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老师,您辛苦了

郑娟娟老师和学生

老师,您辛苦了

武元平老师

高国华老师和学生们

高国华:爱生如子的模范教师

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领航者和引路人,老师们一本本知识的传授,一句句谆谆的教导,无不沁入了他们日复一日的付出和不断实践、探索的智慧。正如临县丛罗峪九年制学校的高国华老师所说,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除了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更要意识到教会学生学习是重点,教会学生做人是关键,教会学生如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核心。

现年39岁的高国华,2002年大学毕业后就投身教育教学工作。16年来,高国华一直站在教育工作前沿,坚持以校为家,热爱体贴学生、关心团结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一个称职的人民教师,多次获评“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师”。

临县位于黄土高原深处,属于国定贫困县,丛罗峪镇靠近黄河边,更是山穷水恶,很多家长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不少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作为一名政治老师,给孩子们做心理辅导这一项艰巨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了高国华的头上。在她的努力下,孩子们日渐乐观上进。因为担心请假看病影响孩子们的心理疏导,高国华一直拖着病体陪伴着孩子们,直到寒暑假才跑到太原看病。就因为这个原因,她时常受到医生的责备,家人们为此也格外担心。“但我毫无怨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孩子们没有人管怎么行?更何况孩子们年龄都不大,生活自理能力差,他们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事无巨细,点点滴滴,我都得操心。”

高国华用实际行动证明,作为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成才、成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心灵能够健康成长,在生活中学会自立、学会自强。针对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引发的沟通障碍,高国华通过多方研究得出妙招,就是利用电话、微信等形式给学生分组,让学生每周一、三、五的课外活动和家长联系,进行交流,汇报他们在校的情况,让他们在父母的关注下得到心理慰藉,从而更好地成长。

多年来,不管是教学成绩还是管理能力,高国华受到校方和家长的普遍赞誉。高国华说:“我始终记着这样一句话,做学生生活中的母亲,错误中的大夫,交往中的挚友。”她说,她始终坚守着一腔热忱一腔爱,她眷恋山区这片黄土,更眷恋山区的孩子,她很庆幸选择了“教书育人”这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她将无怨无悔地耕耘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让娇嫩的生命之花永远绽放。

郑娟娟:用爱的翅膀助你飞翔

今年教师节,在侯马市教育局表彰的模范教师中,有一位去年才就职的年轻教师,她就是侯马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郑娟娟。

2009年的那个夏天,郑娟娟做出了人生的第一个抉择。填报志愿时出乎家人、朋友的意料,她选择了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2012年毕业后,郑娟娟先是在侯马市特殊教育学校代教一年,又在北京星联盟自闭症康复中心任教两年。2017年,郑娟娟通过层层考试,成为侯马市特殊教育学校一名特教老师。

2017年,郑娟娟就职不久,学校就成立了言语语言障碍矫正室,对学校语言表达有障碍的孩子进行语言训练。这个担子落在了郑娟娟的肩上。

郑娟娟告诉记者,学校招收的是智障儿童,孩子从年龄到智力发展都各不相同。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一分钟可以学会的东西,他们可能一年都学不会。在普通学校,教学生认字时,老师只需要在黑板上用粉笔写上字,带着学生去写、去读就可以了,可对于智障儿童,老师要握住他们的手,手把手教他们写,还要不厌其烦一遍一遍地说、写,一句再平常不过的问候语,往往要教上几十遍甚至上百遍。

在郑娟娟教的孩子中间,有个孩子叫小侯(化名),今年9岁了,去年入班时,只会说“爸爸”“妈妈”和“爷爷”三个词,并且对任何不熟悉的人都怀有高度的戒备心,陌生人很难靠近,更别说对他进行教学训练了。

为了打破这种僵局,郑娟娟从打招呼开始,慢慢接近小侯。通过两个多月的一起跑步、一起做活动,消除了小侯的戒备心理,取得了他的信任。

进入正式教学环节后,一个简单的拼音字母,就需要气息、口型等多方面练习。郑娟娟自己的孩子两岁了,也处于学习语言的年龄。有时候拿不准的,就先观察自己的孩子学说话,再教小侯。千百次的训练之后,终于起到了让人欣慰的效果。今年6月,在学校组织的家长汇报会上,小侯当着家长、老师的面,出色地完成了“四方拼盘”游戏,还给在场的妈妈鞠了一躬,他说:“妈妈,我爱你!”听到这些,小侯妈妈泪如雨下,紧紧地把孩子抱在怀里。站在一旁的郑娟娟突然感到,做一名特教老师是如此的幸福。

