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4 古街風貌丨玉泉聲裡說通羊

古街風貌丨玉泉聲裡說通羊

古街風貌丨玉泉聲裡說通羊
古街風貌丨玉泉聲裡說通羊

時下通山人愛爬山,座擁城南的鳳池山如畫中翠屏,更是一個巨大的森林氧吧,是爬山人練身健體的首選。夕陽餘輝下,登臨鳳池山頂,俯看錦繡山城,無異於欣賞一幅美妙的水彩畫圖。但見綠地如茵,高樓如林,羊河繞翠,富水送青;虹橋戲水,波泛錦鱗;山通水富,日易月新;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玉泉聲裡通羊好,靈秀一城擁鳳池。

通羊古城四周環山為城,北有羅阜兀立,南有如畫翠屏,西有白鶴橫拖,東有積雪航山。山中原上常有農人築屋居住出沒,故縣誌有云:“環通環山也。”通羊河自西向東繞城而過,如一條飄動的碧玉絲綢帶,至石航山腳下與湄水匯合,浩浩然向東流去。眾山環城,兩水繞城,原上居人,是故北宋年間蔣之奇為通山令,文章政事之餘,遊山樂水,留下了大量詠唱通羊城的詩句:

我愛通羊好,青山便是城,

白雲深處宿,一枕玉泉聲。

我愛通羊好,山深不染塵,

數家原上住,疑是避秦人。

通山縣城延革至今已有1100年曆史、人文沉澱。五代武義二年(920),楊行密於通山設羊山鎮徵賦,隸屬永興縣(陽新)。北宋乾德二年(964),通山置縣,各取“通羊”、“青山”兩鎮一字命名“通山”,治所通羊城自此一千多年來成為通山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縣制的建立,縣治的落成,這是一種向心力,吸引四周居民逐漸集中,民居建設以縣衙為中心向兩邊鋪開來,發展為一條約六里長石板街面,東南至南城門通津橋(南門橋),西北至西城門馬槽橋。有諺語流傳至今:“通山縣,六里街,半邊水來半邊崖,上街賣豆腐,下街賣草鞋。”諺語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了舊時山城模樣,也道出了生活在通山這片土地上的先民們生活的艱辛。

古街风貌丨玉泉声里说通羊

歲月的更替,文化的沉澱,通羊這座以山作城的山城出現了許多標緻性的建築和古蹟。縣衙坐依羅阜山,南擁翠屏山。縣署中為正堂,曰“忠愛”,有幕廳、戒石亭、典史廨、史舍等建築。後為後堂,曰“凊白”,右建樓廳一所,後豎哨樓二座,又後築圍牆。左為收藏庫,又左為知縣廨。右為架閣庫,又後為儀仗庫。所任官員中,宋有蔣之奇、王琪等,明有王克中、孫濤、林金、陳銓等,清有任鍾麟、龔在升、韓武等,勤於政事,愛民如子,登名宦祠受通山人民景仰。

縣衙東側,緊挨的便是一座忠烈公祠,裡面供奉的主人許立達,泉港人,清初時由貢入監,以部元身份經身言書判任江浦縣令(今南京江寧縣)。上任不夂,鄭成功溯長江而上進攻南京及周邊縣城時被俘,不屈投江而死,清庭委派官員具衣冠造瑩葬之,追封中憲大夫,江南副史,並建公祠旌表。

古街风貌丨玉泉声里说通羊
古街风貌丨玉泉声里说通羊

忠烈公祠的東側便是聖廟,自宋慶曆四年建,至今未易其所。中為先師廟,東西為廡,前為儀門,門隅為神廚,為宰牲房。門前為泮池,池前為欞星門,門上有匾,“兩槐” 。門前有屏,屏前為鯤化天池及坊。廟後為明倫堂,堂額“四桂”。東為崇德齋,西為廣業齋,左為教諭宅,右邊訓導宅。宅後為倉,宅前為名宦祠和鄉賢祠。堂後為尊經閣和敬一亭,堂東為龍門,門右為叢桂坊,坊前大門,有匾“儒學”。 聖廟是山城乃至全縣的文化中心,為通山培養了大量科舉人才,韓溫、俆楷、刑仲發、阮道全、熊伯通,朱廷立,舒弘緒,陳宗夔等都是在聖廟接受儒家文化薰陶後走出通山的人中俊傑。

城東三里處懸崖峭壁,至今尚存一古蹟“鐵膽銅肝”,為先賢朱廷立的手跡。崖下一潭,潭中有石如牛,故名石牛潭,牛潭晚唱為著名縣治八景之一。

古街风貌丨玉泉声里说通羊古街风貌丨玉泉声里说通羊

城東南有門,門前有座三墩兩拱石橋為吳楚要津,故曰通津橋,俗稱南門橋。南門邊前清時建有文昌閣,閣左另建有一書院,有講堂,學舍,廚房共26間,因地處城南,題名“鎮南書院”。民國年間富人李大盛之孫李兆庚改書院為“鎮南中學”此為其以私資興建的通山第一所中學。城東南五里處石梯,公路邊有一峭崖,上刻“思龔石”、“喜韓崖”,為縣民崇尚前清縣令龔在升及繼任韓武二人勤政愛民,去任後猶思之,乃勒石為記,頌揚二人功德。

