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清朝传位圣旨是不是有两份?一份汉字一份满文?

涵世伴饭


顺治康熙的遗诏(与传位圣旨还是有区别的)是各有满汉文版本;雍正及以后的传位诏书(这个真的是传位诏书)是有两份,但不是满汉文各一份,而是两份一模一样,同时包括满文和汉文部分。

传位诏书的问题,有一个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努尔哈赤、皇太极,没有诏书

(努尔哈赤死后无传位诏书,而是四大贝勒推举皇太极继位)

努尔哈赤建立的政权叫金(史称后金),只是称汗而未称帝。后其子皇太极改为“大清”,称帝,但仍保留了早期类似部落联盟的状态,这二位都没有留下传位诏书,他们的继承人都是由贵族商议决定的。皇太极继承汗位是四大贝勒推举;顺治继承皇太极的皇位是多尔衮与豪格争位最后妥协的结果。这个继承过程也瞒不掉,当时清朝那些官员贵族也比较朴实,就不去假模假样模仿努尔哈赤、皇太极的口吻去写什么传位诏书了。

第二阶段:顺治、康熙,满汉文本遗诏分离

这个要说明,顺治康熙留下的不是“传位圣旨”,而是遗诏。这是有本质区别的。因为传位诏书代表皇帝本人的意思,而遗诏很有可能就是皇帝死后或者临终前由其他人写的,皇帝本人知不知道都是未知数。遗诏当然有传位的内容,但不是主要内容。

(顺治遗诏就是一份罪己诏)

分别说明吧,顺治的遗诏就是一篇罪己诏,罗列了自己十四条大罪,什么重汉学而轻祖宗家法啊,对母亲不孝顺啊,不肯听言纳谏啊,最后简单说了传位皇三子玄烨。其实这份诏书与其说是顺治的真心悔过,不如说是孝庄皇太后以顺治自己的名义骂了一通他这不孝儿子。顺治本人知不知道这份遗诏都另说了。

(康熙遗诏,雍正即位后先宣布满文部分,汉文部分十多天后才公布)

而清朝最著名的遗诏大概要属康熙遗诏了。很多人都能说出那句“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但注意,这也不是传位诏书,而是遗诏,是雍正即位以后颁布的,未必就是康熙自己的意思。前面一堆都是在总结康熙一生,试想一个弥留之际的老人能自己写这一堆废话吗?更重要的是,质疑雍正即位合法性的一个重要证据是雍正即位后三天仅仅宣布了满文本遗诏,而汉文本的遗诏在十多天后才公布。这就让人产生了怀疑。而目前在两岸留下的康熙遗诏原件的满文部分继承人内容都是缺失的,这才是被质疑的点。当然,雍正即位问题不讨论,我只是借此说明康熙遗诏有满汉文的版本。

第三阶段: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秘密建储,传位诏书一式两份

(雍正建立秘密建储制度,传位诏书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一份随身携带)

雍正即位后,有感于康熙末年夺嫡的隐患,设立秘密建储制度。即不公开宣布继承人,而是将传位诏书写好,藏于密匣之中,用黄封贴好,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继承人不公开,既避免被定为继承人的皇子自满堕落,又避免其他皇子迫害继承人。之后,雍正又写了一份一模一样的密诏存在密匣内随身携带,以防万一。

后来这个万一还真出现了。嘉庆皇帝突然死于避暑山庄,按照流程宫内立刻去到乾清宫找寻遗诏,居然发现正大光明匾额后面没有!众大臣相当慌乱,在所有可能的地方寻找。而避暑山庄内,有一个小太监身上有个金盒,而找不到钥匙,最后用力拧开了盒锁,打开里面写着皇次子绵宁的名字。但这个金盒的突然出现让人产生了怀疑,不敢妄自决定。最后,关键时刻,嘉庆的继皇后孝和睿皇后没有选择自己生的三阿哥、四阿哥,而是支持嘉庆原配皇后孝淑睿皇后所生的二阿哥绵宁继承皇位。终于尘埃落定,绵宁改名旻宁,成为道光皇帝。

(目前唯一留下的密匣中的传位诏书,道光既立奕詝为皇太子,又封奕䜣为亲王,满汉文都有)

那放在密匣内的传位诏书是什么样子的呢?不同于遗诏有一长串啰嗦的话,传位诏书简洁明了,就是一句话,立某皇子为皇太子。诏书上同时有满文和汉文。不过也有个特例,那就是道光皇帝,他由于太喜欢六阿哥奕䜣,所以在传位诏书中既写了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也写了皇六子奕䜣封为亲王,属于唯一的一份传位诏书出现两个人名字。

当然,这几位皇帝除了传位诏书外还有遗诏,也是总结自己一生的内容。当然也不是自己写的而是大臣在其临终或死后写成的。会把传位的内容写进去,不过一个人的例外,乾隆因为生前已经传位嘉庆,所以他的遗诏里没有传位于谁的内容。

第四阶段:咸丰、同治、光绪,无传位诏书,只有遗诏

最后几个皇帝没有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放传位诏书,原因就是没必要了。咸丰死的时候只有一个儿子载淳活着,不传他传给谁?当然,咸丰按照自己的意愿定下了顾命大臣辅佐儿子,并让两宫皇太后各执一枚印章以制衡(当然最后故名八大臣让两宫太后联合恭亲王奕䜣除掉了)。而同治光绪都没儿子,继承人是由慈禧指定的,也没必要走流程放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了。所以只是按照他们的口气留下了遗诏,表达的意思就都是慈禧的了。

这是光绪遗诏,比较简单,可以看出也是前面汉文后面满文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