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左宗棠和李鸿章在哪些地方开始交恶的?

驻足小站看历史


左宗棠尚武,为人直接,性格火爆,李鸿章尚文,为人精明,性格深沉,两个人性格上完全相反,难以相容,加上利益和政见不和,交恶是很正常的事情。


左宗棠和李鸿章的交恶事件有不少,在此选取几件事,简单说一说。

一,左李交恶正式开始▼

1864年,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围攻天京,很久也没攻下来,清廷着急,命李鸿章带兵协助。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门生,是一个极为世故圆滑之人,他心里透亮,太平天国经过曾国荃的长期围锁,已经是强弩之末,就差最后一击了,他去不去,太平天国都必亡无疑,他去了就是抢功(人家围了两三年,为的不就是抢头功,占功劳么),于是乎,他先是装病,说感冒不能成行,后来被一再催促,就上书说浙江战事也很紧急,带兵跑浙江去了。(李鸿章给曾国荃的信这么说:“屡奉寄谕,饬派敝军会剿金陵。敝意我公两载辛劳,一篑未竟,不敢近禁脔而窥卧榻。”)

这一去不要紧,他和左宗棠的交恶正式开始了。

为什么呢?

这个时候,左宗棠是浙江总督,正在浙江围剿太平军呢,李鸿章一去,哗啦啦三下五除二,收复了浙江好几个地方,左宗棠自然火了,这个小李子呀,你是江苏巡抚,朝廷让你去南京,你跑我浙江来算咋回事啊!于是乎,上述朝廷,大骂李鸿章“越境掠功”。

李鸿章在浙江一面收复失地,一面掳掠财富,这正是触犯了左宗棠的根本利益,他写信给曾国藩给李鸿章穿小鞋:“湖丝盐利皆浙所应有者,则尽占之。嘉、杭富户及土匪地棍之曾充(此处指太平军)乡官者,则诱致而收其罚捐。”又说:“湖北协浙之饷,每月万两,官言奏拨江海关洋税为抵,已奉明旨,少荃(即李鸿章)亦置不顾。沪饷不欠一月,浙饷已欠一年,尚复专\\挹注如此!岂浙亡而沪可独存耶?亦可哂矣!”

正所谓“断人财路,如杀父母。”李鸿章带兵入浙江,既抢功劳,又抢财源,当时带兵打仗最要紧的银子,左宗棠能不气么!何况他本来就性格暴躁,二人自此件事开始不和。

李鸿章算盘打得精,去南京得罪老师,去浙江得罪左宗棠,怎么看,得罪左宗棠也比得罪老师好哇!

此前左宗棠和李鸿章有没有不和,历史难以考证,但是左宗棠曾经在训练楚兵的时候,特意拿李鸿章的淮军作靶子打:“淮军以诈力相高,合肥(指李鸿章)又以牢笼驾驭为事,其意在取济一时,正虑流毒无穷。”可见左宗棠对李鸿章的淮军是很不以为然的。

李鸿章在给朋友的一封信里说左宗棠:“湘人胸中有鳞甲。”显然也不喜欢左宗棠。

而曾国荃攻破南京城后,屠城烧杀,并告知曾国藩:太平天国幼主洪天贵福已经死亡。曾国藩以此上报朝廷。

左宗棠却已得知消息,幼主已经逃跑了,他在曾国藩不知道的情况下上书朝廷,说了这件事。

一个说死了,一个说没死,曾国藩和左宗棠坚持己见不松口,最后证明左宗棠是对的。清廷下令褒奖左宗棠,曾国藩非常生气,脸面无光,认为左宗棠这是暗地里捅他一刀子,曾国藩和左宗棠自此有八年不通书信,二人交恶。

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弟子,自然是支持老师的,他和左宗棠不和也有这个因素。李鸿章