特殊教育的性质决定了这里的学校不可能像普通学校一样,按照年龄分班,实行大班教学。

在郑娟娟的言语语言障碍矫正室里,同期上课的还有一位16岁的学生小正(化名),患有唐氏综合征。孩子做事积极,待人热情,就是说话气息不连贯。郑娟娟认真观察后发现,孩子说话时舌头不太灵活。于是,郑娟娟就教小正做舌头操,还利用吹泡泡来练习运气。这些小方法都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今年4月,学校组织讲故事比赛。在郑娟娟的鼓励下,小正取得了全校第三名的好成绩。今年,郑娟娟和其他老师一起参加了学校开展的动作康复中心教学,她要把小正带过来,继续培养,一定要让他成为一名优秀的学员。

“机械的重复,琐碎的工作,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单调和枯燥。因为这个群体特殊,我们都会耐心地处理突发情况,像父母一样去爱护孩子。”郑娟娟说,“2016年我做母亲之后才深有体会,孩子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需要我们日复一日地去呵护,去滋润,去教导。曾经有人问我,会不会一直从事特殊教育,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我知道他们需要我,而我也能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价值,我要陪他们走向未来。”

选择了特殊教育就选择了艰辛,选择了付出,这条路虽艰难但却充实而无悔,“为了家长们沉甸甸的信任和嘱托,我要竭尽所能给予学生最真实的爱与呵护,让爱成为他们隐形的翅膀,和他们一起飞翔!”

武元平:为农村教育发展唱出最强音

“我出生在汾西县和平镇的一个小山沟里,初中就在这里读书,1988年学校毕业,分配到和平小学工作,累计34个年头,我的一生早已交给了和平镇。只要能让孩子们安心上学,再苦再累也值得!”让山区的孩子接受教育,是武元平最大的心愿,也是他毕生的追求。30多年来,武元平一直工作在教育教学的最前沿,从普通教师到小学校长,到兼任和平中心校校长,角色和职务在转变,不变的是他扎根山沟、全身心投入教育的信念和情怀。

1988年,武元平从临汾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和平小学工作。山村里来了位科班毕业的教师,武元平很快就赢得了当地百姓的信任。几年过去了,凭着优异的教学成果,汾西县城里的学校几次向他抛来橄榄枝,乡政府也有意调他到政府工作,但面对一批批学生,从接收到毕业,从无知到优秀,武元平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更从心底里明白,自己离不开学生,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和平镇。

2008年初,武元平担任和平小学校长。当时的学校,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校风、学风不浓,学生转学时有发生。针对这种情况,武元平首先对不合格代教(初中毕业)一刀切,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顶着压力,武元平招聘了一批大学毕业生,他们普通话标准,教学理念先进,学生如浴春风,生源猛增。此后9年内,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武元平的奔波努力下,先后建起了教学楼、学生公寓楼、学生餐厅,硬化了操场,绿化了校园。

2012年,武元平在课堂教学创造了“生本”模式,实施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学生成绩及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先后举办了临汾市、汾西县课堂教学改革观摩会。2013年开设了书法课程,1-3年级学习硬笔书法,3-6年级学习软笔书法,在书法课程的实施中,学生的做事态度变得认真、专一,练的是心,磨的是字。2014年开设了“学生摄影及编辑”校本课程,在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会了审美,学会了表达,每个人的生活都富有了诗意。

在教育教学中,武元平发现当地有很多“事实孤儿”,缺少家庭和亲人的关爱,对这些特殊的孩子,武元平逐一家访过。需要帮助的时候,自己掏腰包。2016年,北京公益联盟在和平小学建立了专门服务事实孤儿的快乐驿站,今年8月,“视界志愿者爱心联盟”与和平小学22名事实孤儿签约《十年梦想合伙人》,引起广泛关注。

洒下点滴汗水,滋润棵棵幼苗。对于未来,武元平说:“我热爱教育,热爱这片土地和孩子,我会始终如一地坚持,永远不放弃。”

