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5 醉夢三國(次章)袁紹借何進推動十常侍之亂,包藏了什麼禍心?

十常侍之亂是《三國演義》開篇的重大事件之一,其重要性還在黃巾之亂之上。按照小說中諫議大夫劉陶和司徒陳耽上書漢靈帝的奏章,黃巾之亂以及之後的烽煙四起都是十常侍賣官鬻爵,縱容家屬橫行鄉里魚肉百姓逼出來的。(在史實上這是郎中張鈞乾的。)為了平定動亂,他們提出了誅殺十常侍,昭告天下的建議。這個建議沒有被漢靈帝採納,十常侍繼續掌控中樞大權。漢靈帝去世後,為了奪取朝廷中樞的控制權,朝臣和十常侍進行了權利鬥爭,最終引發了動盪天下的十常侍之亂。而在這過程中,袁超起到了幕後黑手的作用。

醉夢三國(次章)袁紹借何進推動十常侍之亂,包藏了什麼禍心?

袁紹是漢末天下大亂的重要人物之一,在小說開篇的作用遠在劉備、曹操這樣的主角之上。羅貫中在描寫袁紹時下筆非常的巧妙,而且將這個角色隱藏在眾多朝廷角色之中,顯得不太突出,卻又暗中推動了十常侍之亂的發生。袁紹字本初,是汝南袁家的長子,父親是司空袁逢,叔叔是太傅袁隗。袁家四代人中,有五人官拜三公之職位,是漢末魏晉門閥中第一流的世家大族。袁家在朝廷中是朝臣領袖,也是與以十常侍為首的宦官集團鬥爭的中流砥柱。而這個鬥爭,便是東漢末年貫穿桓靈兩帝時期的"黨爭"。

醉夢三國(次章)袁紹借何進推動十常侍之亂,包藏了什麼禍心?

這個黨爭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被稱為黨人,袁紹是其中年輕一輩的領袖人物。他聯合了張邈、許攸、曹操等人組成了與宦官集團鬥爭的小團隊,並積極救援在黨爭中失勢的其他黨人。至十常侍之亂髮生之前,袁紹已經成為朝廷中黨人集團的重要人物,以中軍校尉和司隸校尉的身份成為大將軍何進的心腹。由於漢靈帝的庇護,十常侍和外戚相呼勾結壟斷了中樞權力,使得黨人集團一直處於鬥爭的下風。而漢靈帝去世後,十常侍與外戚的代表何進在利益上產生衝突,給了黨人集團反殺的機會。

醉夢三國(次章)袁紹借何進推動十常侍之亂,包藏了什麼禍心?

何進本來是屠夫出身,因為妹子長得漂亮,被十常侍選進宮,最後成了漢靈帝皇后,並剩下太子劉辯,因而發跡。何進的大將軍位置實際上是十常侍扶持起來的,以便應對操縱黨人集團對宦官集團的政治鬥爭。漢靈帝去世後,黨人集團支持何進保太子劉辯即位,掌握了朝中大權,使得何進與十常侍之間有了矛盾。十常侍不甘心大權旁落,更擔心黨人集團當政後算他們的老賬,於是陰謀以陳留王劉協替代劉辯當皇帝。於是十常侍之中的騫碩佈置了誘殺何進計劃,可是這個計劃洩露,被司馬潘隱告知了何進,最後騫碩和董太后被殺,計劃失敗。

醉夢三國(次章)袁紹借何進推動十常侍之亂,包藏了什麼禍心?

在漢靈帝時代十常侍和何進是聯手對付黨人集團的,是袁超和曹操他們的對頭死敵。漢靈帝去世後,曹操抓住機會以皇位為誘餌離間了何進和十常侍的聯盟,給黨人集團反殺宦官集團創造了最好的機會。何進是屠夫出身,就算身居高位,掌管大權,卻沒有足夠的力量執行,其實是空中樓閣。何進和十常侍爭鬥,必須要有掌管具體兵馬的人員幫忙才行。而黨人集團雖然在中樞話語權上不夠高,但上有三公支持,下有袁超曹操掌控兵馬,實際戰鬥力是最強的。有了黨人集團的支持,何進誅殺十常侍其實輕而易舉。按曹操的說法,只要派一個獄吏即可。

醉夢三國(次章)袁紹借何進推動十常侍之亂,包藏了什麼禍心?