二,在剿灭捻军的事情上,左李两人又对上了▼

1865年,李鸿章,左宗棠各自率军剿灭捻军。

李鸿章负责剿东捻军,左宗棠负责剿西捻军,可是西捻军一路奔跑,一直跑到北京去了,京师震惊,清廷斥责,将李鸿章也捎带了进去。

李鸿章气得写信给弟弟李鹤年,说:“左公(即左宗棠)放贼出山,殃及鄙人。若使办贼者获罪,何以激励将士?侍心如古井,恨不投劾归去,断不以目前荣辱介怀”。

这还不要紧,最大的矛盾发生于1868年。

其时西捻军被剿灭,李鸿章上书朝廷,说捻军首领张宗禹已经跳河自杀,左宗棠却不相信,他又和当初上报太平天国幼主的事情一样,不通知李鸿章,直接上奏说张宗禹没死,而是逃走了,而且他带着兵四处去追捕张宗禹。

李鸿章这个气呀,好你个左宗棠,我带兵剿匪,说张宗禹死了,都上报给朝廷了,你偏偏和我对着干,打我的脸呢,他写信给曾国藩,大骂左宗棠:“阿瞒本色,于此毕露!”

阿瞒是谁?曹操啊。李鸿章将左宗棠比作曹操,那真的是气急了。

因为那个时代曹操可是完全的一个大奸臣形象,何况左宗棠把自己看作是当世诸葛亮(他自喻“今亮”,即当今诸葛亮之意),李鸿章却骂他是曹操,互相厌恶二人组关系再度恶化。


左宗棠

三,左李的塞防和海防之争▼

当时的晚清,内忧外患,李鸿章为代表的大臣认为,英国等船坚炮利,是国家大患,应该全力把银子用在海防上,而新疆等地,并不值得特别关注(李鸿章原文:“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复,则腹心智大患愈棘”),他建议“暂弃新疆,划界自守,将塞防经费挪作海防之用”。

左宗棠认为,新疆“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丰。。实乃聚宝之盆”,“保新疆之所以保蒙古,保蒙古之所以卫京师”,最差也要“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当时以这两派为代表争论半年,最后左宗棠赢得争论,前往新疆,也为他赢得了后世人眼中最大的名声和功劳。

在左宗棠收复南疆等地后,李鸿章等上书朝廷,:“廷臣聚议,西征耗费巨款,今乌城、吐鲁番既得,可以休兵。”力图让左宗棠休兵,左宗棠上书力争,慈禧才同意他继续收复失地。

左宗棠和李鸿章二人在海防塞防的争论上,是完全撕破了脸,关系更加恶化。

四,左李两人私事也交恶▼

左宗棠虽然战功赫赫,但是却只考取了一个举人,李鸿章却是正宗的进士出身,这是自诩为今世诸葛亮的左宗棠的心中大痛,曾国藩死后谥号“文正”,这是文臣的最高荣誉了,左宗棠的举人身份是得不到这个谥号的,李鸿章讽刺他说:“刘仲璟说燕王百年后,逃不过一个‘篡’字。我说左公(即左宗棠)百年后,逃过了一个‘文’字。”

左宗棠气恼万分,在去新疆打仗的时候忽然上书慈禧,说我要回京师考举人啦,慈禧也是人精啊,当然明白左宗棠的意思,这是借机敲诈呀,便下令说,左宗棠不必来考试了,直接赐给一个“同进士出身”,满足了左宗棠的愿望。

左宗棠因为收复新疆而被封为“二等恪靖候”,爵位上比李鸿章要高(李鸿章是一等肃毅伯,死后才封侯),以东阁大学士的身份入职军机处,李鸿章给他取了个外号,叫“破天荒相公”,意思是以左宗棠的功名,竟然能入阁,当军机大臣,实在是破天荒。