曹艳芳:忠诚履职正师德

十九年前,怀揣着美丽的梦想,曹艳芳踏上了教育这条充满希望的阳光之旅。一路走来,虽然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但更多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十九年的辛勤耕耘,十九年的默默守望,她深爱着教师这一平凡而充实的职业。面对那一张张天真稚气的脸庞,“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始终是她的信念。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基础,没有一定的品德和素养,就无法有更深的造诣。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作为她的信念,让曹艳芳时刻督促自己做一名师德示范者,严格执行学校各种规章制度,使上墙的制度规定不流于形式,用自己的言行做示范。2014年,她获得河底镇“十佳师德标兵”荣誉称号,并于2015年2月被授予“师德标兵”荣誉称号。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教师如果没有扎实的教学技能,空有一腔热情是无法完成教书育人这一神圣使命的。曹艳芳把练师能当作不断提高师德修养的一个目标不断去追求。平时刻苦学习理论和文化知识,不断提升学历水平。教学上更是潜心研究教材教法,积极参加教材培训,聆听专家报告,吃透教材编写意图,并积极付诸行动。课前,认真围绕课改理念,深刻领会课标内涵,准确把握、认真钻研教材,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课堂中,她努力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做到整体把握、突出重点为一体,实现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她一直觉得:一名教师的成长首先从反思自己每一节课的得与失开始。经过多角度的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着力实施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多年的反思,为教育科研积淀了基础,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实践素材,先后参与多个课题的研究。任现职以来,共有十多篇教育论文获奖。

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曹艳芳看来,这是对师魂的最佳解释。从教以来,曹艳芳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班里淘气任性、不求上进的学生时常有之,但身为人师的这颗心告诉她:不要放弃!每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每棵草都有泛绿的时候。用爱去宽容他们,呵护他们,赋予他们怒放的权利。她相信:野百合也有美丽的春天。

十多年的积累,十多年的努力。曹艳芳说,虽然教育是永远有缺憾的艺术,在阳泉市郊区东村中学的广阔平台上,她将继续自己的春华秋实……

本报记者 李光亮 通讯员郭志强 文/图

张永娴:德育创新,让学生管理学生

一个人身兼多职,对大多数人而言,是分身乏术,力不从心。可在张老师身上,分身有术游刃有余。张老师全名张永娴,是阳泉市第十二中学的语文老师。她既是年级组组长,又是两个班的班主任,还要给三个班上语文课……

阳泉十二中2016年提出“学生自主管理新模式”等三大任务,今年重点探索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三段五环节新学习方式。张永娴负责的恰是2016级的初三年级,她还担任初三年级216班、217班班主任。

“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特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德育特色创建工作中,学校将学生自主管理确立为德育特色的外显管理模式。”张老师介绍说,学生自主管理是学生在教师积极引导下自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确立自我发展目标、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奠定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

张老师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双班管理,即一个班主任管理两个班级。在此之前,张老师已经从教十几年,已然形成了固有的管理思维和模式,再去改变班级管理方式,既无可借鉴的样板,也没有现成的思路可遵循。但面对挑战,只能迎头而上,只能硬着头皮跟上时代的节奏。

她一带上班,就尝试了三个工作:推行“志愿者”管理模式,主抓小组建设,实行卫生、纪律自查评分制。班级哪儿需要岗位,她就招聘哪方面志愿者参与管理,帮助他们制定评价标准,用评价做“武器”,让自我反省促使自我完善。她还巧妙地借助学校特有的座位模式,让六个大组进行自治,每个小组有序,全班就有序了。最后运用分数每周评定一个优秀小组、一个特色明星,激励学生奋发上进,不甘人后。

她改变过去老师一人管理班级为班级学生人人管理班级,变被动管理学生为学生主动管理学生,学生主人翁意识强了,班集体就活力四射,昂扬向上,蓬勃发展。

当前中学生的特点是,自主、独立和平等的意识增强,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理解;他们上进心较强,对未来满怀希望,乐于开拓,绝大部分学生有着独立地处理和安排自己事务的强烈欲望,有着展示自己才华的需求,有着向往为集体和他人工作的心理渴求。

张老师所在的初中三年级共8个班,300多名学生。整个年级直接参与管理的部门有10个,学生33名,每班10人与年级10个部门对接,加上班干部和各类组长,几乎实现了“人人被管理,人人又是管理者”的学生管理模式。