本來這個計劃是非常可行的,可是袁紹給何進出了一個餿主意,而這個餿主意實際上包藏禍心。騫碩和董太后被誅殺後,十常侍之首張讓和趙忠便預感到何進會向他們下手,於是派人用金銀交好了何進的弟弟何苗和母親舞陽君。何苗和舞陽君在何太后面前給十常侍說情,而何太后又考慮道她們兄妹發家都是靠著十常侍起來的。於是她心一軟,就阻止了何進繼續誅殺剩下十常侍的計劃。何進沒辦法,於是向心腹之人袁紹問計,袁紹出主意招天下英雄豪傑進京逼太后下旨誅殺十常侍。

醉夢三國(次章)袁紹借何進推動十常侍之亂,包藏了什麼禍心?

這個建議實際上是畫蛇添足,其中包藏禍心危害很大。因為袁紹和曹操掌控的洛陽軍隊足以誅殺只有一堆太監兵的十常侍,根本沒有必要引外兵進京。而各地的兵將一旦進京,有野心的將領必然會窺破朝中局勢,以強勢的武力來奪取朝廷大權,引起天下大亂。這一點曹操和主簿陳琳都看明白了,並指出了其中的危害。奈何何進對袁紹言聽計從,反而嘲笑曹操和陳琳是懦夫。其實這都是顯而易見的道理,稍有見識就能看破袁紹的陰謀。只不過何進屠夫出身,雙商較低,文化層次不高,被袁紹利用了而已。

醉夢三國(次章)袁紹借何進推動十常侍之亂,包藏了什麼禍心?

袁紹這麼做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借用何進和十常侍的衝突,給盤踞在河南河北兩地的袁家軍隊進京創造機會。只要袁家的軍隊進京,再加上他自己掌握的洛陽軍隊的力量,足以控制整個洛陽的政治局勢。到時候不論是廢立黃帝,還是掌控朝政,都是他說了算。而何進雖然為大將軍,卻沒有忠於他的軍隊,根本不可能和袁紹抗衡。袁紹其實也是打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主意,這個計劃非常美好。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黃巾之亂後烽煙再起,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接連爆發農民起義。而這些農民起義拖住了強大的袁家軍隊進京的步伐,把機會讓給了董卓。

醉夢三國(次章)袁紹借何進推動十常侍之亂,包藏了什麼禍心?

從十常侍設計誅殺何進的過程中就可以看出袁紹一直把何進當作他的棋子和傀儡,用於與十常侍宦官集團爭鬥。當何進獨自進宮面見何太后,而隨身帶兵護衛的袁紹、曹操、袁術三人被阻止不能入宮時,袁紹並沒有堅持,而是在宮外等待。在事情發生之前,他們就知道十常侍要對何進下手,為啥袁紹不堅持帶兵入內保護何進?很顯然,袁紹需要一個帶兵入宮的理由,而這個理由是可以被理解的。要麼何太后下令袁紹帶兵入宮,要麼何進死後以誅殺大臣的罪名入宮殺十常侍。袁紹選擇了第二個理由,於是十常侍被誅殺,洛陽大亂。

醉夢三國(次章)袁紹借何進推動十常侍之亂,包藏了什麼禍心?

在大亂中漢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後來的漢獻帝)被十常侍的餘孽帶到了城外,雖然最終十常侍完全被袁紹帶兵誅殺,卻在回城路上遇到了奉詔令進京的西涼刺史董卓。其實奉詔令進京的不只董卓一路,比如還有荊州刺史丁原(奇怪,印象中是幷州刺史的,最近看書居然寫的是荊州)然後天下各處的豪強帶兵進京,洛陽局勢大壞,袁紹最後的人馬也沒有到來,讓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計劃落了空。袁紹在十常侍之亂中推動了何進和十常侍的衝突,打著趁亂漁利的主意。對他最有利的結局是何進與十常侍同歸於盡,他以戡亂救國的名義掌控朝廷大權,挾天子以令諸侯。可惜的是偷雞不成蝕把米,他自己沒抓住機會,反而被董卓撿了便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