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年少夫妻老來“伴” 老年喪偶怎麼辦?

俗話說“少年夫妻老來伴”,但是對於相濡以沫的老兩口來說,總有一個先走後走的問題。生活中,不少老人在面臨另一半的離世時,受到的打擊猶如天塌地陷,甚至自己也鬱鬱而終。

關心喪偶老人的身心健康,是每一位子女的孝心課題。當身邊的長輩面對喪偶之痛時,又該怎麼去關懷呢?

扎心了,喪偶頭三年是道“坎”

女讀者小蔡說:“公公婆婆是從小看著我長大的鄰居,一向很恩愛。後來我公公意外去世,婆婆內心一直不能接受,不吃不喝地流了半個多月的眼淚。當時都快把我和老公急死了。”

“我們帶著婆婆看了好幾家心理診所,醫生說喪偶的頭兩年是一道坎,讓我們儘量耐心陪伴著老人,度過這道坎就好了。我婆婆整整鬱鬱寡歡了三年,一有心事就帶著新鮮水果和鮮花,坐車去郊區福壽園看望公公。生活中遇到什麼想不通的事兒,她都憋在心裡,默默地攢起來去對公公說,我和老公怎麼開解都不聽。直到後來生了大寶和二寶,家裡才多了些歡聲笑語。”小蔡感慨,“老年人的喪偶之痛,幾乎就跟要了半條命一樣,我們兒女看著也心疼。”

“帶孫子”“廣場舞”轉移注意力

如何幫助失去老伴的長輩儘快走出喪偶之痛,成了晚輩們牽掛的事兒。

“關心老人還是得靠子女,子女們可以幫助老人積極轉移注意力。”讀者劉大哥說,“工作後我在鄭州建立了小家庭,父母執意要相守在老家。父親在縣城幹了一輩子木匠活計,原本身強體健。直到母親因病去世,父親一下子蒼老了,就像風中殘葉一樣萎靡不振。我實在沒辦法,讓兒子哭鬧撒嬌齊上陣,終於把父親哄到了鄭州,每天幫我接送孩子上下學,老人家逐漸漸恢復了神采。媳婦經常教育兒子爺爺失去了奶奶,沒有人遞茶端飯了,該兒子這個小小男子漢上場了。兒子就拍胸脯說他長大了要保護爺爺,爺孫兩個十分親暱。”

網友橘子洲說:“我爸去世得早,我和我媽的相處就像是閨蜜一樣無話不說,在我的鼓勵下,我媽該打扮還打扮,經常去人民公園跳一段扇子舞啥的,身邊還有一兩個追求者呢。我媽人變得自信多了,看到老人能為自己而活,作為閨女由衷地為我媽高興!”

走出喪偶之痛,靠子女更靠自己

有專家給出中肯的建議:“喪偶後堅持力所能及的工作,可以讓人轉移失去老伴痛苦的注意力。面對喪偶老人,兒孫一起圍繞膝下,第一步減少老人的孤獨無助感。待老人情緒稍穩定後,可以幫助老人改變房間的一些佈局和擺設。老人願意的話也可到子女家小住或到外面走一走,當視野開闊了,悲傷的情緒也會隨之減輕。若老人有再婚之念,做子女的應給予支持與幫助,使其餘生之年重添樂趣。”

“走出喪偶之痛,靠子女更靠自己。”一位老讀者說,“其實現在老年人心態都比較好,我平時也會和老伴開玩笑,甚至相互打打‘預防針’,我們聊天時說起生老病死這些話題,在心理上都對此有所準備。我和老伴達成了共識:珍惜相伴的每一天,不捨得吵架,即使有一個人不在了,也希望老伴開開心心地度過餘生,這樣另一個人才會安心。”

“老年人的精神建設還需要自己給予。”老讀者說,“獨身老人一定不要把自己封閉起來,可以建立自己的生活圈,與同齡老人交朋友,參加書友會、種花遛鳥,豐富自己的日常生活,三五好友一起下棋、喝茶、K歌等,漸漸排解悲傷情感。”

老人走出喪偶陰影經驗彙總

兒女陪伴“七”步走

第一步:避免自責

老人喪偶後常常會反思過去有很多地方對不起老伴。這種內疚的心理會誘發其他軀體疾病以致過早衰老。逝者已逝,不必過分自責。

第二步:正確對待喪偶的現實

應認識到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對老伴最好的懷念就是更好地生活下去。

第三步:自我安慰

死亡是每個人的最終歸宿,誰也不可抗拒,只是早幾年與遲幾年的問題。應該多多保重自己的身體。

第四步:把喪偶的痛苦宣洩出來

可以盡情地宣洩一番,如在親人摯友面前號啕大哭一場,也可將自己的留戀懷念之情,用詩文、書信或日記等形式寫出來。發洩過後,重整心情,面對生活。

第五步: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時常看到老伴的遺物會加重精神上的煎熬。因此,不妨把有些遺物暫時收藏起來,把注意力轉移到現在和未來生活中去。

第六步:尋求新的生活方式

老伴過世後,原有的某些生活方式被迫改變,應當重新調整生活方式,減少對舊時生活方式的眷戀。夫妻關係緣盡,這時需要子女、親友去建立、填補一種新的更加和諧的依戀關係,減輕哀思。

第七步:接受新生事物

老人要主動地、積極地走出陰影,去參加晨練、去市場買菜、去跳廣場舞、參加街道社區或老年協會的活動、去拜訪親友等。只有充實生活,才會開始新的一頁。

來源網絡:精編整理 公益分享 如有版權異議請及時聯繫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