于是,你会看到,学生早读、午写、晚自习无老师监管;于是,你会发现,学生课堂、作业、自主评价、自主反馈;于是,就有了“每日一总结,每周一小结”的自我反思……于是,卫生整洁、纪律井然、言行文明、安全意识增强……于是,学生课余生活丰富起来,英语风采赛、演讲赛、篮球赛、诵读经典……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如何让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又能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张老师说,自己能一人分饰几角,靠的是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践行“依靠学生,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的理念,她将继续在这条路子上走下去。

梁建龙:信仰师德 行在路上

阳泉市平定县历来被称为“文献名邦”。这里尊师重教,文化底蕴深厚。梁建龙是平定四中的一名语文老师,也是该校的教研室主任。“自己必须是一个德才兼备的老师,然后将自己的一腔热情服务社会”。从走上教师岗位的第一天起,他就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追求与信仰。

他利用自己担任教研室主任这一“优势”,研讨时,时时处处让教师明白:“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必须热爱这一事业。”利用学校大会,明确立功、立言、立德作为自己终身追求的目标,并且将这一思想传播、传承。榜样的力量不可估量,学校的风气正,正气浓,广大教师在其感染下意气风发、勇往直前。

课余时间,梁建龙走进教室,和学生谈理想、说目标,把爱化成春雨,无声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课前、课间、课后,都有他的身影,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而且关注了孩子们的心理。在平时的相处中,他总是把学生看成朋友。

世界上有样东西越分越多,那就是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把全部心灵和才智给予孩子的真诚。班里一个女孩,被同学们称为“才女”。这个孩子内向,不爱说话,说话声音总是低低的。通过与家长的深入了解才知道,由于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不断训斥、苛刻严厉,长期郁积导致自卑。找到问题后,他跟女孩父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确孩子的教育不能着急,更不能压制,需要鼓励。多次家访后,家长有所改变,同时也和任课老师达成共识,对这个孩子多表扬,少批评或不批评。一段时间后,孩子的脸上有了笑容。教师节时,从不主动和别人打招呼的“才女”给老师送来一张贺卡:“老师,我会永远记着给我再次生命的您!”

只有深入的爱,才会温暖冰凉的心。他用自己的德行潜移默化地感动着学生,多次获得“阳泉市优秀班主任”“平定县优秀班主任”“普通教育先进个人”“平定县先进工作者”“平定县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

每逢节假日,他都将“信仰师德”这一正能量传播给平定县的教师们。暑期学科培训中,题为“大雪覆盖下的蓬草根”的师德报告,让在座教师无不动容,有多名教师在座谈会上要求改变自己,重视德行的提升;在平定县新教师的培训中,“我自风情万种”的专题讲座,让青年教师明确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我来到世上,不是来适应社会的,而是来改造社会的,即使伤痕累累。”为了这一目标,梁建龙加入了平定县志愿者团队。十九年的农村任教经历,让他更关注乡村孩子的精神成长,为了弥合城乡差距,他参与了平安人寿联合“幕天公益”发起的“幕天捐书”教育公益项目,帮助贫困农村的留守儿童少年扩大知识面,提升精神境界。为了让更多的人意识并投入改善环境的行动中,他凌晨4时手持扫帚,穿梭在大街小巷。为了让青年免入歧途,他积极加入禁毒防艾志愿团队。

已到不惑之年的他,头上已生出白发,沧桑的脸上饱含青春的节奏,这是一个有良知的老师,一个道德高尚的老师。

本报记者李光亮 通讯员姚永春 郭俊芳文/图

李欣晗:让所有学生都成为有用之才

年轻,漂亮,精力充沛,充满激情,不摆老师架子,课堂上和课堂下经常和学生打成一片……这是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的老师、学生、家长们对李欣晗的一致评价。

第一眼看上去,33岁的李欣晗俨然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小姑娘,并不太像一位已经有着10余年教龄的老教师。但在学生们的心目中,2008年即开始执教于师院附中的李欣晗,不仅在课堂上讲课时是“大拿”,课下也非常大气和豪爽,这位松花江畔长大的东北姑娘,被学生们亲呢地称呼为“晗哥”。

