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为什么没有抢夺泸定桥,从泸定桥过河?

开花铁树


答:石达开为什么没有抢夺泸定桥,从泸定桥过大渡河呢?

这必须要搞清楚石达开当年所处的地理位置。

石达开当年巧渡金沙江后,直插四川宁远府(治所在今四川西昌,范围与今凉山州大体相当)境内,弃走越嶲大路,径取冕宁小路捷径,急趋紫打地(今安顺场附近),拟从紫打地渡河。

紫大地地势低下,前为大渡河所断,后有马鞍山所阻,左边为松林河所封,右边有老鸦漩河所锁,乃是兵法上所说的死地。

所以,石达开到后,不敢怠慢,马上展开渡河行动。

再一次强调,紫大地前面的大渡河是没有桥的。

石达开要渡河,就必须打造舟楫。

石达开好不容易弄出了十几条船,当晚却突然降雨,河水暴涨,无法渡河。

有很多野史轶闻说,石达开到了紫打地的当晚,因为王妃诞子,为给新生儿庆生,命令军士就地驻营,连续庆祝了三天三夜。

这完全是没有根据的一派胡言。

按照《越巂厅全志》记叙,清同治二年二月二十七日(1863年5月14日),即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到紫打地的当晚,“俄而阴云四合,日夜滂沱大雨,河水陡涨不得渡”,即当晚大渡河洪水已经陡涨,已不能径渡了。

土人赖进学《述石逆被擒事》也称:“彼时两河水陡涨文余。”

四川总督骆秉章在其《生擒石逆疏》也说:“是夜松林小河及大渡河水陡涨数丈。”

大雨连下了三天,三天之后,清军唐友耕部赶到大渡河对岸布防,太平军要渡河,就必须以命相搏,与清军展开强攻。

补一句,参与大渡河战役谋划的清军将领唐炯也在他的《成山老人年谱》里记载了石达开没的在清军到达之前渡河的缘由:“石达开至大渡河,游骑数百人已济,招还,下令多备船筏,明日齐渡。是夜水陡涨数丈,连日不退,而振武军前队始驰至对岸。”

石达开在强渡作战中死伤惨重,且大渡河又再次暴涨,致使从紫打地渡河成为了不可能。

现在,有人认为石达开在那个时间点走大渡河是不了解天时,自取灭亡。

这也是不对的,清廷四川总督骆秉章《生擒石逆疏》中坦承,据当地人说,大渡河水从来不曾在这个季节如此盛涨,据水汶统计资料,大渡河的涨水期本来应该在半个月之后,石达开遇上的是极其罕见的提前涨水,可见,石达开之亡,是天要之亡,非战之罪也!

72年之后,红军基本也是在同样的季节、同样的时间,来到了同样的地点。

但红军比石达开要幸运得多。

首先,红军没有遇上涨水。

其次,红军刚到达大渡河南岸安顺场渡口,就找到了一艘木船。

当时奉命在南岸守卫安顺场渡口的,是国民党彝务总指挥部下属的川军营长赖执中,北岸是四川军阀刘文辉的第五旅第七团一个营。赖执中从南岸撤到北岸时,本已将南岸的渡河船只、粮食全部转移到了北岸,并在南岸安顺场满街堆积柴草,准备放火烧尽民房。但安顺场南岸一大半房屋和财产是他家的,在没有确定红军是否来安顺场之前,他抱着侥幸心理没有举火,则还留有一张拟在举火之后驾渡北岸的小船。阴差阳错,这艘船就落入红军手中,由此上演出了“红军十七勇士孤舟横渡大渡河”的好戏。勇士们在渡河后控制住了渡口,并在后续部队不断渡河增援的情况下,击溃刘文辉的川军,巩固了渡河点。

红军抵达大渡河前,蒋介石于5月中旬飞抵昆明,调动中央军十余万人,川军五万余人,在大渡河沿线组成封锁线堵截红军,蒋致电各军:“大渡河是太平天国石达开大军覆灭之地,今共军入此汉彝杂处、一线中通、江河阻隔、地形险要、给养困难的绝地,必步石军覆辙,希各军师长鼓励所部建立殊勋。”

为此,红军高层专门到石达开的败亡作了细致而详尽的分析,尽可能避免出现石达开的错误,并把石达开没有实施、却可能成功的所有办法都反复谋虑了个遍。

可以说,是石达开的败亡给红军提供了经验。

主持中央军事工作的毛泽东、周恩来及红军总司令朱德没有专注于在安顺场渡河,而向各军团首长发出电令,兵分两路,分别沿大渡河两岸北上,相机誓夺上游320里之外的泸定桥!

