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6 军休人物专访|我当兵的那些年!

军休人物专访|我当兵的那些年!

题记:

在过去一年多,温江区军干所联合行益社工招募到不同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对军休干部进行“忆峥嵘岁月·惜今日幸福”家访活动。每次家访,都给志愿者带来许多感触和收获。

前一期,我们邀请到几位军休干部参与#军休人物专访#活动并听他们讲了以前的故事,点击下面的链接回顾。

今日,我们继续带你走近三位老兵……

军休人物专访|我当兵的那些年!

军休人物专访4|生命中,那一段当兵的岁月

钟华召

军休人物专访|我当兵的那些年!

1930年出生于四川成都

1950年参军 西南军大就读一年

1951年进西藏工作20年

1971年回到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军分区

这是一位88岁高寿的老人,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却精神健旺、神采奕奕,这就是今天要介绍的老人——钟华召。

刚遛弯儿回家的钟爷爷得知我们想要采访他时,便兴冲冲地来到图书室,为我们讲述他从军的故事。

01

家贫志不短,踏上从军路

当被问及为什么参军时,钟爷爷开始回忆起过往,脸上充满着无奈:“小时候家里面穷啊!”一边说一边叹气,“还是现在的生活好呀,我们那时候上学,得走很长一段路。下大雨就光着脚丫,到学校,找个地方冲冲,再穿上鞋子。家里又没钱,每天中午饿肚子。”

家境的清贫,造就了钟爷爷坚强的意志力,立志从军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于是高中没毕业便踏上了从军之路。

02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1950年,钟爷爷跟随部队踏上了去往西藏平叛的路。

那时的西藏并没有解放,部队不仅要面临西藏统治者的围剿,还要为当地建设基础设施——修路、建机场。由于工具的缺乏,军人们只能凭靠人力修建。如此艰难的条件和恶劣的环境,却并没有打消军人们的士气,日以继夜的工作,通过四年的拼搏奋斗,终于完成甘孜到拉萨的公路,也修建好了机场。

钟爷爷告诉我们,刚到西藏时是没有路的,军人们搭着帐篷,路修到哪儿,他们就住在那儿。

我们从简短的字里行间体会到当兵的不易,但钟爷爷却十分积极乐观,环境越是艰苦,军人越是志气高昂,军人精神经得住考验!

03

一路向前,行走在危险的最前端

1958年,钟爷爷参与了西藏平叛。

那时候西藏政府得到了英国政府的背后支持,加之西藏政府下令全体藏民参与,不断袭击解放军驻藏部队。1959年3月拉萨发生暴乱,标志着局部叛乱发展到全藏区。

回忆那段岁月,钟爷爷表情严肃,“那时候牺牲了太多人,每天不停地换作战场,看着昔日的战友就这样离开,那滋味真的不好受。”

04

戎马倥偬舍小家,坚守军营为大家

回忆当兵的岁月,几度风雨,几载春秋,生命中这段难忘的经历培养了终身血性雄姿和理想信念。

生活上的艰苦难不倒战士们,最难熬难解的却是思乡之情!钟爷爷表示最开始当兵的时候,已经7年没有回过家了,过去战斗时段里是没有假期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只能埋藏心中。

军人的使命就是保卫祖国,保卫家园,保卫家人!

军休人物专访5 | 不一样的幸福

朱绍腾

军休人物专访|我当兵的那些年!

头发花白,脱下一身戎装,望着楼下的操场,回想……3年教育经历,10年工作生涯,21年军旅生活,酸甜苦辣是几十年逝去而又难以忘记的过往。

01

决然从军,是远大梦

他在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出生,度过艰难的童年岁月,因贫穷只上了3年小学就辍学。11岁的他被迫挑起生存的重担开始到工厂打工,工作的艰辛并没有消磨他积极的生活态度,在针织厂和国标厂讨生活的十年间,他从一个少年变成了青年。

十多年以来他始终怀揣从军报国的理想,在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下;69年带着家人的叮嘱,踏上了从军报国之路。

02

万水千山,是不悔的时光

一路随军,69年,剿匪平叛,在泸定桥当了警卫班长国营林场;一年多以后进入康定支左,表现优异,随后提干当了排长;两年后进入自然和生活条件更加恶劣的巴塘、康嘎,当副连长、连长;75年为作战股参谋;76年为三营九连连长;77年进入军政干校深造;随后在四川省军区教导大队成为副营长;之后继续在体育学院深造;85年在华西医科大学当军事训练组组长;随后在军区教导大队任中队长;88年任中校军事教官后退休;06年进入温江区军干所。

军休人物专访|我当兵的那些年!

