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杜绝孩子看别人脸色,讨好别人的行为?

用户51535446476


这个问题可能出自家长的教育,如果我们对于孩子过于严厉,尤其是父母双方都过于严厉,则孩子很可能长期处于一种焦虑的状况中。从另一个角度说,很多家长,把“让让孩子服从”或“让孩子听话”当作了培养目标,这是非常麻烦的事情,尤其是3岁之后,孩子的成长中心,就从自我思考,变成了察言观色。我的建议,是让孩子培养独立的思考力、判断力与表达力。


尤其是在3-6岁协商期这个关键节点,我们要倾听孩子的想法,允许他自己的想法。我曾经给大家介绍过一个家庭互动形式,叫做“家庭式圆桌会议”,一家人围坐一起,无论是买米买面、买车买房、公司上市、企业兼并,都可以拿出来孩子了解一下,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孩子的想法是多么的可贵,对未来的影响也是深远的。(via勇赫侃育儿)


勇赫大叔


如何杜绝孩子看别人脸色,讨好别人的行为?

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我一直尊重我的孩子,把她当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所以我的孩子没有这种讨好行为的存在。

今天我还跟孩子的爷爷谈了一下,我们爷爷是有着30多年教龄的小学教师,在对他孙女的教育上还停留在对学生的态度上。总要求我们孩子听话,对于老大和老二的关系上,他总一味地偏袒老二,这些做法深深伤害了我们老大的心。而我们老大对很多事情都是有自己想法的人,并且也是孩子,不可能大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了。所以今天就跟爷爷发生了冲突,她也特别反感她的爷爷,今天下班我还跟她沟通了很久,孩子的心结才被打开了。

我们爷爷还在晚上说,他们当年怎么样教育孩子的,哪像我们孩子。我心里真的非常不舒服,难道我的孩子我要把她变成逆来顺受的、靠讨好别人的人,这不笑话吗?我觉得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有对事物判断的能力,如果连主见都没有,谈何自立、独立!要让孩子杜绝看别人脸色,讨好别人的行为,一定不要只强迫孩子听话,只让他们做乖孩子。做有主见和听话不矛盾,但这种听话是建立在孩子有自己判断力的基础上的,人没有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很容易成为讨好型的人格的。

小羽妈是国高级育婴师,有十年的母婴护理经验,学前教育专业,多网络平台撰稿。关注妈妈健康和宝宝成长,同时也是二胎妈妈,育儿路上我们在一起!感谢您的阅读和关注!

银花育儿


我认为,孩子习惯了看别人脸色,大多与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

先举一个例子说一下。

比如,孩子每天看动画片的时间是20分钟。可是,当妈妈心情好的时候,或者孩子刚刚做了一件让妈妈开心的事情时,孩子说:“好妈妈,再让我看一集吧!”妈妈不想拒绝孩子,就同意了。

可是,下一次孩子还想再看一集,结果刚好妈妈心情很烦,或者刚刚受到了老公的指责,心情很不爽。也许会对孩子说:“都到时间了,看什么看!这么不守时!”

交替几次这样的情况之后,孩子会学到什么?——看人脸色!

  • 今天,大人心情好,我可以多提几个请求;
  • 明天,大人心情不好,我躲远一点,别惹火上身!

这就是孩子自己寻找的在这个环境中,适合自己良好生存的模式。这怨不得孩子。

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家长爱看人脸色。

家长看人脸色的行为,给孩子做了一个示范,孩子复制家长的行为,也就变成了看人脸色。

比如:老婆做事,会看老公的脸色;出去和朋友聚餐,会看朋友的脸色,小心翼翼地说话并维持氛围;……

这些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

那么,知道了原因,也便知道了如何改善。

(一)家长不要因为心情,而去随意改变规则

规则约定是什么样,就要遵守这个规则。不是今天开心,就放宽一些;明天闹心,就严厉一些。

执行规则地态度要坚定而和善,要保持每天地统一性。

这样孩子就会明白,是否可以做一些事情,不是由爸妈地心情决定的。

当然,如果规则不合适了,需要我们和孩子坐下来重新约定新规则,而不是看心情随便改规则。



(二)家长以身作则,别看人脸色

家长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别做出“看人脸色”地言行,时刻注意给孩子形成一个好的榜样力量。

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要想改善复印件,需要从原件做起。

(三)对孩子别提条件,别威胁

如果今天的手机时间没玩够,那么就应该让孩子玩够时间。因为这是我们的约定。与我们的心情无关。

我们切忌不要用提条件和威胁的方式去与孩子沟通。

  • 你要是不听话,不好好吃饭,我就不给你手机时间了!(这是典型的威胁和惩罚)
  • 你要是乖乖的,我就把你的手机时间延长十分钟!(这是提条件)

我们如果长期以这种模式与孩子互动的话,孩子会从中学到什么?他会学到对他有益的品质或做法吗?

