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3 胡赳赳|如何准确地判定“性骚扰”?

胡赳赳|如何准确地判定“性骚扰”?

胡赳赳|如何准确地判定“性骚扰”?

无论男性和女性,在性的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都会有诸多的场合和机会,去尝试表达“性”这种生理机能赋予人的“脉冲”。女性的表达往往会变成“性的展露”,这在她们孩童时期就很普遍:对漂亮衣物的独特眼光,喜欢编织发辫和其它一切可以编织的物品,喜欢照镜子,喜欢连衣裙,喜欢穿着连衣裙欢快地舞蹈。同时,“性的抑制”也在同期发展,比如说见异性会害羞,对于袒露身体的隐私部位有着羞耻感。

假如说“性的展露”是正向作用的话,那么“性的抑制”则是负向作用。正是在这样“正—负作用”调节机制的基础上,一个“性感”的女性形成了,她既懂得如何展露自己的性魅力,同时又懂得如何抑制。

对于男性而言,“性的展露”和“性的抑制”同样适用。有一个道听途说的说法,脑科学家研究发现:男人5秒钟就会想到一次性。我们姑且大为延迟——5分钟想到一次性也是惊人的。也就是说,“性的脉冲”是一项生理本能。它促使男性展示获取世界的能力,以此获取女性的青睐。

相比较而言,男性的“性的展露”比女性更具行动力,而且他们对“性的抑制”是薄弱的。许多例子表明,当“性冲动”发生时,男性的智力会下降,此时由多巴胺带来的奖赏,会冲破一些禁忌和伦理规范。智力正常时,人会相对理性;而激情到来之时,那熊熊大火使人受到煎熬。

情欲的煎熬使男性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追逐异性,这和猎人在森林里跟踪猎物、设置陷阱、接近目标,最终经过一番搏斗的本质是一样的。当这种平衡态稍微过激一些,会演化成人类对于暴力和色情的需求;而当它不足一些,则会变为宗教和性冷淡。

1

“性骚扰”的本质是“性的抑制”不足,而“性的展露”又太过。中国人讲究“发乎情,止于礼”,则将“抑制—展露模式”作了一个基本的规范。当今社会,表达性的渠道更多,但也更随意,但前提条件是“你情我愿”,如果当事的一方觉得身体接触或言语刺激时心理不舒服,却又迫于“难为情”或各种压力而不得不接受,以致于当时或事后产生了心理不适感。这对于被迫接受或隐忍的一方来说,其不适程度不亚于吞了一只苍蝇。人和人交往的“边界感”被打破,弱势的一方意识到这是一种“侵犯”。

然而一个普遍现实是,整个社情尤其是男性群体会倾向于认为,性骚扰不是一个严重的事体。因此“性骚扰”处在一个灰色地带,它常常被包装成“暧昧”或“调情”,这也成了男性在众目睽睽之下公然进行“性骚扰”的经验。女性往往难以在这种场合“撕破脸”,因为这会“破坏气氛”或“扫兴”。她们必须显得很从容或老练地“挣脱”,这或许是她们职场要学习的第一课。

问题是,这样的课程设置显然是不合理的,不是她们的错——当她们显得格格不入时,会怀疑是否自己做错了什么。

当强势的男权无论是在家庭、工作地还是社交地都显示出了他们的“领导者”地位时,与其说他们是在性骚扰,不如说他们是在权力的光环下满足自我的“性的路演”。

此时,“性的抑制”已然失控。显然,有了权力,人就不用抑制自己。

一个健康的男性,应该是在可以行使权力时,而不去行使它,这才是控制权力,否则,就是被权力控制。同样的,当男性有了性骚扰的行为时,他不是在控制性欲,而是受性欲支配。女性只是他性欲的对象物而已。

男性有赖于进一步控制性欲,这样他们才可以进化得更好。

2

由于人类的普遍法则是倾向于男施女受,在两性之间,男性更主动,充当进攻者的角色;而女性更被动,充当防守者或接纳者的角色。由于这样两性的角色设定,男女之间的游戏更像是追逐和应允的关系。然而前提条件是,男女双方互相拥有好感,至少不感觉讨厌或憎恨,这样的两性关系才发展得下去。

因此,如何判定“性骚扰”,其实是有个先决条件的,那就是女性是否对男性有“好感”。而“好感”属于一种主观感觉,必须依赖女方的感觉。然而亦有不少时候,男性会充满乐观地想入非非,认为女性的花枝招展是对自己的中意,或者将女性的恼怒看成了媚眼。于是两性间就这样出现“严重的冒犯”。

因此,必须进一步厘定性骚扰的程度,触碰身体、言语刺激还是视觉暴露。很多时候法律总是后知后觉,而强大的社会压力,受指责的往往是女性这一方,当女性受伤害时,她的家人甚至会责怪她“没有保护好自己”。似乎社会默然认可了某种逻辑关系:男性是无可救药的性欲动物。“男人都那样儿”与其说是一种社会指责,不如说是一种社会纵容。

尤其是,除了当事人自己,没有人知道“性骚扰”的心理伤害有多大。恶心、自我否定、自我怀疑、对社会秩序的失信、无助、自暴自弃、陷入死循环等等。当强大的习俗力量使女性难以启齿、难以言明,尤其是有时候要面对长期受伤害的现实,他人指认的“荡妇羞辱”反而是小事,自己对自我的矮化则要严重得多。