9月7日,星期五。12:55,师院附中富力城校区,初二年级1716班班主任李欣晗离开办公室时,整个教学楼里静悄悄的。

学校上午正常的放学时间是12:00。但班里的两名女生放学时吵了起来,吵得还挺凶。李欣晗只好把这两名同学从班级的教室里带到了办公室。和往常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一样,李欣晗先让这两名气势汹汹的女生分别说出自己的愤怒和不满。两个身高都在1.7米左右却仍满脸稚气的女孩子立刻叽哩哇啦地嚷了起来,所倾诉的内容甚至追溯到了初一年级新入学时的一些情景。李欣晗安静地听着,直至她们的声音停了下来。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倾诉是非常必要的。”李欣晗告诉记者,吵架的两名女生性格都比较敏感,积累了很多矛盾。“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处理问题的方法都不是很成熟,会把自己对别人的意见放大,愤怒时看不到对方的优点。”李欣晗说,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比如这两名女生,一个爱帮助同学,学校的各种活动都能非常积极地参加;另一个对班级的事情特别热心,非常珍惜班级的荣誉。

两个女孩子发泄完自己的情绪,冷静下来后都表示,能理解对方,也认识到了自己有些地方做得不是很合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别情绪化,我自己也是从这个年龄段走过来的,所以特别能理解他们的感受。也因此,我处理这类问题时比较有耐心。”

李欣晗认为,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对于初中阶段的孩子们来说,教育工作,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关键词是“平等”——老师和学生之间,家长和孩子之间,都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关系层面上,才能融洽共处,学生和孩子才会接收老师和家长传达的信息;相反则绝对是屏蔽状态。

“身正为范,一个负责任的班主任,会公平公正地处理这些琐事,抓住每一个很小的点来引导学生,给学生传递正能量的信息,做德育方面的示范。”李欣晗表示,老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性格爱好、脾气秉性、兴趣特长、家庭情况、学习状况不一的学生,必须加以引导和教育。好老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为有用之才。

贺军可:用心做一名好老师

贺军可是太原市十三中一名优秀教师,工作时间的轨迹基本不变:每天早上六点不到,她便要起床准备去学校,因为七点半需要上第一节数学课;下午最后一节课是自习课,需要指导学生学习;吃完晚饭,她还要看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看书、备课。

“我觉得当老师第一点是仁慈善良,对孩子要有爱心。”贺军可说。骈某父母离异,父亲是外来务工人员,贺军可对他格外关照。今年4月的一天,贺军可在课上发现骈某面色不对,并且有些愣神。下课后,贺军可骈某,刚一问话,孩子就哭了:“爸爸已经两天没回家了。”“那你回家都吃啥?”“吃饼。”听到这里,贺军可非常心酸:才上初一的孩子,就没有人照顾。想把他带回家,可是孩子坚决不去,无奈之下,贺军可只好给了孩子一些钱,好让他有钱吃饭。之后,贺老师多次联系骈某父亲,两天后才打通电话。原来,骈某的父亲在工地上不慎摔伤导致脑出血,工友们将他送到医院抢救,因为事情太紧急,顾不上孩子。

2014级初一学生郭某父母开了个小饭馆,因为缺人手,郭某便辍学给父母帮忙。为此,贺老师跑了好几趟。一再告诉他,上学并不只是为了成绩,希望他能继续回学校上学。苦口婆心的劝导,并没能让郭某回心转意。为此,贺军可很是沮丧。在她看来,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而有教无类也是她一直坚持的信条,所以她并不会因为学生成绩如何而动摇自己的信念,她觉得让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是老师的职责所在。

明月送清凉,烛光照影长。随君同入夜,伴我共思乡。泪落堂前案,芯燃腹里肠。成灰无怨语,释热暖一方。简单的一首诗,表达了贺军可对教师这个行业的无限热爱。

本报记者程培青 通讯员王鹏洲

陈志明:工作中的“永动机”

陈志明教过小学科学、初中历史、美术,现为晋城一中历史老师、班主任。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他坚持“勤为本,德为先,爱为主,活为魂”的教育宗旨,践行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