21年的从军之路,造就了他积极乐观、做事严谨、自立自强的性格。每当回想起这段岁月,他总是无比自豪。

03

太极拳道,是生活的方向

军休人物专访|我当兵的那些年!

退休之初,没有了部队的集合哨音,没有了规律的生活,脱下一身军装,生活变得很空洞,似乎失去了生活的方向。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太极,并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拜太极大师、北大教授李德印为师,在成都对太极进行系统的学习,多次参加比赛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获得一系列的奖项。

太极重新让他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也让他交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美好的故事,不在于惊世骇俗,而在于最平凡的生活,朱伯伯的过去和现在都是触手可及的幸福。

军休人物专访6 | 我当兵的那些年

王文友

军休人物专访|我当兵的那些年!

王文友,男,1968年参军,隶属于河南洛阳第二炮部队工程兵,1970年,就读西安炮兵技术学院,1971年派驻山西,1979年派驻四川泸州直至退休。现居四川温江,喜爱门球,交友广。

“我当兵几十年,要我从哪里开始讲呢……” 王伯伯拿着珍藏的照片,眼睛略微往上抬,看着整个屋子,细细地讲着他过去的故事。

军休人物专访|我当兵的那些年!

01

有为青年志气高,投身军营献青春

“为什么当兵?没想过……”王文友回忆起当年参军的情景,“那时候也就18、19岁,当我知道开始征兵了,便报名参加了。”没有浮华的修饰,却让人肃然起敬。 王伯伯的军旅生活像是一场旅行,第一站是在河南洛阳,背井离乡,每天都只能忍受旅途的孤寂和训练的艰辛。“打山洞、修公路、烧砖、修房子,啥子都干过。”王伯伯笑道,“哪个地方艰苦,部队就在那里。”在王伯伯的眼里,似乎并不认为辛苦,可能这些都是常态,也可能这就是他当兵的理由,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训练是军人对祖国最长情的告白。四通八达的公路、鳞次栉比的楼房并不是唾手可得,也不是祈求而来,是靠全体军人的汗水与双手修建起来的。

军休人物专访|我当兵的那些年!军休人物专访|我当兵的那些年!

经历了三年的磨砺,磨练了坚定的意志,王伯伯被派到陕西西安,在炮兵技术学院接受培训,仅一年的学习时间,便把流体力学、材料力学,学习分析使用导弹装置等等知识全部掌握,这为他之后的军旅生涯奠定了基础。之后王伯伯被派到山西,被军队派谴在工厂针对导弹的发射装置等方面来负责产品验收,学以致用,一待就是八年,这八年来兢兢业业。

军休人物专访|我当兵的那些年!

02

生命的重度,军人最有体会

军人意味着奉献,由于军人肩负的特殊使命和军事生活的特点,决定了军人每天都会面临着艰苦和风险。尤记刚到河南当兵的那几年,在一次军队烧窑任务中,王伯伯前去安电灯,不慎一脚踏到窑内,幸亏被一个副连长拉住,王伯伯感叹道,“被我踏出一个大窟窿!那可是有120万匹砖的大窑啊,里面至少3000多度,人掉进去了10分钟连骨头都没了。”

03

无数次踏出国门,带着中国骄傲

当兵的日子,总是在奔波流转。“我这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不说一半,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出差,最多的时候,我一年出差208天。”

军休人物专访|我当兵的那些年!

1979年王伯伯被调回四川泸州,虽说离家近了,但却没有时间留在家乡。“当了一辈子的兵,就只干一件事,从学校出来后就一直搞验收,去全国各地出差,15的验收工作当中,总共出国8次,每次一去就是一年。”当被问到在国外会不会想家的时候,王伯伯很无奈,“当然会想家啊!”他说很对不起他的老伴,那8年来,他的老伴独自在家带娃,受太多委屈,他也想家,但却又不能回家。想家是军人共同的心底颤音,只是军人更懂得忍耐、更懂得隐藏、更懂得权衡、更懂得取舍。

军休人物专访|我当兵的那些年!

04

退休生活闲不住,门球上手遇伯乐

如今,王伯伯已适应了退休后的生活,与军干所几位退休老人定期约好打门球,时常还会参加比赛。虽不专业,但王伯伯坚持每天大清早就到体育场练习,握杆、瞄准、击球等动作干净利落、游刃有余。王伯伯认为这也是为各战友欢聚的机会,大家一起叙知友情,以球会友,切磋球艺。

军休人物专访|我当兵的那些年!
军休人物专访|我当兵的那些年!

纵观王伯伯的军旅生涯,经历过苦难也享受着和平。正如他所说,人生就是先苦后甜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