泸定桥建于1705年,是康熙在平定“打箭炉(今康定)之乱”后,为加强对西康地区的控制而下令建造的,是成都平原通往西康、西藏地区的交通要道。

红军夺取了泸定桥,从桥上渡河,当然比驾船渡河更快、更好、更安全了。

那么,问题来了——石达开为什么没有抢夺泸定桥,从泸定桥过河?

前面说过了,石达开所在的紫大地前为大渡河所断,后有马鞍山所阻,左边为松林河所封,右边有小水(即鹿子河)和老鸦漩河所锁。

松林河是大渡河的支流,当时大渡河河水暴涨,松林河河水虽然不深,却湍急异常,而且对岸有番族土司王应元镇守,强渡松林河的难度与强渡大渡河是一样的。

在多次抢渡失败后,石达开只好向东突围,最终又被老鸦漩所拦。

正所谓,时来天地齐努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时也,命也。

红军比石达开最幸运的地方就是:在红军渡河的时代,松林河已经改道,即当年石达开所面对的天堑松林河已成了一条徒步可过的小溪!

不得不说,这是上苍在眷顾我中国工农红军啊!


覃仕勇说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也不复杂,就是两个。

第一,被松林河挡住了。

松林河今天也存在,是一条小河了,当天比较宽,是一条普通的河流。

自然,松林河同大渡河无法相比,却拦在在安顺场的太平军西面。

当时的情况是,太平军的北面是安顺场的大渡河,西面是松林河。

想要渡过大渡河,只有两个办法,要么在安顺场使用渡船渡过大渡河,要么就突破西面的松林河,步行西进到大渡河,强行突破。

因为大渡河不存在船只渡河的难度,所以有可能将数千大军渡河成功。

然而,太平军的运气不好。

他们刚刚到安顺场,第二天大渡河就出现了河水暴涨。

清史专家分析水文认为,这是上游出现了强降雨天气。

本来大渡河的束流湍急,但在安顺场相对较缓,还可以渡船过去。

现在河水暴涨,水流加速,船只渡河就不可能了。

而西面的松林河同大渡河想通,也被大渡河的河水倒灌,导致水流暴涨,一样难以渡过。

但是,突破松林河不是没有可能。

毕竟大渡河宽度太大,而松林河宽度较小,即便水位较高,渡河还是有一定把握的。

然而,太平军却犯了很多失误,导致强渡松林河失败。

第二,军事指挥失误,导致无法到泸定桥。

1863年5月14日,翼王带领太平军到达大渡河边的安顺场,当晚河水暴涨。

当地的向导说这是山洪突发的涨水,过两天就会退,大渡河真正的涨水要到一个月之后。

太平军就在这里修整了3天,等待河水下降,然后却没有成功。

17日,降雨停止,水位有所下降,但对岸出现了清军。石达开知道不好,立即从安顺场用渡船强渡大渡河。

但水流太急,渡船到了河中间就失去控制,无奈之下只好放弃,继续等待。

到了21日上午,大渡河水位果然有很大下降。

太平军立即强渡,但渡河一半,再次有洪水到来,导致渡河失败,河水打仗。

至此,太平军到了大渡河和松林河边已经整整1周,始终没有试图渡过松林河。

也就是说,石达开根本没有考虑走泸定桥,只是试图从安顺场渡河。

显然,这是一种极度失败的军事思维。任何军事作战,都要尽全力准备备用方案,防止一旦主用方案失败以后,大军还有出路。

但石达开并没有备用方案,可以说他是非常失策的。

到了1周以后的22日,石达开无法度过再次涨水的大渡河,才考虑从松林河渡河。

但此时对岸的彝族土司早已以逸待劳,部署好了军队。而太平军不用船只强渡,让士兵强行游水渡过。

然而这里距离大渡河太近,水流还是比较湍急,游泳渡河失败。


23日,石达开被迫转移到松林河上游水流更缓的磨坊沟抢渡。

这次有部分士兵游上对岸!