他估计长大了,也会用这种方式与其他人相处吧!

可是成人,有谁喜欢这种方式呢?

比如:

如果你老公对你说:“你要是不好好做饭,我这个月就不给你零花钱了!”

你听了以后,是不是会有一种想打人的冲动?

可这就是我们与孩子说话的方式呀?

这样,真的好吗?孩子会学到什么?——这是需要我们仔细思考的事情!

以上,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皓月长歌正面管教


我曾在我的工作坊上,问学员,看到一个胖子,你想到什么?

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门:

“觉得胖子很温暖”

“觉得他不善于管理自己的身体,很邋遢”

“觉得很热,很油腻”

“觉得很可爱,没有心机”

......

你看,面对同一件事情,我们每一个人的看法和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而我们有这些看法和感受都是与我们过往的经验有关,觉得胖子很温暖的人可能曾经遇到过一个很胖的人给过他温暖的感受,所以一看到胖子就有好感,觉得胖子很邋遢的人可能也曾经在生命中遇到过很胖的给他邋遢感受的人......

因此,我们都带着过往的经验来看现在的人和事,如果你通过孩子与奶奶的对话看到的是,孩子在看奶奶的脸色,感觉很不舒服的话,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在你小时候,你也曾经看别人的脸色生活,而你非常痛恨自己曾经这样没有力量,痛恨那些给你脸色看的人,看脸色带来的屈辱,愤怒,你可能到今天还没有完全走出来。

那么非常有可能的是,你会很讨厌看别人的脸色,只要别人给你脸色看,你就会很愤怒,然而,更有可能的是,你身边偏偏有人总是给你脸色看......

这就是原生家庭的轮回,凡是你没有修好的地方,都会在你的生命中重演,一遍遍提醒你去修炼,去改变,而且如果你不改变,你会发现,其实你自己也是一个很喜欢给别人脸色看的人,甚至会对最爱的孩子甩脸子.......

所以,要想让孩子不看别人脸色,你需要去疗愈原生家庭的创伤,不要永远伤在童年,唯有你自己疗愈好了,力量真正出来了,你会发现没人敢给你脸色看,你也不需要给别人脸色看来让别人知道你生气了,来操控别人。

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你的孩子自然不会看人脸色了,而你再去看孩子和奶奶的对话,哪怕是同样的对话,你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了,也许会觉得孩子很聪明很可爱也不一定呢。因此,我是一切的根源,改变,从自己开始吧!


美可亲子


我觉得孩子讨好别人,偶尔为之也无妨。

说明他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达到目的。算是一个小成长。

只是如果形成习惯就不行。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关系到今后他某种性格的形成。

所以,孩子在看别人脸色,讨好别人的时候,就要给他增加点难度,分散他的注意力。比如他想玩手机,就要他把地上乱七八糟的玩具收好。如果他不动,就不给,哭也不给。

我哥哥的孙子3岁多点,他刚喝了一瓶酸奶,又要喝第二瓶,马上就要吃晚饭了,于是他妈妈说,谁都不要给他拿酸奶。可爱的孩子求妈妈没用,转而来求我这个客人。他愁眉不展的站在我身边,牵着我的手摇着说;姑婆,酸奶!……我也是硬忍着不给他拿。


一叶草73


孩子,想要的说出来,不要再看脸色了


比起调皮捣蛋的孩子来说,经常看父母脸色的孩子让人心疼多了。现实中孩子总是被禁止做很多的事情,做每一件事情都要看别人的脸色。

爸爸妈妈曾经也是一个孩子。有一位妈妈说,自己的童年是看着别人的脸色过的,现在当了妈妈,希望自己的女儿不会像自己一样。从小看别人脸色过活的孩子长大了都会变得不自信。

