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借力优质旅游资源 陵水旅游在发展中蝶变

碧海蓝天,分界洲岛,水清沙白鸥鸟飞;疍家风情,南湾猴岛,渔排成行黄昏美;小妹湖畔,世外桃源,梦幻大里游人醉。

陵水黎族自治县推进旅游业发展从不乏亮眼之笔。2007年至2017年,陵水十年磨一剑,立足自身优势潜心求变,借力优质旅游资源积极探索转型升级之路,以长补长,借势用势、造势成势,全域旅游发展势头良好。

近3年来,陵水旅游业接待游客总数和旅游总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荣获“国家森林旅游示范县”称号;2018年上半年,陵水旅游收入达16.06亿元,同比增长30%,游客接待量251万人次,同比增长38%。从一次次摸索、一次次尝试中走来,陵水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美丽蝶变。

借力优质旅游资源 陵水旅游在发展中蝶变

陵水分界洲岛风光

 力破“病症”的改革探索

十多年前的陵水,让人们谈及最多的是戴着全国唯一的“沿海贫困县”的帽子,尽管拥有绵延数十公里的黄金海岸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但除了南湾猴岛、椰田古寨等少数几个景区外,陵水旅游业亮点不多,发展层次较低,市场秩序有待规范。如何化解处于传统旅游业发展阶段的“病症”之惑,成为困扰陵水的一道难题。

传统旅游业,以服务团队观光客为主,与“休闲度假”尚有距离。一位早年在陵水旅游局工作的干部坦言:“以前来陵水旅游,景区里到处是推销纪念品的商贩,游客一不小心参观照就被挂在了景区门口,买下照片才算‘吉利事’。”

这种“一锤子买卖”形成一种共性伤害,游客不愿意第二次踏进景区大门,还会给陵水旅游带来差口碑。陵水旅游业如何借助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态势实现转型升级,考验着一方党委、政府的思谋与魄力。摆在面前的旅游发展难题使陵水深刻认识到:如果不对旅游业发展进行重新规划布局,不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对旅游业的管理,面朝大海的陵水,不会迎来旅游业发展的春天。

在进行科学规划布局的基础上,陵水在“三湾”(香水湾、清水湾、土福湾)建设了一批旅游度假酒店,并逐步发展其他业态。近3年,雅居乐清水湾游艇会和位于香水湾的富力湾游艇会相继开业。去年,清水湾旅游区成功创建4A级景区,清水湾游艇口岸对外开放。按全县旅游规划,陵水正在深度融入大三亚旅游经济圈。

2016年,海南省被确定为全国首个全域旅游创建省,而陵水被列入全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市县。陵水旅游业转型升级迎来了重大历史机遇期。陵水县委明确提出,“陵水就是要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大力推动旅游业提质升级。”

经过一番成长与磨砺,陵水旅游业供给质量逐步提高,旅游产品日趋丰富。集聚了高端酒店业的清水湾,游人如织的南湾猴岛,风光如画的小妹湖……陵水旅游业正以全新面貌迎接八方来客。

 旅游与文化“共赢发展”

“如果你喜欢陵水,那一定不仅仅是迷恋海边美景,还会静下心来去了解陵水黎族文化,对黎族乐器爱不释手,对黎锦竖起大拇指。”出生在陵水的黎族独立音乐人王二小如是说。

陵水黎族文化源远流长,桥山遗址等曾被列入我国考古六大发现之一。黎族文化可以提升陵水旅游的文化内涵,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之路,是陵水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支点。

黎族村庄像一颗颗珍珠,镶嵌在广袤大地上。过去,能达到美丽乡村标准且具有接待能力的黎族村庄在陵水屈指可数,一些旅游景区虽然打出了黎族文化的招牌,但对文化家底挖掘不深、旅游产品单一、旅游项目同质化现象严重。

敢于探路才有出路。陵水县委书记麦正华表示,陵水要做好旅游开发的文章,必须以文化强旅,充分挖掘陵水文化底蕴,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依托陵水初具雏形的黎族文化、红色文化、疍家文化、海洋文化、饮食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策划开发一批文化旅游精品项目,树立文化与旅游共赢发展的观念。

坡村是陵水的革命老区。2016年,坡村通过结合独具特色的革命文化和黎乡资源,开创出以情境化为基础的参与式、体验式红色旅游新模式,穿红军装、吃大锅饭、领取“坡村护照”等丰富多彩的体验式趣味活动打破了以往单一的参观式旅游模式。这也成为陵水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如今,陵水正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依托民俗文化、凸显生态文化、开发体育文化、提升海洋文化,加快建设一批具有浓郁文化背景的旅游景点。

“旅游+扶贫”落地生根

“小孩不听话,把你送大里。”曾几何时,在陵水,大里是最艰苦贫穷地区的代名词,不少父母教育小孩要吃苦耐劳时这样说。

位于吊罗山区的大里地区,山林环抱,瀑布从天而降,美景醉人。但因交通闭塞,人均耕地少,大里也是陵水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2016年,陵水推进大里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这个拥有着世外桃源般山水美景的黎乡开始借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发展多种产业增收。

坐在槟榔林下,品尝特色黎餐。“农家乐解决了游客吃饭的大问题。”小妹村党支部书记王专说,过去大里没有农家乐,游客只能饿着肚子到镇上吃饭,影响他们的游玩体验。现在农家乐开起来了,既方便了游客,也鼓了百姓的腰包。在小妹村广场前,村民自酿的山兰酒、自采的蜂蜜受到游客热捧。

以发展乡村旅游为抓手,大里地区面貌一新。而文罗镇坡村也以“文化旅游+贫困户”的模式带动贫困户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新路。坡村村委会控股的管理运营公司发展旅游等相关产业,吸纳119名村民就业,每人每月领1000多元的工资。坡村村民吉香说:“大家日子好过了,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麦正华说,盘活全域旅游,陵水尤其强调规划的整合作用,下一步计划打造4个旅游片区:以县城为面,将陵河景观带、苏维埃政府旧址等串联打造成陵水生活旅游城;以光坡镇为面,将分界洲岛景区、富力旅游地产、大艾园村、港尾新村等串联打造成特色乡村滨海旅游区;以新村、英州两个镇为面,将南湾猴岛、清水湾、椰田古寨、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串联打造成高端滨海度假区;以吊罗山、本号镇北部为面,将吊罗山森林公园、大里瀑布等串联打造成北部百瀑雨林旅游区。

记 者:郭畅 杜颖 苏庆明 李艳玫 通讯员:黄艳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