可惜,松林河的水流非常寒冷。太平军士兵游上对岸以后,普遍被冻僵,失去作战能力,被彝族人斩杀。

此时大渡河水位再次上涨,石达开束手无策,直到10天后6月3日孤注一掷,分兵三路,两路抢渡大渡河,一路抢渡松林河,全军出动。

然而渡河还是难以成功,最终被迫投降。

可以看到,石达开从开始到最后,始终忽视从松林河的强渡。

实际上,当时即便石达开可以从安顺场渡过大渡河,但运输量太低,将数千人渡过去恐怕需要近1个月时间,军粮支持不了这么久。

所以,一开始就应该果断集中全部兵力,使用渡船强渡松林河,进而从泸定桥渡过河去。

退一步说,就算泸定桥也被封锁,也可以继续西进到西康转战,总比束手就擒好。


可以看到,23日的渡河,开始是成功的,一部分士兵已经渡过松林河。

只是由于人数太少和被河水冻僵体力不支,才被彝族人杀死。

如果当时仔细安排,用渡船全军强渡,是很有把握渡河成功的。只要渡过天险,区区彝族土司哪里能够和太平军对抗。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准备不周,计划不细致。

而后来的红军就完全不同。

中央红军中,朱德曾经走过泸定桥,对这一带非常熟悉。

红军在攻打安顺场的同时,已经同时做出北上争夺泸定桥的准备工作。

发现安顺场不适合大军渡河,红军立即北上攻击泸定桥,没有耽误一点时间。

可见,红军比土包子石达开要高明的多。


萨沙


石达开是太平天田翼三,军事才能出众,被称为石敢当大将军,政治才能也强,可是天京事变以后,天王封两个哥哥为王,石达开出走,先想打下浙江为天国外围屏障,可大部将领回归天王,只好西进,转战湖北广西贵州等多省到四川大渡河,到达时天已晚,有说先头部队一部己渡河,这是大渡河,还是西边松林河,却被石叫回来,又说是王妃子生了王子,这些靠不住,如先渡大渡河为什么叫回来,常人都明白,过去一部分可以阻击敌人北岸增援部分队,第二天更好过河,,第二天发大水是意料之外,难道石达开预测到了发大水,,故意叫回,或怕请兵偷袭,如是西也松林河,又何不渡河西上泸定桥,还是红军英明,渡过去立即组织北岸的部队夹江而上,没渡河的治南岸之渡松林河夹江而上,避免石达开的错误,更又天佑红军当时虽迟到十天仍未发水,不然就没有杨得志强渡大渡河,可能全军由南岸北击泸定,可能难度不小不达开为什么要把渡过的人叫回来,如不叫回来,,南岸的北上泸定不是红军的路线么,反复想,石达开是认为大渡河不会涨水,第二天平安渡河,可是第二天涨水,我个人认为即使预见不会发大水,渡过去的不应回来,因为左右两岸请兵未到,第二天渡河北岸部队可以接应南岸部队,呜呼,石达开可能顾忌北岸部队而范下错误,。补充一点石达开可能顾忌如下,一,渡过河的部队人少,怕清兵偷袭,或土司偷袭,可是北岸无清兵二,怕自己所在南岸部队人少不安全,可是当时也没有请兵三是怕大渡河涨水,自己渡不过,北岸又回不来所以石达开可能是想北渡不成,西渡过松林河奔泸定桥么,不得而知,英勇红军及时抓住战机两岸而上打乱了对方部署才得成功,缺一条,难度太大,毛主席真英明,中国共产党伟大


