邀请主妇享用豪华大餐、请理疗医护看电影等。为了获取这些人的“忠诚”,这些奶粉公司还会组织社区医护人员一起出去玩,掏钱请当地人赌博。同时,得了好处的医生、护士们,会在医院极力推销配方奶粉,将其营养成分吹得“天花乱坠”。给新妈妈开得“营养配方”里,都会写上特定牌子的配方奶粉,称这是新生婴儿的“必要营养剂”。

除了这些“广告”,奶粉厂商通常会在通过医生,给用户一些“实打实的”优惠。一些患者在就医后,就能在医院拿到一些类似伞、喂奶瓶等免费的小促销。“有的医生直接会给患者发放配方奶粉的试用装,”报告中写道。

报道称,配方奶粉有它可取之处,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女性都能喂自己孩子母乳,但配方奶粉企业这种全方位的营销攻势,造成信息源的不平衡性,让一些妈妈认定了“奶粉好过母乳”。

面对这样的诱导性极强的广告,这些寄希望于后代、指望着走出贫困的妈妈们,毫无抵抗力。甚至连菲律宾全国最贫穷的马拉翁地区,有些妈妈甚至称:“我宁愿不吃饭,也要让我的宝宝喝上奶粉”

当地的贫穷,使得知名巨头的奶粉显得特别贵,比如雀巢奶粉按计量吃,一个月要花掉大约2000菲律宾比索(约合242人民币),而当地人的开销,最多800菲律宾比索(约合97人民币)。马尼拉周边贫困地区的新妈妈们,大约会在配方奶粉上花掉全家四分之三的收入。而为她们“开处方”的,就是他们的社区接生员(midwife)。

乳业巨头为何盯着贫困国家?

乳业巨头为何瞄准贫困地区?其中肯定有着一定的不为人知的道理。

首先,贫困地区的医疗产业欠发达。帕拉万博士透露了配方奶粉公司和医生之间长达多年的默契般的“互相依赖”:医生面对高昂的出行费用,会“主动”找企业寻求赞助,后者还会为前者的各项“娱乐活动”卖单;最为回报,医生们则负责为奶粉公司打广告。

其次,贫困地区的居民卫生、健康意识不够强。“他们更会去相信邻居、医生们说的话,”帕拉万扔出一组数据,“世界顶尖的奶粉公司花在每个新生婴儿头上的营销费是310人民币,而他们更愿意把目光集中在欠发达地区,因为这里的出生率更高,回报也会跟高。”

在墨西哥, 50%的妈妈说她们曾被医生推销过奶粉;而在智利,75%的医生、护士、接生员会“定期”约见奶粉企业代表。

最后,贫困地区管理水平更落后。利益集团游说政府,试图通过立法将“灰色产业”洗白的做法,在菲律宾犹如家常,是个“不能说的秘密”。不过对此,几乎所有的奶粉企业都不置与否。

母乳喂养的观念普及,任重而道远

目前,菲律宾这个国家母乳喂养率极其低,只有34%的母亲会在孩子6个月期间使用母乳喂养。在墨西哥也仅31%的婴儿在出生头6个月内只喝母乳。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人们的观念的落后造成的:很多妈妈认为知名奶粉比母乳更有价值。

目前,一些菲律宾人也开始意识到这些问题,并积极投入到宣传母乳喂养的活动中去。据海峡时报透露,每年的8月,菲律宾民间非盈利组织“母乳妈妈(Breastfeeding Pinays)”都会组织当地妈妈集体母乳喂养的“快闪”行动。

2017年8月,第50届东盟外长会议在马尼拉举行。会场外,超过2000名妈妈开始母乳喂养“快闪”,呼吁政府重视新生儿的哺育问题。这次活动成功引起外媒的关注,法新社当时援引世界卫生组织2013年的数据,称菲律宾新生儿的“6个月母乳喂养率”不足34%,2.8%的菲律宾人,活不过5岁。

提高母乳喂养率的问题在国内也任重道远。虽然在愈加完善的市场监管下,中国奶粉市场的“利益渗透”的现象已经有所管控,但能明显降低新生儿得病率的“6个月纯母乳哺育率”,比例依然偏低。

国家卫计委妇幼健康服务司副巡视员曹彬指出,调查发现产后复工仍需继续母乳喂养的母亲占了76.83%,但能坚持下来的仅有28%。《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0-2020)》的目标是最终实现50%的母乳喂养率,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2017年7月31日的促进母乳喂养高峰论坛上,首都儿科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淑一指出,很多科学研究表明,婴儿早期若没有经过至少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其发生腹泻、呼吸道等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以及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几率都会增加,母亲罹患乳腺癌、卵巢癌的风险也会加大。然而,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虽然母乳喂养很好,但觉得奶粉也不错,从而很轻易使用母乳代用品。“不要把没有母乳喂养的责任只归罪于母亲,整个社会都有责任。”

中国市场奶粉促销手段发展迅速,法律法规进展却很缓慢。我国《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是1995年发布的,管理范围窄小,主要针对6个月以下的婴儿奶粉。但20多年来,奶粉企业促销手段层出不穷,通过降价、广告、母婴俱乐部、参与公益活动、母婴健康课堂、网络宣传等手段销售奶粉,规避管理。

如今适用于6个月以上孩子的奶粉越来越多,这一系列奶粉的外观设计、宣传语都和此前产品保持一致,企业利用交叉促销的方式带动奶粉销售。政府途径的项目资金越来越少,而商业来源的资金在增加,“这势必引起利益冲突,对母乳的研究、宣传,最终还是会落在其产品的销售上。”

因此在推进母乳喂养过程中,规避利益冲突非常重要,《全球婴幼儿喂养战略》第35条明确指出避免利益冲突,“但很遗憾,这个并没有体现在国内的相关法律法规里。近几年尽管母乳喂养宣传得很好,但母乳代用品的宣传销售也没有被约束。”为了让自己的宝宝喝上一口好奶,这是每位妈妈的必修课,是一个她们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市场需要良性竞争,观念需要普及。也需要每个有责任感的公民,去倡导和传播。去年5月20日,近两百个家庭在福州沙滩公园集体“哺乳快闪”,倡导母乳喂养。社会热议之后,给予很热忱的肯定,我认为就是非常好的社会正向传播。

社会需要进步,市场需要良性发展,我们一定全力确保和守护婴幼儿市场的纯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