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两段人命案究竟隐藏何意?读了多遍才看出了作者的本意,匠心独具

贾雨村和薛宝钗这两个人看似是八杆子也打不着,自始至终毫无交集,但其实作者早就巧妙的把这两个人写到了一起,揭示了他们虚伪冷漠自私的共同品质,明白的预示了香菱的命运。曹公伏笔暗藏,曲径通幽,不用心细读,仔细揣摩便很容易忽视他的良苦用心。

两段人命案究竟隐藏何意?读了多遍才看出了作者的本意,匠心独具

书中开篇就有一桩人命案子,第三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是因香菱而起的薛蟠打死冯渊案。案情并不复杂,贾雨村也一度想要缉拿薛蟠到案,但是经过门子的一番讲解,他知道了四大家族的关系网和其中的利害关系,也知道了香菱是自己恩人甄士隐失散多年的女儿英莲,在公义恩情和权势前程面前,他选择了后者,于是徇私枉法,背信弃义,胡乱判断了结了此案。

贾雨村是怎么判的呢?门子的主意是,“乩仙批了,死者冯渊与薛蟠原因夙孽相逢,今既狭路既遇,原应了结。薛蟠今已得了无名之病,被冯渊追索已死。薛家有的是钱,老爷断一千也好,五百也可,与冯家作烧埋之费。那冯家也无甚要紧的人,不过为的是钱,见有了银子,想来也就无话了。”贾雨村嘴上说着不妥,转身就依此言判了案子,然后急忙作书信两封,给贾政和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等语。

两段人命案究竟隐藏何意?读了多遍才看出了作者的本意,匠心独具

你有没有觉得这话这场景很眼熟?不错,在另一桩人命案,《含耻辱情烈死金钏》中,我们听到过相似的话语,那些话来自薛宝钗。

因为和宝玉调笑了几句,金钏不但被王夫人狠狠的打了耳光,还被斥责为娼妇,行为不端,带坏了宝玉,执意要把她撵出去。金钏性子刚烈,见苦求无果便一气之下跳了井,一死了之。此事闹得沸沸扬扬,众说纷纭,想来心中指责王夫人者甚多。王夫人一贯待人宽厚,心软性子好,是出了名的菩萨心肠,不知怎地,一碰到她儿子宝玉的事情就上火易怒,脾气暴躁,失去理智。正在她心中懊悔,不知如何自处的时候,宝钗来看她了。王夫人向宝钗诉苦,说她只是在气头上,没有真的想把金钏撵出去,谁知道金钏这么大的气性,就跳井死了,他死了,那不就是我的罪过吗。

看看宝钗是怎么说的。宝钗说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者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逛逛玩玩,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惜。姨娘不必十分过意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罢了,我还有两身新衣服,也一并送他,姨娘放心,我从来不计较这些。”

两段人命案究竟隐藏何意?读了多遍才看出了作者的本意,匠心独具

一样的人命官司,一样的处理方式,一样的道貌岸然,歪曲事实,一样的阿谀奉承,屈膝谄媚。

曹公以贾雨村映射宝钗,一方面将自己对宝钗的评价巧妙的融合在故事情节之中,另一方面也预示了香菱的命运,遇到他们实则已然注定了香菱的悲惨结局,贾雨村扼杀了香菱的希望,将她判给薛蟠,重新推入无边的黑暗之中,而宝钗对金钏的态度就是对香菱的态度,以宝钗的冷漠,香菱在宝钗身边依然不会有好下场,是必死无疑的,金桂对香菱折磨致死是必然,而她遇人不淑是根源。可怜的香菱,实在是命运不济,运气不佳,“平生遭遇实堪伤”,让人无比的心酸和同情。

两段人命案究竟隐藏何意?读了多遍才看出了作者的本意,匠心独具

对于他们的行径,曹公更是一针见血:人命官司一事,他竟视为儿戏,自以为花上几个臭钱,没有不了的。痛恨怒骂,酣畅淋漓。

两段人命案究竟隐藏何意?读了多遍才看出了作者的本意,匠心独具

两段人命案究竟隐藏何意?读了多遍才看出了作者的本意,匠心独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