熟悉陈老师的老师和学生,谈起他都会有这样一句玩笑:“陈志明真像永动机”。他永远在忙碌着:每天早早就在操场等学生,鼓励他们晨读,陪着他们晨跑。每天晚自习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学生的所有活动,他都一起参与。军训第一课,他一起齐步走,一起踢正步;运动会上,他和同学们一起为胜利而欢呼,一起为失败而嗟叹;合唱比赛中,他和同学们一起排练,一起一展歌喉……

“有德有才是正品,有才无德是次品。”作为省重点中学的一名班主任,陈志明认为,把学生培养成大学生,让他们走进心仪的大学,成为有用的人才,并不是难事。但是如何让这些步入理想高校的孩子们成为有才又有德的人,确实是班主任的重要课题。

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陈志明关心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更关心同学们的心智健康。除了日常工作外他还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谈人生、谈理想,利用他身为历史老师的优势,正确引导学生的三观。随着学习压力和学习强度的增加,很多学生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他便自学心理学知识并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他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学生一起上心理减压团体课,对于个别学生他采用电话谈心、每日寄语、定期家访的方式为同学们减压、加油。他常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既要跑得快又要跑得稳,只有全面发展才能又快又稳。

但凡遇到问题,陈老师都会耐心地跟学生交流,了解事情的原委,理解学生的想法,并且运用所学所积累的经验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他会积极给孩子申请助学补助,甚至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予以资助。在学生的眼中,对工作充满挚爱,对学生充满疼爱的陈老师,是良师,是益友,更是慈父!

听过陈老师课的学生这样评价“有意思”“有听头”“有内涵”“有水平”“有分量”……听过陈老师课的老师们对他的课最大的评价就是“活”“有生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灵活生动的课堂来自于他的多才多艺。他擅长绘画,那原本是他的第一专业;他喜欢唱歌,课堂上会适时引吭高歌;他擅长表达,课堂上总是绘声绘色,惟妙惟肖;他阅读广泛,课堂上旁征博引,博古通今……听他的课长知识,更是一种享受。

“教育是科学,教育是艺术,教育的追求,永无止境,我还有太多的欠缺。”陈志明说。

樊建丽:爱是教育唯一的秘诀

作为一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在阳泉市郊区河底联校工作的樊建丽扎根农村教育已有12个春秋,担任班主任也有12个春秋,她把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求知若渴的孩子们。从教12年,她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赢得了家长和学生的爱戴,连续多年被评为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她说,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孩子不是索取,不是等价交换,而是付出,是给予,是无怨无悔的自我牺牲。

作为一名班主任,她一直把“爱生乐教”作为座右铭,引领自己前进。回眸12年的从教历程,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默默奉献,孜孜不倦。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她本着一颗真诚的心去护卫每一个花一样的生命,不让一个孩子受委屈。在教育教学中,她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老师身上得到一种力量,一种期待,一种满足。

作为一名女教师,自己的家需要照顾,丈夫孩子需要陪伴,但当面临抉择时,她无怨无悔地选择了乡村的孩子,选择了自己的学生。她的家离工作岗位有30公里,每天早晨6时出发,晚上7时到家,她把更多的爱给予了乡村的孩子,而自己的孩子却成了“留守儿童”。身为一名人民教师,她深深懂得,教师所肩负的是对一代人的教育使命,并非对个别人的教育任务。舍小家爱大家,这种职责和爱能超越一切,汇聚成一股无可阻挡的力量!

泰戈尔说:“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的。”樊建丽甘当那片绿叶,她把对孩子的爱转化成对工作的热爱,把对家长的承诺转化成对工作的热爱,在三尺讲台上阅历春秋,苦苦耕耘,用爱去照亮学生的心灵!

本报记者李光亮 通讯员郭志强 文/图

宋晓晓:用爱唤醒“星星的孩子”

走进晋中市和顺县任元汉幼儿园,处处洋溢着欢度教师节的喜庆气氛,大一班的小文(化名)在宋晓晓和李静两位老师的带领下跟着音乐节拍蹦蹦跳跳,“两只老虎爱跳舞,小兔子乖乖拔萝卜……”小文脸上洋溢着的是灿烂的笑容。你可能无法想象,1年前,他还是个自闭症患儿。

据小文的爷爷回忆,小时候,小文特别爱笑,但是随着父母的离异和陪伴的缺失,小文越来越沉默寡言,有时候几天都不主动说一句话。这时爷爷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带着小文太原、北京辗转就医,一张张诊断单无一例外的都是“自闭症”。幸运的是孩子发病时间短,可治愈性高。为此,小文爷爷关掉了祖传的茶汤小店,陪着孩子到太原的康复机构进行治疗。两年后,他带着6岁的小文回到了和顺老家。