五,中法战争中左李两人意见相左▼

中法战争里,左宗棠主战,李鸿章主和,二人政见再次相左。

左宗棠此时已经七十岁余,被委任为钦差大臣,督办军务,在其调拨之下,清军在镇南关大败法军,然而此时李鸿章此时又如此说:“如在这时平心与法国议和,和款可无多大损害,否则兵祸又会接而起了”,接着被委任为全权大臣和法国议和。

此场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左宗棠怒极,大骂李鸿章“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最后,左宗棠抑郁而终。


那人灯火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中,如果说到为国家开疆拓土方面,谁的贡献最大?恐怕左宗棠当仁不让居于首位。

过去我们对左宗棠的历史评价不太高,但是随着后人对历史的反思和挖掘,现代人逐渐体会到了他对国家的特殊贡献,把他尊称为民族英雄。

左宗棠,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他能驰骋官场几十年而不倒,绝对是一个奇迹。为何这么说?

因为他的性格太过于粗犷直接,说话往往不拐弯,直奔主题,并且从来不给人留情面,一般人很难接受。

放在当今来看,如果你没有左宗棠的奇才,却只有他的臭脾气,在官场中是万万生存不下去的。

看看左宗棠的经历就知道,不管是和他共事的同僚,还是对他有恩之人,左宗棠和他们都很难和谐相处。

早年左宗棠和曾国藩互相攻讦,这是大家都熟知的。

他总是揪住曾国藩的一些小尾巴不放,一说到激动处便破口大骂。但曾国藩怎么回答的?曾国藩给他的回应就是漠视而已。

左宗棠除了猛怼曾国藩,就是和李鸿章之间的互怼,也充满了火药味。

他们都出自曾国藩的幕府,后来都成为封疆大吏,都是洋务派,都为慈禧太后所倚重。但他们之间也互掐了几十年。

俩人从何时结的梁子?

那还得从打太平天国说起。

当年打太平天国时,朝廷命令李鸿章的部队协助曾国荃攻打南京。

此时曾国荃对天京是势在必得,眼看天京城将破。李鸿章从自己跟曾国藩的关系上来说,他不愿意得罪曾老九,不想去抢这个功。

于是李鸿章命令军队往南打。李鸿章当时是江苏巡抚,他却越界去浙江的地界打太平军,这下子惹恼了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

本来左宗棠只比曾国藩小一岁,比李鸿章可打多了。不光是岁数大,出道也比李鸿章早得多。可现在李鸿章的淮军异军突起,势头明显超过了自己,这让原本就爱争强好胜的左宗棠心里不舒服。

自己没去找你李鸿章的晦气,却让你直接欺负到我的头上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左宗棠何许人也,曾国藩他都看不上,更何况李鸿章,你李鸿章不敢得罪他曾国荃,就敢得罪我左宗棠啊,来我的地盘抢功,欺负我楚军无人吗?火冒三丈的左宗棠立马上了一道折子,狠狠参了李鸿章一把。

后来在朝廷同朝为官,在制定国家战略时,一个支持海防论,一个坚持塞防论。当时因为西北疆防比较贫穷,李鸿章建议放弃西北,让给沙俄和英国。而左宗棠则不然,他认为西北边防很重要,只有稳定了西北才能巩固蒙古,进而北京才能安全。

为此两人争论不下,最后慈禧派遣左宗棠去收复西北失地,当时左宗棠远征西北时,已经60多岁了,但是他依然带着8万湖湘子弟进入了西北不毛之地。左宗棠采取了稳进稳打的策略,很快就收复了西北全部失地。

慈禧太后很高兴,因为自古以来垂帘听政的皇太后里,还没有“戡乱万里外者”,只有她可以“自负武功之盛”。一高兴之下,下令30年内任何人不准弹劾左宗棠。

这一次左宗棠的塞防论胜利了,弄得李鸿章灰头土脸。所以他对左宗棠十分嫉恨。

史料记载,一日某公请客,李鸿章、左宗棠都来了。两个对头见了面,免不了又是一阵互掐。

这日,掐到关键处,李鸿章洋洋自得的说:“非翰林不入相,左公伟业盖世,封侯封公,我不敢望,惟有大学士一职,恐怕要让我一筹。”

