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和解劑-調和肝脾 四逆散

和解劑-調和肝脾 四逆散


【方名】 四逆散

【出處】 《傷寒論》

【分類】 和解劑-調和肝脾

【組成】 柴胡 6克 枳實 6克 芍藥 6克 炙甘草 6克

【功用】 透邪解鬱,疏肝理脾。

【主治】

1.陽鬱厥逆證。手足不溫,或腹痛,或洩利下重,脈弦。

2.肝脾氣鬱證。脅肋脹悶,脘腹疼痛,脈弦。(本方常用於慢性肝炎、膽囊炎、膽石症、膽道蛔蟲症、肋間神經痛、胃潰瘍、胃炎、胃腸神經官能症、附件炎、輸卵管阻塞、急性乳腺炎等屬肝膽氣鬱,肝脾(或膽胃)不和者。)

【用法】 水煎服。

【方解】 四逆者,乃手足不溫也。其證緣於外邪傳經入裡,氣機為之鬱遏,不得疏洩,導致陽氣內鬱,不能達於四末,而見手足不溫。此種“四逆”與陽衰陰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質區別。正如李中梓雲:“此證雖雲四逆,必不甚冷,或指頭微溫,或脈不沉微,乃陰中涵陽之證,惟氣不宣通,是為逆冷。”故治宜透邪解鬱,調暢氣機為法。方中取柴胡入肝膽經,升發陽氣,疏肝解鬱,透邪外出,為君藥。白芍斂陰養血柔肝為臣,與柴胡合用,以補養肝血,條達肝氣,可使柴胡升散而無耗傷陰血之弊。佐以枳實理氣解鬱,洩熱破結,與柴胡為伍,一升一降,加強舒暢氣機之功,並奏升清降濁之效;與白芍相配,又能理氣和血,使氣血調和。使以甘草,調和諸藥,益脾和中。綜合四藥,共奏透邪解鬱,疏肝理脾之效,使邪去鬱解,氣血調暢,清陽得伸,四逆自愈。原方用白飲(米湯)和服,亦取中氣和則陰陽之氣自相順接之意。由於本方有疏肝理脾之功,所以後世常以本方加減治療肝脾氣鬱所致脅肋脘腹疼痛諸症。

【化裁】若咳者,加五味子、乾薑以溫肺散寒止咳;悸者,加桂枝以溫心陽;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小便;腹中痛者,加炮附子以散裡寒;洩利下重者,加薤白以通陽散結;氣鬱甚者,加香附、鬱金以理氣解鬱;有熱者,加桅子以清內熱。

【附方】 柴胡疏肝散(《證治準紀》引《醫學統旨》方)、枳實芍藥散(《金匱要略》)

【附註】 本方原治陽鬱厥逆證,後世多用作疏肝理脾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手足不溫,或脅肋、脘腹疼痛,脈弦為辨證要點。

【方劑比較】本方與小柴胡湯同為和解劑,同用柴胡、甘草。但小柴胡湯用柴胡配黃芩,解表清熱作用較強;四逆散則柴胡配枳實,升清降濁,疏肝理脾作用較著。故小柴胡湯為和解少陽的代表方,四逆散則為調和肝脾的基礎方。

【文獻】 方論

吳謙,等《醫宗金鑑·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卷7錄李中梓:“按少陰用藥,有陰陽之分。如陰寒而四逆者,非姜、附不能療。此證雖雲四逆,必不甚冷,或指頭微溫,或脈不沉微,乃陰中涵陽之證,惟氣不宣通,是為逆冷。故以柴胡涼表,芍藥清中。此本肝膽之劑而少陰用之者,為水木同源也。以枳實利七衝之門,以甘草和三焦之氣,氣機宣通,而四逆可痊矣。”

《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並治》:“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洩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