孩子在路上看见冰糖葫芦,却一直没有要,他记得妈妈说过不能吃太多零食。孩子看见小狗很可爱,但是没有上去抱它,因为爸爸说狗狗身上很脏。孩子不小心打翻了水,惊恐的用毛巾擦干,害怕会被训斥。渐渐的,孩子有想要做的事情的时候,总是会先想一想这个能不能做,做了之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变得越来越畏手畏脚。

很多孩子被设置了越来越多的条条框框,或许这样保证了孩子的安全,但却把孩子的天性都磨灭了。

爸爸妈妈对待孩子像其他人一样,脾气不用收敛,眼神还是一样犀利。对孩子的严格会让孩子感到害怕,学会看父母的脸色。

孩子有很多未知的东西是需要引导的,因为孩子并不知道一些事情是不能做的,所以他做了。很多父母下意识的就是苛责,让他不准再做了,但是孩子并不知道这件事情有什么不对。

孩子做错了事情,父母先别急着说不对,让他看见事情导致的结果。然后问他这样做对不对,等他自己想通了他就不会再做了。

不要让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在父母的严厉下变得越来越差,让孩子大胆的说出他想要的。


食尘Science


正能够欣赏到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讨喜的样子。——蒋方舟

最近,久未露面的天后王菲,以一袭叛逆的新发色再上热搜。

被媒体评论道:50岁依然保持着20岁的少女感;

她的迷弟马天宇也第一时间发文表白:

无数歌迷的始终追随,也正印证了:真正喜欢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

做自己,不仅是王菲一直以来的行事风格,也是她始终坚持的教育法则。她在写给女儿窦靖童的歌中,就说道:

“你可以不太乖,你不能去学坏。

被这样教育出的两个孩子,窦靖童与李嫣也都不错。

可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孩子却从来不敢坚持自己的选择,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多要一个玩具,多吃一颗糖果。

每一天,他们都在努力地做到大人口中的“乖”、“懂事”,可长大后却发现,这是一生痛苦的源泉!

1

说到这,我想先讲一个邻居的故事。曾经,她是小区妈妈群最让人羡慕的妈妈。

她和老公都是名牌大学毕业,工作都不错,后来有了孩子,孩子也很争气;不仅成绩好,待人也十分有礼貌,左邻右舍都非常喜欢这个孩子!

可最近,她却在妈妈群大倒苦水,原因竟是孩子太“乖”了!

从小,她对孩子要求再严格,孩子都是默默努力去达到;偶尔有没达到的,也会诚恳请求妈妈再給一次机会,她也一直对孩子的懂事很欣慰!

可最近,事态却有些失控!

上个月,孩子的班主任老师私下找她反映,孩子总把自己的作业借给其他孩子抄,影响非常不好!

她问孩子是怎么回事,孩子回答:“我也知道不好,但是同学找我帮忙,总不好拒绝!”

上个周末,孩子竟然又花掉了整个周末,帮3个同学做手抄报!原因也是不好意思拒绝……

这下,她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回想起孩子平时的为人处世,似乎“不”、“不行”这样的字眼很少从孩子嘴里冒出来;哪怕是刚刚认识的朋友,找他帮忙他也是来者不拒……哪怕自己会因此受委屈……

她咨询了懂心理学的朋友,朋友告诉她,孩子可能有了“讨好型人格”的倾向!

而且这种人格一旦形成,就会“上瘾”,很可能会伴随孩子一生!

2

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就将这种病态的讨好型人格,演绎得淋漓尽致!

每个女孩小的时候,大概都会有个公主梦,电影的主人公松子也不例外!

可是妹妹的降生,生生地夺走了这一切!因为天生体弱多病,父亲不得不把更多的心思花在妹妹身上。

为了重新博得父亲的关注,也为了让父亲脸上重新露出笑容,松子开始故意扮鬼脸,讨好父亲。短暂的的温馨,让松子重新找到了人生的希望!

可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松子也把与父亲的相处模式,扩大到了所有人,形成了心理学所谓的“讨好型人格”!

生性善良的她,一生都在讨好别人,却一生都被嫌弃、被欺骗,甚至为了讨好而犯下大错!把短暂的一生,活成了一个极具讽刺的悲剧!