十八星座


石达开,天平天国最优秀的领导人之一。永安建制之时封为翼王,左军主将。“天京事变”之后,洪秀全本想启用他总领朝政,并封为“义王”和军师。但是,洪秀全为了限制石达开成为杨秀清和韦昌辉一样的人,于是又封了两个哥哥为福王和安王。最终,逼迫石达开出走天京。

不过,石达开初期虽然带走了很多太平天国的精锐,一度造成了天平天国朝中无将,军中无兵的局面。不过,石达开虽然没有公开反对太平天国运动,但是他不负责任的分裂行为让很多将是不满。于是,彭大顺、汪海洋等人,率领主力20余万人重回天京。这一举动让石达开实力大损,不仅无法保住江西等根据地,进军江浙的企图也被清军阻击。于是,石达开想效仿刘备入川,实现根据一方。

为了入川,石达开本人将其部下在短时间内扩充至十多万人,分兵三路向四川进发。其中两路要起到牵制作用,而石达开本人则带领主力准备直趋成都,占据成都之后再形成根据势力。不过,由于信息传递不明,石达开在达到大渡河之时,其他两路部队早已溃败。而石达开还在满怀希望的幻想这三路并进的“战略”。

于是,在抢先抵达大渡河南岸与松林河交汇处的紫打地之后,并在对岸无清军把守的情况下,一部太平军已经渡河,抢占了先机之时,石达开为了稳妥起见,命令这部分太平军退回来,与主力汇合准备第二天集中过河。结果,当晚天降大雨,河水暴涨,无法行船。三日后,清军主力来到大渡河并且构筑防线。石达开部屡次强渡不成功,而且陷入了没有粮食的境地。最终,石达开不得不提出“舍命以全三军”,希望以自己的死,换取部下的生存。结果,石达开投降之后,清军背信弃义,对放下武器的太平军进行一场屠杀。当然,石达开最终也被凌迟处死。


潞州节度


1863年5月14日清晨,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第一抹晨曦中兵临紫打地。从这个不吉祥的日子开始,天国名将石达开正式拉开了死亡大剧的序幕。

72年后,另一支军队小心翼翼的避开了这个日子,他们在十天后,即5月24日傍晚,来到了安顺场。与石达开不同,他们逃脱了覆灭的命运,并获得最终的胜利。

安顺场,就是紫打地。石达开时代的紫打地因为光绪年间的一场洪水而改名。下面,小编说红军时用安顺场,石达开时用紫打地,但都指同一地点。

石达开部人数以骆秉章奏稿为三四万。因为清军一向喜欢虚报敌人军队人数,太平军自身也喜欢吹牛,所以数字需要打一下折扣。红军呢?小编从《红军长征综述大事记表册》查到:35年1月遵义会议期间为3w7,同年六月,即过了大渡河之后为2w,应该和石达开差不多。

比较一下两支军队的战斗轨迹,我们会发现,红军渡过大渡河分两步。

那么,红军的两步是什么呢?

1、在安顺场抢渡大渡河,并控制对岸。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红军已经控制了安顺场流域的大渡河两岸,为何不从此地过河呢?

原因是安顺场水深流急,不能架桥,只能船渡。然而,红军只找到了四条船,只有一条是好的。即使有足够的船只,渡口也不宽,无法同时摆下太多的船。所以说,种种条件决定了红军在短时间内不能把大军都渡过河去。此时,追尾的国民党薛岳部正在向大渡河一带赶来,所以红军必须迅速实施第二步。

2、直趋泸定

红军留下部分部队继续在安顺场渡河,过河后沿大渡河向泸定进发。主力则在安顺场南岸沿大渡河直趋泸定。两军夹河而进,直奔距离安顺场320里外的泸定桥。接下去就是我们从小学课本中就耳熟能详的飞夺泸定桥了。

与之相对的,石达开是怎么做的呢?