指望法律解决一切问题是不现实的,指望道德更不现实。当然更不能指望心灵鸡汤,抚慰某些业已受伤的心灵;或者指望某些技术性的指导,比如防范性骚扰的若干方法。不乐观地说,性骚扰将会是一个长期的存在,在运动来临时,它可能规矩几天,此后又故态复萌。

因为人性的进化是很缓慢的,我们当然可以抱持在一朝一夕内大快人心、除恶务尽的想法,然而事实的真相是此消彼长、永无宁日。

3

长期来看,“性骚扰”受害者的这一方,正是由于得不到法律的和道义上的即时支持,她们眼中的世界是变形的,而自我也是必须学会不停游走的,寻找能够生存以及舒心的缝隙。而且,“性骚扰”的普遍程度令人大为吃惊,如果不是强行遗忘,几乎在每个女性的回忆中,至少都能明确指认出一次相关经历。有的可以化险为夷,有的则留下长期的阴影。

目前来看,在“性骚扰”的议题上,有一些主次支干的问题。首先,站在女性立场上,替她们设想,支持和声援她们,是道义的选择,而且,历史上她们在此议题中能发声的空间太小了,因此需要竭力去维护她们的尊严,倾听她们的感受,如同面对自己的姐妹;其次,在这样一场发声的运动当中,必然会有一些误伤,或一些方式方法上的不妥,这些也是有修正空间的,但它是次要的维度,对它的修正和批判,应该控制在不影响和否定上一个维度的区间里;再次,以性骚扰议题为名进行的延伸式讨论,关于权力、公平和政治体制的讨论,关于国民性的讨论,关于网络、道德和法律的讨论,这样的辐射性议题,读者也应该有个清晰的位置感,知道它们是发散议题,而不会取而代之成为你关心的核心议题,因此它们同样不会否定或影响上两个维度。

建立这样的讨论模型很有必要,它会使我们的思路和言路更为清晰,你分门别类地将其置于自己的“思维导图”或自己的“思维树”,就会获得更多清晰流畅的思维意见力。

至于一些杂音或干扰音,一些用某个议题掩盖另一个议题的方式,抱持警惕即可,事物皆有来路,皆有归途,时间早晚而已,因果律也是一种科学铁律,事物的发展转归,各有时日。何时爆发,何时隐归,都有其流变规律。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个人的声音,尽管微弱而不成熟,有时百口莫辩,但认真的思考和梳理,抵过莫衷一是的朋友圈争论。将他人之思化为自己之念,一个人心智的发展有赖于这种写下来的文件。

4

作为男性,有必要反省,自己在“性骚扰”的欲念和行动力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思维的谬误”。“性骚扰”是一种特殊而过份的“性的展露”,它有违社会规范。惟一的方式是对其进行“性的抑制”。那么加大社会的谴责力度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它比法律的成本要低。法律在此的确有些滞后,以及目前来讲,对伤害者的惩戒不力,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又过高。

然而运动总会平复,人的神经又无法总是聚焦于某一个事件。当谴责的声浪过去,男性们又会蠢蠢欲动,这简直是必然的。性骚扰必然是长期困挠人类的一个事件,它就像上帝造人时,留下的“Bug”。或许女性的反扑,就是将来再一次把母系的权力社会化,这样以来,诉苦和痛苦不堪以及饱受折磨的,终于可以是男性了。

对于男性在当下的使命而言,他们要搞清楚什么样的行为是满足私欲而惹人讨厌的,以及,如何用体面的绅士的状态来约束自己。

“求欢”当然是一项本能,而如何求欢,则充满各种高超的技巧,它们理应是艺术的,而不是粗鲁莽撞的。阿Q当年的“吴妈我要跟你困觉”,人们只是意识到不妥,当作玩笑处理,他这种“性的展露”莽撞直给,令人不适。然而时代不同了,随着文明程度的增加,今天的男性要深知,假若吴妈对你没有好感,这样的话语就构成了“性骚扰”,会对女性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困扰。

如何使用身体及言辞,对于两性而言,都是一门新的学问。身体的边界以及言辞的边界在哪里?当我们两情相悦时,为什么会让渡出身体的权力,供对方支配?而当我们互相无感时,为什么又会变得无限敏感,对此心理不适?你既可以说人是一种奇妙的动物,也可以说人还没有进化得特别完美。

总之,当你喜欢一个人 ,这个人就变得无限美好起来;而当你讨厌一个人,他的一切所做所为都是不洽乃至不洁的。

下图中资料来自于美国加州大学、密歇根大学性侵预防与预警中心、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内容由@果酱字幕组 项栋梁 翻译,骚客文艺制作。

胡赳赳|如何准确地判定“性骚扰”?

胡赳赳|如何准确地判定“性骚扰”?

胡赳赳|如何准确地判定“性骚扰”?

胡赳赳|如何准确地判定“性骚扰”?

胡赳赳|如何准确地判定“性骚扰”?

胡赳赳|如何准确地判定“性骚扰”?

胡赳赳|如何准确地判定“性骚扰”?

胡赳赳|如何准确地判定“性骚扰”?

胡赳赳|如何准确地判定“性骚扰”?

值班主编 | 董啸 值班编辑 | 李星锐

这是第 416 篇文章

- END

胡赳赳|如何准确地判定“性骚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