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中国芯片的新突破点——RISC-V指令集

近日,一些关于芯片的消息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其一是作为RISC-V成员之一的杭州中天微被阿里全资收购,其二是很久没有大动作的小米松果处理器也开始加入研究RISC-V指令集的CPU。种种迹象表明以RISC-V为基础的CPU逐渐被我国企业所重视,这可能成为国产芯片突破的一个重要机会。

中国芯片的新突破点——RISC-V指令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RISC-V,RISC-I第一代架构从1981年开始,其后诞生一系列RISC架构CPU,例如1985年MIPS公司推出第一款商用的RISC芯片,HP公司在1986年推出PA-RISC,SUN在1987年推出SPARC,Motorola在1988年推出MC88000。而RISC-V则是2010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程师开发的。"V"有两层涵义,一是这一代RISC是第五代指令集架构;二则是代表变化(Variation)与向量(Vectors),表明基于RISC-V的硬件可以被开放自由使用,并且扩展弹性十足。

中国芯片的新突破点——RISC-V指令集

实际也是这样,RISC-V之所以被国产厂商看中,其中的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其是开源的架构,具有十足的自由度与扩展性,芯片设计是一个繁重与耗费资源的事情,而开发X86或者ARM芯片则还需要注意芯片大佬们的各种专利,可能承担的费用昂贵。而开源指令集下的CPU则没有这样的烦恼,企业自身可以根据需要定义功能,并且可以在内部对BUG进行修正,保证了企业信息的安全性,强大的扩展性则满足各种各样的企业需求,从人工智能到深度开发,从图像识别到机器人设计,由于其弹性的设计其可以被设计成各种想要的样子。

中国芯片的新突破点——RISC-V指令集

正是因为如此,国内的企业才如此看着RISC-V指令集,我们也希望以后基于RISC-V能涌现出更多的出色应用与软件,基于RISC-V的生态链建设完毕之后,我们国家的芯片应该可以上升一个大的台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