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中國芯片的新突破點——RISC-V指令集

近日,一些關於芯片的消息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其一是作為RISC-V成員之一的杭州中天微被阿里全資收購,其二是很久沒有大動作的小米松果處理器也開始加入研究RISC-V指令集的CPU。種種跡象表明以RISC-V為基礎的CPU逐漸被我國企業所重視,這可能成為國產芯片突破的一個重要機會。

中國芯片的新突破點——RISC-V指令集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RISC-V,RISC-I第一代架構從1981年開始,其後誕生一系列RISC架構CPU,例如1985年MIPS公司推出第一款商用的RISC芯片,HP公司在1986年推出PA-RISC,SUN在1987年推出SPARC,Motorola在1988年推出MC88000。而RISC-V則是2010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工程師開發的。"V"有兩層涵義,一是這一代RISC是第五代指令集架構;二則是代表變化(Variation)與向量(Vectors),表明基於RISC-V的硬件可以被開放自由使用,並且擴展彈性十足。

中國芯片的新突破點——RISC-V指令集

實際也是這樣,RISC-V之所以被國產廠商看中,其中的重要一個原因就是其是開源的架構,具有十足的自由度與擴展性,芯片設計是一個繁重與耗費資源的事情,而開發X86或者ARM芯片則還需要注意芯片大佬們的各種專利,可能承擔的費用昂貴。而開源指令集下的CPU則沒有這樣的煩惱,企業自身可以根據需要定義功能,並且可以在內部對BUG進行修正,保證了企業信息的安全性,強大的擴展性則滿足各種各樣的企業需求,從人工智能到深度開發,從圖像識別到機器人設計,由於其彈性的設計其可以被設計成各種想要的樣子。

中國芯片的新突破點——RISC-V指令集

正是因為如此,國內的企業才如此看著RISC-V指令集,我們也希望以後基於RISC-V能湧現出更多的出色應用與軟件,基於RISC-V的生態鏈建設完畢之後,我們國家的芯片應該可以上升一個大的臺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