在把小文送到幼儿园之前,爷爷忐忑不安。孙子的这种情况,幼儿园会不会接收?老师们会怎么样对待他呢?能不能融入幼儿园和集体呢?园长得知小文的实际情况后,二话没说,当时就把小文领到了班里,交给了宋晓晓老师。小文拽着老师的衣角,怯生生的打量着每个人,老师和他交流,只会用摇头、点头来回应。

宋晓晓坦言:“在担任他老师的那一刻,我就告诉自己将扮演老师和妈妈的双重身份。小文不同于普通孩子,认知能力和接受知识的能力都比其他孩子弱一些,而且最大的问题是社交和认知,所以,对小文的教育‘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万里长征’。”

为了让小文适应这个大集体,宋晓晓每天寸步不离地带着他,从早晨入园那一刻起,迎接他的是一个大大的拥抱。“小文,早上好!”为了让小文打开“金口”,宋晓晓每天都尽可能多得给他创造说话的机会,比如平时多和他聊天:“你叫什么名字呀”“那你知道我是谁么,我叫什么名字”“你今天早饭吃什么了”。为了提高小文的认知能力,宋晓晓每天领他去幼儿园的食堂,手把手地告诉他哪个是青椒、哪个是胡萝卜、哪个是土豆。厨房里的叔叔阿姨也特别喜欢小文,把各种蔬菜都摆放到他的面前,让他通过触摸来增强认知。在了解到父母很久没有陪小文过生日后,宋晓晓自掏腰包买了个蛋糕带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们一起为小文唱生日歌。渐渐地,越来越多的笑容出现在了小文的脸上。

刚入园时,小文喜欢随着自己的性子做事。不管不顾其他小朋友,而且不遵守游戏规则,很容易与小朋友发生冲突。针对这种情况,宋晓晓就会陪伴在小文身边,鼓励他与其他小朋友搞好团结,互相谦让,学会与小朋友分享快乐。小文的乐感特别强,老师们在跳舞的时候就有意识的让小文担任领舞,多鼓励,多表扬。如今,小文最大的变化是越来越开朗了,敢主动和人打招呼,每天进园后,对遇见的每位老师都会打称呼,说一句“老师好”。

看到小文的变化,爷爷发自内心的高兴:“前段时间带孩子去太原复查,在各项指标的考核中,小文的进度是最大的,恢复情况是最好的,这和宋老师的照顾是分不开的。”

本报记者李光亮 通讯员王建芳

支铁云:每个学生都是可爱的天使

“云一般的静,铁一般的硬,这个温和而坚定的女子,面对强手,沉着冷静,于无声处,绝地反击,用生命和使命同行!她,一夜之间,让绛州沸腾!”这是中共新绛县委、新绛县人民政府授予新绛县海泉中学教师支铁云“高考功臣”荣誉称号的颁奖词。

从教20年,从2008年开始连续10年担任高三班主任,连年被评为优秀教师或模范教师,年年突破,年年刷新,创造着一个个奇迹。眼前的支铁云看上去很温和,眼神中却透露着威严和坚定。

“我认为班主任不是保安、不是保姆,班主任是‘教文育人’者,是每位孩子的启明灯、领路人,是灵魂的净化者!”支铁云说,班主任的职责是“将那些经过一辈又一辈人用生命参与和证明的古典精品和现代文明、连同中国人的人格、傲气、风骨、操守……用我们的语言,从我们的行动中,渗入学生的血液,留存于他们的生命之中”。

2015年高考,支铁云所带的1208班学生王江珊斩获686的高分。在对王江珊的管理中,支铁云从心入手,一路相伴。利用早上5时50分的晨读时间和晚上10时30分的自由支配时间谈心,鼓励孩子要胸怀大志,着眼未来。在王江珊的成功路上,爱的鼓励功不可没,但严格规范更不可少。遇到王江珊迟到、违纪的时候,支铁云耐心教育,严格管理,善加引导,“理想、爱心和规范缺一不可。”

