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王晨:那些年,我们这样走过

我曾是原廊坊师专的学生,又留校工作近十年,我人生最美好的岁月(1974——1986),是在那里度过的,从哪个角度来说我都很难将之忘怀。一想起她,即思绪如潮,记忆的闸门一经打开,就有了如下星星点点的碎片。

王晨:那些年,我们这样走过

马车、驴车、茅棚礼堂

现如今的师弟师妹,谁能想象马车、驴车、茅棚礼堂与大学有什么关系?不过对于我们七四级的学生来说,它们可都是难忘的回忆。我们那一届200多学子,来自廊坊、沧州和衡水,农村来的同学居多,只有六七个北京、天津下乡到这三个地区的知青。我是北京知青,又来自沧州机床厂,是唯一带工资上学的学员。那时新生报到,在廊坊火车站迎接我们的就是敞篷卡车和马车,那时的校园荒凉一片,哪像如今这般欣欣向荣。看到这般景象,同学们心中不免有些失落。开学典礼是在茅棚礼堂举行的,作为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代表发言的我,还因紧张念错了字。农村的同学来自广阔天地,本想体会大城市的感觉,没料到竟会是这光景儿。从前廊坊师专的教职员工到“城里”买煤买粮,都是驴领路。(作为作家、教授、校长的汤吉夫先生早就在《副教授买煤记》里记录在案。)那时驴车用于搬运重物,马车则用于载人。我还记得有次我生病了,是张文勇老师(后生物系教授)亲自“驾”马车在大半夜紧急把我送去的地区医院。

王晨:那些年,我们这样走过

借书、换铺、地下工作

七十年代,是一个黑白颠倒、莫名其妙的年代。从北京下乡到沧州,从沧州工厂到上大学,对于终于可以读书的我来说,是多么渴望多么幸福的一件大事啊!尽管生活的落差有点儿大,但我从无怨言,再好的环境、条件能和北京比吗?只要能读书就好!可是,批林批孔等政治运动不断,有书不能读,有课不能上,学社论,分组讨论,集中批判,时间一晃而过。回想起来,我所学到的东西基本来自课外。为了读书,我从下铺换到了上铺;为了读书,我和老师之间像搞地下工作,老师从床底下的纸箱子里拿出自己珍藏的书,我偷偷地拿回宿舍,藏着掖着地看,再偷偷地送回。一到寒暑假就多借几本,拿回北京看,再偷偷地送回。那时间我读完了苗老师的藏书1919到1965年的中国现代诗歌选。我私下里自学碰到问题,请教最多的是苗雨时、汤吉夫老师。诗歌方面的学习、创作,苗老师指点的多;小说、杂文方面以及其他方面的学习,汤老师指点的多。从读什么书,怎么构思,怎么写作,每每练笔,亲自点拨,亲自动笔,事无巨细。

王晨:那些年,我们这样走过

那个年代,老师们住在前一排平房,我们住后一排,一个女学生总往男老师宿舍跑总不那么方便,生怕被人说什么,所以每每前往,我总会叫个伴儿一同去。即使这样,还是让老师背上了“培养学生走白专道路”的罪名。只可惜的是自己不争气,一辈子还是个文学爱好者。

在沧州机床厂当工人时我负责车间的黑板报工作,在师专读书我是团支部宣传委员,因此在我的倡议和主持下编了个班级小报,从策划、组稿、改稿、编辑,到刻钢板、油印,一条龙工作,小报记录了我们的成长,锻炼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写作水平,也带动了很多同学。比如押燕卿、张兴华、周玉林的来稿支持;比如杨兰茹的参予刻钢板……没想到这竟成了我日后的职业。

说起实习,至今难忘。记得我的实习地点是盐山中学和沧州日报社。第一次讲课、第一次采访,第一次撰写新闻稿件等等,都成为返校时收获满满的谈资。

毕业前夕,学校组织部长赵洵同志找我谈话,征询我的去留问题,表示学校同意我留校做校刊工作。留校后,我筹备过校刊工作,做过中文系秘书,在地委宣传部工作过,又回校到学校,在《语文教学之友》当编辑,从此做了一辈子的编辑工作。

王晨:那些年,我们这样走过

信件、蹭课、感念终身

在校12年,最难忘恩师情!

在我的收藏夹里至今留有苗雨时、汤吉夫老师写给我的信件,信件内容都是关于读书、创作的指点。重温这段历史,禁不住热泪盈眶。“前一段你的创作情况,汤老师和我谈过,很刻苦,然而任务过重过杂。自己要注意身体,同时要把生活、读书、写作适当安排。不用急,如果急了,欲速则不达”。(苗雨时1976年1月8日)汤老师是我们上学第二年来的学校,人没见到呢,《河北日报》上他的小说被同学们广为传阅,苗老师更是兴致勃勃地介绍他的新同事。果然,汤老师因性格的幽默,创作的丰厚,讲课的风格,受到同学们的喜爱和追捧。

王晨:那些年,我们这样走过

我留校工作期间,汤吉夫老师当了中文系主任、校长,苗雨时老师后来接任了系主任。那时中文系大发展,从全国各地网络人才,调来很多资深教师。为了活跃学术空气,还从北京等地请来许多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社科院、国家语委、北师大、作家、红学家、儿童艺术剧院等等。 作为系秘书,我有幸接送了很多的专家学者,比如刘再复、刘心武、刘绍棠、林非、周汝昌、毛志成、刘真、陈冲、陈章太、李行健等等。除了听专家报告,那几年里,我还系统地听了七七、七八级的很多门课程。如汤吉夫老师的现当代文学、苗雨时老师的写作课、陈涛老师的古汉语课、刘桂枝老师的现代汉语、周治权老师的美学,边国恩、袁伟信老师的外国文学、张东炎老师的文艺理论等等,我如饥似渴地补课,忙碌而快乐着。现在想想,留校工作,在老师们身边工作多好!感谢老师,感谢领导,给了我这么美好的工作学习机会。

王晨:那些年,我们这样走过

离开学校18年了,到北京以后,我曾在北师院分院(现首都师大)《说写月刊》工作,任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后又调国家语委语文出版社工作,任总编室主任、社长助理。现为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会长、语文世界杂志社社长兼总编。我深知,没有廊坊师专中文系诸位老师的关爱,在那样知识匮乏的年代,冒着那么大的政治风险给我的无私帮助,没有听课、蹭课、回炉的继续教育,就没有我的今天。我感谢那年那月那日,那校那师那情……

(2014年8月2日于北京)

王晨:那些年,我们这样走过

作者简介:王晨:1976年毕业于河北廊坊师专中文系; 1982年在河北大学获大学学历;曾先后在河北廊坊师专学报、廊坊师专中文系秘书、河北廊坊地委宣传部、《语文教学之友》编辑部编辑、北京师范学院分院《说写月刊》杂志社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语文出版社总编室主任,语文音像出版社社长助理兼编辑部主任,主持出版社工作。现在任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会长、语文世界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叶圣陶研究会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