石达开来到紫打地后,由于找不到渡船,又天降洪水,他不得不在此地停军三天。

跑题的说一下,石达开并不是如坊间所传,因为生子才在绝地停留三日的。让我们计算一下时间:石达开早晨到达紫打地,客观条件决定他无法在12个小时之内过河。当天夜里,洪水肆虐,他自然也就过不了河了。王娘生子虽然也发生在此时,但绝不是石达开在紫打地停留的原因。

三天后,清军来到了对岸。石达开几次抢渡,因为洪水不降,对岸的清军又开炮射击,所以抢渡都失败了。所以,石达开无法完成红军的第一步。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又有疑问了。因为红军是两岸夹击去的泸定,也就是说,石达开在紫打地即使过不了河,同样也是可以去泸定的。为什么他没有这么做?

我们先来看一张图。

配合骆秉章的《生擒石逆疏》,我们可以知道,身为四川总督的骆秉章对泸定方向十分重视。在紫打地流域的大渡河对岸,他只布置了一路兵力,即总兵唐友耕部。(图中的蔡步钟是雅州知府,属于地方力量)而在泸定方向的大渡河两岸,他分别布置了两路兵力,即南岸的副将谢国泰部和北岸的提督胡中和部。所以说,骆秉章很怕很怕石达开从紫打地直趋泸定,因此做了周密的防备。如果石达开真的象红军一样做了第二步,估计会发生石达开版的飞夺泸定桥吧!

然而,无论胡中和,还是谢国泰,他们都没有在泸定等来石达开,原因是因为一个人——土司王应元。

四川总督骆秉章在石达开没有来到紫打地之前,便飞鸽传书,给石达开所有可能经过土地的土司都写了一封信,其中,自然包括这个王应元。在信中,骆秉章要求王应元不要帮助石达开,并许诺如果王应元帮助清政府打击石达开,所得到的财物归其所有。因此,藏族王应元等于是骆秉章的友军了。

接下来,我们看一张图。

原来,如果想从紫打地去泸定,先要过一条河:松林河。松林河对岸,就是土司王应元的属地松林地。石达开可以象后来的红军一样,通过松林地来到泸定。在正常状态下,这不难做到。因为比起大渡河来,松林河是一条小河,河上还有个铁索桥。

但是,石达开为何没有做到呢?

答案是他慢了半拍。

石达开刚刚到达紫打地时,大渡河并未发水,铁索桥也并未拆除。当时,石达开命一小队人马过桥,却被桥对面的土司军队用劈山炮射击。于是,石达开下令收兵,没有继续尝试占领对岸。

小编认为,如果石达开在此时发动强攻,是能够占领松林地的。然而,他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当天夜里,大渡河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水。土司王应元也拆除了松林河上的铁索桥。于是,石达开便被困死在了紫打地,既过不了大渡河,也过不了松林河。因此,他自然也就无法去泸定,更别说飞夺泸定桥了。


雁小驴


我先介绍一下泸定桥

泸定桥全长103米,宽3米,用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的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相传是康熙皇帝统一中国后,为加强川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而御批于1705年所建,自清代以来,该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

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组织了22名红军勇士为先导的突击队,冒着对岸敌军的枪林彈雨,在铁索桥上匍匐前进,一举消灭了桥头守卫,使部队顺利地从桥上过了大渡河,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的战争奇迹。

那么,72年前的1863年5月14日,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也到了大渡河边的紫打地,同红军到的安顺场是同一个地点,为什么红军能过而石达开过不了呢?


那是因为石达开所面临的处境比红军的还要凶险,当石达开清晨到达紫打地时,有2万多太平军将士,客观条件决定他无法在短时间內渡河,当天夜里,突降大雨,洪水肆虐,大军无法渡河,致使大军在紫打地被困三天,石达开也尝试从泸定县的泸定桥过河,可清军在石达开未到紫打地时就有布署,所有当地土司都同四川总督骆秉章结成了同盟,联合阻截太平军,从紫打地到泸定,也有一条松林河阻挡,本来松林河上也有一座铁索桥,可松林河对岸是土司王应元的属地,当大渡河发大水时,松林河的河水也开始暴涨,王应元命人拆除了铁索桥,无奈石达开在此只能强攻,强攻都遭到了土司军队的劈山炮的射击,无法渡过松林河,即渡不过松林河,就无法到达泸定,就更谈不上抢夺泸定桥,从泸定桥过河了。


