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李奇勇:“过度化”才是中国基础教育最大的痛!


李奇勇:“过度化”才是中国基础教育最大的痛!


让教师活得有尊严

教师,这个曾经与“天地君亲”一道,在中国享受膜拜的职业,如今已成为一个普通的职业。从教育的平民化、世俗化和社会分工的细化来讲,这并非坏事。

学校标准化建设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我们距离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也越来越近,可学生的教育水平仍有待提高,教师的境遇也需要进一步改善。

教师仍然在为投入与产出的不对等而苦恼,为付出与回报的不匹配而纠结。备课时,他们病重的父母也许正没钱看病;上课时,他们的妻子可能正在外劳累奔波;批改作业时,他们的孩子可能还前途未卜……柴米油盐酱醋茶,同你我一样,教师也是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也要面对生老病死、成家立业等问题。

虽然在课堂上、在校园里,他们愿意放下烦恼、奉献自己,但在生活中,他们有着很多无奈。

常听人们诟病:大

学里有大厦无大师,中学里有人气少人味。操场虽艳,却青春无色。学生可以在比以往都光鲜亮丽的教室里学习,却没能形成相匹配的素质和能力。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人文,许多设备从搬进校园起,就开始闲置,甚至一个西部县城的中学,宁愿把经费用在建造恒温游泳馆上,也不用于增加教师收入。

民族前途系于今日学子,今日学子的状态则取决于教师。多关心、关爱我们的教师吧,让他们活得自信、自尊,快乐、幸福,学生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明天,我们的民族才会有更长远的未来。

别再折腾老师

“技术化”,老师把一堂课上得精而又精,每一分钟站在哪里笑,站在哪里看,板书从哪边开始写,字写多大,让哪个学生互动……精细到这个程度,全部是工业流程中的那些标准,这样的教育怎么能有活力,怎么能有温度?

技术化还反映在评价上,流行的评价标准有可操作性吗?猜想一下,老师们拿着这些东西怎么办?不再去研究人,就研究这些技术指标已经够老师们受的了。这些东西太严密、太技术化了,你就发觉运行成本很高,折腾死人。长此下去,学校没有文化、没有特色,不可能培养出优秀人才。

但是这样的教育却大行其道,因为这种教育容易比出高低,容易出成就、出名师,容易产生专家。

“神圣化”,技术化达到极致是一种神圣化,另外还有一种神圣化是脱离实际的政治和道德上的拔高。

但把教育摆得高高在上,也应该有足够的配套。比如老师的收入,如果可以达到当地人均工资的两三倍,就必然可以吸引人群中最优秀的人来当老师,对老师赋予更多更高的道德楷模功能也就顺理成章。否则,这个圣坛就是虚的,徒有虚名、名不符实,问题就大了。

功利化极大地伤害了教育

“功利化”,这里的教育功利化并非仅仅指用教育来赚钱,更多的是指教育的培养方向、教育理念过于功利。比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等等。

同时,发现很多人读完大学还是找不到工作,这样就引发另外一个极端观点——读书无用。教育的功利化表面上看是强化教育,其实走到极端就是反过来的“读书无用”,极大地伤害了教育。

基础教育已“过度化”

李奇勇:“过度化”才是中国基础教育最大的痛!

今天中国的基础教育,是“过度化”了的教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功能过度。基础教育不过是让一个生物人,转化、成长为社会人,可以在人类社会中养活自己、生儿育女,过上普通而平凡的正常人的生活。基础教育,不能包打天下,不能为物质财富和世俗幸福“埋单”。把教育当作是万能的,这就是功能过度。

内容过度:看看书包都会吓一跳,其中有多少是基础教育阶段该学的?

第二,内容过度。现在的孩子,在学校学些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不用赘述,大家都知道。看看书包都会吓一跳,其中有多少是基础教育阶段该学的?

责任过度:校长、政府责任过度,管了所有的事情,唯独没有精力管教学

第三,责任过度。首先是校长责任过度。比如只要是学龄段的孩子,不管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发生事故,学校都难脱干系。校长充当了炊事员、采购员、保安员等角色,把所有事情都管了,唯独没精力管教学。

其次是政府对教育承担的责任过度。教育是民生,民生就该政府承担。

理论上不错,问题是,一些地方官员把重视教育,简单地或者功利地理解成了办学校、建房子。他们很少关心教育本身,而是更加关注学校建设,用于炫耀——我们这里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

最后,孩子们穿得破破烂烂,老师们过得紧紧巴巴,学校的教育教学没人关注,“豪宅华厦”以教育的名义大行其道。教育本来主要应是家庭的事、团体的事、社会的事,现在却全部成了政府的事情。

李奇勇

李奇勇:“过度化”才是中国基础教育最大的痛!

李奇勇,男,1966年7月生

籍贯重庆,出生地新疆伊宁

汉族,987年8月参加工作

198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农业推广硕士

曾任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为贵州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本文来源:历史时空、当代教育家传媒。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