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左宗棠和李鴻章在哪些地方開始交惡的?

駐足小站看歷史


左宗棠尚武,為人直接,性格火爆,李鴻章尚文,為人精明,性格深沉,兩個人性格上完全相反,難以相容,加上利益和政見不和,交惡是很正常的事情。


左宗棠和李鴻章的交惡事件有不少,在此選取幾件事,簡單說一說。

一,左李交惡正式開始▼

1864年,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圍攻天京,很久也沒攻下來,清廷著急,命李鴻章帶兵協助。

李鴻章是曾國藩的門生,是一個極為世故圓滑之人,他心裡透亮,太平天國經過曾國荃的長期圍鎖,已經是強弩之末,就差最後一擊了,他去不去,太平天國都必亡無疑,他去了就是搶功(人家圍了兩三年,為的不就是搶頭功,佔功勞麼),於是乎,他先是裝病,說感冒不能成行,後來被一再催促,就上書說浙江戰事也很緊急,帶兵跑浙江去了。(李鴻章給曾國荃的信這麼說:“屢奉寄諭,飭派敝軍會剿金陵。敝意我公兩載辛勞,一簣未竟,不敢近禁臠而窺臥榻。”)

這一去不要緊,他和左宗棠的交惡正式開始了。

為什麼呢?

這個時候,左宗棠是浙江總督,正在浙江圍剿太平軍呢,李鴻章一去,嘩啦啦三下五除二,收復了浙江好幾個地方,左宗棠自然火了,這個小李子呀,你是江蘇巡撫,朝廷讓你去南京,你跑我浙江來算咋回事啊!於是乎,上述朝廷,大罵李鴻章“越境掠功”。

李鴻章在浙江一面收復失地,一面擄掠財富,這正是觸犯了左宗棠的根本利益,他寫信給曾國藩給李鴻章穿小鞋:“湖絲鹽利皆浙所應有者,則盡佔之。嘉、杭富戶及土匪地棍之曾充(此處指太平軍)鄉官者,則誘致而收其罰捐。”又說:“湖北協浙之餉,每月萬兩,官言奏撥江海關洋稅為抵,已奉明旨,少荃(即李鴻章)亦置不顧。滬餉不欠一月,浙餉已欠一年,尚復專\\挹注如此!豈浙亡而滬可獨存耶?亦可哂矣!”

正所謂“斷人財路,如殺父母。”李鴻章帶兵入浙江,既搶功勞,又搶財源,當時帶兵打仗最要緊的銀子,左宗棠能不氣麼!何況他本來就性格暴躁,二人自此件事開始不和。

李鴻章算盤打得精,去南京得罪老師,去浙江得罪左宗棠,怎麼看,得罪左宗棠也比得罪老師好哇!

此前左宗棠和李鴻章有沒有不和,歷史難以考證,但是左宗棠曾經在訓練楚兵的時候,特意拿李鴻章的淮軍作靶子打:“淮軍以詐力相高,合肥(指李鴻章)又以牢籠駕馭為事,其意在取濟一時,正慮流毒無窮。”可見左宗棠對李鴻章的淮軍是很不以為然的。

李鴻章在給朋友的一封信裡說左宗棠:“湘人胸中有鱗甲。”顯然也不喜歡左宗棠。

而曾國荃攻破南京城後,屠城燒殺,並告知曾國藩:太平天國幼主洪天貴福已經死亡。曾國藩以此上報朝廷。

左宗棠卻已得知消息,幼主已經逃跑了,他在曾國藩不知道的情況下上書朝廷,說了這件事。

一個說死了,一個說沒死,曾國藩和左宗棠堅持己見不鬆口,最後證明左宗棠是對的。清廷下令褒獎左宗棠,曾國藩非常生氣,臉面無光,認為左宗棠這是暗地裡捅他一刀子,曾國藩和左宗棠自此有八年不通書信,二人交惡。