在暴涨的河水面前,太平军战死数千人,淹死上万人,而且,很快清军的汉夷兵勇一起围堵上来,封锁了所有道路,渡囗和山岭高地,在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四千太平军自行解散,各谋生路,经谈判,石达开率二千人投降清军,结果全部被杀,包括石达开本人,也被押往成都凌迟处死。

谢谢阅读


雪上长留马行处


1851年,太平天国成立,石达开被誉为翼王,后因为多次与清军战斗,凭借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指挥,多次解救太平军,被清军称为石敢当,1853年开始,石达开处理政务,同年秋天,石达开奉命西征。

天京事变爆发后,石达开一怒之下带着十万军队前往四川,在途中与各地清军作战,然而却在大渡河被清军围剿,有人说石达开为何不渡河?

这其实是有原因的,石达开抵达大渡河畔的时候,正好是五月份,也是暴雨季节,原本及时渡河倒也问题不大,因为当时清军并未赶到,石达开吩咐将领和士兵,修整之后,当晚开始渡河,未曾想,天色渐黑时石达开的爱妾生了个孩子,这把石达开给高兴的,一兴奋,竟然忘了身处危险境地。

石达开命人庆祝自己喜得贵子,大摆宴席,足足庆祝了三天三夜,可以说石达开这三天是渡河的最佳时机,等到石达开准备渡河的时候,清军骆秉章带着清兵已经将石达开队伍包围。最后石达开见突围无望,于是为了保全将士性命,决定放弃抵抗,投降清军,可是清军却依然将这些将士杀害,石达开自己也被凌迟处死,时年32岁。

以上只是石达开渡河失败的其中一个原因,还有个原因就是准备渡河的当晚,大雨倾盆,到了第二天早上的时候河水暴涨,难以行船,再加上清军使诈,用一小部分人佯装前来阻止石达开渡河,使得石达开不敢贸然前进。

石达开可以说是遇上了大渡河百年不遇的提前涨水,太平军也多次抢渡不成,最后导致粮草用尽、陷入绝境,清军围困石达开的时候,石达开所带领的十万军队只剩下不到四万人,毕竟在之前与清军边打边逃的时候损失了不少士兵。

一代翼王石达开就这样被抓获,有的人说,不能渡河难道就不能选择别的路线逃生吗,主要是因为等他他们意识到这的时候已经被清军包围了,只有大渡河是唯一的生路,机上当时渡河已经有一部分正在渡河,最后被清兵追赶纷纷被杀。


猫眼观史


先期抵达目的地,也派出了侦查兵侦查,却没有做周密的部署,立即组织过河,贻误战机,这是失败的最关键环节,至于爆发洪水这是天灾,如果到达之后立即组织过河完全可以避开这场洪水。说白了还是指挥官失误造成军队的覆灭,此乃人祸!


用户50015142648


第一,你以为任何一支军队都能够向红军这样么?第二,石达开根本就没有渡过大渡河,在安顺场南岸就被围困住了。红军则有一部分部队已经突破了安顺场川军的防线,顺利占领了安顺场。只是由于渡船的原因,不可能在短期内把全军渡河而去。才派出了精锐突击队,朔河而上超级强行突击行军两天一夜奔袭二百七十里外的泸定桥。这样的速度世所罕见,在有先期从安顺场渡河部队从后面突击泸定县,才一举成功夺取了泸定桥的。这样的军队。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所以最后共军能够打赢战争,不是没有原因的。


爱看爱思考


因为还是冷兵器时期,容易防守,而且渡河装备也差,清军已有防备,守住桥口比攻击桥口要容易的多。~红军长征时过了泸定桥,朱老总问周恩来:如果老蒋把桥的铁索炸断,红军过桥势比登天。周恩来回答:这应该是天意。~石达开也应该是天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