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也论教师收礼

也论教师收礼

也论教师收礼

虽然教师节已过,但是给教师送礼的事并未休止,所以,我认为还是有再议一议的必要。出于尊敬给老师送礼,这事本身无可厚非,且是古来有之。想当年,教师的先祖孔老夫子开门授徒时曾说:“自行以上,吾未尝无诲焉。”那意思是只要你给我十条猪肉干,我没有不教诲。这大概是给老师送礼的肇端吧。只是,后来文人羞于提钱的事,凡学生交给老师的财物都美其名为“束脩”或者“礼”。《红楼梦》第八回写秦钟欲进贾府的家塾,其父当时已经“管囊羞涩”,仍不得不“东拼西凑的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两贽见礼”。

这里的两个例子都属于“私塾”,并非公立的学校。今日,我们这些公办学校的教师已经不需要学生来奉上“束脩”也能生活下去了,但尊师而进礼的传统却沿袭了下来。古代读书人家里总会供奉一副牌位,上写“天地君亲师”五个大字,除了天地君主和双亲,最可尊敬的就是老师。这种尊敬是发自内心的集体意识,这也是做教师最可骄傲的事。我刚执教鞭那几年,每逢教师节都会收到许多贺卡。我收的贺卡比其他老师的多,高兴;我收的贺卡语言生动,富有真情,高兴;我收的贺卡色彩缤纷形状各异,也高兴。高兴地满脸泛光满脸堆笑,走路都昂着头。

也论教师收礼

这本来正常而美好的事却不知不觉中变了味道,不正常起来。首先,送礼的主体成了家长;其次,送的不再是“礼”,而成了钱财,连学生都觉得贺卡之类的小东西寒酸而幼稚了;最后,送礼不再是出于内心的“尊师”而是出于其他各种功利的原因。逢年过节,送;有事相求,送;没事,也送。送礼的感到无奈,甚至怨恨。收礼的最初也无奈,后来也就坦然,高兴起来。然而,这高兴只能揣到兜里,不能给同事看见,也不便给学生看见,更不好让阳光看见。本来很简单正常的事,何以搞到如此复杂阴郁了呢?

没事也送礼源于一种恐慌,怕老师这个园丁将那喷壶里的水都洒给了那些送了礼的学生,别人都在送,自己哪敢不送呢;有事相求者,不过是想让老师对自己的孩子用心栽培,多些水,还要多些肥。这更是源于恐慌,怕自己的孩子不能出类于同窗,拔萃于好友,将来在社会中无立足之地;逢年过节送,不过是送礼的加强版,所求的仍然是老师的偏袒,希望孩子超过别人。成人社会里残酷的竞争态势就这样顺理成章地泅浸到了学校当中。

也论教师收礼

给老师送礼腐变成这样的风气,不仅源于残酷的社会竞争,还是单一选拔机制的必然结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要想不被挤到桥下,只好让孩子练就一身硬功夫,而这硬功夫恰好能通过教师的耳提面命反复考试来获得,于是只好给老师猛送。先祖有收学生“束脩”的先例,连如来佛祖都说“经不可轻传”,这些还活在人间的教师们就很难以拒绝家长的礼了。从道德层面去指责怕是于事无补,发文件严禁教师收礼也只能流于表面,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风气,使“尊师”回归本来之意,怕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也论教师收礼

也论教师收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