按清制,大学士必由翰林提拔。李鸿章是翰林出身,而左宗棠最高学历,只是一个举人。明显的是挖苦左宗棠没有什么真才实学。

还有一次,俩人互掐时,李鸿章说:“你别尽自夸张了,死后谥号不能得一‘文’字。”

明清两朝群臣谥号定为二字,且有严格规范。《明会典》记载,以“文”字为第一字的谥号,等级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贞”,正、贞之后,依次与“文”搭配的字为成、忠、献、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僖、荣、愍、思。

但是按定例,非进士翰林出身,不得谥“文”字。

这句话说得左宗棠听后默然,半天答不上话来。

俗话说得好,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李鸿章的话无疑是在揭短,触及左宗棠的痛处。

左宗棠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考中进士。他二十岁中举,偏偏此后三次会试都铩羽而归,不禁心灰意冷。此后,他一见到进士就不舒服。

后来做了陕甘总督,便重举人而轻进士,有进士翰林来见,他也没好脸色,言辞中多有讽刺。

但李鸿章说话未免太过自信,惯例是这样,特例就不好说了。偏偏左宗棠善于创造奇迹。

西征大捷后,左宗棠被调任军机处任军机大臣,同时还封东阁大学士。

这一次轮到李鸿章没面子了。他的这个预言落空了。他很嫉妒,于是给左宗棠起了一个外号,叫做“破天荒相公”,意思是说一个举人居然做了军机大臣,实属罕见。

另外一个预言,左宗棠死后,朝廷念及他的丰功伟绩,破例给了他“文襄”的谥号。左宗棠就是死后,还打了李鸿章一耳刮子。

1885年中法战争中,老将冯子材率领广西子弟兵顽强抗击法军,最终取得镇南关大捷。此战毙伤法军近千人,缴获了大量枪炮和干粮。

但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代表清廷与法国公使巴特纳在天津正式签订了《中法新约》, 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遂使“法国不胜而胜,吾国不败而败”之说不胫而走。左宗棠听说后,深恶痛绝的骂道:“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

左宗棠好较劲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他不光和朝中大臣较劲,就是平常一般的小老百姓,如果碍了他的眼,他也往往要一较高低。

左宗棠围棋棋艺高超,少有敌手。其实说少有敌手,主要还是陕甘总督的这个招牌起了很大作用。

有次他微服出巡,在街上看到一个老人摆棋阵,并且在招牌上写着:“天下第一棋手”。

左宗棠一看,这个老者太过狂妄,立刻前去挑战,没想到老人不堪一击,连连败北,左宗棠洋洋得意,命人将那块招牌拆掉,不要再丢人现眼了。

左宗棠从新疆平乱回来,得到朝廷嘉奖,一度很是春风得意。一日到外门面闲逛,又路过棋摊,见老人居然还悬挂着牌子,他很不高兴,觉得这次要彻底教训一下这个老头。

但今天这老者好像仙家附体,左宗棠竟然三战三败,被打得落花流水。

左宗棠岂肯善罢甘休,他的拗劲又上来了。第二天再去,仍然惨遭败北。

他很惊讶,奇怪的问老人,为什么这么短的时间内,棋艺能进步如此地快速?

老人笑着回答:“你虽然微服出巡,但我一看就知道你是左公,那时看你即将出征,所以让你赢,好使你有信心立大功,如今已凯旋归来,我就不必客气了。”

左宗棠听后,才知道真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心服口服的让“天下第一棋手”的招牌在那里高高的悬挂着。

和那些朝廷肱骨之臣互相争锋都不输半豪的左宗棠,居然输于一个山村野夫。每每回想起来,他的心中是什么滋味呢?