心理学家Harriet Braiker在《讨好是一种病》这本书中写到:

“关于讨好有一个很大的误解,很多人会觉得它是一种良性的心理状态,毕竟看起来,被当做好人总是不错的,但实际情况是,很多讨好者已经不是简单地取悦他人,而是无法控制的对别人好,甚至对他人的赞赏和认可上瘾。”

松子是这样,我们身边许许多多拥有“讨好型人格”,却无力改变的人也是这样!

他们对这个世界、对每个人奉献所有,毫无保留;留给自己的,却是跌跌撞撞,满心疲惫

他们极力想让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喜欢自己,认可自己!

但事实上,不值钱的讨好,只会换来身边人的轻视和利用

3

我一个大学室友,因为父母离婚,各自又都有了家庭。从小就被两边推来推去,过够了那种夹缝中生存、为了饱腹卑躬屈膝的日子!

为了不被爸爸家嫌弃,她在饭桌上从来不敢夹一块肉,只有家里吃剩的,她才敢吃一点!

而住在妈妈家时,妹妹所有的外衣、内衣、袜子,都是她洗,

高三学习那么紧张,她依然得先辅导完妹妹的功课,再做自己的卷子。

所幸,她的隐忍和拼命换来了好结果!高考那年,她考出了全校第三,离开了家乡小城。

但从小养成的“讨好型人格”,却依然“不离不弃”。

大学毕业后,虽然她进了世界500强的外企,仍就过得不开心。

每天除了完成自己堆成山的本职工作,还得帮A同事取外卖,帮B同事发快递,帮主管孩子做PPT,甚至还有男同事指挥她给饮水机换水,她都无法拒绝……

这种心态,正如卡伦.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里说的:

“讨好型人格对于温情和赞赏有极度需求。他们总能十分敏锐地觉察到别人的需求,并随时都准备、并能够无条件地去满足对方。”

正因如此,她成了公司里加班最多的人……

她不止一次的在深夜跟我诉苦,说快崩溃了;但第二天走进公司,又习惯性地做回了那个“打杂小妹”。

可即使所有人都说着她的好,可年终奖评比,没有她;出国培训,没有她;同事私下聚会,也不叫她。

她的付出,不过是自我安慰的笑话……

4

心理学研究发现,几乎每一个拥有“讨好型人格”的孩子,都有一段不愉快的童年。

TA们小时候往往缺乏父母的陪伴、在被严格要求的压抑环境下长大,又或者父母本身就拥有“讨好型”人格。

9岁出书、10岁成名、被清华破格录取的才女蒋方舟,就是如此!

从小,父母就习惯用“吓”的方式教育她,写书也是父母逼出来的;与父母拧巴的关系,让她从小就极度缺乏安全感!

即使年少成名,又被清华破格录取,可长到28岁,她都不敢在人前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更别说与人产生矛盾了!

后来,她才意识到“自己一直有病”,拥有根深蒂固的“讨好型人格”:

所幸,她通过旅行、学习等各种方式的疗愈,又重新找回了自己。

至少现在,遇到让自己不开心的人,她敢当场骂回去了!

所以孩子们,生活在这个世上,我们每个人需要被爱,享受被需要的感觉!但这并不意味着,你需要成为一个乞讨者!

或许我们活不成王菲,但依然可以做到《无声告白》中所说的那样:

终此一生,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实的自己。


Ahaschool第二课堂


做了这么多年的心理工作,见到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心理工作者来说,相对很简单。

很多人回答问题都是大道理,我给你说个我身边的事,就能解答你的问题:

一个三岁的女孩穿着漂亮的新裙子跑到父亲身边,问:“爸爸,我穿的裙子漂亮吗?”

爸爸说:“漂亮极了”

按说这样的回答比比皆是,可有的女儿却越来越注重穿着打扮,不断的去买新衣服,不断的穿着新衣服去展示自己。

我告诉这位父亲:如果是我,我会这样反问孩子:“女儿,爸爸想知道你说的漂亮是指什么?是指这件衣服是新衣服才漂亮吗?还是衣服的款式漂亮?还是衣服的颜色漂亮?还是因为衣服上的这朵花漂亮”通过这样的问话,让女儿心理对漂亮的观点全部托盘而出,然后我会引导孩子:“哦,原来你是说她是新衣服漂亮啊,宝贝,那你知道在爸爸心中,女儿穿什么的衣服才最漂亮?”当女儿侧着耳朵听的时候,我告诉她:“孩子,爸爸告诉你,在爸爸心中,只要你穿上得体的,干净的衣服,你永远都是最漂亮的”