“这是班主任肩上的责任,也是我们无上的光荣。班主任的心中得有一团火,这团火是爱祖国、爱学生的激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支铁云说,“20年的教师生涯,支撑我的始终是满腔的师爱。你对孩子是全心全意还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孩子们心中最清楚。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心中,才会在他们的心灵中埋下爱的种子。爱是一朵花,而老师,是能让花朵绽放的种子。”

去年,支铁云又一次担任高三班主任。刚开学没多久的一个晚上,有个很自负的学生来找她。原来,这个学生觉得自己学习不错,很多老师不如他,想回家自己学习。支铁云很痛快地答应了。聊天过程中,支铁云随口问道:“你崇拜的偶像是谁?”学生说是周杰伦。“那你看过周董主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吗?你知道这部电影片名的渊源吗?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明白运用了什么手法吗?周杰伦塑造的杰王子和海明威笔下的老人有什么共同之处?……”支铁云接连问话让学生哑口无言。学生赶忙改口说“喜欢体育……”“那你明白‘Stop talking about it,just do it’的含义吗?”

就这样,支铁云用她广博的知识征服了这个自负的孩子,后来,经过多次沟通和交流,孩子变得谦逊平和,在2018年的高考中以600分以上的高分被知名大学录取。

班主任的工作是艰辛的,是琐碎的,是繁杂的,但又是光荣的。支铁云说:“当你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在自己的手中变得清亮、上进,你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是无人能及的!这不正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人生价值吗?这种感觉不就是我们苦苦追寻的幸福吗?”

李凤花:“花儿妈妈”春晖情

三尺讲台一颗爱心,放飞希望乐此不疲。她是一位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整整27年的高级教师,问起她的从教历程,她只感觉平凡而又充实。如果说她有些许成功,细细思来,那就是努力做到了博爱与勤勉。她就是大同市云州区倍加造中学九(2)班班主任、语文教师李凤花。

倍加造中学九(2)班的同学们提起李凤花,各个激情洋溢,一位姓刘的学生亲切地称她为“花儿妈妈”。为什么这样称呼呢?她说:“因为李老师在生活中处处关心我们,冷了嘱咐我们加衣服,病了带着我们去看医生,时常叮咛我们喝热水,我们就像是她的孩子,教室、食堂、宿舍都能看到她的身影,从未见她真的闲下来过。”

记者在该校档案室看到,“千名教师访万家”的表格中,记录着李凤花与家长们沟通的内容和即将整改的预案。日积月累的点滴都化作了学生内心的感恩和感动,不难发现,九(2)班的孩子们都特别爱戴和尊重他们的“花儿妈妈”。学生葛晓蒙说:“我学习不好,坏毛病又多,有一次肚疼,‘花儿妈妈’看到了,马上给我倒热水,肚子暖了,就不疼了;上次劳动,我把手划破了,‘花儿妈妈’给我上药,还夸我劳动积极呢,虽然手划破了点儿,可我受到表扬心里可美了!”

李凤花今年带的九年级语文,学生基础较差,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李凤花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尽力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慢慢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有个学生比较聪明,课堂上也比较活跃,可在作业上表现欠佳,作业每次都不能自觉完成。李凤花发现这一情况后,坚持隔三差五地查她作业,后来,这个学生主动写了一份保证书,保证“再也不拖拉作业了”。后来,她还主动拿作业让李凤花查。还有一个同学,“马虎”是她的习惯。为了帮她改掉这个坏习惯,课堂上,李凤花经常让她到黑板上板演,再由全班来评价,几次“失误”后,终于引起了这个同学的注意,后来再做题“会做而做错”的情况明显减少。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倍加造中学校长刘和告诉记者:“李凤花老师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善于把微小的闪光点扩大成学生的亮点,以此来鼓励学生。她注重课改,把握中考导向,时常教导学生,‘读书可能不是你唯一的出路,却是你最好的选择’。李老师特别关注学生的诵读,制定计划、指导方法、掌握技巧,把真正的校园诵读落在实处,培养孩子博览群书的习惯,在一些学生遇到挫折、失去自信、停步不前时,李老师都能及时发现。李老师采用从正面鼓励,个别谈话,私下交流的方式关爱每一个学生,这种关怀,零距离的接触,拉近了老师与学生心与心的距离。心相印,情相融,何愁师生不同心!”

老师,您辛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