李鴻章作為曾國藩的弟子,自然是支持老師的,他和左宗棠不和也有這個因素。李鴻章

二,在剿滅捻軍的事情上,左李兩人又對上了▼

1865年,李鴻章,左宗棠各自率軍剿滅捻軍。

李鴻章負責剿東捻軍,左宗棠負責剿西捻軍,可是西捻軍一路奔跑,一直跑到北京去了,京師震驚,清廷斥責,將李鴻章也捎帶了進去。

李鴻章氣得寫信給弟弟李鶴年,說:“左公(即左宗棠)放賊出山,殃及鄙人。若使辦賊者獲罪,何以激勵將士?侍心如古井,恨不投劾歸去,斷不以目前榮辱介懷”。

這還不要緊,最大的矛盾發生於1868年。

其時西捻軍被剿滅,李鴻章上書朝廷,說捻軍首領張宗禹已經跳河自殺,左宗棠卻不相信,他又和當初上報太平天國幼主的事情一樣,不通知李鴻章,直接上奏說張宗禹沒死,而是逃走了,而且他帶著兵四處去追捕張宗禹。

李鴻章這個氣呀,好你個左宗棠,我帶兵剿匪,說張宗禹死了,都上報給朝廷了,你偏偏和我對著幹,打我的臉呢,他寫信給曾國藩,大罵左宗棠:“阿瞞本色,於此畢露!”

阿瞞是誰?曹操啊。李鴻章將左宗棠比作曹操,那真的是氣急了。

因為那個時代曹操可是完全的一個大奸臣形象,何況左宗棠把自己看作是當世諸葛亮(他自喻“今亮”,即當今諸葛亮之意),李鴻章卻罵他是曹操,互相厭惡二人組關係再度惡化。


左宗棠

三,左李的塞防和海防之爭▼

當時的晚清,內憂外患,李鴻章為代表的大臣認為,英國等船堅炮利,是國家大患,應該全力把銀子用在海防上,而新疆等地,並不值得特別關注(李鴻章原文:“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新疆不復,於肢體之元氣無傷;海疆不復,則腹心智大患愈棘”),他建議“暫棄新疆,劃界自守,將塞防經費挪作海防之用”。

左宗棠認為,新疆“天山南北兩路糧產豐富,煤鐵金銀玉石藏量極豐。。實乃聚寶之盆”,“保新疆之所以保蒙古,保蒙古之所以衛京師”,最差也要“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並重”。

當時以這兩派為代表爭論半年,最後左宗棠贏得爭論,前往新疆,也為他贏得了後世人眼中最大的名聲和功勞。

在左宗棠收復南疆等地後,李鴻章等上書朝廷,:“廷臣聚議,西征耗費鉅款,今烏城、吐魯番既得,可以休兵。”力圖讓左宗棠休兵,左宗棠上書力爭,慈禧才同意他繼續收復失地。

左宗棠和李鴻章二人在海防塞防的爭論上,是完全撕破了臉,關係更加惡化。

四,左李兩人私事也交惡▼

左宗棠雖然戰功赫赫,但是卻只考取了一個舉人,李鴻章卻是正宗的進士出身,這是自詡為今世諸葛亮的左宗棠的心中大痛,曾國藩死後諡號“文正”,這是文臣的最高榮譽了,左宗棠的舉人身份是得不到這個諡號的,李鴻章諷刺他說:“劉仲璟說燕王百年後,逃不過一個‘篡’字。我說左公(即左宗棠)百年後,逃過了一個‘文’字。”

左宗棠氣惱萬分,在去新疆打仗的時候忽然上書慈禧,說我要回京師考舉人啦,慈禧也是人精啊,當然明白左宗棠的意思,這是藉機敲詐呀,便下令說,左宗棠不必來考試了,直接賜給一個“同進士出身”,滿足了左宗棠的願望。

左宗棠因為收復新疆而被封為“二等恪靖候”,爵位上比李鴻章要高(李鴻章是一等肅毅伯,死後才封侯),以東閣大學士的身份入職軍機處,李鴻章給他取了個外號,叫“破天荒相公”,意思是以左宗棠的功名,竟然能入閣,當軍機大臣,實在是破天荒。

五,中法戰爭中左李兩人意見相左▼

中法戰爭裡,左宗棠主戰,李鴻章主和,二人政見再次相左。

左宗棠此時已經七十歲餘,被委任為欽差大臣,督辦軍務,在其調撥之下,清軍在鎮南關大敗法軍,然而此時李鴻章此時又如此說:“如在這時平心與法國議和,和款可無多大損害,否則兵禍又會接而起了”,接著被委任為全權大臣和法國議和。