这句话的力量有多大?你应该能理解的,这就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引导。

相对你的问题,你就需要举一反三,用类似的方法解决下,比如通过你的引导,让孩子知道不需要讨好别人,那么你的孩子一生都会记在心中,不会为了讨好别人而让自己委屈。

同时,给孩子说道理的话,一定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大多数的讲道理都是说教,是没意义的,说了N多都没太大用。

我回答任何问题,都是通过心理学上的观点转化为接地气的,容易消化的内容,让大家理解并吸收,书面的知识,度娘懂的太多了,这也就是教育方面,拥有能力的大于拥有知识的。

若你感觉有用,点赞加关注,精彩答案等你来:)


孙荣辉


由于现在的电子设备存在比较普遍,孩子对于电子设备是完全不设防的,诱惑力也是相当大的,他会为了玩儿遵守一些约定,比如乖乖听话,然后达到他的目的:玩手机。我觉得咱们的宝贝儿思维很灵敏,也是相当聪明的,如果经常这样下去呢,容易养成孩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就是当父母要求我做的时候,我为了达到我的目的就去做,当父母离开,那我就可以不规矩的做事。



那平时我们家长应该怎样去引导孩子呢?我给您的建议是,家庭成员的家庭教育观念要一致,如果平时有老人带,父母可以跟老人沟通一下,用手机的利与弊,以及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学习等等,那家庭观念统一之后呢,我们家长可以和孩子约定每天玩手机的时间。平时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与孩子的沟通模式也不应该用讨好式的教育方式进行交换,就是咱们经常说的物质交换,包括食物和奖励,玩手机和看电视,尽量是直接目的引导。平时可以跟孩子一起制定相应的计划,当孩子完成计划的时候,及时的肯定孩子的行为,毕竟鼓励和表扬应该是精神上的。比如用那个抱抱宝贝,陪孩子做绘本,或者孩子喜欢玩的游戏,室外的或者室内的都可以。每一个孩子都喜欢用心陪伴的家长,相信您平时肯定能做到,用心陪伴,加油。



总而言之,这个问题是典型的隔代教育的问题,也存在于我们年轻的父母与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沟通的问题,对孩子看电子设备这个事儿还真得要达成一致性的教育模式,也就是说,我们要给孩子规定时间,这个规定时间是要跟孩子共同去制定规则,时间的长短和玩儿游戏的一个内容的选择,这样孩子既学会了遵守规则,也懂得了尊重他人。


马秀老师:长颈鹿幼儿园园长,儿童心理行为咨询师


教育秀秀看


一个有正常情商的人都得看别人脸色,了解别人想法的。我觉得你遇到这个情境挺普遍的,在我家里也会发生,但是我始终认为我家孩子是个非常自信做自己的人,而不是爱看别人脸色,讨好别人的人。


懂得“看别人脸色,讨好别人”在一定程度内是高情商的体现。如果一个家长仅仅靠给孩子个脸色,孩子就能停止错误的行为,那这个家长的教育是很成功的。

我不确定题主给孩子贴的这个标签是否合适,至少从题主给的例子来看,我不觉得这个孩子心理有任何扭曲的地方。但是,既然题主这么问了,我就来回答一下,如果一个孩子真的是过分在意别人脸色,总是刻意讨好别人该怎么做。


首先,我认为一个生活在爱的滋润下的孩子不会过于看别人脸色的。如果你的孩子过于看别人脸色,你就该反省一下你的家庭教育环境了。是给的温暖和爱不足吗?亦或是大人过于严厉?如果你认为父母做的没有问题,你就该琢磨一下是不是保姆或者幼儿园老师对孩子太凶,把孩子搞得战战兢兢了。

如果各方面一切正常,就是孩子天性胆小,喜欢讨好他人的话,也是有解的。在此,我提出两种方案。一来你需要鼓励孩子说“不”。你可以采用物质奖励,奖励孩子的每一次说“不”的行为,慢慢引导他更加正确的社交习惯。二来你需要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接纳自己,自信起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是可以有效增加孩子内在力量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