老衲侃春秋


晚清四大重臣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四人,一种说法是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四人。无论是哪中说法,都有李鸿章和左宗棠两个人,恰巧两人还是争斗的最凶的。



两个人的恩怨要从曾国藩说起

1853年清廷看到自己的实力根本不足以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所以准许曾国藩建立地方团练,称之为湘勇。

曾国藩刚刚建立湘勇之时,朝廷没有多余的军饷配发,所以曾国藩便想了一个比较极端的办法—勒捐;也就是绑架乡里有钱的地主富豪,然后勒索家人拿钱赎人。



结果曾国藩的手下绑架了左宗棠的学生兼女婿陶桄,这件事在当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就连左宗棠请来了湖南巡抚骆秉章亲自说情,但是曾国藩却没有给面子,还是选择了让陶家拿钱。

这件事之后左宗棠和曾国藩算是结下了梁子。所以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整个势力也产生的敌对的心理。多年以后曾国藩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左季高(左宗棠字)以我劝陶少云(陶桄)家捐赀,缓颊未允,以致仇隙。”



左宗棠和李鸿章的恩怨纠葛

初次摩擦

太平天国末期,曾国藩的湘军围困天京多时,但是却毫无进展。朝廷便下令调遣李鸿章的淮军去协助曾国藩。

李鸿章认为,此时去协助曾国藩攻打南京,难免有争夺功劳的嫌疑。而且自己还是曾国藩的学生,不能因此得罪曾氏。




这时李鸿章调动开始苏州等地的兵马攻打浙江地带。而当时的左宗棠对浙江地带势在必得,李鸿章的这一举动直接触怒的左宗棠和他的楚军。他们认为朝廷派遣李鸿章去攻打南京,而李鸿章却过来和自己争夺功劳,无疑是因为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他俩联合起来到自己的地盘上争夺功劳。

对曾国藩的仇视加上这一次的争功,让左宗棠和李鸿章产生了第一次摩擦。左宗棠上书朝廷,告“李鸿章越境掠功”,由此两人生出了嫌隙。



左宗棠据实直言

1865年,僧格林沁被捻军击杀。于是朝廷派遣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北上剿灭捻军。

1868年4月,李鸿章和左宗棠包围捻军首领张宗禹,但是张宗禹却趁夜突围逃走了。这时李鸿章急于争功,所以先行奏报朝廷说张宗禹投河自尽了。

这件事让左宗棠抓个正着,所以随后上书朝廷张宗禹并没有死,而且已经逃跑,自己也在奋力抓捕。

李鸿章知道后,气愤至极。曾经写信给曾国藩时怒骂左宗棠是曹操的人性。



矛盾巅峰

这一次的矛盾就是大家熟知的“海防”和“塞防”之争了。但我要说的一点是;实际上左宗棠并不是全力主张“塞防”,而是主张海防和塞防并重。

1874年,发生了一件事,就是是日本侵台,这时朝廷展开了“海防”和“塞防”之争。

这时李鸿章等人力主海防,主张放弃塞防,“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

湖南巡抚王文韶等人主张塞防。



这时左宗棠表态,主张海防和塞防都不可放弃。如果放弃新疆,便需要增加陕甘地区军费支出,不仅不能助力海防的军费,反而需要支出的塞防军费会更多。而且放弃新疆等于自撤藩篱,助长英俄得寸进尺之心。所以应当先收复新疆,然后再全力海防。

最终朝廷决议,采纳了左宗棠的意见。这件事让李鸿章颜面扫地,所以李鸿章此时恨透了左宗棠。但是随后更大的“打脸”又来了。

左宗棠抬棺入疆,以必死之决心收复了新疆,创造了从列强手中夺回领土的奇迹。这也让左宗棠声名大噪,朝廷加官进爵,让左宗棠以东阁大学士的身份入军机处。而李鸿章终其一生也没有进入过军机处,所以让李鸿章对左宗棠更加仇视。



从此之后,李鸿章和左宗棠从暗斗转变为明争。在中法战争期间,左宗棠主张斗争到底。而李鸿章在镇南关大捷之后,积极建议朝廷见好就收,最终李鸿章代表清廷与法国议和。

左宗棠听闻后,毫不客气的公开指名大骂李鸿章:“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



1885年,随着左宗棠的病逝,两人的恩怨也烟消云散。此时的李鸿章送来一副挽联;

上联;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争,唯先生知我

下联;焜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

二人恩怨对错,我也不敢随意下结论。不过以对民族功绩而论,左公应该胜李鸿章不止一筹。大家觉得呢?