此場戰爭,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左宗棠怒極,大罵李鴻章“對中國而言,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李鴻章誤盡蒼生,將落個千古罵名”,最後,左宗棠抑鬱而終。


那人燈火


老衲侃春秋現在來和大家一起“關注歷史,講述歷史,解讀歷史”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中,如果說到為國家開疆拓土方面,誰的貢獻最大?恐怕左宗棠當仁不讓居於首位。

過去我們對左宗棠的歷史評價不太高,但是隨著後人對歷史的反思和挖掘,現代人逐漸體會到了他對國家的特殊貢獻,把他尊稱為民族英雄。

左宗棠,漢族,字季高,一字樸存,號湘上農人。他能馳騁官場幾十年而不倒,絕對是一個奇蹟。為何這麼說?

因為他的性格太過於粗獷直接,說話往往不拐彎,直奔主題,並且從來不給人留情面,一般人很難接受。

放在當今來看,如果你沒有左宗棠的奇才,卻只有他的臭脾氣,在官場中是萬萬生存不下去的。

看看左宗棠的經歷就知道,不管是和他共事的同僚,還是對他有恩之人,左宗棠和他們都很難和諧相處。

早年左宗棠和曾國藩互相攻訐,這是大家都熟知的。

他總是揪住曾國藩的一些小尾巴不放,一說到激動處便破口大罵。但曾國藩怎麼回答的?曾國藩給他的回應就是漠視而已。

左宗棠除了猛懟曾國藩,就是和李鴻章之間的互懟,也充滿了火藥味。

他們都出自曾國藩的幕府,後來都成為封疆大吏,都是洋務派,都為慈禧太后所倚重。但他們之間也互掐了幾十年。

倆人從何時結的樑子?

那還得從打太平天國說起。

當年打太平天國時,朝廷命令李鴻章的部隊協助曾國荃攻打南京。

此時曾國荃對天京是勢在必得,眼看天京城將破。李鴻章從自己跟曾國藩的關係上來說,他不願意得罪曾老九,不想去搶這個功。

於是李鴻章命令軍隊往南打。李鴻章當時是江蘇巡撫,他卻越界去浙江的地界打太平軍,這下子惹惱了時任閩浙總督的左宗棠!

本來左宗棠只比曾國藩小一歲,比李鴻章可打多了。不光是歲數大,出道也比李鴻章早得多。可現在李鴻章的淮軍異軍突起,勢頭明顯超過了自己,這讓原本就愛爭強好勝的左宗棠心裡不舒服。

自己沒去找你李鴻章的晦氣,卻讓你直接欺負到我的頭上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左宗棠何許人也,曾國藩他都看不上,更何況李鴻章,你李鴻章不敢得罪他曾國荃,就敢得罪我左宗棠啊,來我的地盤搶功,欺負我楚軍無人嗎?火冒三丈的左宗棠立馬上了一道摺子,狠狠參了李鴻章一把。

後來在朝廷同朝為官,在制定國家戰略時,一個支持海防論,一個堅持塞防論。當時因為西北疆防比較貧窮,李鴻章建議放棄西北,讓給沙俄和英國。而左宗棠則不然,他認為西北邊防很重要,只有穩定了西北才能鞏固蒙古,進而北京才能安全。

為此兩人爭論不下,最後慈禧派遣左宗棠去收復西北失地,當時左宗棠遠征西北時,已經60多歲了,但是他依然帶著8萬湖湘子弟進入了西北不毛之地。左宗棠採取了穩進穩打的策略,很快就收復了西北全部失地。

慈禧太后很高興,因為自古以來垂簾聽政的皇太后裡,還沒有“戡亂萬里外者”,只有她可以“自負武功之盛”。一高興之下,下令30年內任何人不準彈劾左宗棠。

這一次左宗棠的塞防論勝利了,弄得李鴻章灰頭土臉。所以他對左宗棠十分嫉恨。

史料記載,一日某公請客,李鴻章、左宗棠都來了。兩個對頭見了面,免不了又是一陣互掐。

這日,掐到關鍵處,李鴻章洋洋自得的說:“非翰林不入相,左公偉業蓋世,封侯封公,我不敢望,惟有大學士一職,恐怕要讓我一籌。”