古街风貌丨玉泉声里说通羊

縣衙的西側建有一座觀院——洞淵觀,是縣治景觀建築,觀後有一泉,自石縫間汨汨溢出,因後山桃樹遍植,春時花豔映泉,故雅其名曰“桃花泉”,觀與泉是當時俾官鄉賢、文人墨客吟詩作賦的風雅之所,留下了許多傳世妙唱。通山先賢、朱侍郎曾租朱仲信歷任廣西、福建、河南按察使司,晚年致仕後見桃花泉景緻甚好,遂築廬卜居,自號桃泉公,與友飲賦悠哉,快意人生。朱侍郎致仕後,又將觀宇、舊居修繕一新。桃花泉還有一俗名“流水泉”,對於曾生活在此泉兩邊普通居民來說,還是更喜歡這一俗名,因為他們把泉水流經這條古街巷就喚作“流水泉巷”,一千餘年來儘管古巷已人去物非,但這一古老稱謂延承至今,這也是山城唯一一條仍以古巷名為稱謂的街巷。古街當存古井,流水泉巷盡頭至今仍保留一口古井,青石斑駁,苔痕染綠,記錄著歲月滄桑。相傳古巷有一書生進京趕考,與妻井邊相別後杳無音信,妻子長年坐於井邊翹首盼夫,相思之淚滳入井內,由此古井又名流淚井。當然囉,這個故事過於傷感,這個今人傷感的井名也就知道的人越來越少了。

在縣署西側羅阜山麓,又有一座書院羅峰書院,為前清知縣陳鈞所建。乾隆二年,陳鉤上任通山知縣,見學堂不夠,遂於羅阜山下添建一座講經習文的場所,取名羅峰書院,有樓居五大間,左右廂樓各二間,前有屏牆,牆前為敬業堂,左右樓房各二間,階下廂樓各三間。前為屏門,門外是大門。在記羅峰書院序中,陳鈞自已一語道出了創建書院的心願:“豈僅為三楚文壇增勝哉,以待夫繼踵而來學者。”

城西北白鶴山,山下有座古剎多寶寺,明永樂年間,僧宗乘同邑人焦伴于山下修建大雄殿,殿右為觀音堂,題名多寶寺。萬曆間,僧惺臺茸而新之,其後邑人朱達立又增建雲水居,有額與詩,副使陳宗夔 亦有詩於其內。左為雨花樓,庶吉士舒弘緒亦留有額與詩。

古街风貌丨玉泉声里说通羊

城南翠屏山又名楓梓山,取昔人曾於山中遍植楓林,秋時紅葉似錦之意。後謂鳳池山,乃今人山頂築池,遙想終或一日有鳳凰飛臨。山中傳有南陳後主疑塚,亦有明時俾官顧立仰慕蔣之奇之風範,建有愛山堂以緬懷,邑人朱廷立曾於山中兩崖洞內苦讀,金榜進士題名。朱廷立從政後受教於王守仁,炯然徹悟政道,遂於洞上建亭曰“炯然亭”,晚年致仕後又將洞改建為兩崖書院,講經播學,據書立說,留下了大量治家、治世旳著作和詩集 。

太平天國起事年間,兵禍一度延及通山,於是縣府將通羊城兩個出入口南門及西門等處加固修繕,並派有兵丁日夜駐防,另還在北門嶺、界水呤、六窖嶺、新開嶺等處増設流動哨所。

斗轉星移,千餘年光陰流淌而過。晚清懦弱遭列強瓜分,民國又戰禍連連,庶民百姓只得苟且偷生,通羊城的發展一直止步不前。然而黑幕必定掩蓋不住光明的到來,公元1949年5月17日,通山宣告解放,通山人民獲得了自由新生,從此山城揭開了發展的新華章,建設如火如荼,面貌日新月異。

古街风貌丨玉泉声里说通羊

山城逐步由老街向隔河南面鳳池山下發展,至八十年代發展為東至石梯,西至菸草局的十里新街,街面狹窄卻繁榮興旺,取名新南街。街上民居不斷拓建外,廠房遍佈,隨著標誌性的十餘座煙囪直插雲天,化肥廠、鎂廠、大理石廠、造紙廠、竹器廠、旅遊鞋廠、印刷廠、食品廠、水泥廠、硅廠等十幾家工廠從東向西呈一字型鋪展開來,出產的鎂錠、化肥、大理石、工業硅曾暢銷國內外,帶來了通羊城的繁榮與發展,一度成為通山經濟支柱。

進入九十年代以後,山城房地產行業迅速異軍突起,民營街、水岸花園、濱河苑等新式民居區如雨後春筍妝點山城,嘉和城、隆鼎麗都、裕融城等一座座現代化高樓如巨型彩筆指點江山,九宮大道、羊都大道、工業路、迎賓路等一條條大道蛛絲織卦般縱橫交錯,一圈圈綠化帶如綠絲畫帶般平鋪彩述,一排排道行樹風姿綽約般迎來送往。

古街风貌丨玉泉声里说通羊

通羊城文化、政治、經濟也由風池山下新南街向新城區發展延伸。縣政府遷至濱河路,建築宏偉壯觀;縣一中落戶縣政府對面通羊河畔,6000餘學子朝夕書聲入耳;長途客運站移位新西城,車水馬龍;短途客運站一分為二成東站、西站,川流不息;十餘座公路大橋橫臥通羊河上,有如長虹吸水。

時至今日,杭瑞高速劃新城西北而過,“山通水富,綠色發展”理念全面貫徹,城鎮化建設進一步拓展,城區的發展勢不可擋,大路塘下,西港,吳田石宕等村紛紛納入了通羊城的版圖,一座現代化的生態環保的新城——通羊城,正在鄂東南大地上畫卷般鋪開。

約/投稿請電郵[email protected]

或聯繫微信號d250284962,採用即付稿酬;

商務合作聯繫電話:159979770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