我是越关


这两位都是晚清重臣,也是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中的两个。而两人首次交恶,便要说到太平天国运动了。他俩其实都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起家的。

当时李鸿章是江苏巡抚在苏州一带镇压太平军,而左宗棠是闽浙总督,正在浙江一带镇压太平军。这个时候湘军攻天京久攻不下,清廷调李去助阵。但老李认为自己这个时候去是抢夺老师曾国藩的功劳。便没去。但老师的功劳不能强,邻居的还是可以的,老李这个时候派兵入浙了。这一下可惹怒了左宗棠,老左我眼看就要灭掉太平军了,你他X来抢功劳。便上奏说老李抢功劳。就是这个时候两人开始不和。

后来也有过争执不过都不大,毕竟两人都是洋务运动的领导层,还有过合作。不过后来一件事,让两人的关系将至冰点。那就是新疆问题。当时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言如果新疆不保那么别国势力从西北渗透更加容易。应该西北防务和海防并重。但老李不同意这个看法,李鸿章认为西北要不要无所谓,但海防一定要弄起来。所以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候,李鸿章没少扯后腿。

后来两人还在中法战争等方面起了很大争执。可以说左宗棠是个主站派,而李鸿章是个主和派。两人可以说除了洋务运动有共同的看法。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其他的几乎就一直是对头。






武备锋芒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thumb_url": "c4ef000425b9dc5c5c48\

圣轩老彭



左宗棠一生清高、孤傲,同时期的官场同僚,与他基本均处于老死不往来的境地,就连与其有生死之交的曾国藩(曾、李二人在太平天国时期曾相互各自救过一命),二人除了相互尊重其人格和能力以外,也未有更深层面的情感来往,更不要说其它湘军将领。


之于李鸿章,首先在左宗棠看来其为晚辈(曾李是一辈,而李为曾之学生),李就应该向其行师徒之礼;可李鸿章从未向其行过师徒之礼,这是其一。


其二,由于左、李二人均为地方武装之领导者(左宗棠的新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均为私人武装,只是政府雇佣),为了自身武装的生存,在经济上时有摩擦,导致二人水火不容。特别是在左宗棠西征时期,由于李鸿章提倡海防,开始建立北洋水师;双方就陆防和海防之争势同水火,但其核心还是政府无钱导致。


鬼行僧


两个人都出身湘军。后来李鸿章创立淮军,左宗堂建了楚军。两个性格不同,为官练兵不同做法让双方互相指责。在灭太平军,捻军时有争功劳。推卸责任的矛盾。主要是一~海防和塞防~李要放弃新疆。巩固海防。后来左提出海防陆防并重。之后左宗棠打败沙俄收复新疆。二~倒左必倒胡。李鸿章用尽办法打垮左提拔保护的全国首富,胡雪岩。更让矛盾激化。三~在中法战争中。左宗棠部取的镇南关大捷后,清政府派李鸿章和法国人签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他们是代表利益集团不同。刚直果敢的左看不起世故圆滑的左。最后李占上风。


渊源166339088


左宗棠任闽浙总督时为了广东的饷源参掉了当年樊燮事件救命于他的恩人郭嵩焘的广东巡抚,保举自己的亲信蒋益灃接任广东巡抚,这件事让曾国藩兄弟,李鸿章对左宗棠颇为诧异,做人这样还可共事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