按清制,大學士必由翰林提拔。李鴻章是翰林出身,而左宗棠最高學歷,只是一個舉人。明顯的是挖苦左宗棠沒有什麼真才實學。

還有一次,倆人互掐時,李鴻章說:“你別儘自誇張了,死後諡號不能得一‘文’字。”

明清兩朝群臣諡號定為二字,且有嚴格規範。《明會典》記載,以“文”字為第一字的諡號,等級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貞”,正、貞之後,依次與“文”搭配的字為成、忠、獻、端、定、簡、懿、肅、毅、憲、莊、敬、裕、節、義、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潔、敏、達、通、介、安、烈、和、僖、榮、愍、思。

但是按定例,非進士翰林出身,不得諡“文”字。

這句話說得左宗棠聽後默然,半天答不上話來。

俗話說得好,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李鴻章的話無疑是在揭短,觸及左宗棠的痛處。

左宗棠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考中進士。他二十歲中舉,偏偏此後三次會試都鎩羽而歸,不禁心灰意冷。此後,他一見到進士就不舒服。

後來做了陝甘總督,便重舉人而輕進士,有進士翰林來見,他也沒好臉色,言辭中多有諷刺。

但李鴻章說話未免太過自信,慣例是這樣,特例就不好說了。偏偏左宗棠善於創造奇蹟。

西征大捷後,左宗棠被調任軍機處任軍機大臣,同時還封東閣大學士。

這一次輪到李鴻章沒面子了。他的這個預言落空了。他很嫉妒,於是給左宗棠起了一個外號,叫做“破天荒相公”,意思是說一個舉人居然做了軍機大臣,實屬罕見。

另外一個預言,左宗棠死後,朝廷念及他的豐功偉績,破例給了他“文襄”的諡號。左宗棠就是死後,還打了李鴻章一耳刮子。

1885年中法戰爭中,老將馮子材率領廣西子弟兵頑強抗擊法軍,最終取得鎮南關大捷。此戰斃傷法軍近千人,繳獲了大量槍炮和乾糧。

但在這種情況下,李鴻章代表清廷與法國公使巴特納在天津正式簽訂了《中法新約》, 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遂使“法國不勝而勝,吾國不敗而敗”之說不脛而走。左宗棠聽說後,深惡痛絕的罵道:“對中國而言,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

左宗棠好較勁好像是與生俱來的。他不光和朝中大臣較勁,就是平常一般的小老百姓,如果礙了他的眼,他也往往要一較高低。

左宗棠圍棋棋藝高超,少有敵手。其實說少有敵手,主要還是陝甘總督的這個招牌起了很大作用。

有次他微服出巡,在街上看到一個老人擺棋陣,並且在招牌上寫著:“天下第一棋手”。

左宗棠一看,這個老者太過狂妄,立刻前去挑戰,沒想到老人不堪一擊,連連敗北,左宗棠洋洋得意,命人將那塊招牌拆掉,不要再丟人現眼了。

左宗棠從新疆平亂回來,得到朝廷嘉獎,一度很是春風得意。一日到外門面閒逛,又路過棋攤,見老人居然還懸掛著牌子,他很不高興,覺得這次要徹底教訓一下這個老頭。

但今天這老者好像仙家附體,左宗棠竟然三戰三敗,被打得落花流水。

左宗棠豈肯善罷甘休,他的拗勁又上來了。第二天再去,仍然慘遭敗北。

他很驚訝,奇怪的問老人,為什麼這麼短的時間內,棋藝能進步如此地快速?

老人笑著回答:“你雖然微服出巡,但我一看就知道你是左公,那時看你即將出徵,所以讓你贏,好使你有信心立大功,如今已凱旋歸來,我就不必客氣了。”

左宗棠聽後,才知道真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心服口服的讓“天下第一棋手”的招牌在那裡高高的懸掛著。

和那些朝廷肱骨之臣互相爭鋒都不輸半豪的左宗棠,居然輸於一個山村野夫。每每回想起來,他的心中是什麼滋味呢?


老衲侃春秋


晚清四大重臣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四人,一種說法是李鴻章、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四人。無論是哪中說法,都有李鴻章和左宗棠兩個人,恰巧兩人還是爭鬥的最兇的。



兩個人的恩怨要從曾國藩說起

1853年清廷看到自己的實力根本不足以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所以准許曾國藩建立地方團練,稱之為湘勇。

曾國藩剛剛建立湘勇之時,朝廷沒有多餘的軍餉配發,所以曾國藩便想了一個比較極端的辦法—勒捐;也就是綁架鄉里有錢的地主富豪,然後勒索家人拿錢贖人。



結果曾國藩的手下綁架了左宗棠的學生兼女婿陶桄,這件事在當地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就連左宗棠請來了湖南巡撫駱秉章親自說情,但是曾國藩卻沒有給面子,還是選擇了讓陶家拿錢。

這件事之後左宗棠和曾國藩算是結下了樑子。所以左宗棠對曾國藩的整個勢力也產生的敵對的心理。多年以後曾國藩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左季高(左宗棠字)以我勸陶少雲(陶桄)家捐貲,緩頰未允,以致仇隙。”



左宗棠和李鴻章的恩怨糾葛

初次摩擦

太平天國末期,曾國藩的湘軍圍困天京多時,但是卻毫無進展。朝廷便下令調遣李鴻章的淮軍去協助曾國藩。

李鴻章認為,此時去協助曾國藩攻打南京,難免有爭奪功勞的嫌疑。而且自己還是曾國藩的學生,不能因此得罪曾氏。




這時李鴻章調動開始蘇州等地的兵馬攻打浙江地帶。而當時的左宗棠對浙江地帶勢在必得,李鴻章的這一舉動直接觸怒的左宗棠和他的楚軍。他們認為朝廷派遣李鴻章去攻打南京,而李鴻章卻過來和自己爭奪功勞,無疑是因為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學生,他倆聯合起來到自己的地盤上爭奪功勞。

對曾國藩的仇視加上這一次的爭功,讓左宗棠和李鴻章產生了第一次摩擦。左宗棠上書朝廷,告“李鴻章越境掠功”,由此兩人生出了嫌隙。



左宗棠據實直言

1865年,僧格林沁被捻軍擊殺。於是朝廷派遣了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北上剿滅捻軍。

1868年4月,李鴻章和左宗棠包圍捻軍首領張宗禹,但是張宗禹卻趁夜突圍逃走了。這時李鴻章急於爭功,所以先行奏報朝廷說張宗禹投河自盡了。

這件事讓左宗棠抓個正著,所以隨後上書朝廷張宗禹並沒有死,而且已經逃跑,自己也在奮力抓捕。

李鴻章知道後,氣憤至極。曾經寫信給曾國藩時怒罵左宗棠是曹操的人性。



矛盾巔峰

這一次的矛盾就是大家熟知的“海防”和“塞防”之爭了。但我要說的一點是;實際上左宗棠並不是全力主張“塞防”,而是主張海防和塞防並重。

1874年,發生了一件事,就是是日本侵臺,這時朝廷展開了“海防”和“塞防”之爭。

這時李鴻章等人力主海防,主張放棄塞防,“停撤之餉,即勻作海防之餉”。

湖南巡撫王文韶等人主張塞防。



這時左宗棠表態,主張海防和塞防都不可放棄。如果放棄新疆,便需要增加陝甘地區軍費支出,不僅不能助力海防的軍費,反而需要支出的塞防軍費會更多。而且放棄新疆等於自撤藩籬,助長英俄得寸進尺之心。所以應當先收復新疆,然後再全力海防。

最終朝廷決議,採納了左宗棠的意見。這件事讓李鴻章顏面掃地,所以李鴻章此時恨透了左宗棠。但是隨後更大的“打臉”又來了。

左宗棠抬棺入疆,以必死之決心收復了新疆,創造了從列強手中奪回領土的奇蹟。這也讓左宗棠聲名大噪,朝廷加官進爵,讓左宗棠以東閣大學士的身份入軍機處。而李鴻章終其一生也沒有進入過軍機處,所以讓李鴻章對左宗棠更加仇視。



從此之後,李鴻章和左宗棠從暗鬥轉變為明爭。在中法戰爭期間,左宗棠主張鬥爭到底。而李鴻章在鎮南關大捷之後,積極建議朝廷見好就收,最終李鴻章代表清廷與法國議和。

左宗棠聽聞後,毫不客氣的公開指名大罵李鴻章:“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



1885年,隨著左宗棠的病逝,兩人的恩怨也煙消雲散。此時的李鴻章送來一副輓聯;

上聯;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爭,唯先生知我

下聯;焜耀九重詔,文以治內,武以治外,為天下惜公

二人恩怨對錯,我也不敢隨意下結論。不過以對民族功績而論,左公應該勝李鴻章不止一籌。大家覺得呢?


我是越關


這兩位都是晚清重臣,也是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中的兩個。而兩人首次交惡,便要說到太平天國運動了。他倆其實都是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起家的。

當時李鴻章是江蘇巡撫在蘇州一帶鎮壓太平軍,而左宗棠是閩浙總督,正在浙江一帶鎮壓太平軍。這個時候湘軍攻天京久攻不下,清廷調李去助陣。但老李認為自己這個時候去是搶奪老師曾國藩的功勞。便沒去。但老師的功勞不能強,鄰居的還是可以的,老李這個時候派兵入浙了。這一下可惹怒了左宗棠,老左我眼看就要滅掉太平軍了,你他X來搶功勞。便上奏說老李搶功勞。就是這個時候兩人開始不和。

後來也有過爭執不過都不大,畢竟兩人都是洋務運動的領導層,還有過合作。不過後來一件事,讓兩人的關係將至冰點。那就是新疆問題。當時左宗棠力主收復新疆,言如果新疆不保那麼別國勢力從西北滲透更加容易。應該西北防務和海防並重。但老李不同意這個看法,李鴻章認為西北要不要無所謂,但海防一定要弄起來。所以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時候,李鴻章沒少扯後腿。

後來兩人還在中法戰爭等方面起了很大爭執。可以說左宗棠是個主站派,而李鴻章是個主和派。兩人可以說除了洋務運動有共同的看法。就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其他的幾乎就一直是對頭。






武備鋒芒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thumb_url": "c4ef000425b9dc5c5c48\

聖軒老彭



左宗棠一生清高、孤傲,同時期的官場同僚,與他基本均處於老死不往來的境地,就連與其有生死之交的曾國藩(曾、李二人在太平天國時期曾相互各自救過一命),二人除了相互尊重其人格和能力以外,也未有更深層面的情感來往,更不要說其它湘軍將領。


之於李鴻章,首先在左宗棠看來其為晚輩(曾李是一輩,而李為曾之學生),李就應該向其行師徒之禮;可李鴻章從未向其行過師徒之禮,這是其一。


其二,由於左、李二人均為地方武裝之領導者(左宗棠的新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均為私人武裝,只是政府僱傭),為了自身武裝的生存,在經濟上時有摩擦,導致二人水火不容。特別是在左宗棠西征時期,由於李鴻章提倡海防,開始建立北洋水師;雙方就陸防和海防之爭勢同水火,但其核心還是政府無錢導致。


鬼行僧


兩個人都出身湘軍。後來李鴻章創立淮軍,左宗堂建了楚軍。兩個性格不同,為官練兵不同做法讓雙方互相指責。在滅太平軍,捻軍時有爭功勞。推卸責任的矛盾。主要是一~海防和塞防~李要放棄新疆。鞏固海防。後來左提出海防陸防並重。之後左宗棠打敗沙俄收復新疆。二~倒左必倒胡。李鴻章用盡辦法打垮左提拔保護的全國首富,胡雪巖。更讓矛盾激化。三~在中法戰爭中。左宗棠部取的鎮南關大捷後,清政府派李鴻章和法國人簽了~中法會訂越南條約~他們是代表利益集團不同。剛直果敢的左看不起世故圓滑的左。最後李佔上風。


淵源166339088


左宗棠任閩浙總督時為了廣東的餉源參掉了當年樊燮事件救命於他的恩人郭嵩燾的廣東巡撫,保舉自己的親信蔣益灃接任廣東巡撫,這件事讓曾國藩兄弟,李鴻章對左宗棠頗為詫異,做人這樣還可共事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